民族雕刻艺术的奇葩--论徽州水墨模雕艺术_艺术论文

民族雕刻艺术的奇葩--论徽州水墨模雕艺术_艺术论文

民族雕刻艺术的奇葩——徽州墨模雕刻艺术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徽州论文,艺术论文,奇葩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之根上生发、绽开的艺术之花,早已驰誉中外。而徽州墨模雕刻艺术却直到近年才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徽州墨模雕刻属徽雕艺术传统的支脉,是独立于木、石、砖三雕之外的艺术品种,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是民族雕刻艺术的一朵奇葩。

(一)

墨模雕刻艺术的发展,与造墨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据史料载,我国汉、魏时已出现民间制墨能手。考古发现,唐代制墨工艺已相当发达,但主要追求质量,对墨的造型和墨面图案尚未注重。唐末,为逃避连年不断的战乱,易州著名墨工奚超、奚廷珪父子南下歙州,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其造型有所谓“剑脊龙纹图饼、双脊鲤鱼、乌玉块、蟠龙弹丸”。据宋人李孝美《墨谱》记载,当时奚廷珪、柴珣等15家墨式,有圆块、长方、椭圆诸种,一面图案,一面文字,造型朴拙。可见当时对墨模已有艺术上的考虑和要求。

宋代,徽墨获得空前发展。制墨业由歙州扩展到整个江南地区,形成如沈德符《野获编》所说,“今徽人家传户习”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改称徽州,统辖歙、黟、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徽州成为全国最大墨产地,“徽墨”之名便随之驰誉海内。宋代徽墨制作高手辈出,据元陶宗仪《辍耕录》、明麻三衡《墨志》两书载,从宋熙宁至宣和年间,制墨名家有60余人;在采用原料方面,有了“用松烟与油烟”两条途径;在造型上出现了“盘古鳞鬣”、“狻猊”、“九子”、“犀牛盘双龙”等复杂形式,墨模雕刻工艺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当时,徽墨还成为“御用贡墨”。《歙县志》有“至宋时,徽州每年以龙凤墨千斤为贡”的记载。“御用贡墨”不仅质地精良,宜于书画,而且造型典雅,宜于观赏。这无疑对墨模制作与雕刻有极高要求。

明代,江南经济贸易发达,徽商遍及国内外,其中不乏专做徽墨或文房四宝生意者,客观上大大促进了徽墨生产。明代徽墨生产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墨家蜂起,形成了三类:“文人自怡”型、“好事精鉴”型、“市斋名世”型。而文人制墨的时尚,给徽墨造型带来了更多的“书卷气”。二是从制墨工艺上,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歙派与休派。三是为了推进制墨艺术,一些制墨名家的著述图谱先后问世。方于鲁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编辑《墨谱》八卷,程君房编印的《墨苑》,方端生著述的《墨海》也继而问世。这三部艺术价值极高的佳作出现,对当时及后世制墨艺术与版画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尤其程氏《墨苑》,是一部杰出的版画艺术珍品。四是一些绘画名家潜心制墨艺术,专事墨模图画。例如丁云鹏(1547~1628)是徽州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工诗书,善绘画,他擅长画释道人物,颇得吴道子法,白描似李龙眠,物意状态毕现;山水杂画亦妙,令董其昌等大家仰慕,赞赏备至。他数十年精心为名墨工画墨模。上述方氏《墨谱》和程氏《墨苑》两部煌煌巨著的版画图稿,大多出自他的手笔。

徽墨在清代仍获得长足发展,制作工艺臻于完美。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先后崛起,形成了有名的“清代四大家”。清代徽墨的特点:首先是集锦墨异常发达。那些名墨不仅质地精良,而且造型精美,墨面图案极富系列性。如曹素功的得意名作“紫玉光”,墨面上绘的是“黄山三十六峰”,按照各峰形态,大小形式不同,合在一起便构成一整幅“黄山图”。胡开文也是集锦墨制作大师,他的集锦墨高低档次俱全,贵重普通兼有,因此深受世人青睐。其次是御制墨异常发达。“御制墨”宋代已开先河,清代达到鼎盛。清乾隆年间,有大量御制墨精品问世。当时汪家所作“御制罗汉赞墨”、“御制西湖名胜图墨”、“御制文源阁诗墨”等,声誉甚高。后来胡家所作“御制棉花图墨”、“御制耕织图墨”等也享有声名。这一时期,徽墨制作工艺达到极盛境界,墨模雕刻艺术随之登峰造极。

(二)

墨模,又名墨印或墨范,是制墨的工艺模具。自有书契便有墨,有墨才有墨模,有了墨模才使墨格外生辉。从纯功利角度看,墨模为制墨服务,它处于附属地位;而以艺术眼光看,墨模雕刻又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根据流传下来的墨型图录,残存的墨模与拓本,以及国家馆藏与私家珍藏的墨物,我们可以感受到徽州墨模雕刻艺术有以下特征:

重自然情趣,得山水灵气。徽州墨模雕刻艺术跟徽派三雕(木、石、砖雕)、徽派建筑、新安派和黄山派山水画艺术一样,是受徽州文化的陶冶,受徽州山水的滋润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徽墨墨模图案,有的直接取法于自然山水,如曹素功的“黄山图”(36幅集锦),版画上是黄山36峰,形象奇丽,颇得黄山峰岳神韵;又如汪近圣的“新安大好河山图”(32幅集锦),几乎囊括了徽州的名胜古迹与美丽山水,朴素自然,颇具徽州山水灵性;再如胡开文的“棉花图”(16幅集锦),运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了自播种至纺织至练染的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生动自然,极富民间乡土气息。江南山川风物、幽谷深溪、垂柳燕子、翠荷小鱼、稻菽瓜果、田野人家、楼台亭阁、农夫书童等等,无不可以入画。当然,那些凡能表现人们生活情趣与理想追求的神话传说,戏文故事、龙凤吉祥物等,也常可入画。无论表现何种内容,都注重自然情趣的表达,山水灵气的显现,都力图清新典雅、清丽隽永。

讲究“书卷气”,追求诗情画意。徽州墨模雕刻艺术具有浓郁的书卷气。无论表现山水和人物,均具有乡土意味但绝无俗气,质朴自然,耐人寻味。如同石涛、渐江、黄宾虹等人山水画,得益真山水,胜于真山水,俗气脱尽,意趣无穷。其中缘由,除了有文人直接参与制墨,有画家直接工画墨模,更有徽州文化长期浸染熏陶。唐末以降,徽州经济日趋繁荣,文化相映生辉,到明清达到鼎盛。地灵人杰,文人辈出,民间艺术趣味与文人审美情趣,借山水造化有机地融合、统一起来。明清之际,徽州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因此,徽州民间建筑艺术和徽州雕刻艺术并不像有些人所讲的那样是纯粹民间艺人的创作,其中已渗透、蕴涵着文人艺术的趣味与情调。徽州墨模雕刻艺术亦不例外。墨模图案往往诗、书、画三位一体,追求一种诗情画意。譬如曹素功的“天瑞图”(10幅集锦),有草圣、酒仙、真儒、隐士、羽士、侠客、高僧、美人、词伯、画师,整个图式或偏写实,或重象征,颇具胡日从《十竹斋笺谱》的艺术特色。再如潘一驹的“九玄三极图”,镌绘一马,锋棱瘦骨,四蹄生风,颇有韩干高风遗韵。

雕刻技艺精工,讲求神韵。徽州名墨墨模的雕刻,大都刀法娴熟,技艺高超,表现合度却不失自由,精雕细刻又具自然神韵。墨模制作需要技艺,其图案必名家方能绘制,其雕刻亦必专家才能胜任。墨模在雕刻技法上有线刻、浮雕及圆雕数种;在样式上有长形、方形、圆形、斑柱形、六圭形,不规则的人物、鸟兽、杂珮形状等。无论用哪种技法,取何种形式,都务求精工细致。一些名墨雕模,或先由名书画家绘图而后由艺匠雕镂,或由工匠仿名家字画精雕细镂而成。譬如程君房的墨模,绘画多出于当时名画家丁云鹏、吴左千之手,而雕刻任务则多由徽雕艺术大师黄珮、黄应泰等人完成。明代三大名家(程君房、方于鲁、方瑞生)和清代四大名家(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的墨模,大都出自名家之手,绘图工绝,雕镂精工,代表了明清墨模艺术的最高成就。值得一提的是胡开文的“十二生肖”墨模,它根据生肖取材,如伯乐相“马”、苏武牧“羊”、李密拉角(牛)、嫦娥奔月(兔)等,正面图画,背面题赞,形象准确生动,风格古朴典雅,线条遒劲圆融。这套墨模不以精细纤秀见长,而以神韵取胜,是极为难得的艺术佳作。总之,徽州墨模雕刻艺术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积淀着劳动人民拥抱自然、眷恋山水、热爱生活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体现出民间艺术家追求山水灵性、人文精神、艺术神韵的情怀与抱负。这一笔弥足珍贵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整理和继承。

标签:;  ;  ;  ;  ;  ;  

民族雕刻艺术的奇葩--论徽州水墨模雕艺术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