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全过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过程论文,大学生思想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10)04-0173-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包括思想信仰、社会理想、群体精神和伦理道德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的思想理论与价值观念体系,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中居于中心地位,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中起主导作用。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指导思想,从而也为中国高校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南,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指导、建构和发展的作用。从其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来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科学内容的根本保障。
一、如何理解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一项内容广泛、过程复杂、环节众多的整体化、系统性工程,需要调整大学生的思维习惯、认知结构和价值机制,解决他们在思想观念、心理意识、情感意志、精神觉悟及行为实践等多方面存在的疑惑和问题。目前,思想理论和学术界并无多少关于“全过程”的解释。论者大都随波逐流,在一种宏大叙事和宽泛意义上随意使用“全过程”的说法,而对其内涵却并无深究。实际上,厘清“全过程”的界域和内涵,不仅有利于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高校教育和各项建设的具体思路,而且更有助于界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范围和任务。由是观之,要想做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工作,首先应当厘清“全过程”的含义,把握其基本内涵。
我们认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政治性)、社会生活化(大众性)教育性和复杂性的特征相对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限于某一阶段、某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所提供的教育度和教育量,也不能局限于单向度的课堂教学和知识灌输。从界域上来说,全过程应当包括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主体维度,体现在教育理念、教育时间、教育主体等多个层面。
就教育理念而言,“全过程”包含着一种全面育人观,即整体养德、系统育人的理念,它要求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价值启发和行为训练作为一个可持续的、整体性的周密过程,既不能停留在某一层面、某一阶段和某项具体教育内容上,又不能人为割裂各个步骤、环节、时间和程式之间的联系。目前,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尚待加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面,以往对教育实践的整体性把握不够,缺乏系统思维和整体育人观念,教育行为中的自发性、经验性和理论性较多,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规律的把握和运用相对不足。贯彻“全程化”育人观念,需要从整体出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规划,采取综合思路,突破单向思维,树立起全心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时段育人的理念,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学和实践培养的综合协作与系统拓展,从而在整体上和全局上提升贯穿质量与效果。
就时间维度而言,“全程化”意味着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与实践不应仅仅停留在大学生专业课堂和知识学习的某一特定时期,而应将其贯穿于大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整个大学阶段的始终。即像邓小平所指出的,“学生从到学校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1](P290)。也就是说,“全程化”在时间意义上要包括入学至毕业全程性的教育,覆盖大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课上课余、学期假期等所有时间序列内的生活与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举措,使思想政治教育伴随大学生接受高校教育的始终,为之提供完整的、连贯的、持续不断的信息和影响,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的“全天候”灌输。
就空间维度而言,“全程化”意味着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普及贯穿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的所有空间范围内,即贯穿在包括课堂教育、宿舍文化、文体活动、校园组织、个人自修和社会实践等全部活动空间内。我们知道,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是一种塑造思想、促生理念、培育行为的连贯式、弥散式教育,只有持续不断、循序渐进和无所不在才能产生长久的影响与效果。而仅仅依靠课堂灌输和书本教育,只是完成了教育知识化的初步,并不能很好地实现和巩固教育效果,也很难实现价值理念的行为化,难以保证良好的效果始终贯穿在大学生的思维现实化、实践化和社会化的整个过程中。因此,要开放和拓展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维空间与行为空间,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的“无缝隙”熏染。
就主体维度而言,“全程化”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通式教育必须发展和利用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主体,包括受教主体和施教主体。在教育对象上即受教主体上,“全程化”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覆盖整个大学生群体,做到全员并包,人人皆在。这里的所有大学生,指的是全部的在校生,全员覆盖,既包括重点高校、一般高校、军事院校的学生,还包括各类民办院校、成人高校、在职培养的学生;既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包括在岗的博士后和无学位受教人员。目前,应高度注意纠正“只抓两头,不顾中间”的倾向,即只注重优秀学生的培养提高和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而忽略对其他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在施教主体上,“全程化”意味着要协调及运用好课内外、校内外、专兼职的师资、辅导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早在1957年,毛泽东就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管理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2](P106)在高校内部,要树立校园内“人人是教师,处处是课堂”的意识,坚持内外结合、专兼配合的思路落实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具体措施,由全体教职员工共负育人之责。此外,还应当注重大学生朋辈群体的自我教育、交互教育和共同提高,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衔接,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贯穿到全过程的保障机制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展开和作用的逻辑顺序、受教育者“知—情—意—信—行”的认知与行为心理发展过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所关涉的特殊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以下几种机制尤为重要。
第一,思想认同机制。认同机制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首要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输和教育与单纯的知识传递有本质区别,它不仅要求大学生能够完整准确地掌握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理论体系,更要对其形成高度的思想认同。
首先,必须把握大学生学习、领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环节和过程,主要包括对这一思想理论体系的认知了解状况、感情亲疏程度、信仰信念水平、行为意志是否坚定等。显然,这些环节是逐层递进、依次提升的,在进行教育引导时应注意这些环节的教育和培养,打牢大学生的思想基础。这就需要把握大学生的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诸环节,从各个环节寻求对策,同时要注重教育起点的多端性,根据具体情况从多个教育端口开始,不必拘泥于固定程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真正进入课堂、课本和教学,更要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心灵和行为中,使大学生真正实现对这一理论体系的了解、认可、体验、赞同和支持。这样,在具体教育环节中,既做到以理服人,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又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使教育教学入情入理,亲切可信,深入人心。
其次,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需要注意把握大学生的接受度,即对于特定教育信息认可和接纳的程度。一般而言,接受度由个人既有的生活态度、接受能力以及发展需求所决定。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时,要注意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认知实际和生活实际,采用贴近他们生活与心灵的大众化的、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通俗易懂、鲜活引人的语言和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来扩展和提升他们对于抽象的、生疏的理论内容的接受能力与水平。
再者,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还要正确处理身教与言教的关系,既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教职员工、管理者和家长尤其是富有领导责任、具有榜样作用、容易起到示范意义的教育者们尤需注意,除去从语言、理论方面在合适的场合对大学生进行适度教化外,更应努力以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容而言,教师不仅要注意坚定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政治立场、理想信念、道德标准,而且应当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管理者也应提高责任意识、管理意识和道德意识,设身处地地承担起工作育人、风气育人和形象育人的全部责任。
第二,价值践履机制。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检验并形成价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核心和关键之点就在于要引导大学生在认同的基础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之外化为自觉行动并形成行为习惯,变成思想品格和意志信念的内在组成部分。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需要特别注意建立健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履机制。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践履机制的直接内容,就是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实践中体验、践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育者深刻理解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高校学生把志愿服务、奉献社会作为其一生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建立健全价值践履机制,应当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大学生走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譬如,积极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双休日深入到城乡和机关单位、厂矿企业、社会相关机构进行调查研究,让他们充分地接触和了解社会,认识、服务和改造社会。特别是让大学生们亲身考察和参与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实践,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开阔视野,在现实生活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内涵、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开展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应当注重规范化和实效性,应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主题,不断探索新的有效形式,引导大学生以自觉自愿和积极主动的态度参加活动,虚心向人民学习,并在复杂纷纭的社会万象中正确、科学地区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美丑、真假善恶,分清价值的主流和支流、良性与恶性。而且,要把此类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坚持长期性和持续性,不搞一阵风或走过场。要做到加强领导、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引导大学生不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主体协调机制。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应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综合协调,形成教育合力,以增强教育效果。这主要应从学校、家庭、社会三类教育主体的配合协作上下工夫,争取形成“三位一体”的行为协调机制。
首先,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应从不同角度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工作。在高校,应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充分而有效地整合、优化校内各种有效资源,加强学校内部资源整合,形成学校内部教育合力;在家庭中,应注意克服在有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重智力发展轻道德培养、重实际效用轻基本规范、重眼前利益轻长远追求、重物质享受轻精神升华等不良倾向。家长们在对大学生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上要做到方向正确,与社会要求和学校要求目标一致,形成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统一,切忌形成表里不一、内外有别的教育导向;在社会上,党的思想宣传、政治教育、理论培育工作者们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交互协作;在社会资源整合方面,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宣传媒介和各种形式的报告会、纪念会等形成富有教育意义、正面引导的氛围,形成正确、科学的教育目标,切忌把“潜规则”当成“正规则”、把丑现象当作美榜样。
其次,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间总体协调,从总体着眼,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良性社会环境。为此,要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与协作,使三者目标一致、内容互补、相互促进,克服各子系统之间的矛盾冲突、目标相异、内容无关等倾向,创建由学校主导、家长和社区主动参与的新型教育协作机制,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交错互补、不可或缺的有机联系,共同打造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同心环”。
第四,资源保障机制。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物力投入和人员投入,以此形成相关的保障机制,否则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很难落实。为此,应大力加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社会保障机制。具体来说,一是在学校内部应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即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使相关职能部门责任分明、齐抓共管。二是加强人员保障工作,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加强相关人员的培养、培训和提高。三是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规章制度。四是加大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学校党委和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合理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经费投入项目,列入预算,加大投入,确保各项工作能够获得资源支持、顺利开展。五是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备,以及必要的物质保障,不断改善教育条件,优化教育手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依托载体和组织要素建设。
就整个教育体系和结构来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部署,采取有力措施,在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改进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要有意识地建立教育场所和社会教育基地,努力挖掘和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拓宽教育领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颖而有效的载体,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此外,就社会资源而言,还应当注重从政策引导、法制建设等方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有力的机制和制度保障,从社会舆论、大众传媒等方面为提升该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营造良好氛围。
第五,建立绩效测评机制。测评机制不仅具有监督制约功能和纠偏功能,而且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和促进功能。随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进展和持续,应当适时开展对其绩效的检测和评价,以求得反馈,保障全面进步。概而言之,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测评机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首先,在测评理念上,由原先的重选拔性、重奖惩性向发展性测评转化,重人本测评,即测评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促进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践行为根本目的,着力点重在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其次,在测评主体上,应由原先的由较单一的教师测评、领导测评向辅导员、任课教师、相关领导、社会各界以及大学生自身综合测评转变,使测评主体多元化,做到从多个视角看待问题。
再者,在测评内容上,应适当拓展,不仅测评认知层面,而且测评行为层面;不仅测评考试成绩,而且测评平时表现;不仅测评实际效果,而且测评整个过程,实行多形式、多层面的综合性测评,以求做到全面了解情况,得出客观结论。此外,在测评标准上,还应注重将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将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
最后,在测评方式上,应力求做到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方式方法简单可行。应当建立其相应的规章和制度,从管理、资源和频度上保障绩效测评机制的实施运行,这是能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控制环节,也是该过程能否良性发展的基础。
三、贯穿到全过程的实施策略
第一,注重综合化。一是在教育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本身的综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互为支撑、互为保障,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其内在联系,注重整体推进,要把它们有机结合、统一起来,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能只抓一点或几点而忽略其余内容。二是注重教育方式方法的综合化。社会的综合化发展趋势、大学生精神需求的综合性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本身的综合性,决定了单一、孤立的教育方式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运用综合性的方法才能获得好的教育效果。应采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课堂内外教育相结合、学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德育与智育体育相结合、网上网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综合方法共同作用,共同育人。
第二,把握层次性。一是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本身的层次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具有内在的结构和层次性,只有把握这一理论的层次性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教育。如在这一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基础理论性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质性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性内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时代性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行为规范性内容和操作性切入点。二是把握由理论本身到教育内容的层次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本身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凝练性,如何实现由抽象的理论向具体的教育内容转化,涉及到层次的推移。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把握好如何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由教材体系向课程体系的转化、由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在社会实践中,应把握好如何根据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变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将抽象的原则变为具体的要求,将理论上的阐述变为实践上的行动。三是把握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的层次性。大学生的层次性指他们具有性别、年龄、阅历、年级、地域、性格的不同,因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应该有所区别,在认真分析研究大学生的复杂性、多样性、差异性基础上,进行精细化的教育,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切忌形式主义的教育方式,反对一刀切、模式化的教育。
第三,扣准结合点。一是扣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结合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时,应结合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及新近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学校的发展变化以及大学生身边的事情进行。例如,可以结合国际性金融危机,论述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与预见性,论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历史发展前途命运,并结合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卓越表现,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培养民族精神;可以运用理论分析和回答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中亟待解决、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性架构。二是扣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倾向性问题的结合点。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着力关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状况,了解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结合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新特点进行教育,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疏导工作,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疑虑问题,以核心价值体系来统一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三是扣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的实际困难、问题的结合点。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与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大学生关切的就业、学业、经济和心理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在解决问题中渗透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体察大学生的要求,倾听大学生的呼声,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其充分感受全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与期待。
标签:教育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大学生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政治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