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及其测度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几个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就步入了市场化的过程。随着这一进程的推进,对于 市场经济和市场化的研究不仅意义重大,而且相当热烈,不断深入。但是,对于什么是市场 化,如何进行市场化,如何测度市场化的程度,则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问题,如如何测度 市 场化的程度,才着手研究和实践。因此,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推进中国 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目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国民经 济研究所和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合作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我想就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 一点想法和意见。
一、中国经济市场化的一般内容和阶段特征
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市场制度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无论是在思想理论上,还是在经济实践中,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还相当强大。一方面,中国 经济市场化的研究和测度必然体现市场制度的一般内容和共同问题;另一方面,应当反映中 国市场化的阶段特征和特殊内容。虽然从根本上来看,二者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测度中却会 显现出差别。
经济市场化的过程,首先是个人的经济权利得以逐步确立、有效实施和切实保障的过程。 从具体内容来看,市场化既包括市场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也包括制度性市场规则和运行 市场规则的实施,以及各经济主体行为的规范。一般来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基础设 施建立较早,相对完善,因而,研究和测度的重点通常放在规则的实施和行为的规范上。而 在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结构正在建立过程中,这方面的前进构成了市场化的重要内容 ,对此就不能不予以考虑。这是由中国市场化的阶段特征决定的。问题在于这方面的内容在 分析和测度中应当占到多大的权重。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权重似乎不应太低,考虑到国际比 较,又不能太高。也许采取两种方法处理更好。
二、关于政府在市场化中的行为问题
在市场化的研究和测度中,人们对于政府行为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这是很有道理的。有人 甚至将经济市场化定义为“对于政府在生产、分配、消费等方面管束的消除”。对于中国经 济市场化的研究和测度来说,这一点也许更加重要。传统计划经济实际上是一种由政府直接 控制和运营的经济,经济市场化正在于根本改变政府对经济生活的控制和干预。这方面的内 容很多,我们只想讨论两个具体问题。
1.关于政府规模。通常是借助于财政收支来观察政府规模的,但在中国的实践中,国家预 算收支只是政府调动和支配社会资源的一个部分,除了预算收支以外,还有预算外收支和制 度外收支,如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种集资、摊派、捐赠以及政府请客,企业付账等。在发达国 家这方面的问题是不会发生或很少发生的,但在中国却很普遍,越是到了低一级的地方政府 ,制度外财政的规模越大,一些中国学者注意到了,关键是如何获取制度外收支的有关资料 。
除了财政以外,要不要以及如何考虑银行金融的问题?在外国,也无此必要;在中国就需要 研究。从理论上讲,国家获得金融剩余的制度安排有二:一是税收制度,二是金融制度。由 于中国一直没有找到一条通过税收制度获取金融剩余的有效途径,因而改革以来,放权让利 的结果,财政收支占GDP的比例和中央财政收支占全部财政收支的比例下降过多过大,从财 政能力看,当前的中国确实是一个“弱政府”,但是,政府通过金融制度保持着很强的聚集 金融剩余的能力。居民储蓄存款的绝大部分(1998年为74%)进入国有银行的储蓄账户被国家 掌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很高(80%以上),再加上其他控制手段,从金融能力 上看,中国又存在着一个“强政府”。这也许是中国市场化研究和测度中的一个特殊问题。
2.政府的管制和审批行为。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审批是政府控制和管理社会经济生活 的最基本的手段。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尽量减少和取消政府管制和政府审批,改 行自由进出、自由选择、自主决策。这里仅举一例,足见问题之重要。深圳市也许是中国市 场化程度较高的一个城市,在1999年以前,除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和深圳证券管理办 公室外,政府各部门和各单位实行许可审批的事项共723项,核准的368项,备案的121项。 其中最多的五个部门是公安局98项,文化局93项,国土局49项,教育局44项,人事局40项。 一个需要配置土地资源的高新技术工业建设项目,从提出可行性研究到竣工投产,要经过13 个部门审批,盖50多个公章。经过两年多的改革,到1999年初,审批项目减少到305项,核 准项目减少到323项。因此,分析政府参与微观经济活动不仅要通过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考 察政府直接投资的情况,而且要考察政府的管制行为和审批行为。
三、关于资本流动问题
资本流动是市场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这方面的讨论集中于对外资的壁垒和限制, 主要包括对待外资的立法,市场准入的限制,办事效率等。这是一些与资本自由流动直接相 关的问题,值得重视,但是,从20年来中国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实践来看,仅仅考虑这几个方 面是不够的。
首先,为了吸引外资,中国实施了一系列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形成对内资企业的明显歧视 ,除了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的减免以外,还有:(1)外商设备进口减免关税以及17%的进口环 节增值税和5%的消费税,(2)内资企业要交纳相当于增值税6%(销售额1.02%)的城市建设维护 税,外资企业不交,(3)内资企业要交纳投资额5%-30%的投资方向调节税,外资企业免交,(4)内资企业按600元/人月或800元/人月计算工资成本,而外资企业则按实际工资(大大高于8 00元/人月)计算工资成本。据我们估算,这几项加总,内资企业的税负约比外资企业高5个 百分点。这就造成了内资流出再流入,仅这样流入的资本约占外国直接投资的20%左右。像 这样的资本流动很难说是正常的,也很难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流动。
其次,在行业准入方面,中国既有不利于外资流入的规定,也有不利于内资活动的规定。 前者如某些行业的股权限制和业绩要求,后者如外资可以在中国设立金融、保险机构,也可 以进入政府垄断的其他产业,但中国的民间企业却没有这样的自由。在研究资本流动时,这 两方面的问题也值得考虑。
再次,关于地方保护主义。在考察市场化时,人们对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保护和投资保护给 予了充分的重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中国,同时出现了省与省、市与市,甚至县与县 之间的贸易保护和投资壁垒,如,对外地产品加收税费(上海和武汉各对他方生产而在本地 销售的小汽车加收数万元的费用),对本地产品给予补贴和优惠(沈阳市对购买本地生产的车 辆给予优惠)等,再如,户籍制度,城市政府对流入人口的限制政策,外来人员子女的入学 成本等。这些问题在美国各州之间,甚至在欧共体各国之间都已解决,但在中国却相当普遍 ,直接阻碍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因此需要给予应有的重视。
四、关于黑市活动和腐败问题
黑市和腐败活动的发展和滋长,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经济市场化的情况。黑市如走私、盗 版、地下金融、各种黑市中的产品交易和服务提供等,腐败也有多个方面,如司法腐败、政 府管制下的设租寻租、金融监管和海关监管中的腐败等。不仅如此,二者之间在一些方面也 高度相关,如走私既与高关税有关,也与海关监管中的腐败有关。目前,中国在这两个方面 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反映了市场化程度还相当有限。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又相对不足,其具 体测度就更难。由于是非法的,问题暴露得多,不见得就是市场化程度低,也可能是执法较 严 ,打击力度较大。因此,如何通过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为市场化及其程度的考察提供一个 佐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五、关于逆市场化问题
经济市场化的过程既可以向前推进,也可以向后回转,因而是一个可逆的过程。这一点并 不乏历史的证据。不仅如此,逆转的情况和原因也不相同。有的与对外开放的过早或过度有 关,如80年代初的智利,90年代末的泰国等,有的与市场化的方式和次序有关,最明显的是 中国与俄国。从一国的内部来看,也出现了一些方面的逆市场化现象,如中国的农产品购销 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情况,1992-1993年进行了放开价格、放开经营的市场化改革,1994年以 后又基本上恢复了国家垄断的购销制度。因此,对于市场化的研究和测度,既要重视市场化 的推进,也要考察市场化的逆转。要探讨发生逆市场化的原因和条件,要测度逆市场化的损 失,要比较不同国家发生逆市场化的情况,进而探寻市场化的有效次序和途径,以及在发生 市场化危机的情况下,如何走出困境,避免和防止逆市场化的可能性。
总之,经济市场化的问题是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在中国,其研究和测度更有着特殊 的意义和作用。目前,从上到下,从官员到老百姓,很多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增长、扩 大投资、引进外资、增加收入、发展新经济上,对政绩和官员的考核也以此为据,各个地方 和各个部门的对比和竞赛也集中在这些方面。相对而言,却疏于制度建设和市场化的推进。 对市场化及其程度的研究和测度,将有助于改变这种情况。这既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发 展和成功,也有利于市场化及其测度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