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英国精神科医生对儿童多动行为症状的评估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中国论文,症状论文,多动论文,精神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障碍,中国报道其患病率在3%-13%之间[1],美国多为5%-20%,而英国则不到1%[2],这些结果的差异提示不同文化可能对儿童多动症诊断存在影响,近年来亦有研究显示不同国度的精神专科医生对同一录像带上多动症儿童症状评分不一致,提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对其症状的定义标准不一致[3]。但不同文化背景如何在儿童多动症的症状诊断中起作用尚未有详尽研究。因儿童多动症的诊断目前尚无明确的病理变化作为诊断依据,主要以患儿的家长和老师提供的病史和临床检查为主要诊断依据,故行为的观察和评估对儿童多动症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比较中国广州和英国的LEEDS市两地的精神科医生评估儿童行为问题的一致性,以探讨两地文化差异究竟如何在症状定义中起作用,以及这种差异对流行病学跨文化研究的影响。
对象和方法
(1)录像带:先拍摄一个7岁多动症男孩分别在独自和群体玩耍时的录像带,小孩来自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门诊,被两位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确诊为儿童多动症,小孩常常不听指挥,不能完成作业,不能安静坐下,冲动,易发脾气,各科学习成绩差。在拍摄的录像带中,小孩独自玩耍时,被嘱坐在桌旁,画画,告诉他画完画后,可以玩屋子里的任何玩具;而群体活动时,小孩和4个年龄相似的儿童一起建一个障碍塔,告诉他们建完后可以玩屋里的任何玩具。录像带经过编辑后共约20分钟,独自或集体玩耍各约10分钟,各种靶症状被不同程度的强调。录像带以相同的顺序放给老师和医生看,事先不告诉他们儿童的诊断,观察完录像带后,立即进行量表评估。
(2)参与评估的医生分为两组:A组:来自中国广州市精神病医院的精神科临床医生,主治医师以上,共30位;B组:英国LEEDS市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共10位,均要求至少工作2年以上,以前治疗或接触过多动症儿童。参与评估前,分别向他们简要讲明评定方法。
(3)量表:采用1992年Eberhard等所进行的四国跨文化研究中所采用的“儿童独自或群体活动时混乱行为观察表”[4],其中独自活动量表包括12项,群体活动观察量表18项,症状条目分别取自DSM-Ⅲ-R注意缺陷障碍的症状和CONNER老师评定量表中的部分条目,中文部分经由专家翻译并已经回译,其信度和效度均被证实。评估表里每一条目均描述了一种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在录像带上直接观察,每项条目评分从0(完全不是),1(只有少许),2(颇为是)到3(完全是)。因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较不同地方的医生对所观察到的儿童行为评分的差异程度,参与者对患儿不作诊断。
结果
1.两地医生一般情况
表1 两地医生的一般情况(±SD)
评估者
年龄(年)
工作(年)
有儿童抚育史(%)
中国广州 38.6±10.3
4.33±2.78
66.8
英国Leeds 36.7±9.77
5.22±3.65
42.2
表1示两地医生的一般情况,各项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两地医生对儿童独自活动时评定比较
表2 儿童独自活动时两地医生对各项目的评定结果比较
*P<0.05
3.两地医生对儿童群体活动时评定比较
表3 儿童群体活动时两地医生对各项目的评估结果比较
*P<0.05
评分总值两个量表差异均无显著性,分条目的比较中,大部分结果两者间差异并无显著性,单独活动观察量表仅“难以按要求在位上坐好”有显著性差异;群体活动观察量表在“等待游戏排队时有困难”、“难以按要求的在位上坐好”、和“故意做出某些事骚扰别人”三个条目差异有显著性。后两者,广州医生的评分高于英国;其它多数项目的评分差异虽无统计学显著性,但广州评分均稍高于后者。结果差异提示不同文化对儿童的教育方式以及所推崇的民族性格不同可能有关。一般来说,中国传统教育喜欢限制小孩的活动,父母不喜欢小孩乱叫、乱讲,总叫小孩不要大声喊叫、发笑、发脾气,不准公开表露生气、愤怒等“不好”的情感。要求他们顺从,与他人协调,尽可能不要冒险,较少鼓励小发展好奇心。养成的思想活动特征为克制自己,服从群体。西方人则重视个性发展,鼓励小孩的好奇心,当他们到处蹦跳,摸东摸西,东问西问时,他们的父母会尽量满足其好奇心、尊重他们的自尊心、主体创造性和独立性,并认同或引导他们,小孩较少依赖性,顺从性。长期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对活动是否过度的评判标准可能存在影响。
“等待排队有困难”方面,英国评分高于广州,具有统计学显著性。“说话太多”,“打断或打扰别人”等方面英国评分稍高于广州,差异无显著性。评价差异可能与英国人在礼貌教导,讲究礼节与公众礼貌方面较为重视有关,较早即开始这些方面的教育,希望他们在公众场合表现彬彬有礼;并且因整个社会环境有序,潜移默化,小孩自小便容易学会在公共场合的礼貌。而中国较晚进行这些教育,多数在上学后老师才开始礼貌和公共礼节方面的教育。
讨论
因为所有评估者均是观察同一录像带上儿童的行为表现,所以,评分不同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儿童正常行为的评价标准不一致。本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对儿童多动症的症状诊断存在影响,两地医生对儿童混乱行为的观察和评定在多数条目上是相似的,表明两地医生对儿童多动症多数症状的定义和评估基本一致,对这些症状条目文化认知相似;少数条目评分不一致表明不同文化背景对儿童的教育方式不同,并导致成人对儿童多动行为忍受阈值和症状标准不同。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部分解释了英国儿童多动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患病率较低(不到1%)的原因,同时,更重要的提示是:对症状认知的文化差异使得流行病学的研究复杂化,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即使使用相同的检查量表和同一诊断标准作诊断工具时,患病率仍可不一致;即便得出相似的患病率,其对不同症状条目的认知和评定的仍可不一致。所以,症状应进一步分析归类,把世界通用或普遍接受的症状和与文化相关的症状区分开来。建立这样的资料库后,未来的流行病学研究将变得更具有说服力[5]。
标签:儿童多动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