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专业化、产业集聚与省区工业发展_产业集聚论文

地区专业化、产业集聚与省区工业产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省区论文,产业发展论文,产业集聚论文,地区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研究中国省区区域经济差距问题时,经济学者往往关注要素投入、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却很少研究产业结构或者说是产业分布状态带来的影响。本文尝试研究地区专业化(反过来是地区产业多样化)、产业集聚,与中国省区工业产业发展的关系问题。

省区的产业集聚与地区产业结构专业化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很多人都把它们混为一谈。产业在某个地区集聚可能导致该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但也可能是地区产业结构多元化需要衍生出该产业而导致的一个结果。一个区域产业的集聚或分散、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或单一化会通过外部性影响其他产业以及该产业的发展潜力,从而最终影响了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

国外主要是从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外部性来讨论这个问题。Marshall(1890)指出,产业的集聚通过企业间相互竞争、模仿以及资源的快速变动,加速了知识外溢,促进了产业乃至城市的经济增长。硅谷的计算机芯片产业集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Glaeser(1992)把这种认为同产业的企业大量集聚能促使知识溢出的外部性称为“Marshall-Arrow-Romer”外部性(简称MAR外部性)。Porter(1992)指出,大量竞争的企业的集聚促使不断创新,创新也最快被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他举了一个意大利陶瓷和黄金首饰集聚的例子,几百家企业集聚在一起,通过创新进行着激励性的竞争,因为如果不创新将很快被淘汰。除此之外,产业集聚使资源利用最简约,信息成本最低。

Jacobs(1969)认为最重要的知识传播来自于同产业集聚区之外,地理位置邻近的产业多样性比产业结构单一更能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简称Jacobs型外部性)。城市之所以是创新的基地,正是因为在城市里,无论是知识还是商品,其差异和多样性都是最大的。如果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企业之间的交流仅限于同一产业内,Jacobs认为产业结构多样的省区能导致产业之间更多的交流,从而产生更具有生产力的新思想和新组合。很好的例子是:胸罩产业最初是源于女式制衣产业,而非女式内衣产业;期货产业的诞生源自纽约的谷物和棉花交易商对金融交易的需要……她做了一个对比:曼彻斯特原来是个专业化生产纺织品的城市,最终没落了;相反伯明翰由于产业多样化,最后繁荣起来了。Scherer(1982)提供的系统证明表明一个产业大约有70%的发明是运用于产业外的。Combes(2000)指出:在技术相近的产业之间,一个产业的革新往往能带来另一个产业的革新,这就是产业间的“溢出效应”。一个国家如果有许多相互联系的、有竞争力的产业,该国就很容易产生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有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往往在一国产生。如美国的电子检测设备和病人监测器,丹麦的奶制品、酿制品和工业酶,韩国的录像机和录象带等(陈红雷,2002)。

这样,我们就会产生疑问:中国省区的产业集聚、产业专业化或多元化的状况如何,与经济发展之间有何必然联系?这正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

我们这里谈到的地区专业化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相对于其他省区而言,某一省区更专注于哪些产业的生产。而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国家范围内,某一产业在哪个省区的份额更大。当一个省区只生产一种产业,并且这种产业在别的省区没有生产,这时我们可以说,产业集聚与地区专业化生产是一个概念,但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结合中国省区产业发展情况,我们提出了以下4种省区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的关系:

1.i产业在j省区的专业化水平较高,但是j省区的i产业在全国的比重并不高,也就是说i产业并未在j省区形成集聚效应。这种情况在落后省区比较普遍。

2.i产业在j地区的专业化水平较高,并且j地区的i产业在全国的比重比较高,但是i产业在全国所有产业中的比重并不高。例子有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木材采运业,专业化水平和产业集中水平都比较高,但是该行业在全国所有产业的比重很低,只有0.19%。

3.省区产业分布比较均匀,并未形成高专业化产业,也并未形成高集聚的产业,这种情况在次发达省区比较多见。

4.i产业在j省区形成了比较高的产业集聚效应,j省区的i产业在全国具有比较高的比重,但是j省区产业结构比较多样,形成了好几个产业集聚区,i产业可能并未在j省区形成专业化规模。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如图1所示:如果一个省区产业结构单一,并且经济发展滞后,则某一产业可能在该地区形成比较高的专业化水平,但是产业集中率并不高;在次发达省区,产业结构均衡,没有非常突出的产业有比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产业集聚水平;在一些发达省区,产业结构多样,多个产业在这里形成了高产业集聚区,可能会有一两个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但是专业化水平不会太高。

下面我们就通过构造衡量特定产业在某一省区的专业化程度和集中化程度的指标,来验证上面的结论,并且通过计量实证结果来分析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与集聚程度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度量特定产业在某一省区的专业化程度,国内外一般用区位商指标,如Glaeser等(1992),Henderson等(1998),Batisse(2004),程选(2001)等。不过国外大部分用就业指标来衡量区位商,国内用工业总产值,我们这里采用增加值指标。区位商,其中VA[,ij]表示i省区j产业的增加值。VA[,ij]表示i省区的工业总增加值。VA[,ij]表示全国i产业的总增加值,VA[,ij]表示全国所有产业的总增加值。区位商表示的是i省区j产业在本省区增加值中的份额与全国j产业总增加值产出份额之比。S>1,说明这个产业是该省区的专门化产业,S值越大,说明这个产业在这个省区的专业化程度越高,这个产业的产品输出规模越大。但是如果S太大了,或者是该产业是采掘业,高度依赖资源禀赋的产业,在全国只分布在少数几个省区;或者该省区产业结构单一,该产业在该省具有较大比重,或者同时该产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低的比重。

我们用产业集中率来度量产业集聚的程度,C[,ij]表示i省区j产业占全国该产业增加值的比重,C[,ij]越大,表明j产业在i省区的集聚效应越大。Henderson等(1995)利用就业集中率指标来衡量产业的集聚程度。

在同一个省区比较不同产业的区位商指标和产业集中率指标,我们会发现它们是共线的,也就是说如果某个产业在该省区的集中率高,则该产业比其他产业的区位商也高。但是如果是比较同一个产业在不同省区的区位商和集中率指标,我们就会发现两者不存在线形关系,大约可以划分为4种关系。

1.区位商和集中率都比较低,说明该产业在该省区没有形成规模,无主轻重。

2.区位商比较高,产业集中率比较低。这说明了该省区产业结构单一,一个在全国其他地区广为分布的产业在该省却是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

3.区位商比较低,产业集中率比较高。这说明该省区产业结构比较多样,可能集中了全国好几个其他产业。在全国占有重量级份量的产业在该省却不是支柱型产业。

4.区位商和集中率都很高,如果在落后省区,则可能是该产业是资源禀赋型产业,产业发展依赖于特定资源,在全国分布较少,在该省也是作为支柱产业;如果是发达省区,既集聚了所有的生产又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是该省经济强劲增长的重要产业。

利用2002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34个产业的增加值数据,我们找出31个省区的区位商最大的产业,并计算出它们的产业集中率值,列示于附表1。同时,找出34个产业最为集中的省区,并计算出这些产业在这些省区的区位商,列示于附表2。我们可以比较出我国省区产业化专业化与产业集聚的关系。

附表1是按照省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大小进行排序的,我们选出了各省的区位商最高的产业,并计算了它们的产业集中率指标。在经济落后的省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某种产业(主要是资源禀赋型的采掘业或简单加工的冶炼业)在该省区往往占有非常高的比重,区位商自然比较高,一般都在4以上。例如西藏,该省区经济落后,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区位商高达24,但是该产业在全国仅占有0.7%的比重。而经济较发达的省区,产业结构多样,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多是消费性产品工业,在该省的比重不会太高,区位商普遍保持在3以下,并且该产业在全国占有绝对的比重优势。例如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广东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该省的专业化产业,区位商仅为2.69,但是占有全国该产业34.9%的比重。

附表2列示34个产业最集聚的省区名称并计算了它们的区位商,产业是按照在全国的所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从小到大排序的。可以看出,少数在全国增加值比重较少的资源禀赋型的产业集中于欠发达或次发达省区,但是这些省区产业结构单一,区位商一般比较高;大部分增加值较大的产业高度集中于经济发达的省份,往往有好几个产业在发达省区形成最大的集聚规模。如经济最发达的广东省,有12个产业的比重在全国最高,占产业总数的35.3%;国民生产总值排名第二的江苏省,有5个产业在全国排名第一,占产业总数的14.7%;国民生产总值排名第三的山东省有8个产业在全国形成了最大规模的集聚,占产业总数的23.5%。这样,共有25个产业在这三个经济最发达的省区形成了集聚效应,占产业总数的73.5%。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的产业结构,使得即使是增加值最大的产业在发达省区也不会占有绝对大的比重,区位商也不会高,一般在2左右,甚至低于1,如广东省的医药制造业虽然集中了全国10%的份额,但是它的区位商只有0.771,在该省根本算不上是专业化生产的产业。

我们上面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本节开头的假设,在欠发达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使得一些在该省最重要的产业区位商过高,而产业集聚能力偏低。相反,在发达省份,产业的集聚能力非常高,但是由于这些省区的产业多样性,这些产业的区位商反而比较低,也就是专业化程度并不高。产业集聚既可以是横向集聚,即同产业的集聚,也可以是纵向集聚,即不同产业间的集聚。而如果产业在某个省区的区位商过高,说明那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这种产业的集聚能力以及省区产业的单一化和多元化对于一个省区的产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主要通过实证检验加以证明。

三、模型构造及计量结果

关于产业结构单一不利于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多样化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国内外学者都进行过尝试。最早的是Glaeser等(1992),他们利用美国1956-1987年期间170个城市的6个最重要产业数据,分析了产业结构对就业增长的作用。他们所用的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单一的指标是就业区位商。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结果表明,专业化或者说产业结构单一对增长起负作用。Henderson等(1995)利用1970-1987年224个大都市地区8个工业制造业的数据,得出结论:对于处于成熟期或传统产业而言,仅有MAR型外部性;对于高新技术产业,MAR型和Jacobs型外部性都起作用。对于传统的5个产业,他们认为产业集聚对产业增长起了正向作用,如机械制造业最高达25%,电子设备达22%,主要金属制造达16%,交通设备达31%,仪器达19%。

国内关于产业结构对于产业乃至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实证文章不多。Mody(1997)使用了1970-1987年中国沿海7个省份23个产业的样本,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单一对产业增长的作用是负的。Batisse(2004)分析中国29个省的30个工业产业在1988-1997年的数据,结果表明,一个产业外部工业环境的多样性有利于产业的增长,产业结构单一的影响为负的。但是根据模型设定,在实证时Batisse应对初始值取对数,但是他却是对增长率取对数,有点牵强。

我们对i省区j产业采用两要素(资本和劳动)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产业集聚和产业专业化对产业发展的外部性我们把它们看成是技术系数产生的外部性的一部分①,方程形式如下:

…………………(1)

其中,Y是产业产值,K和L分别是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量,S是产业专业化指标,C是产业集聚指标,A是未解释的索罗余项。两边取对数:

…………………………………………(2)

其中,常数项a[,ij]=φlnA[,ij],ε[,ij]是扰动项。

我们使用的是2002年31个省区24个工业产业数据,本来有34个工业产业的数据,但是《中国工业统计年鉴》没有列出其余10个产业的资料,通过各省统计年鉴无法获得资本和劳动力的统一数据。Y[,ij]取i省区j产业(以下省略)的当年价格的工业总产值数据,K[,ij]取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L[,ij]取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S[,ij]取24个产业计算出

来的区位商,C[,ij]取24个产业计算出来的集中率指标。

31个省区24个产业共有744个样本,是省区-产业型的二维面板数据,所以我们采用面板数据的估计方法。由于同一个省区24个产业的区位商和集中率指标存在共线性,我们只能采用面板估计中的pure pool的估计方法,即把数据集中在一起,可以把同一个产业在31个省区的分布状况看成一个集,共有24个产业。同时为使结论更为精确,我们还把省区分为西部、中部、东部以及经济发展落后省区和经济发展较发达、发达省区②分别进行估计。为了克服可能存在的截面异方差,我们采用了White的一致异方差估计方法进行了纠正。估计结果见表1。

表1地方专业化和产业集聚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估计结果

注:***表示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示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从估计结果来看,拟合的效果非常理想。从所有省区和所有产业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641,要远远高于劳动的产出弹性0.142,中国产业发展还处于资本紧缺阶段,或者可以解释为劳动的效率还不高;用来反映产业专业化的指标区位商与产业发展负相关,而代表产业集聚程度的产业集中率指标与产业发展正相关,产业集聚对产业的发展正向作用程度要大于产业专业化的负作用。产业集聚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同产业的外部性的产生,对该产业起了比较大的推动作用。区位商越高,说明省区的产业专业化程度越高,一种情况是省区产业结构单一,阻碍了产业间的技术交流,不利于产业间外部性的扩散,对产业的发展不利;另一种情况是在发达省区,在产业结构多样化的基础上有些产业能够做到比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对经济发展就不一定是负作用。在西部地区专业化程度很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滞后;在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平均,没有突出的产业专业化;在东部地区,既能做到产业多样性,又有几个产业有一定的专业化程度,带动了经济的强劲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分西部、中部和东部省区分别做回归。

从西部、中部和东部省区的回归结果比较来看,东部的资本产出弹性最大,也就是说东部的资本使用效率最高。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中部最高,其次是东部,西部最低。产业集聚的产出弹性仍然为正,且都非常显著,对西部地区来说,如果产业能够在全国形成一定的规模,对该产业的发展起的作用要高于中部和东部省区。从产业专业化程度对产业发展的负向作用来看,只有西部的负作用最大,且非常显著;中部的负作用次之,但不显著;而东部的产业专业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已经变成正的,验证了东部专业化对经济的发展影响是正的结论,虽然不是很显著。

在对落后省区和发达省区进行回归时发现专业化非常不利于落后省区的产业发展,专业化程度每提高1%,产业生产总值将降低0.113%。而发达省区的这一负作用要低一些,产业生产总值将降低0.081%。产业集聚对产业发展的正向作用,发达省区要高于落后省区。

四、稳健性检验

不少人可能会提出疑问,我们采用的区位商能否度量产业结构的单一性或多样性呢?本节我们将采用其他学者衡量产业结构多样化的指标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结论。

Glaeser(1992)曾用除所研究的产业外的其他5个产业的就业份额来代表产业的多样性。Henderson等(1995)将产业多样性D[,ij]定义为Herdindhal集中化指数的倒数,是绝对值,公式为:

(3)

其中,J为产业总数;VA[,ij]为i省除j产业之外的所有其他产业的增加值。Batisse定义的产业多样性是相对于全国而言的,是相对值,公式为:

(4)

其中VA[,ij]表示全国j产业的增加值。

利用以上两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省区每个产业所面对的绝对和相对的产业多样性的环境。以上两个指标的相关系数为1,所以无论采用哪个指标都不影响结论,我们考虑采用绝对的产业多样性指数。利用每个省各产业在各省的比重加权,可以直接求简单算术平均的产业多样性指数。各省的产业多样性指数见图2。

图2 各省区产业多样性指数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产业多样性最高的省区是山东、河南和浙江,最低的是云南、黑龙江和新疆等资源大省。东部发达省区的产业多样性要高于中西部省区。

在研究地方专业化、产业集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中,我们用区位商来度量产业的专业化结构,区位商越高,很大一个原因是省区产业结构单一,对产业发展起负向作用。我们无法算出所有省区所有产业的区位商与产业多样性指数的相关系数,换个思维方式,我们考虑用产业集中率指标度量产业集聚程度,用多样化指数来度量省区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以此来检验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多样化是否对产业发展产生正向的外部性。计量模型见(5)式。

LnY[,ij]=a[,ij]+αLnK[,ij]+βLnL[,ij]+χLnD[,ij]+δLnC[,ij]+ε[,ij]…………………………………………(5)

各指标含义同前面,只是用产业多样性指数D[,ij]代替了区位商。因为产业多样性指数与产业集中率指数不存在共线性,我们先用Hausman检验来判断省区个体影响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计算出来的Hausman值为11.761,服从自由度为4的χ[2]分布,大于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9.488,拒绝零假设,结论是个体影响与回归元相关,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其次是判断各省份的截距是否随个体发生变化,零假设是各省区的截距是无差异的,算出的统计量F值为2.977,大于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1.476,拒绝零假设,采用存在个体效应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中还采用了White的克服横截面可能存在异方差的一致估计,结果见表2。

从回归结果来看,还是比较理想的。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变化不大。总的回归方程表明,产业集聚对产业发展仍然起了一个正的显著性作用,其大小甚至超过了劳动力产出弹性。产业多样化的系数不是特别显著,但对产业的发展起了一个正向的促进作用。如果对面板数据直接进行Pure Pool回归,结果见(6)式。

表2稳健性检验结果

注:***表示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示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6)式中括号内的t值表明,各系数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产业多样化对产业发展起了一个正向的显著作用,虽然起的作用要远小于产业集聚所发挥的正向作用。

lnY[,ij]=2.92+0.65lnK[,ij]+0.14lnL[,ij]+0.141nD[,ij]+0.29lnC[,ij]

(21.20) (24.72)(5.32) (4.19)

(13.65)……………… (6)

样本量=704 R[2]=0.936 D.W.=1.824

对西部、中部和东部的存在个体差异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的资本、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依次递减。产业多样性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只有东部省区产生一个非常大的显著作用,其大小超过了任何其他变量。产业集聚对产业发展仍然是正向作用,东部省区最大,其次是西部省区。

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证实了我们前面的结论:产业多样化和产业集聚有利于省区的产业发展。

五、小结

本文主要是通过理论和计量模型检验省区地方专业化、产业集聚与省区产业发展差距的关系。

首先,主要是从定性分析、指标构造(分别为区位商和产业集中率指标)和定量分析三个角度,对地区专业化和产业集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验证假设:在欠发达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使得一些在该省最重要的产业区位商过高,而产业集聚能力偏低。相反,在发达省份,产业的集聚能力非常高,但是由于这些省区的产业多样性,这些产业的区位商反而比较低,也就是专业化程度并不高。

紧接着,利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造计量模型并采用全国省区、东部省区、中部省区和西部省区的Panel数据,通过Pure Pool方法进行了估计,拟合的效果非常理想。所有省区和所有产业的回归结果表明:反映产业专业化的指标区位商与产业发展负相关,而代表产业集聚程度的产业集中率指标与产业发展正相关,产业集聚对产业的发展正向作用程度要大于产业专业化的负作用。从西部、中部和东部省区的回归结果比较来看,产业集聚的产出弹性仍然为正,且都非常显著;从产业专业化程度对产业发展的负向作用来看:只有西部的负作用最大,且非常显著;中部的负作用次之,但不显著;而东部的产业专业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已经变成正的。

最后采用国外通常使用的反映产业多样化指标——Herdindhal集中化指数的倒数,进行了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证实了我们前面的结论:产业多样化和产业集聚有利于省区的产业发展。

附表1 省区区位商最高的产业

附表2 产业最集聚的省区及相关指标

注释:

①也就是说这两个外部性可以解释索罗余项的一部分。

②西部省区:重庆、四川、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陕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中部省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东部省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按照2002年的人均GDP把省区划分为15个落后省区和16个经济较发达和发达省区,落后省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重庆、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陕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

标签:;  ;  ;  ;  ;  ;  ;  ;  

区域专业化、产业集聚与省区工业发展_产业集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