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1 刘宝俊2
(1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三门峡医院第二门诊部 河南 三门峡 472000)
(2 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三门峡医院儿科 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摘要】 目的:探讨门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提高通气功能的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份期间在我院门诊治疗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药物治疗与家庭式氧疗机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通气功能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5分钟内步行距离和呼吸次数以及平均心率,FEV1%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影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生活质量的气功能减弱症状,可以进行通气功能的培训来提高患者的通气功能,具体有临床推广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门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通气功能;提高方法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5-0123-02
我国呼吸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1]COPD(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具有起病慢,病程长的病症特点,COPD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选择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份期间在我院门诊治疗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呼吸肌的功能锻炼,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份期间在我院门诊治疗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3岁±13.1岁,病程范围为5年到8年不等,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对照组:5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6岁±8.5岁,病程范围为6年到8年不等,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所选患者中无重度和极其严重的肺气肿患者,无处于急性发作期的肺气肿患者,无出现其他系统的合并症现象,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选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均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并且嘱咐患者进行家庭式氧疗机治疗,此外对观察组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进行呼吸机的功能锻炼来进行治疗,具体的方法如下所述。
呼吸肌的功能锻炼[2]由门诊专业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家属协同进行,主要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有控制性的缓慢呼吸。
1.2.1缩唇呼吸
鼻子吸气至极限(大约3秒至5秒之间),屏住鼻息,缩唇,用嘴将刚刚吸入的气息缓慢呼出,时间范围大约为3秒到6秒之间。
1.2.2腹式呼吸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呈坐位或者卧位,将患者的一只手平放于腹部,在吸气的时候将腹部进行太高,呼气时将腹肌收缩使得肺内的气体尽量的排除。
1.2.3有控制性的缓慢呼吸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步行2步之后,进行缓慢的深吸气,大约用时3秒到5秒之间,接着在缓慢步行2步之中将刚刚吸入的气体进行缓慢的呼出。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锻炼前后(锻炼后6个月)分别呼吸功能的测量,主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5分钟步行距离,同时观察患者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以及平均心率,此外,记录患者治疗前后FEV1%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5分钟步行距离为(259.5±30.1)米,治疗6个月后的5分钟步行距离增加到(349.7±28.5)米,同时观察患者治疗前呼吸频次为(35.1±10.9)次/分钟,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呼吸频次为(25.3±5.9)次/分钟,治疗前的心跳频次为(91.4±31.1)次/分钟,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心跳频次为(75.1±12.0)次/分钟,患者治疗前的FEV1%为(57.3±4.2)%,治疗6个月后FEV1%为(79.2±5.6)%;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5分钟步行距离为(258.5±31.1)米,治疗6个月后的5分钟步行距离为(275.3±28.5)米,同时观察治疗前患者的呼吸频次为(34.1±10.7)次/分钟,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呼吸频次为(27.3±8.5)次/分钟,治疗前的心跳频次为(92.4±35.1)次/分钟,治疗6个月后的心跳频次为(79.9±21.3)次/分钟,患者治辽前的FEV1%为(58.3±3.1)%,治疗6个月后的FEV1%为(65.2±5.9)%。
经过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效果比较
3.讨论
当前,环境污染以及老龄化问题的逐渐严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的趋势,其起病缓,病程长的病症特点,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的生活治疗,因此引起了国内众多的研究人员的重视。
研究选择由门诊专业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家属协同进行呼吸肌的功能锻炼来提高患者的通气,主要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有控制性的缓慢呼吸,首先,研究对于患者进行的缩唇呼吸的优势在于缩唇呼吸可以增加患者肺部通气量以及尽量的排除患者肺内的气体,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肺泡通气量,另一方面利于延长患者肺泡间气体的交换时间,从以上两个方面改善患者的通气与血流的比值从而改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呼吸状况;第二,腹式呼吸的优势在于,长期坚持腹式呼吸对于患者的膈肌功能有益,从而改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呼吸状况;第三,有控制性的缓慢呼吸的优势在于,有利于患者体内的气体交换以及排除,使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体内的气体分布更加均匀,改善患者的通气与血流的比值从而改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呼吸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进行通气功能的培训对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通气功能以及呼吸状况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门诊部门需要重视患者呼吸肌的锻炼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柏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10年综述[7].呼吸与危重症医学,2011(9):27-39.
[2]刘步玲.体位排痰护理配合呼吸肌锻炼对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73-74.
论文作者:王琳1,刘宝俊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6
标签:患者论文; 肺气肿论文; 呼吸论文; 阻塞性论文; 功能论文; 频次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