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消毒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论文_沈丽娟,蔡文琴,徐琳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苏 盐城 224000)

【摘要】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接头不同消毒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90例中心静脉置管规律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导管接头消毒方法不同将入选病例分为实验组(碘伏棉片消毒,30例)、对照1组(碘伏棉签消毒,30例)和对照2组(碘伏棉球消毒)。消毒第10、20、30天时,测量三组患者体温,检测外周白细胞,观察导管接头清洁度并行细菌培养,统计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评价消毒效果。结果:实验组肉眼可见消毒效果与对照1、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6周期细菌学消毒效果优于对照1、2组,患者隧道感染率(3.3%)、出口感染率(6.7%)和全身感染率(0%)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0.5%碘伏棉片,采用反正揉搓法消毒中心静脉导管接头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棉片消毒;感染

【中图分类号】R4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2-0106-02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保持血管通路良好是临床安全有效实施血液净化的前提和基础。中心静脉置管(CVC)是血液透析重要的通路形式,但留置导管的患者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威胁生命健康[1]。文献报道血液透析发生菌血症的患者55%~72%与血管通路感染有关,10%~16%的维持透析者死于感染[2]。由此可见,血液透析期间加强CVC感染控制及预防至关重要,寻找一种新的消毒方法以降低CVC感染几率也势在必行。文章现采用对比法对碘伏棉片在中心静脉导管接头中的消毒效果进行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90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新建临时中心静脉导管;(2)规律性血液透析≥3个月;(3)年龄≥18岁;(4)认知及语言功能正常;(5)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与剔除:(1)置管前已有血管通路感染、发热、血栓形成症状;(2)合并皮肤病或严重脏器疾病;(3)研究期间出现严重并发症,中断治疗、出院或死亡;(4)依从性差,无法配合研究者。依导管接头消毒方法不同将入选病例分为3组。实验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47.6±5.1)岁。对照1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47.8±4.9)岁。对照2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47.5±5.2)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中心静脉导管接头消毒由5年以上工作经验且经统一消毒培训的专科护士来完成,熟练程度相当。消毒操作均严格遵照相关流程,消毒前护士洗手、戴口罩和手套,嘱患者戴口罩,中心静脉双腔导管下铺无菌治疗巾1/4面。

实验组使用0.5%碘伏棉片,以反正揉搓法分别对导管保护帽、管夹和管口各消毒15s,检查导管夹关闭状态,取下肝素帽,消毒管口15s。对照1组蘸0.5%碘伏棉签消毒,采用螺旋式消毒法,对照2组使用0.5%碘伏棉球,采用反正揉搓消毒法,两组导管消毒部位及消毒时间与实验组一致。三组消毒完成后,导管均置于治疗巾1/2无菌面,常规连接注射器。

1.3 观察指标

消毒第10、20、30天时,测量三组患者体温,检测外周白细胞,观察导管接头清洁度并行细菌培养,统计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评价消毒效果。

1.4 评价标准[3]

接头消毒标准:消毒后无肉眼可见血迹;细菌半定量培养,菌落<15cfu,无微生物生长。

隧道感染标准:导管出口沿隧道红斑、水肿,皮下段有压痛或2cm以上硬结。

出口感染标准:出口穿刺点周围2cm内皮肤硬结、红斑和(或)触痛,或导管-表皮接触处脓性分泌物,微生物培养阳性。

全身感染标准:血透期间发热伴寒战症状,体温>38℃,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导管细菌培养阳性,导管尖端>500个菌落/平皿,拔管后症状消失,排除其他部位感染及过敏。

1.5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结果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接头消毒效果比较

三组肉眼可见消毒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第6周起细菌学消毒效果优于对照1、2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比较

消毒30天内,实验组隧道感染、出口感染及全身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1、2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导管相关性感染是置管后常见并发症,是CVC非计划性拔管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影响血液透析顺利进行及患者生命健康。文献报道,本病综合发生率为5%~40%,且感染发生几率与置管时间呈正相关性[4],主要致病机制为细菌经穿刺点皮肤破损处或皮下隧道侵袭机体,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因此,加强导管接口消毒对降低感染风险至关重要。

以碘伏棉签或碘伏棉球环形擦拭是既往临床消毒中心静脉导管接头的主要方法,但由于手握棉签一端力量较小,加之以棉签杆或镊子尖端为棉球支撑,头端棉花分布少,故难以有效清洁接头的凹槽处,彻底消毒效果欠佳,易于细菌定植。本研究引入细菌棉片对导管接头进行消毒,操作时护士采用揉搓法,以手指直接作用于接头,既大大提高了擦拭力量,又能有效清洁到接头凹槽处,可降低微生物残留及感染发生风险,增加安全性。[5]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以0.5%碘伏棉片消毒导管接口,细菌学清除效果明显优于对照1、2组,感染率也显著降低,表明棉片消毒有利于减少非计划性拔管,延长导管使用寿命,保证患者透析顺利、充分的进行,对提高置管安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社会、经济效益良好。此外。棉片消毒操作简单便捷,应用高效,不影响护士工作效率,临床可行性强,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车小琼,刘文文,张彦,等.无针接头不同消毒方式对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6,31(1):116-118.

[2]潘其旭.不同消毒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导管感染的临床护理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9):155-156.

[3]刘富德,李莉,雷铮,等.不同接头不同消毒方法对PICC导管发生CRBSI的对比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15):2383-2384.

[4]陈菊阳,夏春芳,左玉兰,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不同消毒方法的临床观察[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7(4):131-132.

[5]周莉.可来福接头不同消毒方法对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4,(13):107-108.

论文作者:沈丽娟,蔡文琴,徐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  ;  ;  ;  ;  ;  ;  ;  

三种消毒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论文_沈丽娟,蔡文琴,徐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