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质与量_读书论文

出版业:质与量_读书论文

出版业:在质量与数量之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数量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市场的疲软,是业内人士最近一段时间谈论较多的话题。除了发行环节、书价上涨、重复“撞车”等原因之外,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关系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忽视,这就是质量与数量的关系问题。确实,质量与数量的关系,贯穿在整个出版领域:图书市场的疲软,跟质量与数量关系失衡有关;图书市场的重新启动,将有赖于质量与数量关系的调整;出版业的结构,也有个质量与数量的问题。

(一)要保证图书质量,就必须对图书产量实行量化控制

近年来,我国图书数量的盲目增长,导致了图书质量的严重滑坡,大大降低了出版物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进而挫伤了读者的购书积极性。

大家都知道,一本图书的生产过程是很繁复的,周期相当长。以一本30万字的一般书稿为例,如果从信息调查算起到书稿付型为止,那么它所需要的工作日(不算编写、排版、校对、印刷等编辑之外的时间)大约是65天(前期约35天,后期约30天)。如果是古籍稿、字词典或其他一些有一定深度、难度的书稿,那么起码要花费3个月的时间。 笔者任80万字的《虚词历时词典》责编时,仅仅在一审上所花费的时间就整整两个月。如此看来,一名编辑要编辑一本30万字的书稿,大约需要80天的时间,也就是80个完整的工作日。那么,按一年260 个工作日计算,一名编辑一年至多只能发三部30万字的书稿,至多不能超过100 万字。只有在这样一个量的范围之内,编辑的心态才能保持正常,编辑的创造才能方可得以充分发挥,书稿的质量才能得以保障。

但是,目前的情况是,许多出版社对编辑工作量的规定完全“放开”,只规定利润指标,根本不考虑量的问题也就是发稿字数的问题,故而有许多编辑一年的发稿量远远超过了劳动负荷和承载能力。据笔者调查了解,许多编辑一年的发稿量均在150万字以上, 大多数在200 万至300万字,少数编辑竟可达500万至600万字!试想一下, 就是看小说也不一定看得完,何况改稿、编稿?

由此可知,所谓“无错不成书”是怎样被“立论”的了。而量大质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图书怎么会有市场?

看来,要解决图书市场疲软的问题,必须正视图书的质量与数量的关系,认真研究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合理的、科学的量化标准,对图书产量实行量化控制,以解放“发稿机器”,提高图书质量。

(二)图书市场的重新启动将有赖于出书品种的压缩

据了解,海外好些大型出版社都在考虑压缩出书品种。如美国的哈泼·考林斯公司最近已将在版书目减掉了106种, 同时宣布在美国的年出书品种减少500种,其在澳大利亚的分公司出书品种减少一半。 其他如企鹅公司等明年也计划将出书的品种至少减少20%以上。据海外出版商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图书的质量。因为近些年来海外图书市场同我们国内一样,图书品种增加太多,从而导致图书质量明显下降。看来,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市场上图书品种年年上升,而粗制滥造的出版物也随之日益泛滥,消费者怨声载道,最终的结果便是图书的销售额下跌。

企图靠“量”的堆砌来增加码洋,“广种薄收”,这一方面反映了出版社决策者们在选题开发方面的信心和底气不足,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这种急功近利式“竞争”的浅薄。为什么不能把那些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用到选题的开掘和书稿的打磨上呢?市场规律是无情的。图书品种的盲目增加最终不仅使得出版社自食恶果,而且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败坏了出版业的风气,也损害了出版社自身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的企业形象。

(三)减少数量,增强实力——联合,是出版社走向新生的一个趋势

这仍然是一个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不过,这里的数量,是指出版社的数量;质量则是指出版社的整体实力,包括经济实力、人才实力以及经营管理的水平等。从发展的趋势看也好,从目前我国出版业的实际情况看也好,减少出版社数量、“合股拧绳”都有它的必要性。

1.扭转“散乱”局面,有利于加强管理

我国现有出版社500多家, 由于各出版社在图书发行方面所采取的管理模式有所不同,其发行队伍的人员素质、数量以及知识结构也有所不同,加上折扣不一,销售手段也五花八门,这便在图书发行的环节中造成了障碍,可以说,除去新华书店自身的一些问题之外,当前图书发行不畅通从而导致书店库存量急剧增加、图书大量积压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现今出版社不科学、不规范、不统一的发行方式。出版社实行一定规模的联合之后,这种散、乱的状况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各出版集团之间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以及全行业的商业秩序,必然会制定出一系列更科学、更规范、更符合市场规律的行业规矩,以杜绝各种损害行业全局利益的单个行为,同时也势必压迫小型出版社自觉放弃各种短期行为,使整个图书发行业建立起良好的秩序,使发行环节大大减少且日益畅通。

图书市场的疲软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图书定价的混乱。图书定价低的每印张1元左右,高的却达4至5元甚至更高。 这也遏制了极大一部分读者的购书欲望,使得他们在杂乱无序的图书定价面前犹疑徘徊,许多便采取了拒绝的态度。出版社联合之后,一个出版集团内部的图书定价必然会有一个标准,久而久之,集团之间必将达成默契,那么,目前图书定价混乱的状况也就必将消除。

出版业的发展总要受到国家有关政策的影响,各级出版管理部门的扶持尤其是在政策上给予扶持的程度又决定着出版业发展的速度和发展水平。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各专业出版社之间在经济条件上是有很大差别的,一些靠吃“政策饭”的出版社,虽然经济实力雄厚,却没有做出相应的应有的成绩,而无“政策饭”可吃的出版社只能奋力拼搏,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还有些背负沉重“包袱”的“老大社”,更是步履艰难地在夹缝中苦苦挣扎。客观地说,这是很不公平的。多年来,这种“政策”的不平衡养懒了一批人,既磨灭了一些人的聪明才智,也挫伤了一些人的事业心和积极性。要改变这种状况,除调整“政策”之外,联合也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通过联合,可以合理调配出版资源,合理利用出版资金,充分调动出版社全体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锻炼和培养人才,使出版业的发展更具规划性。出版集团在人力和财力高度有机聚合的条件下,其竞争实力势必大大增强。

2.发挥出“集团”的优势

首先,从人来看。就编辑而言,因各人所学专业知识不同而有了某科或某室的编辑分工。在中小型出版社里,这种分工多半使得某些科室仅有2至3人,对于选题的开发、优化都是不利的。联合之后,各专业科室的力量必然增加,那么整体合作、协同攻坚的效果就会使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等一系列编辑工作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其他部门应该也是一样,各项工作的力度和效益都将大大提高。

其次,从资金来看。目前许多确有学术价值的书稿因出版社财力有限而无法出版。有了出版集团,财力有所集中,那么具有较高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有些有明显经济效益的图书也需要大量的先期投入)的书稿便不会流失,宝贵的出版资源便不会被白白浪费掉。此外,集中资金,在规划某些大型的出版工程或计划时,就不会捉襟见肘、犹豫不决。

其三,从规模效应上来看。经营状况不好的出版社就不谈了,即使效益不错的中小型出版社,由于总体生产规模有限,难以在众多出版社中崭露头角或长久地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制造“名牌效应”,要在行业中切实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来,也只有走联合的道路。

标签:;  ;  

出版业:质与量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