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的科学选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地理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新教材增设了开展“研究性学生”或“研究性课题”的活动,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天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与人切磋交流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一般要经历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三个阶段。在问题情境阶段中,学生要通过比较、选择、确定某个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称之为“选题”。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过程、重体验、重应用的学习方式,而且选题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大小和好坏,因此,教师在这个阶段应主动介入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选题。
一、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题
心理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分为“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两种,当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学习者往往会将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储存在“长期记忆库”里,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各种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将知识信息灌输到学生的长期记忆库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风趣幽默的语言、丰富广博的知识,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以及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和优势,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做些实验,能使学生兴趣大增。如在讲火山形成时,我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将碟子置于塑胶火山模型上模拟火山口。在碟子里放几匙重铬酸铵并在其中插入镁条,用火柴点燃镁条,于是火山喷发的奇观就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观看了模拟火山的喷发,大家个个激动不已,跃跃欲试,于是我还布置一些有趣的地理实验,让学生课外去做。如讲到澳大利亚的自流井时,我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家进行自流井模拟实验。很多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实验模型和写的实验小论文带到学校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还谈到了对自流井如何开发利用的问题。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
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从生活中挖掘出研究性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就在生活中。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很丰富,能促使学生积极体验,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如讲“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时,有的教师将学生组成几个研究小组,调查农村的污染种类和城市污染种类及污染程度,但是这些学生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对污染的种类及程度的切身体会也不相同,所以,我认为每组学生研究的侧重点在选题上应有不同。我与他们进行了共同的分析和重组,其中来自农村的几位学生有的家里有塑料大棚或用地膜种植蔬菜,他们对农用薄膜的污染感触很深,要进行深入调查的话,比较容易获得确切的数据和资料,后来他们就确定了“农用薄膜的污染”作为共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由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对此所知不多,所以他们便退出该小组,选择了“生活垃圾对城市的污染”等课题。
三、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选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对他们最关注而又似懂非懂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美英对伊拉克宣战前夕,国人关注的热点是伊拉克到底有没有核武器、美英会不会向伊拉克动武等问题。对此,我先让他们了解伊拉克的地理位置、民族、宗教信仰、气候、境内地形、出口的特产、四周临国等,然后引出下列讨论题:(1)伊拉克为什么石油资源如此丰富?(2)运往西欧最便捷的路经过哪些海、海湾、运河、海峡?(3)美英为何要打击伊拉克?学生们看新闻查资料,然后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选题。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沙尘肆虐、沙尘暴频繁这一热点问题,我以《沙尘暴探源》为题,进行了一次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这一活动,同学们了解了沙尘暴的产生、我国沙尘暴的源头及路径,还知道沙尘暴也有有利的一面,如沙尘颗粒利于成云致雨,沙尘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长,沙尘暴缓解了酸雨,沙尘暴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问题,正是他们平时想知又不甚知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思想交流的空间。
四、结合学生的专长选题
每个学生在能力、专长上都各不相同,如有的社会活动能力强,有的组织管理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事物准确而缜密,有的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强,有的表述问题的能力强。这样在选题时,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确定合适的课题。比如调查《农村污染的种类及内容》课题,需要从广泛的调查中搜集资料,比较适合社会活动能力强的学生来研究。《互联网对青铜峡旅游业的影响》则比较适合具有电脑方面专长的学生来研究。学习《世界环境问题》中“地球出汗了”,让富有表演专长的学生模拟或表演并陈述出汗原因,学生饶有兴趣,积极对问题进行探索、研究。通过搜集资料、分析教材等多方面的活动,学生很快地把握了问题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