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中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展望--山西省高中校长校长教育论坛综述_课程改革论文

山西省高中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展望--山西省高中校长校长教育论坛综述_课程改革论文

关于山西省高中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前瞻——山西省普通高中校长教育论坛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西省论文,课程改革论文,普通高中论文,教育论坛论文,校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深化对教育改革的认识,进一步推进我省教育改革的进程,由《教育理论与实践》编辑部、《山西远程同步教学网》编辑部、山西省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和忻州一中共同发起,邀请我省部分重点高中校长于2000年6月3日至4日在忻州进行了座谈。会议以“我省高中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前瞻”为主题,对我省作为全国两省一市之一承担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第一轮的试验任务完成的情况及成败得失进行了讨论。会议期间,与会校长以对山西教育负责的态度,对三年试教工作中教师素质、学校课程的开发、教育教学评价、学校教育管理体制以及高考制度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现综述如下:

与会校长一致认为,改革是当代永恒的主题,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求生存,是山西教育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只有坚持改革,才能抓住每一次经过我们身边的机遇。这次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是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一项综合改革,是深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内部的一项核心工程,为我省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原省教委的直接领导下,我省的试教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尽管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总体而言,这次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第一轮试验工作是成功的。

一、第一轮试教工作的反思

1.校长和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任何一项改革,如果思想观念不转变,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与会校长认为,三年来,原省教委先后对全省的高中校长、教务主任和全体高中教师进行了新大纲、新教材的省一级的大规模滚动培训,为转变其观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使大多数高中校长、教师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能站在理论的高度上认识其自身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许多不足,对广大教师增强试验的信心,转变思想观念,准确把握新课程计划、新大纲和新教材的精神实质,从而探索改革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校长认为,中国的教育更多的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是校长和教师的问题。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和校长的作用关系很大,从某种程度上讲,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其管理思想、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学校里的每一个人。在第一轮试教工作中,一些学校校长的教育思想和学校的发展达到了较为完美的结合,如忻州一中的扬长教育、运城中学的学分制等都是与其校长的创造性思想分不开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校长应当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目前由于高考的、社会的、家庭的压力,大多数校长变得现实有余而理想不足,同时,现在的教育教学,过多地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这就难免使校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受到一定的影响。有人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最佳的认识结构,使学生的特长、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不是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因此,作为校长,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着力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平台。

教师素质的提高始终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与会同志认为,教改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我省高中课改中把教师素质的提高作为先决条件为保证高中课改任务的完成起了重要作用。经过三年的试教工作,我省高中校长、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主体思想已呈现从传统的教书匠向现代教育家转变的特征。从而在备课、课堂设计、课堂教学中都展现了多姿多彩的风貌,更为可喜的是,通过培训学习,广大教师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紧迫感,科研意识大大增强,从而积极投身科研,以科研促教研,以科研求发展,对科研兴教有了普遍认同,教学中的科技含量明显增加,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

与会同志认为,尽管在三年的试教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遵循了“优化必修课,规范选修课,加强限选课,开好活动课”的原则,并为了达到“少课时,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普遍加强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从而使教学过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课堂教学开始由满堂灌转向注重师生之间的合作,开始普遍注意紧扣教材,重视双基训练和学生的主体参与,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不可讳言,在试教过程中,仍有为数不少的学校和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师素质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学观念落后,校长消极对待,应付试教,甚至仍沿用传统的、单一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这就难免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形,这都是需要在新一轮的试教工作中认真对待的问题。

2.普通高中课程结构趋于合理,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重视

与会校长认为,新课程计划的一个特点就是构建了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由单一的学科课程改为学科加活动、必修加选修的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即以必修课为基础,使全体学生具备高中程度应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限选课和任选课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条件,这就使得学校的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出现了一批有特色的学校课程,特别是任选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开设,使我省普通高中的课程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得到了重视。有人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讲,必修课是一种打基础的学科,而选修课和活动课才是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因此,在注重必修课的前提下,开好学校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忻州一中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的前提下,对普通高中任选课的教学有了一套自己的做法,该校把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块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们的主要思想是:必修课突出一个“严”字,体现基础性和统一性;选修课突出一个“宽”字,体现拓展性和扬长性;活动课突出一个“动”字,体现实践性和创造性。在选修课的开设方法上,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思想上以扬长教育为突破口,提出“发挥教师特长,体现教师主导,发展学生特长,体现学生主体,尊重学生志愿,导向自我调节,通过以长促长,达到全面发展”的总要求。

有同志认为,课程计划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前提,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优劣,新课程方案试验三年来,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大大激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为系统地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拓展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发挥学校教育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起到了导向性推动作用。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其一,教师素质和课改要求存在着差距,教师对学校课程的含义认识还不到位;其二,由于高考升学压力的客观存在,课程计划在具体执行中被扭曲;其三,对新课程方案理解不深,师资教材准备不足,指导评估不健全,导致学校课程偏离课程方案的方向,从而对学生引导不正,使学生产生不了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其四,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已占满了所有课时,而又要上新的内容,这样就使教师普遍感到课时不够,从而难以保证课改目标的实现,这样,在升学的压力下,学校课程被挤占也就理所当然了。

3.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教育教学的评估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的热点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实施新课程方案,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考试评估制度,因此,寻找新的、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成为改革的迫切要求,为此,各学校在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在完善并改革以往单一的普遍采用百分制的评价体系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以克服以往单纯以文化课成绩高低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的弊端,从而使教育评价体制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得到了发展。

运城中学的学分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运城中学在针对百分制无法客观反映《新方案》中选修课、活动课等课目情况的前提下,努力探索,结合本校的情况,制定了《山西省运城中学学生学业成绩(学分制)评价试行方案》,在引导和促进学生正确对待新课程计划所规定的所有课程,特别是选修课、活动课和非高考课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将不同类别、不同科目、不同考试方式的课程,根据不同课时,设置了不同分数,同一种学分加以衡量,把考查和平时学习态度有机结合,比较完整、科学地反映和衡量一个学生各科课程和各门功课学习、提高的状况,对学生个性和积极性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但是,还有同志认为,由于课程改革还在初始阶段,各方面均需完善,教师的观念、教育思想、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管理体制以及高考压力的影响,使目前的评价制度还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家普遍认为,学分制是当前评价体系的一个趋势,它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更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由于学分制不论课程类型,一般按学时确定分数,在评价体系中能够赋予同样学分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同样的权重,这样,学分制评价机制不仅能保证国家和学校课程的完整实施,也能激励学生追求高层次的发展。总之,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课程评价应重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问题,从而积极改进学习方法。

4.学校管理体制多样化和特色化

与会校长认为,新课程方案使地方和学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充分发挥了办学以及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为高中教育教学增添了活力。在试教中学校的教学管理不断从集中向统一性和灵活性、多样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为学思想和管理水平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三年来,综合与模式化已成为大多数学校努力追求的目标,因此,各地学校从实际出发,在对必修课和选修课做出具体安排的同时,根据当地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设置了相应的任选课和活动课,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体系。

如怀仁一中,在认真领会课改精神的前提下,根据本地区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学生就业预备教育基地,在教学思想上注重培养学生“严、活、情”的品质,“严”就是作风要严,“活”就是脑子要活,“情”就是要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品质和对事物的执着追求,这也就涵盖了“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当前素质教育对人才的要求。晋城实验中学结合课改精神,提出了“素质教育必须课程化,课程结构必须素质化,整个课程改革必须科学化”的课改思想,在对学生的培养上提出“播种行为,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课改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校长认为,当前学校管理重要的是抓科研,以科研助教研,以科研来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结合本校的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本校的课程,而且还要建立相应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保证学校的课程实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对相关的教师、教育行政干部要进行相应的培训。

5.高中课程改革为高考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谈高中课程改革不能离开高考制度的改革,这是与会校长谈论得最多的,也是最为激烈的话题。有人认为,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是为学生具备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须的多种能力打基础,但是目前的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课程改革,于是迫于升学压力的影响,以及来自社会、家长的压力,这些压力最后集中在课程上,就阻碍了课程改革的进程。还有人认为,高考作为指挥棒是不能取消的,在目前的情况下,高考是唯一的比较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一考定终身的考试体制,使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整个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都受到高考的影响,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没有一种内在的动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不足,但是,现在用任何一种方法代替都不成熟,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用好高考这个指挥棒,在这方面,高考制度就要大改、快改,使这种机制能尽快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大多数校长认为,当前,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高考内容的改革,如何对学生能力和素质进行考查,而其能力、素质在学科中的含义是什么,学生能力和素质在高考中又如何体现等问题都是需要较长时间研究与实践才能解决的。从今年起,我省开始实施高考"3+X"方案,在高考改革方面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使高考的作用——选拔人才和指导中学教学等作用得到了发展和深化,同时也给了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对其兴趣和个性特长、创造性能力的发挥和培养是有重要意义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但X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却不是短期内能做到的。

总之,第一轮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工作是成功的,但是,在课改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有些方面有流于形式之嫌,不少学校消极对待。可以说试验取得的成就不少,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何在总结第一轮试验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高起点、高要求、高质量地搞好下一轮的实验工作,进一步促进我省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从而带动我省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关于下一轮试验的建议

1.继续争取政府支持,按教育规律进行改革,为下一步改革作铺垫。任何一项工作,如果没有领导支持,没有政府出面,在当前的情况下是很难办成的,这就需要政府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继续支持与引导,通过各种途径保证试教工作的顺利进行。

2.重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地方课程是根据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实际以及地域特点设计的课程,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是制定学校课程的基本依据,学校课程不能完全脱离地方课程资源和社区发展实际来体现学校特色,它需要把地方课程具体化,在第一轮试教中,地方课程作为沟通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桥梁,我省做得不够。

3.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素质还要进一步改进,要不断从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中解脱出来,向综合素质发展。

4.教学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我省有近一多半的学校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这就要加大投入,改善条件。

5.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教育评估的指导,对高中的培养目标和升学要区别对待,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标签:;  ;  ;  ;  ;  ;  

山西省高中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展望--山西省高中校长校长教育论坛综述_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