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利地理学到福利地理学:研究范式的重构_地理学论文

从福利地理学到福祉地理学:研究范式重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福祉论文,范式论文,重构论文,福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01.2 文献标识码:A

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即对福利和福祉的追求。与福利不同,福祉是一个与人的生活状态和主观感知、情感等密切相关的概念,关注的中心是人的良好生活状态。当前,随着生存性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过渡,非物质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对非物质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与之相伴随的是福利的内涵逐渐拓展到福祉。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福利地理学研究范式是福利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论构建的产物,更多关注的是经济方面的福利,已难以适应福利向福祉的概念和方法论转向及发展观的演进,也不足以为福祉研究提供与时俱进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制约了福祉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和理论基础的深入和系统探究。换言之,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如何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增进人们的物质福祉和非物质福祉,提高人们的客观福祉和主观福祉,这对传统的福祉研究提出了挑战,也为探索从福利地理学转向福祉地理学研究范式提供了契机。为此,本文将基于福利向福祉的跨越,探究从福利地理学到福祉地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向,既可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和价值观,又从理论上拓宽了福利地理学研究范式,重建了福祉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哲学基础和方法体系。

1 福利和福祉的辨析与界定

1.1 福利和福祉辨析

福利和福祉是一对复杂的“孪生”概念,以至于在现有研究中对福利、福祉概念的解释众说纷纭,“难解难分”。在实际研究中,“welfare”多被译为福利,“well-being”多被译为福祉,很多研究将福利和福祉视为两个基本等同的概念。笔者认为:福利和福祉两个概念共性大于差异,但有两点细微区别:其一,福利(welfare)的含义主要是幸福、身心康乐和繁荣,而福祉(well-being)更侧重于定义一种状态,一种健康、幸福或好的、健康的、满足的生活状态,福祉(well-being)更有“存在意义”或“状态”的含义;其二,福利的接近于物质福祉和客观福祉,而福祉范围较广,既包含物质福祉,也包含非物质福祉。既有客观福祉,也有主观福祉。从词义考察可以看出福利和福祉的这两点区别,在《剑桥国际英语词典》中,“well-being”被解释为“the state of felling healthy and happy”,指“感到健康和幸福的状态”;“welfare”被解释为“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happiness.especially of a person”,尤指“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在《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中,“well-being”被解释为“a state of being well,healthy,contented etc.”,指“一种好的、健康的、满足的存在状态”;“welfare”被解释为“well-being,happiness,health and prosperity”,指“个人或组织的福祉、健康和繁荣”。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和语境不同,福利或福祉概念的含义也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和国别差异。以作者之见中国的福祉概念和西方的福祉概念(well-being)有区别,而且福和祉也有区别。根据张舜徽[1]《说文解字约注》:“祉,福也,从示止声。徐锴曰:祉之言止也,福所止不移也。”可知,“祉”是“福”流过来存储下的一种状态,福和祉类似于经济学上的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的关系。

1.2 福祉概念的界定

一般认为,福祉是一种人的生存状态,而且是一种良好的或满足的存在状态。本文从散落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将福祉概念的内涵概括为:

1.2.1 福祉概念的中心是良好的生活状态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福祉理解为好生活(well-living)或良好的生活状态,认为福祉不仅仅是幸福感,因为人类的存在较之感到幸福、快乐或疼痛而言,还有更多的特殊性质。Des Gasper指出,福祉是用于评价一个人的情况和生活存在的状态,是一种聚焦于人的“存在”的评估。他同时强调,存在是福祉的先决条件和中心组份,福祉的分类要通过某种方式不仅要反映出生命的质,也要反映生命的量[2]。可见,福祉概念的中心是良好的生活状态,研究福祉不能把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隔离,完整意义上的生活状态实质是生活存在、生活意义和生活目的的统一。

1.2.2 福祉是多元的伞状概念[2]

Des Gasper考虑到福祉的许多方面指出,把福祉当作一把伞的概念要比把它当作单一主题更好一些。感觉、思想、生活与死亡,以及更多的内容构成了存在,所以福祉具有多元内涵。相对而言,多元伞状概念是对福祉概念的正确理解,因为任何单一指标或一元含义想表述福祉都是片面的,都是对福祉概念的不完善的、不准确的定义。将福祉视为快乐、幸福感、满足感等的一元内涵的福祉理解最明显的不足是不能反映生活的多种内容,反映生活状态的范畴较少。

1.2.3 福祉概念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

福祉有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3]。Naomi Bailin Wish[4]认为,福祉不仅有客观的维度,而且有主观的维度,心理学和人口学两种方法要结合起来,即以主观测度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和政治学家与以客观测度为代表的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应该展开积极的合作,才能达到福祉主、客观维度的统一。

1.2.4 福祉是流量和存量的统一

Krishna Mazumdar[3]对福祉流量和存量的理解认为,福祉存量类似于商品或收入存量概念,一定时间的福祉存量是过去商品和服务用于满足人的需求的结果。也有学者认为福祉存量是一些关系过去相互作用历史的反映,这些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出每个关系满足程度,满足是一种存量,而福祉流量是一种由一些专门事件相互作用和活动引起的瞬间情感状态,福祉是过去经历的累积性产出和即时经历的瞬间反映[5]。据前文对福祉的训诂解释,“福”是一种流量,而“祉”则为一种存量,也说明了福祉是流量和存量的统一。

2 从福利地理学到福祉地理学的理论承继

国内地理学界对福祉问题的关注较晚,成果较少。国外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福利地理学研究。Nath[6]较早指出福利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组成部分,福利是福利地理学关注的焦点。Smith[7]对福利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实证分析,Coates,Johnston和Knox[8]认为福祉的空间非均衡性是福祉地理学的研究核心。需要特别提出的是,Smith[9]提出的“福利地理方法”(Who gets what,where,and how?)是福利地理学(Welfare Gegoraphy)的核心。他期望围绕福利统一主题整合人文地理学众分支学科,推动了福利地理学的发展,这一阶段的福利地理学研究仍旧是福利主义和实证主义影响下的研究范式。Smith提出的福利分析方法沿着“何人、如何在何处得到何物?”,三维向度,将人文地理学众分支学科组织在“生产与交换、人民、政治力量、社会价值和具体研究方法”5个核心部分之下(图1)。其中,具体研究方法侧重实证主义方法。

图1 Smith的福利地理方法

Smith[9]认为福利地理学研究始于对人类福祉所依赖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关注,基于福利地理方法矩阵的描述和解释。人文地理学所研究的人文现象极为庞杂,Smith的福利地理方法企图用一个统一的主题去涵盖人文地理学广泛性的研究内容,显然是困难的。而且其“何人、如何在何处得到何物”的福利地理方法关注的也是得到(get),带有功利性。此外,人文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基础在Smith框架中也仅仅体现为“何人、如何在何处得到何物”的简单解释,其实质仅仅是对物品的分配和福利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Smith提出的福利地理学研究框架企图打破人文地理学众学科分支分割状况,试图使得人文地理学各研究领域围绕福祉主题综合起来,这种以福利统一主题统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其实反映了人文地理学寻求统一范式的一种努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兴起,发展目标从“物本主义”转向“人本主义”,由原来重视收入和福利等物质福祉向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生活状态评估转变,需求理论[10]和可行能力理论[11]等非福利主义方法论逐渐成为福祉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福利地理学研究开向福祉地理学研究嬗变,主要体现在:①研究导向从关注收入水平等“物”的向度转向关注能力、良好生活状态等“人”的向度。从客观福祉向关注人的幸福感、安全感等主观福祉转变,越来越重视人的非物质福祉;②研究内容从注重经济福祉和社会福祉向环境福祉转变,从重视福祉的空间规律向重视空间的福祉意义转变等等;③研究方法论从福利主义向非福利主义转变;④研究途径从实证主义向人文主义、结构主义转变,并出现三者的融合趋势。

3 从福利地理学到福祉地理学的多维转向

3.1 方法论转向

方法论有广义的方法论和狭义的方法论两种理解。广义方法论涉及哲学层面,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3方面的内容。具体来说,福祉地理学研究的本体论主要关注的是福祉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本体论的转向导致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变化。从福利地理学到福祉地理学的本体论转向主要有两个转向:一是主体概念的转向,即从福利到福祉的转向,另一是学科转向,即福利地理学向福祉地理学的转向。认识论即看待福祉的基本视角或基本图式,其转向主要体现为从福祉的客观认识向主观视角的转变。

从福利地理学到福祉地理学,笔者认为主要有3个层面的方法论转向:

3.1.1 从福利主义方法向非福利主义方法的转变

福利向福祉概念内涵的拓展,促使福祉研究方法从福利主义向非福利主义转向是福祉研究方法论的重大转变。福祉的评估有福利主义方法和非福利主义方法两种基本方法。福利主义方法认为个体是福祉的最好评判者,常以收入和消费来度量,远离完美的效用和福祉指数。事实上,福利主义方法通常以收入和消费来度量福祉,但消费和收入很少能较好地解释公共物品和非市场商品等的福祉作用。非福利主义认为消费和收入难以很好地解释诸如安全、自由、和平、健康等福祉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福祉不是单维度的收入或消费所解释的效用,而是一个包含收入和消费以及健康、安全、能力等的多维度概念。近来涌现出很多非福利主义方法,如基本需求和可行能力方法大大丰富了福祉研究的方法论;

3.1.2 从福祉的主、客观单一视角向主、客观结合视角转变

需要指出的是,福祉地理学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往往是交织以变的。根据福祉特性和福祉组份,福祉可分为物质福祉和非物质福祉;根据福祉的主、客观特性,福祉可以分为主观福祉和客观福祉;根据福祉的测度方法,福祉可分为自我报告式福祉和外部测度福祉。Veenhoven根据福祉基本内容和评价标准,构建了福祉的基本图式[12],Des gasper(2007)按照福祉基本内容和测度方法界定了4种福祉类型(表1)[13]。

表1中4种福祉类型构成了福祉分析的4种基本视角:Case1:“外部测度-客观福祉”。主要关注外部的非主观感知的福祉,是客观清单理论研究视角;Case2:“外部测度—主观福祉”。主要关注外部感知到的客观福祉,是神经科学、生理学的研究范畴;Case3:“自我报告—客观福祉”,也即自我报告的客观福祉;Case4:即自我报告的主观福祉,如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的研究。

3.1.3 从实证主义方法向人文主义、结构主义方法转向与融合转变

福利地理学对“从何地得到什么”的关注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体现。福祉包含着人的价值、意义和幸福生活等价值意义,福祉地理学研究的人是有感情、有感知的人,因此仅依靠实证主义不足以囊括福祉丰富的多元内涵,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须结合。实证主义的福祉地理学研究侧重于福祉空间模式、规律与机制的研究,而结构主义长于对福祉组份及其决定因素的深层次结构分析。人文主义方法在理解人对地方的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等方面,具有实证主义和结构主义都无法企及的优势,主要通过作为能感知、能思想的人对福祉的感知和想象来进行。实证主义的福祉地理学研究偏重于福祉空间模式与机制的研究,探求其空间规律,而结构主义往往对福祉组成要素和决定因素进行分析。但是,人文主义方法的不足在于偏重对人与福祉、人与地方之间关系的理解,却难以深入分析福祉组份和决定因素,而这却是结构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之所长。由此可知,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3种研究途径或方法融合是总体趋势(图2)。

图2 福祉地理学的研究途径

3.2 伦理性转向

激进地理学对“社会平等”和“区域公正”等价值判断的强调,使得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福利地理学研究涉及有福利公平、公正等伦理价值涵义[14]。从福利地理学到福祉地理学的伦理性转向体现在以下3方面:①从福利地理学重视“公平”、“公正”到福祉地理学重视“良好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从重视物质福祉向非物质福祉转向,从重视客观福祉向主客观结合的综合福祉转向;②福祉地理学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及其福祉意义。人是有生命的生命体,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对个人的福祉具有重要意义;③福利地理学重视福祉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福祉地理学重视人与人之间伦理、福祉关系的空间涵义。总体来看,从福利地理学到福祉地理学的主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伦理性等转向是福祉地理学研究范式重构的哲学基础。

4 结语:福祉地理学研究新范式的建构

任何学科的对象都是自身性质与时空存在形式的统一[15],因为一切客观实在都同时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同理,福祉地理学研究的福祉并不是脱离时空而存在的,福祉地理学是福祉、空间和时间的三维统一,即福祉地理学是在时空尺度之下研究福祉,主要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下福祉与环境、空间的主观和客观关系以及不同时空尺度下福祉的地区差异、动态演变过程及其优化调控等科学问题。从福利地理学到福祉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主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伦理性转向背景下逐步重建福祉地理学研究范式的过程。为此,将福祉地理学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伦理性以及时空维度整合起来共同探索福祉地理学研究新范式,以此建立福祉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架构(表2)。

福祉作为一个反映人的良好生活状态的综合的多维度概念。在福祉地理学研究中,研究“良好生活状态”应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结合起来,将福祉科学研究的客观分析,即中性的或价值中立的分析和伦理性研究结合起来;同时,将福祉地理学的实证主义方法、人文主义方法和结构主义方法结合起来;此外,将主观福祉和客观福祉结合起来,将福祉的主观评价和客观测度结合起来。

从福利向福祉的概念跨越以及从福利地理学向福祉地理学的学科拓展,从福祉地理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分析从福利地理学到福祉地理学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伦理性等方面的转向及特征,据此重建福祉地理学研究新范式,可为多种研究流派理解、认识和研究福祉地理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和综合的理论研究架构。目前,国内学界对福祉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少且零散,随着我国在“十二五”时期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入推进,福祉作为测度生活状态好坏的核心概念,福祉地理学以研究福祉的空间非均衡性及空间的福祉涵义等为核心,加强福祉地理学研究,有助于重新思考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科学评价个人福祉状况以及测评与调控区域福祉差异等现实问题,为民生福祉测评和调控提供理论基础,必将受到学界的广泛讨论、探究以及国家政策的高度关注。

收稿日期:2010-12-09;修订日期:2011-04-11

标签:;  ;  ;  ;  

从福利地理学到福利地理学:研究范式的重构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