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汪朝霞

长沙市第四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6

【摘 要】目的:观察介入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脑血管病患者70例(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5例)与介入护理的观察组(35例),观察患者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生活质量高,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应用介入护理,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较好,值得借鉴。

【关键词】介入护理;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应用效果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并且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该病的发生与人们生活习惯改变、生活压力加大、人口老龄化等有着密切关系,具有一定的致残性,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1]。脑血管疾病主要患病人群为年龄50岁以上是中老年人,主要治疗方法为介入治疗,但是患者术后需制动卧床治疗,因此,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选取我院脑血管病患者70例,观察介入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脑血管病患者70例(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5例),对照组男、女为21例、14例,年龄49至76(60.32±3.91)岁,语言障碍12例,眩晕14例,偏瘫9例,观察组男、女为20例、15例,年龄50至77(61.67±3.84)岁,语言障碍11例,眩晕13例,偏瘫11例。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观察患者皮肤、手术切口、穿刺点等。

观察组给予介入护理,①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讲解疾病知识及治疗方案,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认知。交流期间,护理人员保持良好的态度、语气温柔,减少抵触心理。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向患者强调不良情绪情绪对疾病治疗、预后的影响,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向患者家属讲解患者情况,使其认识到家属支持对患者治疗的积极影响。告诉家属关心、鼓励患者,并且护理人员有效解答患者及家属疑问。②患者进入手术室时,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调整舒适体位,向患者介绍手术室,并询问患者感受,安抚患者情绪,让患者安心。③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饮食必须加强重视,以低盐、低脂、清淡饮食为主。部分脑血管造影患者有造影剂残留情况,患者需多饮水,增加排尿量。术后指导患者正确的饮食,提高饮食合理性,叮嘱患者吃稀饭、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不能食用生硬的食物。针对存在腹胀症状的患者,可以在患者饭后进食香蕉,不能食用大豆。术后,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如穿刺部位等,并对患者患者活动加以限制,观察穿刺一侧皮肤温度、颜色等。④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会出现较多并发症,如脑血管痉挛、脑灌注综合征、皮下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因此,要做好并发症预防工作。由于介入材料的影响,患者会出现脑血管痉挛情况,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意识、瞳孔情况的观察,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要立刻暂停手术,然后给予对症处理。脑灌注综合征情况主要发生于血管高度狭窄患者,介入术期间,应该对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支架合理性,并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2]。为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出现,需要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及被动运动,活动足关节,促进血液循环。⑤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叮嘱患者出院后不可过度劳累,合理饮食、合理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禁烟酒,并且定时到院进行检查,一旦身体出现异常情况,患者必须立刻就诊。

1.3观察指标

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分量表(GQOLIQ),共4项,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20.0,计量数据、计数数据分别表示为均数±标准差、百分率,分别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躯体功能(69.28±6.14)分,生活态度(67.24±6.50)分,心理功能(67.34±6.25)分,社会功能(69.27±5.22)分,与对照组相比,P<0.05,见表1。

表1 生活质量对比(分)

2.2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血管痉挛发生1例,发生率2.86%,对照组皮下出血3例,占8.57%,血管痉挛1例,占2.86%,血栓形成2例,占5.71%,并发症发生6例,占17.14%,=3.9683,P=0.0463。

3讨论

脑血管有脑动脉损伤、颅内血管畸形等。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加剧,脑血管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该病致残率、致死率高,会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并且加重患者心理负担,不利于术后恢复[3]。介入治疗是脑血管疾病主要治疗方式,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并且技术要求较高,需要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治疗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结果中,观察组躯体功能(69.28±6.14)分,生活态度(67.24±6.50)分,心理功能(67.34±6.25)分,社会功能(69.27±5.22)分,与对照组相比,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86%,对照组17.14%,P<0.05。介入护理是一种综合性护理模式,相比于常规护理,介入护理遵循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将患者作为护理服务的中心,满足其身心护理所需,提高患者对疾病及介入治疗的认识,进而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要认识到介入治疗的风险性,提高自身责任心,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上,有效落实护理工作,提高患者安全性。介入护理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指导患者正确饮食,确保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手术效果。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加强对患者相关情况的观察,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立刻通知医生进行处理,降低并发症发生。在介入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提升自身护理技能,掌握介入治疗的流程及相关知识,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所以,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应用介入护理,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丽华,潘丽锋,赵敏敏.优质护理在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s1):154-155.

[2]刘颖,梁润梅.探讨脑血管介入手术患者应用精细化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5,10(a01):264-264.

[3]钱蕾,葛兆霞.全局式护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1):1032-1034.

论文作者:汪朝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5

标签:;  ;  ;  ;  ;  ;  ;  ;  

介入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汪朝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