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气象局 青海 西宁 800016)
摘要:本文利用青海省1960~2010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对青海省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青海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后给出了几点适应气候变化对策,仅供相关部门进行参考。
关键词:气候变化 生态环境 影响 对策
1、研究资料和方法
本文数据由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提供,所用时间统一为1960~2010年,选取青海地区29个气象观测站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对青海省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季节划分采用常规划分标准,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到次年2月。
2、青海省气候变化
2.1气温
2.1.1年际变化
1960~2010年青海省年平均气温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图1),气候倾向率为0.354℃/10a,结合5年滑动平均曲线,除了1980~1986年和1992~1998年这段时间的气温逐年下降,其余时间段的年平均气温均呈现出增加趋势。尤其是从1986年开始,气温增加趋势明显,年平均气温的最大值为3.0℃,出现在2006年,最小值为0.5℃,出现在1967年,两者之间相差2.5℃。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青海省气温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在80年代之前增加幅度较为缓慢,随后的上升幅度较大。
图1 1960~2010年青海省逐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 图2 1960~2010年青海省逐年降水量变化趋势
2.1.2四季变化
青海省春季平均气温为2.6℃,年平均气温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242℃/10a。结合5年滑动平均曲线,从1988年往后青海省上升趋势较为明显。夏季平均气温为12.0℃,年平均气温逐年升高,气候倾向率为0.283℃/10a,结合5年滑动平均曲线,夏季平均气温的上升趋势较为平稳。秋季平均气温为1.7℃,气温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28℃/10a。1962年之前气温明显下降,随后则呈现出缓慢增加的趋势。冬季平均气温为-0.9℃,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529℃/10a。
2.2降水量
2.2.1年际变化
1961~2010年青海省逐年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5.227mm/10a,增加趋势较为明显。结合5年滑动平均曲线,青海省降水量在1960~1993年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1990~1992年则明显下降。年降水量的最大值为429.3mm,出现在1989年,最小值为298.7mm,出现在1968年,两者之间相差130.6mm。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青海省降水量明显下降,从90年代往后则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2.2.2四季变化
近50年春季平均降水量为58.1mm,气候倾向率为2.321mm/10a,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1974~1979年降水量逐年下降,1979~1989年降水量呈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夏季平均降水量为204.4mm,气候倾向率为2.365mm/10a,降水量呈现出微弱的增加的趋势。1973~1983年降水量逐年上升,1989~2001年降水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余年份的降水量波动变化趋势不明显。秋季降水量的平均值为75.2mm,气候倾向率为-2.969mm/10a,降水量下降趋势不太明显。1961~1965年逐年下降,其余年份降水量的下降趋势不太明显。冬季降水量平均值为6.9mm,气候倾向率为0.583mm/10a,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1984~1993年降水量明显增加,1995~2003年降水量则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3、气候变化对青海生态环境的影响
3.1气候变化改变农田施肥量
外界环境的变化对肥效的影响较为明显,尤其是对氮肥的反映较为敏感。温度每增加1.0℃,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释放量将增加4%左右,释放期则会缩短3~4d。为了确保农田保持原有的肥效,此时需要增加施肥量。施肥量的增加不仅使农民增加经济投入,而且对土壤和环境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3.2林地土壤质地和肥力下降
温度增加会降低土壤相对湿度,林地生产力下降,森林植被的恢复速度减慢,林区森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另外气候变化会减弱林区森林在碳循环中碳汇的作用,打破了区域碳循环平衡。
3.3对水资源的影响
因青海省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生态环境脆弱性极为突出,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对水资源的影响较为严重。青海省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雪线上升、湿地退化、冻土消融。1961~2010年青海湖的水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黄河上游年平均流量则以每年3.3m/s的速率减少,冰川后退将近600m。
3.4土地沙化、草地退化严重
随着青海省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重,土地沙化、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近50年来青海省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增加趋势极为明显,1959年青海省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了596×104 hm2,2005 年为1 675. 5×104 hm2;特别是2000年青海省退化草地面积达到中度以上的占1633.3×104 hm2,此时全省可以利用的草地总面积占51.7%;截止2011年,青海省水土流失总面积达到了35. 3×104 hm2。境内野生动植物生活环境恶化趋势加重,生活区域面积不断减少。
4、适应气候变化相关对策
(1)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前做好大风、干旱、沙尘暴等气象预防工作,做好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不断完善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网和预警系统,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2)加大空中水资源开发力度,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进行充分利用,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加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升水利工程效益,以期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投入,增强空中水资源开发能力。
(3)在青海省境内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除了对现有的沙生植物、森林、草场等保护好外,还要合理规划人工草场和半人工草场。尤其是针对生态环境脆弱的草牧场,应减少放牧量,对畜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
(4)做好水资源管理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所在,应对节水型社会加大建设。因地制宜做好水资源开发,对水资源基本动态实时监测,保证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伍秀莲,白先达.气候变化对漓江生态环境的影响[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7,38(1).
[2]李红梅,马玉寿,白彦芳.气候变化对青海高原植被演变的影响分析[J].冰川冻土,2010,32(2).
作者简介:孙沛沛(1982-),女,汉族,山东沂水人,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气象服务,人事工作。
论文作者:孙沛沛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降水量论文; 青海省论文; 趋势论文; 呈现出论文; 气候变化论文; 水资源论文; 气温论文; 《科技新时代》2018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