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教学实录及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资本主义论文,科学技术论文,教学实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在何时何地发生的?它的后果如何?
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的英国,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时使英国加强了对外殖民掠夺,造成了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的世界格局。
师:(点头)我们当前所处的信息时代是第几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生(齐):第三次。第四次。
师:确实有不同的说法。科技革命史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次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以使用蒸气为标志;第二次从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使用电力为标志;第三次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以原子能的发展与利用为标志。第四次则从80年代至今,以信息技术的大变革为特征。因此,当前我们已处于第四次科技革命阶段。这堂课学习的内容是第二次科技革命。
〔评述:科学技术革命与工业革命两词的含义不尽相同,但世界上几次工业革命无一不是由技术或科学上的重大突破而引起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业革命也可以说是科技革命。关于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的分期,国内外学者有三、四、五阶段等各种说法。较为流行的是四阶段说。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科技革命史发展的四个阶段:蒸气时代──电气时代──原子能时代──信息时代。从而,宏观地把握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大角度导入新课,很有气势,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
师:今天学习的《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这一章共有两小节,介绍了两个中心问题。第一节讲资本主义是如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第二节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具哪些特点。今天学习第一节内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评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目录,注意章与节、节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纲挈领地掌握教材结构,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应该是历史教学常用的一种教法。〕
师:第二次科技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在这短短的三、四十年期间,新的科学技术不断被开发,最显著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电讯事业的发展。(幻灯放映出表格,略)我们依次来看一下。能源是工业生产的血液,能源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发展的程度。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们主要依靠什么能源?
生(齐):蒸汽。
师:到了19世纪70年代,传统的蒸汽动力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们导找新的能源,应运而生的新能源是什么?
生(齐):电能。
师:对。请概括一下电能从实验阶段走向应用阶段,主要有哪些人对此作出了重大贡献?
生:英国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首创发电机基本原理。还有,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制成耐用电灯泡。
师:(点头)法拉第的发现使人类获得打开整个电能宝库的钥匙,爱迪生制成耐用电灯泡后拉开了人类以电为基础的现代文明生活的帷幕。从此,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电能的广泛使用又导致了与电相关的电讯事业的发展。电讯事业的突出成就与代表人物有哪些呢?
生: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但有线电话的作用半径比较短,更远距离的信息传递是通过意大利人马可尼成功发射无线电通讯实现的。
师:很好。从此,人类进入了通讯新时代。电能的广泛应用除了使电讯事业得到新发展外,还促进了新机器新产品的创制。谁能说一说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和成就?
生:德国人狄塞尔设计柴油机,德国人本茨制成汽车,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飞机。
师:柴油机的发明,不仅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功率更大、体积更小的动力机,而且促进了交通工具的巨大进步,从而使人类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随着电学、动力学等物理学领域的迅速发展,一些新兴工业部门也应运而生。请思考一下,它们主要发生在哪些国家哪些部门?
生:钢铁工业的技术开发在英、德、美较领先,化学工业尤其是有机化学工业在德、美较突出。
师:对。钢铁和化学工业的崛起使重工业和有机化学工业有了新的突破。在这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有力推动下,世界经济突飞猛进。1800年,世界工业生产增加了2.2倍,1900─1913 年又增加66%。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终于确立了以重工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和电力技术体系。从此,人类由“纺织时代”、“蒸汽时代”进入了“钢铁时代”、“电气时代”。请同学们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新突破”这张表格,思考一个问题:从国家、发明者、发明成果、重大意义等几个方面分析一下,第二次科技革命有哪些特点?
生(甲):从国家来看,这次科技革命美、德两国领先。
生(乙):从发明者来看,第二次科技革命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主要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如法拉第是物理学家,本茨是工程师等。
生(丙):从发明成果及意义来看,这次科技革命主要集中于重工业部门。
师:都归纳得最好。再进一步想一下,为什么美、德两国能够领先一步呢?
生:因为19世纪70年代,德国已完成了国家统一,为经济和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一时期,美国结束了南北战争,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为科学技术的研究创造了一个和平的社会环境。
师:很好!德国统一和美国内战的胜利,再次证明封建体制和殖民地残余的荡除以及形成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是一个国家技术、工业、经济大发展的政治前提。此外,美国大量引进外资,引进英国技术人员,派留学生向英、德学习,结合本国情况予以改进。美国是靠引进和发展应用技术起家的。德国在普法战争后从法国获得50亿法郎赔款和阿尔萨斯、洛林,从而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资源,同时也积极引进技术。可见,引进先进技术是实现技术飞跃的又一个重要条件。
〔评述: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从讨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内容,到讨论特点,进而再讨论产生特点的原因,步步深入,循循善诱,使课堂教学内容丰满并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师:第二次科技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获得突破性的发展,而且还引起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动──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确立了垄断制度。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的分析,谈谈你对垄断组织产生有何评价。
生(甲):垄断的形成是以强吞弱,以大并小,弱肉强食的过程, 其手段非常残忍,这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残酷性的一面。
生(乙):我认为还有另一面。在当时,不能否认垄断对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垄断使竞争更加激烈,竞争机制是一种合理的淘汰机制,不适于市场竞争的公司被垄断公司吞并是正常现象。
生(丙):我也同意这个观点。在当时资本主义体制发展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垄断组织的形成有利于市场的统筹规划,形成有序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师:大家的看法都有一定道理,我认为,垄断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结果,是巨额资金需求、生产程序复杂多样、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垄断组织在它形成过程中手段残忍,但这是优胜劣汰的改造。因此,垄断形成的过程也是先进改造落后的过程。而且,垄断组织资金雄厚,设备先进,技术改造能力强,它便于建立信息网络,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更适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另外,垄断组织是一种超大型的经济联合体,分支机构多,这就需要科学的管理,企业管理因此成为一门科学。可见,垄组织的出现,是以科技为先导,以科学管理为指针,是现代经济模式成型的体现,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不能排除垄断造成的各种矛盾和弊端,当它在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时,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对外以武力扩张地盘,占领市场。在争夺市场过程中老牌的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剑拔弩张,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最终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又给人类带来巨大贡献。
〔评述:关于垄断组织,教师在课堂上大胆引进了史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突破了传统认识的框框。进行素质教育,首要条件要有素质好的教师,教师的再学习和史识的不断提高,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永远落后于现实,因此,要关注史学界的动态,有选择地把新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去。垄断组织问题,作为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对于一般高中生而言,还是略述为好。〕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了大致的了解,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生(甲):从相同点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拉开了东西方之间的差距,使东方越来越落后于西方。
生(乙):两次工业革命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对外加紧殖民掠夺。
生(丙):两次工业革命都导致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都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变化。但两次工业革命的起始国家不同,第一次首先发生在英国,第二次首先在德国和美国。
师:很好。也可以讲讲不同点。
生(丁):从不同点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手工工场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还有,第一次突破口为轻工业,第二次为重工业。
师:从规模和突破口作比较,很好。谁再作补充?
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家大多是工人,而第二次大多是科学家。
师:从发明创造者的角度比较,很有道理。还有没有不同的方面?
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国内劳动人民剥削较深,如圈地运动,因此人民反抗很激烈,阶级矛盾尖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攘外安内,加紧对外扩张,掠夺殖民地的财富,并“分出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剥削所得的巨额利润的一部分,用以调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国内阶级矛盾都有所缓和。”
师:第一次工业革命使阶级矛盾尖锐,第二次使阶级矛盾缓和,这个观点很新颖,而且引用教材语言,持之有据。不过,是否经得起推敲?我们这堂课姑且不论。
〔评述: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意见,作出机敏的反应,肯定或鼓励学生的见解,分析或指正某些观点,使讨论既围绕主题,又层层深入,课堂讨论获得成功这是重要一环。主体和主导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师:同学们从各方面谈了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归纳大家的意见,谈谈我的看法。(幻灯打出“对比表”,略,指着表格逐一讲解。)请同学们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比表”,首先看相同点:从政治方面讲,①两次工业革命时期都有一个和平的社会环境。英国夺取了政权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美、德两国结束了政治分裂和战争局面,都处于相对和平环境。②两次工业革命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英、美等国政府都颁布专利法,如爱迪生2000多项发明中有1300项获专利,这有力地激发了发明者研究创造的积极性。③两次工业革命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垄断组织的出现。无论哪种变化,都证明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④两次工业革命都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政治格局。从经济方面看,两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科技与生产结合,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再看不同点:①从发明者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是劳动者,如飞梭、珍妮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的发明者都是工人或工匠,即便是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也是机械工,他们的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多为科学家或工程师,各种发明如发电机、内燃机等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②第一次工业革命凭借经济或技能为先导,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自然科学研究的巨大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③从发源地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英国,过了约半个世纪才在各国真正展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多元的,德国、美国的成就尤为突出。④从突破口看,第一次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以重工业为突破口,当重工业发展后,又武装了轻工业和农业,显示出巨大的威力。
〔评述: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自制表格,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整齐简练、重点突出的表格形式,使视觉和听觉效应同步作用于学生。表格内容的略,讲述分析的详,使得效果尤好。〕
师:通过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生(甲):感想很深,我感到我国在科技成果与生产相结合方面需要加强,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科技发展都渗透到生产实际中。我国目前每年的科技发展成果也为数不少,但利用很低。反之,国外许多企业看准我国的“高精尖”,竟相购买专利,出现了我们出钱搞研究,人家拿去出效益的现象,令人痛心。因此,中国要腾飞,一定要把生产与科技相结合。
生(乙):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更深切地感到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做得很不够。虽然现在我国很重视科技开发,且都有专利权,但知识产权很不严密。由于大众的意识淡薄,政府的法规不全,使国外一些厂商有机可乘。我知道一个事例:一次产权洽谈会上,我方一厂家与国外厂商洽谈买卖一项技术产权事宜,对方开价数百万,双方讨价互相僵持。后来,外商突然放弃购买,原因是国内一本杂志上已刊登出这种技术的详细说明,于是外商不花一分钱,便得到了价值几百万的技术!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所以,我国只有把重科学重技术观念深入到全民意识中,健全知识产权的法规,改革开放才会更有成效。
师:讲得好!两位同学的观点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得相当尖锐。看来我们已形成了一个共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要进步,一定要把科技视为强国之本。其次,科研要与生产紧密结合,以科研带动生产,以生产促进科研,真正实现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杠杆作用”。再次,要不断引进和消化社国先进科技和设备,重视智力开发,加强科学管理,少走弯路,使科技革命的成果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缩短中国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尽快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总评〕:如何深化历史教学改革?这是继课程教材改革之后,对历史课程教学提出的又一新课题。李峻老师执教的这堂课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重视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只有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才能引起教学方式、方法的根本性变革。这堂课的成功,就在于执教老师善于根据学生特点,既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组织,使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者统一,又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和核心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并十分注意运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以达到预定的目标,从而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围绕主题,精心设置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所提问题,由浅而深,由此及彼,且有层次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并有相当的份量和难度,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阶段,使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抓住今昔中外联系。现实的问题常常包含历史的问题,历史的问题往往仍是现实的问题。历史与现实无法割断。该堂课最后以通过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让学生从中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确实给了学生深刻的启示,也有效地进行了思想教育。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赞扬司马迁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唯太史公能之。”写历史应该如此,讲历史也应该如此。细雨润物,历史学科的得天独厚之处就在于此。
标签:第二次工业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工业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