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改革_公允价值论文

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允论文,产权论文,价值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缘起

从三十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可以看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经历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转变。明晰和保护产权(尤其是“弱势产权”)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当前,为了贯彻“权利法案”①精神,产权保护导向的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公司法》(2005)、《证券法》(2004)、《反垄断法》(2007)、《破产法》(2006)和《劳动合同法》(2007)等已经推出新版本,被誉为“市场基石”的《物权法》(2007)和《企业国有资产法》(2008)也已陆续颁布,并成为市场各界关注的焦点。综上可见,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路径正在由等级规则向产权规则过渡。宏观层面上,产权保护导向的市场化改革不可回避已毋庸置疑;那么微观层面上,产权保护导向的会计改革也应步调一致。因为“权利法案”的落实和产权保护的最终实现,必然需要从基础层面上对产权价值运动(产权流)及其结果进行最切实、最具体和最具操作性的计量、监督和控制,而这正是现代会计的本质属性与基本特征。

会计和审计都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Watts & Zimmerman,1983)。会计对产权的贡献是与生俱来的,并一直成为产权思想的忠实随从;其产生、发展和变更的根本使命是:体现产权结构,反映产权关系,维护产权意志(伍中信,1998)。产权的社会化程度越高,会计对产权的反映与控制便越具有关键作用,也对新历史阶段的会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会计在维护与保护利益相关者权益及保障市场经济有序、有效运作中的作用都是基础性的,也是不可替代的(郭道扬,2004)。由此可见,在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不论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层面,会计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都具有基础性地位。产权会计②通过对财产“价值”与“权利”的双重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调整和控制,使经济体制改革成本最小化,从而实现会计的宏观经济效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FASB十分重视与公允价值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等有关具体技术问题的研究,已取得重大研究成果(SFAC7),并于2006年9月15日正式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公允价值推广应用到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将彻底改革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传统会计模式,使会计对企业价值的计量与经济学家预期的企业价值相一致(葛家澍、徐跃,2006)。以国际趋同为主旨,以公允价值适度引入为特征,我国财政部也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但是,新准则规定的会计界定产权的规则仍以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为主导,这使得会计的产权界定和产权保护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会计对产权经济控制的基础性地位难以真正确立,亟待变革。

二、产权保护与计量基础抉择

产权给予个人自由处置资源的权利,从而为竞争性市场提供了一种基础(Eucken,1952)。那么,在市场经济中,会计对财产(产权)的准确测度在维护产权主体权益方面无疑具有基础性作用。因为会计的准确测度(计量)为竞争性市场中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提供了稳定的预期,而这正是维持竞争性市场的基础。由于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对处于市场经济正常有序运行基础层面的会计之产权保护功能,绝不可小觑。

在产权的世界里,会计的本质是受托责任;会计目标是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会计职能是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伍中信,1998)。会计需要运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将企业财产价值准确度量出来,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界定产权,认定受托责任的过程。认定(确认、计量和记录)的目的是为了解除(会计报告),解除的目的在于保护产权。可见,会计界定产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产权;产权保护的内在诉求要求会计准确界定产权。在市场经济中,会计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是微观层面的,且在整个产权保护导向的“和谐社会”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产权经济学家强调通过法律来界定产权归属进而控制产权和保护产权。但是,现实中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却处于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基础层面,是法律制度中最切实、最具体、最具操作性和最基础的部分③。现代会计实践往往以会计准则为准绳,它通过界定产权直接地对产权进行价值保护,从而内在地、间接地实现对产权的权利维护。整体而言,会计对产权的界定和保护是微观层次的、基础性的;而法律对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却是宏观层次的、总括性的。两个层次的产权界定和保护都需要会计提供基础性的“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

那么,产权会计如何才能获得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呢?关键还是会计计量问题。Iriji(1979)认为,计量始终是会计的核心。那么财产的价值如何计量?这必然涉及到计量基础④的选择问题。为了维护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利益,使其达成重复博弈均衡结果,那么唯一可以被各产权主体普遍接受的计量基础就是价值计量。因为价值计量可以给所有产权主体一个“机会均等”与“规则公平”的利益分享和保护机制,能够给所有交易契约方的利益保护提供一个稳定的预期,使产权界定客观、产权保护有效。采纳价值计量基础,会计就可以较为准确地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其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的目标也就可以圆满实现。市场经济越发展,产权保护思想越盛行,价值计量基础也就越重要。

三、公允价值与产权会计的对接

(一)从价值计量基础到公允价值计量基础

现行会计模式中主要有两大计量基础——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和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前者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准,而后者以公允价值为计价基准。历史成本主要是面向过去交易价格确认的,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评估现在、预测未来,失去了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必将成为会计职业生存与发展的最大障碍。公允价值则是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以决策有用为目标,能够为经济决策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就是基于现值与价值的会计计量(谢诗芬,2004),因而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实质上是价值计量基础的实现形式,是理想与现实的最佳耦合。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会计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

在经济学中,价值就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经济学家认为,寻找价值,首先应寻找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直接法),⑤如果现值难以找到,就用现值的近似替代,包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符合公允价值定义的历史成本(间接法)。也就是说经济学家寻找价值遵循先直接法后间接法的路径。而在会计学家的思维中则恰恰相反。由于现值估值技术比较主观、复杂并受成本-效益原则约束,利用公允价值寻找价值时采用了先间接法后直接法的路径。但二者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获得价值。现行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资产和负债必须有相关的计量属性;市场价格是所有计量属性的基本概念,其他计量属性如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销售(脱手)价格都来自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初始计量的基础,是会计一切计量属性的基础,是会计计量最公允的估计(葛家澍、徐跃,2006)。可见,市场价格是公允价值定义中的核心内容。公允价值是在现行交易中的估计价格,而不是在过去交易中形成的实际价格。公允价值是一个复合的计量属性,其表现形式有: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市价、现行成本、短期应收应付项目的可变现净值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为目的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谢诗芬,2004)。公允价值立足于当前的市场交易价格,是最贴近资产和负债真实价值的价格信息。这种信息不仅正确反映当前企业财务状况,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正确预测与评估企业未来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从而引导投资者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因而公允价值计量基础能提供最具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

那么公允价值可靠吗?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是目前推行公允价值会计模式面临的主要障碍。一般而言,会计信息越真实公允,其可靠性越强。可靠性可用如实反映、中立性和可验证性三个指标来衡量⑥。就如实反映而言,公允价值显然比历史成本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计量对象现在、未来的真实价值;就中立性而言,公允和中立本身就是两个相同或相近的概念,具有地位平等、公平交易、不偏不倚、自愿而非强迫等含义;而对于可验证性,历史成本来源于实际交易,且有据可查,其可验证性自然高于带有估计之嫌的公允价值,但公允价值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也具有较高的可验证性(陈美华,2004)。事实上,如实反映强调的是“结果真实”,而可验证性强调“过程真实”。就可靠性而言,“结果真实”显然优于“程序真实”⑦。市场环境的不断发育,计量技术的不断提高,公允价值的获取手段,亦可以得到程序上的保证,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的天平不可避免地向公允价值一方倾斜。我们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坚持的是“结果真实”导向,这暗含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比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更具有产权经济意义,这是FASB力推公允价值会计的根本原因。

(二)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产权解说

我们认为,现实中产权会计关于“财产”计价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这是由真实公允地反映产权流,维护外部产权主体财产保值、增值等正当产权利益决定的,也是由产权的激励约束功能、产权效率“三大自然基本法则”(占有的稳定性、经同意的财产转让和承诺的履践)(Hume,1969)决定的。

在经济组织问题上有两个重要的需求——投入的生产率,以及对报酬的测度(计量)(阿尔钦等,2002)。这种测度的重要性在于,它能促进所有要素投入者的合作,发挥各自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中的比较优势,提高整个组织的生产率(费方域,1998)。因此,如果测度准确,报酬支付与生产要素“贡献”相一致,组织将提供生产性努力激励;反之,如果测度失误,随机支付报酬必将扭曲报酬与生产要素“贡献”之间的因果联系,破坏组织生产力,引致“猖狂”的分配性努力。可见,测度的目的就是设计出一种计量机制,使报酬符合投入的生产力,这是效率的源泉。

会计就是经济组织的一种最主要的计量机制。它通过对投入和产出进行直接测度,以使分配给要素所有者的报酬同他们的“贡献”相匹配,并使报酬的变化与“贡献”的变化步调一致。只有采纳公允价值计量,才能使两者变化的步调相一致,才能缩小支付的报酬对要素“贡献”的偏离度,才能内涵式地产生生产性努力激励,提高经济组织效率。度量和界定人们利益的准确性,维护和保证这一利益的有效性的变化,又会产生正反馈作用(盛洪,1992)。各产权主体认为利益的界定、划分越是公平的,正当产权利益越是能够得到保证,那么整个社会产权利益保护就越有效,就越能促进投资增加,实现生产性努力的增长,遏制分配性努力。相反,一旦财产计价不相关,不客观公允,那么势必产生“弱势产权”和“强势产权”,从而导致企业产权配置错位。这种错位通过影响产权的稳定性、转让性等效率体制,形成“强势利益”集团,损失产权效率,进而损害产权公平。实证研究表明,“弱势产权”对企业再投资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Johnson et al,1999)。这必然导致“弱势产权”主体投资不足,进而影响经济增长。这就是产权会计计量基础宏观经济效应的传导机制,也是产权会计抉择公允价值计量的宏观基础。另一方面,就微观层面而言,财产计价显失公允,那么对围绕财产而内化的一系列权利束(产权)的明确界定和动态调整,以便准确界定产权主体的权能和利益边界,使责权利相互制衡,那将是一句空话。公允价值计量基础通过给予所有产权主体在计量层面上的平等地位,从而给他们一个“稳定”的预期,进而为充分释放产权激励功能和提高产权效率提供重要保障。

(三)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会计解读

德姆塞茨(1999)认为,在产权与价值的比较与衡量中,任何资源配置机制,要为社会所接受,都必须解决好两类任务:一是不管资源如何使用,必须充分揭示资源收益的信息;二是必须促使人们认真考虑这些信息。我们认为,德姆塞茨强调了产权价值信息必须真实地、公允地、充分地予以披露,以引导投资者正确投资决策,而这正是会计反映与控制产权价值运动过程的核心内容。由此推知,经济学家正迫不及待地呼唤会计学收益趋同于经济学收益。幸运的是,理想条件下采纳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价值计量)基础可以使会计学收益的表现形式即资金流向经济学收益(真实收益)的价值流逼近。而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下,二者存在差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以此为基础必将扭曲会计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的功能,进而降低产权资源配置效率。

一部会计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对正当产权利益进行不断界定、维护和保障的历史。对正当产权利益的界定和维护是产权会计与生俱来的使命。而这又必须以价值计量为基础。所以,从更深层次上讲,追求价值计量是产权会计的内在诉求。产权会计学者认为,会计的职能是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保护产权的依据又是什么?依据就是“产权流”。企业的价值运动又确实地表现为一种财产权利和责任的流动和变化,这种产权的流动和变化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最终解除受托之责(伍中信,1998)。产权流是价值流与权利流的伴生,是价值流在产权视角下更深层次的表现。产权流的静态结果以资产负债表反映,动态结果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揭示。外部投资者以产权流信息为依据进行相关的投资决策,使会计的解除责任得以阶段性实现,从而部分实现会计的产权保护功能。前述可知,关于产权流的计量,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产权流对价值流的偏离在所难免;如果采用价值计量即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产权流等于或无限逼近价值流。在这里,价值计量实现了公允价值会计与产权会计的对接。从价值计量这个角度讲,资金流、产权流和价值流三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并且采用全面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之后,三者金额应该相等。

(四)小结:公允价值与产权会计对接模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基于价值计量的简单模型(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价值的量化依赖于价值计量。价值的动态形式是价值流。在会计信息系统论中体现为资金流⑧,在会计产权论中体现为产权流。价值计量的目的就是寻找价值,而公允价值计量就是基于价值和现值的会计计量。所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最终目的还是寻找经济学中的价值。从这个角度讲,它是寻找价值手段的集合。信息系统论认为,实施了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后,资金流与价值流相等;会计产权论认为,会计目标是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那么如何认定?我们认为,应对财产、负债和交易费用等实施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如何解除?解除直接依赖于对价值流的揭示,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这主要体现在“三张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上,而终极依赖还是隐藏在物资流、资金流和价值流背后更本质的东西——产权流。价值流是产权流的载体。价值计量使资金流、产权流和价值流在本质上达成一致,并且金额相等。在图1中,价值计量处于双重角色之中。一方面,从公允价值获取途径来讲,公允价值计量就是基于现值和价值的会计计量,其中现值计量是内含于价值计量之中的,只是为了说明直接法和间接法而将其单独列出,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寻找价值。这时公允价值是目的,价值计量是手段。另一方面,从经济学价值量化的角度来看,需要依赖价值计量。这时价值计量是目的,公允价值计量是手段。二者表面上看似乎矛盾,但实质上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其实,在价值计量中,前者就是会计学上的先间接法后直接法,后者就是经济学上的先直接法后间接法。二者最终归宿都是价值,都是为了很好地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

图1 公允价值与产权会计对接模型

综上可见,产权会计迫切需要以价值计量为基础,从而使其受托责任得到更好的认定和解除,实现会计的目标,体现它的与时俱进。现实中,由于公允价值就是基于价值和现值的会计计量,因而它是价值计量基础的最佳实现形式,是理想与现实的最佳耦合。价值计量的引入大大拓宽了产权会计的理论视野,实现了公允价值会计与产权会计的对接。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采纳,成为会计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的根基,从而使产权会计在实现自身使命的过程中不再力不从心。

四、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与会计改革

前文从产权保护理念出发,论证了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是现实中充分发挥会计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功能的最佳计量基础。会计改革问题则是由产权保护和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所驱动。首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规定了五种主要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基本准则》将事实上作为复合计量属性的公允价值单独规定作为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这对实务中理解和应用公允价值很不利,实务界可能误认为其他四种计量属性不属于公允价值。为顺利推行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我们建议未来修改《基本准则》时将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作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补充规定。其次,《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这表明,尽管新准则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但仍强调以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为主导作为会计确认计量的指导思想。根据前面的论证,由历史成本计量基础逐步过渡到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便提出了“会计改革命题”。产权保护导向会计改革的核心就是逐步推行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的产权功能,奠定其在市场经济中“名副其实”的基础性地位。由历史成本计量基础逐步过渡到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实际上是要将会计计量由强调“成本”理念变为强调“价值”理念,关键就是会计后续计量环节对计量属性之“价值”理念的选择和切实贯彻问题。因为初始确认计量时,无论采用何种计量属性,其金额往往都是相同的。若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能够反映后续时点计量日的公允价值(市场价格),则这些计量属性都属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表现形式;反之,它们就是历史成本计量基础的表现形式。我们不应再传统地认定各种具体计量属性归属于哪种计量基础,因为这不符合“公允价值是一复合的计量属性,有多种表现形式”这一客观事实。产权保护导向的会计改革应重点关注这些问题。

总之,会计产生、发展与变革的历史,是一部对正当产权利益进行界定和保护的历史。会计要凭借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的功能,以达到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的目标,客观上需要以价值计量为基础。现实中,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是价值计量的最佳实现形式,是理想与现实的最佳耦合。产权理论是推行公允价值会计的重要理论支撑。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是现实中充分发挥会计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功能的最佳计量基础,它使会计真正走上追求“价值计量”和“产权保护”的道路。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JY01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7Y002)和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06JT1009)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一般而言,权利法案指一个国家的宪法,在我国就是社会主义宪法。十届全国人大会二次会议(2004)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原有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的基础上,明确地增加了对劳动者的产权保护、对国有及私有产权平等保护等相应条款,使宪法之“权利法案”精神得到巩固和加强。

②所谓产权会计,就是以产权维护为对象,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各个产权主体的产权构成具体内容及交易过程中的增减变动进行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的一项专业管理活动,它是产权主体为维护与保障自身财产权益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参见:康均.2005.产权会计史研究.第1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8

③有关这一论题的详细讨论请参见:郭道扬.2004.会计史研究(第2卷).第1版.北京:中国财政财经出版社,3~660

④计量属性是计量客体能够用特定计量单位测定或计量某一特性或某一方面,而计量基础则是一种被选定的基准价格或计价基准(常勋,2002)。依此逻辑,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也可以是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组成部分,而这正是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所认同的。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实现形式有: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市价、现行成本、重置成本、短期应收应付项目的可变现净值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为目的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当然,关于计量基础的不同观点,请参见:陈美华.2006.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第1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5~6

⑤坎宁(Canning)1929年在《会计中的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了价值计量的直接计价法和间接计价法。

⑥FASB与IASB2005年至2006年的联合项目将“可靠性”用“如实反映”替代,并认为“如实反映”包括中立性和可验证性。我们认为,这种替代并不改变二者内在的本质,鉴于此,我们还是采用了国内通常的表述。

⑦因为“程序真实”只不过是为保证“结果真实”而采取的必要的手段,若“程序真实”无法保证“结果真实”,那么这种“真实”将毫无意义;相反,若能保证“结果真实”,至于采取什么样的程序则无关紧要;当然,在“结果真实”难以保证的情况下,确保“程序真实”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⑧“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管理活动论”和“会计控制论”中价值流均表现为资金流。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仅以“会计信息系统论”为代表,这并不影响得出的结论。

标签:;  ;  ;  ;  ;  ;  ;  ;  ;  

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改革_公允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