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市场——对观念与体制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人才市场论文,体制论文,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生物
人才市场在我国的兴起,具有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性——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生物。
人才市场的出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处于政府附属物的地位,从决策到经营,从生产、流通到分配,从劳动用工到人事管理等等,全部受制于国家的指令和计划,因而其内部缺乏生机和活力。这种排斥市场机制的企业制度自然与人才市场是绝缘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则不然。它要求企业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它不仅赋予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权、产品定价流通权、资产处置运用权,更重要的是,赋予企业劳动用工权、人事管理权和工资奖金分配权。在这种制度下,企业对各种资源的配置,不能再依赖行政计划的统分统调,只能依据市场供求变化而自主决定。企业所需要的不同素质和不同数量的专业人才,只能从市场上择优选纳,而它辞退或淘汰的劳动力,也只能反弹到市场中去。于是,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就应运而生了。脑力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也要求建立人才市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脑力劳动者同体力劳动者一样,不仅是社会的主人、经济的主体,而且“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的人身自由的所有者。”[①]他们具有保留或让渡自身劳动力的权利,依法享有择业的自由和迁徙的自由。但是,这种权利和自由,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却被劳动就业上的统调统配政策所限制,被“一次分配定终身”的命运所代替,被人才归“部门所有”或“单位所有”的现实所淹没。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人才市场。在那里,不仅用人单位可以自由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人才,而且知识分子也能够以所有者的身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选择自己喜欢的单位和胜任的工作,进而自由地迁徙居住地。这种权利和自由的获得,不能不说是巨大的历史进步。
包括人才市场在内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生产要素市场,是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最优结合的有效机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实现劳动力尤其是技术人才与生产资料的最优结合。实践证明,随着生产的日益社会化,这种最优结合是难以通过行政计划的运作来实现的。解决这一历史难题的根本出路,是在资源配置中引入市场机制。不仅生产资料、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应进入市场,而且劳动力、人才这种唯一具有能动性的生产要素,也应进入市场。
二、人才市场发育的主要障碍
1.劳动力非商品化观念。
害怕承认劳动力是商品既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也出自对现实的无根据的不必要的担忧。一是怕劳动力成为商品,把人当成了纯粹的物看待,抹杀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应有价值和人格尊严;二是怕劳动力成为商品后,劳动者因而丧失国家和企业的主人翁地位;三是怕劳动力成为商品后,生产资料公有制会失去赖以实现的凭借;四是怕劳动力成为商品后,按劳分配原则将无从实现;五是怕劳动力变成商品后,出卖肉体等丑恶现象将难以收拾。对于劳动力商品化的恐惧,是因为走进了认识的死胡同:(1)混淆了劳动力和劳动者的概念。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劳动者则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人。劳动力是劳动者在以往劳动中创造的价值(包括遗传因素),是依附于劳动者身体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是主人,劳动力是商品。一方面,只有具备对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和支配权的人,其劳动力才能成为商品;另一方面,只有有权把自己的劳动力当成商品投入市场化配置的人,才能成为自身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2)混淆了劳动力与劳动的概念。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过程,是劳动者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价值实现过程;(3)混淆了劳动力个人所有与劳动力社会使用的关系。劳动力产权归劳动者个人所有,这是商品经济的基本条件。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只有把劳动力作为商品投入到社会化大生产中去,才能合理地将劳动力配置到社会劳动过程中去;(4)混淆了固定工和主人翁的概念,这一方面排斥了农民及城镇非国有经济领域劳动者平等地拥有国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同时,长期的计划经济告诉我们,授予一些人以全民的固定工的身份让他永远在固定的单位工作,并不能发挥好主人翁的作用。相反,让劳动力成为商品,使劳动者自主选择工作,却能使他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潜力,竭尽主人翁的义务,并充分实现应有的权利;(5)混淆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集体共有”的概念。计划经济条件下,在一些地方国有资产简直成了一些单位小集团共同分享的肥肉,没有获得某种身份的人是挨不着边的;(6)不懂得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正是实现按劳分配的基础。显然,在一般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越高,他所创造的劳动成果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如果连劳动力价值的大小都不作衡量,那么按劳分配的劳又以何作凭借?
总之,劳动力商品化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劳动力价值最大化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即拥有对自身人力资源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二是劳动力资源非经过市场中介不能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的有效结合,劳动者只有把劳动力作为商品才能有效地实现劳动力的社会交换与最优配置,从而实现劳动力价值最大化。
2.劳动力进入市场和退出旧体制约束的壁垒森严。
计划经济的一个深刻矛盾,便是它为了从全社会集中搞建设所需要的大量人才,恰恰又不得不以严格控制社会中的各类人员的身份及其合理的自主流动为前提。把本应具有平等地位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分成国家干部、全民工人、集体工人、农民等类型,加上户口、粮食、档案关系等约束,劳动者毫无择业自主权,只能由单位任意支配,有的甚至落入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桎梏。获得身份标签的人,不仅自己终生受用,而且福荫子孙,代代相传。国家干部离退休后子女“顶职”的做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取消的,全民和集体工人退休后子女“顶职”的做法至今仍有存在。
人口过多与人才极度匮乏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如何使有限的人才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是紧迫的现实课题。劳动力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阻力和困难,除了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以外,还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以失业、养老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化保险体系尚待建立和完善;二是劳动力市场体系尚待建立健全;三是劳动力市场法制不健全;四是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劳动能力、任职资格社会化评价机制等尚待建立;五是身份、户籍、档案等制度限制着人才正常流动;六是开办企业的工商登记、注册等制度限制着人们自主择业;七是住房的非商品化、工资的非市场决定等阻碍着人才流动;八是政府劳动人事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职能转变慢等等。
三、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传统观念是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的桎梏。而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则必须从传统思维走向现代思维,肯定人才具有商品属性,否则要加快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就是一句空话。
1.人才是一种特殊商品。既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可以成为商品,那么作为高层次的劳动力——人才可以成为商品也就不证自明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人才虽然可以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但它又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上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增值性。一般商品的价值量是凝固不变的,而人才本身不仅能创造出相当于人才自身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人才自身价值大得多的增值后的价值;二是创造性。一般商品不存在创造性,而人才自身独具创造性,能创造性地发挥作用,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三是能动性,一般商品都是静止的、被动的、没有任何思想感情的物,而人才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是载有体力和智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人,而且其思想、感情、体力和智力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四是复杂性。人才的生产和再生产比一般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要复杂得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社会工程;五是长期性。人才的生产和再生产周期比一般商品要长得多,人才的教育、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而是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漫长时间。此外,一般商品是一次性的卖断所有权,而且只能一次不能多次。而人才作为商品则是在一定期限暂时让渡其支配权,而且在让渡自己的劳动力时不放弃自己对它的所有权,因而可以多次转让。
2.承认人才具有商品属性有利于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开发和合理使用人才。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只有承认人才具有商品属性,可以自由进入市场,才能真正体现人才的主人地位,才能建立有效的人才价值、供求、竞争和激励机制,从而使人才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和合理使用。
3.按照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实现企业和人才的双向选择。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专业技术人才,只能讲无私奉献,不能讲个人选择。其结果挫伤了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低,人心不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赋予企业用人权和人才择业权,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增强竞争意识,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有利于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长处,加快事业的发展和企业振兴腾飞;有利于企业为专业人才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有利于开发利用人才,解决人才浪费的不合理现状;有利于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资机制。运用工资杠杆调节人才的供求关系,是人才市场最需要的机制。目前,我国专业人才的工资收入还很低,与他们所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刚能维持正常生活。为了生活更美好,同时也为使自己的专业技术成果受到尊重,他们不得不考虑工资收入的问题,必然想到收入高的企业去工作。现在南方发达地区采取高薪招聘专业技术人才的做法,辅之以住房、职称、子女入学等,促进了人才的聚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工资问题也必然提到日程上来,为了吸引人才,迫使企业提高工资待遇。
5.完善人才市场机制,开展好服务。一是要完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改变对人才的管理形式,变人才管理行政手段为经济管理手段,管是为了管好管活,而不是锁起来,养起来,要使人才进入社会化管理的轨道;二是建立用人公开、平等、择优的竞争机制。不管是毕业生分配,还是企业的人才招聘,都必须坚持专业对口,公平、平等竞争,改变优才不能优用的怪现象。在人才市场中,应突出搞好三个服务。一是为大中型企业服务,同时兼顾到重点的中小型企业;二是要为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乡镇企业服务。乡镇企业人才不足,要通过人才市场为他们引进高质量的有用人才;三是要为对外开放的“三资”企业等服务,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