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支持的设计实例_最近发展区论文

例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支架的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支架论文,高中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支架与学习支架

“支架”(scaffold)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也称作“脚手架”。即是用来建房时的那种临时的脚手架。当房子造好后,这些支架就会被拆掉,最终留下建筑物本身屹立在那里。伍德(Wood,1976)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

学习支架试图让学生经历更有经验的学习者所经历的思维过程,以帮助学生理解那些不易理解的知识或隐性知识。学习支架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是创建学习支架的理论基础。

二、学习支架设计的前提

1.学情分析——确定起点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学生的现有水平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学习支架设计时的依据。学生的初始水平包括已有的认知基础、技能经验、学习习惯等。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进度的分析,根据学生作业、测试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目前已有的基础做到心中有数。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客观差异,教师在把握学生起点水平时除了要考虑大多数人的水准,也要关注低起点和高起点学生的实际情况。

2.教学目标分析——确定目的地

学习支架的目的地也就是教学目标。学习支架存在的前提是教学内容中有一些比较复杂,学生单凭自身努力不容易掌握的教学难点。因此,在设计学习支架之前应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为单位,预测其中需要学习支架支持的重点和难点。例如:CSS样式表的运用就是网页制作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习支架设计的策略

正所谓“教无定法”。学习支架的设计是一个挑战教师创造力的工作。但是,教也有法,那是因为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于是,笔者通过反思教学实践和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策略。

1.创设概念框架

知识只有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彼此紧密的联系,才会有生命力。概念框架正是这样一种帮助知识形成联系的“脚手架”。在设计时,教师应当从一个富有经验者的角度反思自己或他人已有的经验,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概念框架,并将它描绘出来。概念框架的形式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加以选择,可以是概念图(用线条将相关的概念联接起来,并标明之间的关系)、思维导图(将大脑思考的轨迹用标记和连线表示出来)或流程图的形式。

案例1:搜索引擎的使用

高中生大都有过网络搜索的经历,但是却对搜索策略缺少理性的思考。为了让学生思考选择搜索引擎的策略,笔者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

图1 搜索策略的思维导图

2.巧打比方

一个巧妙的比方往往能化抽象为形象、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运用到教学上也是突破难点的一种好方法。

案例2:CSS样式表

网页制作中,学生习惯了“所见即所得”的工作方式。接触了HTML代码之后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再加上CSS样式表,普遍反映难度太大,教学效果很难让人满意。笔者于是尝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打比方的办法将代码形象化。首先,在讲解HTML代码时,将网页与人进行类比。因为,网页的HTML代码和人一样,也是由“head”和“body”组成。同样,网页头脑中的东西(head区的代码)不能像身体一样(body区的代码)直接显现在外(在浏览器窗口显示),除了他的名字(网页标题title)。为后面理解三种加入CSS代码的方法打下伏笔。而CSS样式表就好比网页的美容师。内嵌式CSS是个马虎的美容师,没有经过大脑(head)思考,直接给身体(body)彩绘,画到哪,哪就有效果。内联式CSS相当于一个认真的美容师,他先经过大脑(head)思考,给自己设计了一套美化方案,然后根据方案分别应用到身体(body)的各个部位。而外联式CSS是个快捷的美容师,他把现成的方案(*.css文件)拿过来就用。通过这几个比喻,学生不但对CSS的功能印象深刻,三种CSS样式的特点也是清清楚楚。

案例3:域名和IP地址

学习网络基础知识时,学生往往不能理解域名和IP地址的关系。而将域名和IP分别与名字和身份证号进行类比能帮助学生理解。身份证号和人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身份证号,就可以找到这个人。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地喊人的名字而不是身份证号,那是因为身份证号不好记。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他们也有自己的唯一“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是一个数字序列,记住它不太容易。因此,被人访问的时候还需要有好记的“名字”——也就是域名。唯一和名字不同的是域名是唯一的。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域名和IP地址的关系了。

3.比较

通过比较能够在复杂概念与学生现有知识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只要让学生走过这座桥,他会惊讶地发现原先遥不可及的彼岸就在眼前。

案例4:冗余

在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资源管理》单元的教学中,根据需求自主创设数据表中的字段是学生容易理解的,但是怎样避免“冗余”,为什么要避免“冗余”,学生表示很难理解。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学习任务,让学生比较两个数据库的字段设计的优劣。通过比较,学生很快能发现孰优孰劣。而这劣的原因就是“冗余”。这样,什么是数据“冗余”,为什么要尽可能地减少数据“冗余”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类似的比较还可以用在网页制作HTML语言的教学上,通过在网页中加入特定元素,然后比较前后网页代码的变化可以推测相关网页元素的HTML代码。这种比较的学习方法还可以延伸到其他程序语言的学习中。

4.实验探究

许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其说千遍不如学生做一遍。与其直接告诉学生“为什么”还不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思考。设计实验的时候,教师从“富有经验者”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为学生创设一条探索研究之路。

案例5:相对路径与绝对路径

在网页制作时,学生经常很奇怪:网页中的图片为什么在自己的机器上是看得见的,交到服务器上就不见了,成了一个红叉。为此,笔者回顾自己的学习经验,设计了下面的学生试验。

实验准备:

将素材中的“网站”文件夹复制到D:\,检查“网站”的结构是否如图2所示。打开其中的index.htm,观察其中的图片是否显示。

图2

实验步骤:按顺序进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并思考。

续表

思考:网页中的图片在上传至服务器后能显示的条件是什么?

5.屏幕录像——信息技术课上的助教

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的演示是必要的。但是,教师的强制性的“演示”并不能受到所有学生的欢迎。因此,将操作通过屏幕录像的方式记录下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观看,不失为解决矛盾的一个良策。

相关的屏幕录像软件有屏幕录像专家、Camtasia Studio、Flash Cam等。

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是呈动态变化着的,这就要求课堂上教师必须具备一双慧眼,能够看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灵活机动地创设、调整学习支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责任是逐级递减的而学生的责任则随教学活动的深入逐级递增,责任迁移的过程依赖于师生、生生的交互,最终使学生能积极地、独立地驾驭自己的学习。

标签:;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支持的设计实例_最近发展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