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党委建设中存在的几个突出矛盾和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矛盾论文,乡镇党委论文,建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乡镇党委是乡镇各种组织和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
近年来我国乡镇党委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我们也深切地感到:与不断推进、迅猛发展的农村改革和经济建设的情势相比,乡镇领导班子的建设工作总的说还显得比较薄弱,乡镇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转变和提高也显得比较滞后和缓慢。特别是对照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目前乡镇党委的建设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亟须加以研究解决。
一、乡镇工作的基础地位及其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日渐突出,迫切要求进一步强化乡级政权对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管理和调控职能,但由于在乡镇领导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一些相应的配套建设和后续工作未能及时跟上,致使乡镇党委和政府的工作职能难以有效到位。
其一,人民公社体制向乡政府体制转变后,行政村相应地建立了由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这意味着农民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获得了生产经营上的自主权后,还享有社会基层生活中相应的管理自主权。其长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村委会实际上是很难自治,大量的该是由村委会承担的落实国策、管理社会治安、负责民事调解等事务仍然主要得靠乡政府承担。上级党委、政府也往往要求乡镇党委和政府在处理这些方面的事务中负全责。然而,村委会确定为自治组织后,乡政府同村委会的关系是一种“指导、支持、帮助”和“协助”工作的关系。乡对村的工作任务的落实不能采用行政手段只能通过说服教育的办法,乡党委对村级组织和工作事务的领导也只能通过村党支部这一中介组织间接地加以实现。这样便大大制约了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管理和调控职能的到位。当然,从实际情况看,乡镇党委、政府在工作中还不得不采取一些行政手段和方式,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有时还会授人以柄,落得个“人民公社遗风不改”的口舌。
其二,1983年“政社分设”的初衷就是要把经济组织的职能从政权组织中分离出来,把原来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改组为单纯的经济组织,其原有的行政管理职能划归新建立的乡政府行使。但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政社分设后,当时由人民公社改组而成的乡镇经济组织——经济联合社,在存在了1、2年后,到1986年已全部不存在。此后迄今,乡镇党委、政府实际上扮演着经济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三重角色,这一体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经济的发展,乡级行政经济管理内容的增加,其弊端日益暴露:首先是管不了、管不好。前一段时间一直为政界、经济理论界,甚至是普通老百姓所关心的农村集体资产的流失,就跟乡镇政府在职能配置上缺陷不无关系。同时它还使乡镇党委、乡镇政府主要领导终日忙于应付繁杂的经济、行政事务,在驾驭宏观经济局势、协调社会综合发展时感到力不从心,难以集中精力,切实尽到应尽的政治领导职能。
其三,撤扩并虽然在理顺县、乡条块关系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但县、乡条块关系的协调和处理是一个涉及上至中央各部委,下至县级政府各部门,乡镇、企业方方面面利益关系的复杂系统,它既受制于人们的认识水平,还要受现有的法律、法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多种条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从实际情况看,撤扩并时下放给乡镇管理的站所,大多是被一些乡镇干部说成的“无权,但要花钱”的部门,如农、林、水、卫生、学校等。而一些握有经济、社会调控实权的部门,如派出所、工商所、财税所等,实际上仍然是由上级部门直接管理,乡镇党委、政府对他们很难制约,这就造成乡镇党政领导的权限和任务不对等,使其处在责任重、手段软、协调难的被动境地。加上一些站所是跨乡镇设置的,这又增加了乡镇党委班子协调关系、调控经济、争取支持的难度。另外,撤扩并在给乡镇创造了区域扩大的同时,也给乡镇带来了管理范围拓展、机关人员骤增的问题。由于管辖面广,一些工作布置横不到边,纵不到底,工作抓落实比“撤扩并”前难度大了;领导班子成员增多,领导成员间统一思想、协调任务加重了;不少乡镇管理呈现出“机关化”现象,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等。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必然会严重制约乡镇党委和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
此外,1994年底我国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后,乡镇财政收入范围缩小,实际财力增长趋缓。另一方面,事权调整滞后,乡镇各方面的支出有增无减,财政收支的矛盾十分突出,不少乡镇的财政成了“吃饭”财政,致使乡镇党委、政府履行其政治、经济职能缺乏财力支柱。
二、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决策在农村的贯彻实施,迫切要求乡镇领导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领导工作水平有一个高的提升,而现有乡镇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级的变革和准备状况,却有明显滞后和不相适应的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突出地表现在:一些干部缺乏唯证思维的能力,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常带有片面性和绝对化倾向:一些干部的精神状态不佳,工作只求过得去、稳得牢,遇到一些难事、得罪人的事畏难情绪明显,缺少锐意进取,奋力拚搏,负重奋进,勇于争先的精神。
二是文化知识偏低,专业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据对浙江省杭州市的调查,1463名乡镇党委、政府正副领导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329人,仅占22.5%。这一相对数明显低于与其相等职务的县级部、委、办、局领导中大专以上文化的同志所占的比重。全市12个县(市)区,共有县(市)区级机关正副部、局(科)长1642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的有916人,占了55.7%。不仅如此,据对61名乡镇党、政正职的调查问卷,在其中的31名大专以上学历者中,只有6人是普通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有25人属成人教育毕业的“五大”毕业生。乡镇领导干部的专业知识结构也过于陈旧。这31名大专学历的乡镇领导,学理工、农林、文史哲、师范的占了60%以上,学现代经济管理和金融、外贸等专业的不到40%。
三是领导能力欠强。一些乡镇领导特别是有的主要领导,缺乏全局指挥、协调能力,工作抓不到点子上、要害上。撤扩并后,乡镇地域扩大,人口增多,干部人员增加,但有的乡镇党、政一把手的领导水平没有相应提高,工作上往往顾此失彼,难以从复杂的事务圈子跳出来,对于如何调动乡镇干部的积极性缺少有效的办法,自己忙得团团转,而一般干部却无所事事。对乡镇干部、乡镇领导班子来说,集约型增长方式,还是一门新课题。因此,在对经济工作指导上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上显得种种不适应,如认为抓外延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轻车熟路;抓内涵是企业厂长、经理和客户的事,对于政府如何引导、服务、监督感到无从着手。尽管反复强调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但实际工作中仍然围绕原有的产业和产品打圈子。有的乡镇领导干部在乡镇企业转制前感到忧虑重重,企业转制后,感到无所事事。还有的年轻同志工作经历单一,缺乏实践锻炼,实际工作能力不强,对分管工作钻研不够,特别是缺乏驾驭全局和复杂局面的能力。
三、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极大地增加了农村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迫切要求乡镇党委注重从战略、全局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去分析情况、思考问题、作出决策,而目前乡镇党委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总体上仍未跳出事务主义“单打一”的窠臼。
导致乡镇党委长期陷于事务主义和单打一的工作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
一是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乡镇是属于微观执行层,乡镇党委属于基层党委,涉及战略全局的大事该由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考虑。
二是乡镇干部理论思维训练上的不足,缺乏从理论上分析、把握宏观局势和发展趋向的能力。
三是制度体制方面的制约。如目前大多乡镇没有乡级经济组织,致使乡镇政府不得不重新承担起“政社合一”的职能,乡镇党委也不得不拿出相当的精力去做政府工作。撤扩并后大部分乡镇领导班子的职数普遍增加,一般有9~11人。这种情况,加上一些地方党委、政府、人大几套班子成员是高度合一的,一些相应的配套措施又没有能相应跟上,致使书记该过问的事太多,也制约了党委成员讨论问题时充分发表意见,党委和党委书记因此而不能集中精力抓大事、议大事。据调查相当一部分乡镇决策重大问题一般是通过党政联席会议的形式,少数乡镇甚至经常用书记办公会(碰头会)的形式代替党委会决策。再如目前乡镇领导班子任职的届期过短——3年,且与县级班子的任期5年不配套,这种情况不仅使乡镇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因届期太短无心去考虑乡镇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目标(第一年熟悉情况,第二年干事,第三年到期换届),还使乡镇三年两头在选代表,既牵制了乡镇领导的时间与精力,又浪费了财力、物力。这对乡镇领导被提拔到上一层次任职也有一定的影响。
四是上级部门在工作安排上对乡镇“一把手”职责的过分倚重。一些本应由职能部门、分管领导负责的工作,往往被上级党委委以“第一责任人”的名义压在乡镇党政“一把手”的头上;一些检查评比达标活动项目多、内容杂,上级又往往要求“一把手”亲自抓。这就导致了“一把手”处于分身无术的窘境。此外,导致一些乡镇党委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软”的原因还与上级在工作考核方面的偏向不无关系等等。
四、农村稳定,干群关系好,对维护整个社会稳定,对树立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良好形象的特殊重要性,迫切要求乡镇领导增强政治观念和群众观念,勤政廉洁,艰苦奋斗,密切新形势下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但目前尚有相当一部分乡镇领导干部的政治道德水准和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还未达到党和农民群众对其的角色期望。
1、乡镇干部的政策法律水平和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总体上说比较薄弱。一是思想上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对群众中的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缺乏见微知著和政治上的敏锐性、洞察力。二是政治理论水平低,有的甚至跟部分群众一般见识。如有的把乡镇企业转制说成是培养“资本家”,把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说成是要“培养地主”。三是工作生硬简单,靠行政命令来维持工作。有的甚至动不动就依靠派出所,同群众容易造成冲突,有的感情用事,处事不够公道,往往容易形成群众闹事的导火索。有的平时少下去,出了问题怕下去。有的地方群众称基层干部是“要粮、要钱、要人(征兵)、要命(计划生育)”的“四要”干部,其中与教育和思想工作不深不细有很大关系。
2、一些地方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在勤政廉政方面存在着几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工作作风浮夸。有的上报数据不实,不是按照本单位实际情况报,而是横向比较之后,虚拟一个数据;有的作风不实,乐于跑富村,不愿去穷村,游游逛逛,联村不联心,热衷于跑码头,不愿跑田头。二是艰苦奋斗的观念淡薄。有的领导干部以方便工作为名,上下班需要汽车接送,有的地方甚至乡镇党委委员以上干部每人配上一只“大哥大”,配上一辆小汽车,且是自己亲自驾车。有的经常应酬于宾馆、饭店,很少下去搞调查研究,难得几次下田头,跑农家,也开着小汽车,群众影响很差。有同志反映说:“50、60年代的乡镇干部是走着下基层的,70、80年代是骑自行车下基层的,到了90年代是开着小车下基层的。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还有的领导干部不安心基层工作,考虑的是如何把老婆孩子安排到城里,自己如何调进城关镇,有的甚至刚进班子就提出要进城的。三是工作的透明度不高。应该公开的重大事情不分开,引起了干部之间的相互猜疑,也影响了干群关系。如基建项目的发包、土地的出让与租赁、集体企业的转让或租赁、财务开支等。另外,有些乡镇干部参与赌博,在群众中影响很坏,甚至少数干部为政不正、不廉,一些乡镇领导干部中,因违法违纪受党内和行政警告以上处分的人数还逐年在上升。
3、农村党群、干群关系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意的方面。有乡镇干部说:“50年代的党群关系是你(群众)跟着我(干部)干;文革期间是我叫你干;到了现在是你看着我干。”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当然,导致目前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乡镇干部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差,为政不实、不廉等原因。也有经济体制改革后,因农村经营方式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市场和社会的依赖程度的提高,而党组织和政府对个人的控制和约束力相对减弱,客观上导致农民对党组织、对干部产生“疏”、“疑”。有的干部反映,“现在不办好事群众要骂,办了好事群众也要骂,总怀疑你从中吃饱、用饱、拿饱!”此外,还跟一些农民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偏低,只讲权利,不尽义务;我们的有些政策不尽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跟上级有关部门对乡镇的任务压得太重,检查、评比、考核项目太多,使乡镇干部疲于应付、不得不“陪吃、陪喝、陪跳”;跟宣传媒介宣传反面典型太多、正面典型少等也都不无关系。
五、乡级行政管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在社会转型期乡镇工作的特殊艰巨性,迫切要求在乡镇领导干部队伍中建立一种激励和约束并重的管理工作机制,以使他们能始终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而目前对乡镇领导者的管理,总体上还呈现着激励不够和约束不够同时并存的工作状况。
首先是激励不够。乡镇干部在政治上看不到有什么大的发展前途。在乡镇干了一段时间后,能够到县级机关部门任职的很少,能够提拔到县(局)一级岗位任职的更是寥寥无几。撤扩并后,区公所已经被撤销,乡镇党政正职与县级机关的部、局(科)长应该是平职的,但现在不少人的观念还没有转过来。从实际干部交流的情况看,一些比较优秀的乡镇党政正职到县级机关,绝大多数都只能作为副职安排。在乡镇工作的同志除了少数能进城外,绝大多数在乡镇是“一锤子定终身”。乡镇干部的出口不畅,不仅会严重制约乡镇领导干部建设的进程,而且还会使乡镇一般干部因提拔希望渺茫,影响上进心。对乡镇干部政治上激励不够,生活上也关心不够。调查中,乡镇干部反映强烈的是住房问题。按照有关规定,乡镇没有建房权,乡镇干部有私房不能分公房。且不说,机关干部现有公房售价中,包含着巨大的福利因素,一些乡镇干部20年来岁就到乡里来工作,要靠本人的工薪及家属挣的钱,来建一幢造价昂贵的新房,确实困难很大,有的根本不可能;再说即使乡镇干部家有私房,有的离乡镇很远,上下班有诸多不便。以后随着干部交流力度的加大,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乡镇干部的住房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不仅会严重制约乡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会使一些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宁愿到县级部门“打工”,也不愿到乡镇谋个“小吏”,这对提高乡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是极其不利的。
对乡镇领导干部激励、关心不够,还同时伴随着监督制约的不力。一些地方对乡镇党委行使权力和自身建设虽然有约束制度,但往往是发了文、上了墙,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上级领导认为乡镇干部工作不容易,有点错误是难免的,不严格要求;有的由于害怕丢失选票,不去监督。一些乡镇领导干部视规章制度为虚设,自我监督只是装门面、做样子,一些党委书记“自己刀不削自己把”,只监督别人,不监督自己;一些党委成员不能实施相互监督,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针对新形势下乡镇党委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乡镇党委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应当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按照党的十四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重视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着力增强领导班子驾驭农村工作全局和领导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努力把乡镇党委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思想解放,团结协调、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廉洁高效,能够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的坚强领导集体,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密切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