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眩晕的影像学及机理分析论文_付培平1,高维键1,靳玫2

付培平1 高维键1 靳玫2

(1河南省新乡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河南 新乡 453003)

(2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河南 新乡 453003)

【关键词】 中枢性眩晕;影像学;机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9-0111-02

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物的运动性幻觉,是自觉的平衡障碍,为空间位相感觉的自我体会错误。视觉系统、触觉系统及深感觉系统、前庭感觉系统,均为空间位相感觉的基本结构。三组感觉系统中任何一组发生损害,均可发生病理性眩晕。产生病理性眩晕的主要原因是前庭系统的病变。按解剖部位[1]可分为:①系统性眩晕即前庭系统性眩晕;②非系统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具有持续时间长、眼球震颤粗大、伴有局灶神经系统缺失体征的特点,且病情较为严重,有些危及生命,约占眩晕患者的10.1%~11%[2]。故在临床工作中,能迅速与其他类型的眩晕进行鉴别,明确诊断,超早期给予正确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本院神经内科2013.10.1~2014.12.30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门诊和住院患者1025例进行筛选,将35例中枢性眩晕患者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5例均来自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男18例,女17例,年龄45~82岁,平均63.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20例,有糖尿病史者10例,冠心病史者10例,高血脂病史者15例。35例CV患者均表现为持续性头晕,持续时间为1天~2.2年,有旋转感、晃动感,并粗大眼球震颤者28例,出现平衡障碍者15例,并头痛、呕吐者3例,出现视力减退、偏盲、走路不稳者5例,出现共济失调、一侧肢体轻瘫者4例,出现眼睑下垂、单侧面部麻木、交叉性肢体轻瘫者5例,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交叉性运动感觉障碍者即WellebergeS综合征3例,并发幻听、癫痫发作者2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急诊行头颅CT检查,予镇静、止晕及对症治疗病情相对稳定后行头颅MRI+MRA检查,对于MRA示脑血管重度狭窄有血流断流现象者及怀疑动脉瘤者15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行全脑血管DSA。右侧股动脉穿刺成功以后置入6F动脉鞘,用5F单弯导管依次超选头臂干、右侧椎动脉、右侧颈内动脉、左侧颈总动脉、左侧颈内动脉、左侧锁骨下动脉、左侧椎动脉造影。同时正侧位照相,动态及静态观察血管的分布、走行情况。

统计学采用SPA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料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头颅CT及MRI显示幕下小脑、脑干多发缺血灶或出血灶,幕上示枕叶、颞叶多发出血缺血灶或出血灶,缺血病灶面积在2×2cm2~6×12cm2,单个梗塞病灶者3例,多个梗塞病灶者(含腔隙性梗塞)12例;出血量幕下在2~15ml,幕上在8~30ml,单个出血病灶者5例,多个出血病灶者(含微出血)8例,混合型中风者4例;脑干肿瘤2例,脑室肿瘤1例;均行内科保守治疗。头颅MRA示:左、右椎底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血管及Wills环血管显示狭窄,有35%血管显示多段狭窄,多支血管呈串珠样改变。而对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脑干多支分支显示不清晰,血管狭窄总数目55支;并动脉瘤病变者15例,动脉瘤位于双侧颈内动脉虹吸部、Wills环及大脑后动脉基底尖分叉处、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及双侧椎动脉起始及交汇处,单瘤者3例,2~4瘤者12例。DSA检查结果示:66支血管狭窄,其中较大血管狭窄程度与MRA有很大的符合率,对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脑干多支分支显示血管狭窄更为清晰,对动脉瘤显示较MRA清晰准确,较大血管动脉瘤分布位置同MRA,但对MRA疑诊动脉瘤者DSA可以确诊;单瘤者3例,2~5瘤者12例。脑梗塞、脑出血部位及总数目及血管狭窄总数目及动脉瘤总数目具体见下表及下图。头颅CT与MRI所示梗塞灶与出血灶数目比较,例数(%),X2=7.128,P<0.05;头颅MRA与DSA所示血管狭窄数及动脉瘤数比较,例数(n%),X2=2.809,P<0.05,均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头颅影像学结果如下:

 

图1A-1C示:头颅MRI示脑干、小脑及颞叶梗塞;图2A-2C示:头颅MRA示: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多段狭窄及颈内动脉狭窄。 图3A-3C示:脑血管造影DSA果示:颈内动脉起始端及左右椎动脉起始端狭窄及走形过程多段狭窄。

3.讨论

总之,眩晕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主诉之一[4-7]。中枢性眩晕病变部位有脑桥、延髓、小脑、小脑脚和颞叶等,具有持续时间长、耳呜及听力下降发生者少,且必须伴有脑神经及中枢损伤、预后差的特点[8]。其主要病因是椎基底动脉狭窄和闭塞及其血管分支上动脉瘤破裂致前庭神经和颞、枕叶及其小脑、脑干之间的神经纤维联系通路中断所致。早期发现病因、早期干预,可以使病情得到有效遏制。

【参考文献】

[1] 冯加纯.医师培训系列《神经病学》[M].J北京:Elseviel出版公司,2008:86—93.

[2] 冯加纯.中枢性眩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6):406-408.

[3] 席明刚,岳炫烨,叶飞等.中枢性眩晕患者的92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3(28):310-313.

[4] 杨磊,胡文丽.中枢性与周围性眩晕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1(6):64-65.

[5] 是明启,王玉洲,黄宝和. 150例中枢性眩晕的 DSA 改变[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7(6):552-554.

[6]张紫娟.中枢性眩晕患者颅脑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3):97-98.

[7] 田云生,雷剑,龚洪翰等.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在破裂脑动脉瘤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3):353-356.

论文作者:付培平1,高维键1,靳玫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3

标签:;  ;  ;  ;  ;  ;  ;  ;  

中枢性眩晕的影像学及机理分析论文_付培平1,高维键1,靳玫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