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对比观察论文_刘宇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对比观察论文_刘宇

(四川省地矿局405医院 四川 都江堰 611830)

【摘要】目的:观察对比急性胆囊炎接受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治疗的具体效果。方法:参照完全随机数表方法,将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160例进行分组,分别予以开腹手术(开腹组)和腹腔镜手术(微创组),每组80例,对比两组的手术效果和安全性。结果:微创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术后下床时间均较开腹组有显著下降(P<0.05);微创组患者中发生并发症和使用镇痛药物的病患例数、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等卫生经济学指标均显著低于开腹组水平(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优势更为明显,术后并发症少、创伤程度小、术后康复效果更佳,具备较高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腹腔镜;开腹手术;急性胆囊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2-0057-02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nd laparotomy on acute cholecystitis. Methods A total of 160 patients with acute cholecystitis admitted from September 2014 to December 2015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complete random number table: laparotomy (laparotomy group) and laparoscopic surgery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80 cases in each group, compared the two groups of surgical results and safety. Results The operative time and blood loss, postoperative recovery time of bowel sounds and postoperative bedtime i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open group (P <0.05). Complications and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The number of patients using analgesic drugs,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medical costs and other health indicator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open group (P <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advantage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s more obvious than that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with les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less traumatic effect and better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which has a high popularization significance.

【Key words】Laparoscopy; Open surgery;Acute cholecystitis;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急性胆囊炎属于临床外科的常见急腹症,临床发病率高,一般要求予以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在前几年由于受到既往观点局限,人们普遍认为急性胆囊炎属于腹腔镜的禁忌症,故在临床治疗中以传统开腹手术治疗[1]。随着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应用的日渐广泛和更多临床经验的累积,采用腹腔镜手术对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治疗开始逐渐被应用到临床救治中,且其治疗效果在多项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鉴于此,为了更好解决有关问题,本文通过前瞻性的随机对比试验方法,研究对比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具体效果和安全性,以便能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多更可靠参考。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完全随机数表方法,将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160例进行分组,分别予以开腹手术(开腹组)和腹腔镜手术(微创组),每组80例。所有患者均经腹部B超联合实验室检查后确诊为急性胆囊炎,符合急性胆囊炎的临诊断标准[2],无误诊病例。同时排除胆总管结石或合并胃肠疾病或存在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开腹组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患者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3.29±3.57)岁;微创组患者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35~71岁,平均年龄(54.08±4.65)岁。采用相关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的基本资料予以分析,显示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高。研究内容均被所有入选人员知晓,且入选者自愿参与,符合相关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均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抗炎治疗,入院48h内予以择期手术。开腹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即予以硬膜外麻醉后,于右上腹部腹直肌部位行手术切口,切口长度8~10cm,随后逐层对腹壁各层组织予以逐层切开,对胆囊周围粘连予以逐层分离,将胆囊三角区予以充分暴露后对胆囊予以切除并行结扎,结扎完毕后在肝脏下叶留置引流管。

微创组则予以腹腔镜手术治疗,具体步骤为:(1)在手术前注意对存在肝胆总管粘连的患者予以体外胆汁抽取,同时配合予以抗炎治疗,予以全麻后行三孔或四孔手术;(2)协助患者采取头高脚低平卧体位,于脐部上方行1cm手术切口并置入相关器械建立二氧化碳气腹,维持腹压在15mmHg左右,腹腔镜置入后予以腹腔探查,观察胆囊三角区和胆道并予以积液清除,将右上腹部粘连予以分离;(3)对胆囊三角部位予以常规解剖,并采用电钩对胆囊三角区外侧浆膜予以分离,将胆囊管予以游离后观察胆囊三角的解剖关系(即肝总管、胆总管、胆颈管和胆囊管),随后根据患者的胆道扩张程度选择顺行或逆行的方法予以胆囊切除;(4)钛夹夹住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并用电凝剪刀切断相关血管予以止血,彻底检查手术视野释放二氧化碳、解除气腹并拔出穿刺管,对切口予以缝合;若发现胆囊破裂或渗血而引起腹腔污染,则需注意常规留置引流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术后下床时间,同时观察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胆瘘、切口水肿;并记录对比两组的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将SPSS 17.0作为本次研究中的数据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组间对比分别予以卡方检验和t检验,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的手术相关指征对比

观察结果显示,微创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9.20±5.65)min、(31.76±8.43)mL,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术后下床时间分别为(21.98±4.37)h、(4.36±1.30)d。开腹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术后下床时间分别为(67.54±6.33)min、(69.32±2.09)mL、(35.09±4.82)h、(9.57±1.57)d。对比发现,微创组有相对更短的手术时间、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术后下床时间,且微创组的术中出血量更低,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均存在显著意义(t=12.74,11.68,12.90,13.45;P<0.05)。

2.2 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镇痛药物使用率对比

微创组术后有2例(2.50%)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切口感染,1例胆瘘;且微创组中有3例(3.75%)在手术后由于疼痛无法忍受而使用镇痛药物。开腹组患者中发生并发症的病患数量为8例(10.00%),包括3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胆瘘和1例切口水肿;开腹组中使用镇痛药物的病例为10例(12.50%)。相对比而言,微创组患者中发生并发症和使用镇痛药物的病患例数均显著低于开腹组水平,组间相关数据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后均证实存在显著意义(χ2=6.59,7.21;P<0.05)。

2.3 两组的卫生经济学指征对比

卫生经济学指征调查显示,微创组的住院时间为(5.38±1.07)d,医疗费用为(5939.48±273.09)元;开腹组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分别为(9.47±0.87)d、(8764.38±321.09)元。微创组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均显著低于开腹组水平,组间差异具显著统计学意义(t=10.39,12.64;P<0.05)。

3.讨论

急性胆囊炎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胆囊壁充血水肿,且容易出现手术渗血、严重的炎性反应,加上此类患者往往存在较高的胆囊张力,给夹持工作带来困难[3]。在开腹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早期,由于缺乏充足的手术经验,往往容易在腹腔镜手术治疗中转为开腹手术,成功率低。而传统开腹手术往往伴随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伤口感染等。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临床经验的积累,急性胆囊炎予以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已经得到证实,其临床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腹腔镜所具备的放大效应,能够进一步提升视野清晰度,确保手术视野的充分暴露,且腹腔镜手术过程中人工气腹的建立,很好地确保了疾病的正确诊断,可以说基本上杜绝了误诊和漏诊的发生风险,也很好地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第二,腹腔镜的微创性在急性胆囊炎的治疗上仍有明显体现,可通过小切口予以手术,术后瘢痕小且恢复时间短,在手术后的一段时间瘢痕一般均可消失,更好地满足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生理舒适感。第三,腹腔镜手术的操作时间较开腹手术更短,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麻醉药物的使用量,很好地减少了麻醉药物对胃肠功能的损伤和刺激[4],很好地降低了腹腔积液和腹腔感染风险。第四,而在传统开腹手术中由于腹腔需要充分接触到空气,导致肠管长期暴露而引发肠粘连,而腹腔镜手术的手术切口小,不仅避免了肠粘连的发生,也减少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干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容易控制,术后患者的预后更佳。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采用随机对比试验方法,研究对比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对于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微创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9.20±5.65)min、(31.76±8.43)mL,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术后下床时间分别为(21.98±4.37)h、(4.36±1.30)d,均显著低于开腹组水平(t=12.74,11.68,12.90,13.45;P<0.05);微创组术后有2例(2.50%)出现并发症,3例(3.75%)使用镇痛药物,均显著低于开腹组(χ2=6.59,7.21;P<0.05);且微创组的住院时间为(5.38±1.07)d,医疗费用为(5939.48±273.09)元,均显著低于开腹组,组间相关指标对应的各项数据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后均证实存在显著意义(t=10.39,12.64;P<0.05)。研究结论与郭利生[5]的观点基本一致,证实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有更为明显的应用优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急性胆囊炎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均可取得满意效果,有研究显示发病时间超过72h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予以腹腔镜手术,手术难度大且术后康复差。因此在临床上予以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则应注意:第一,一般要求在发病的48h内予以手术,把握最佳的手术时机,更好提升手术安全性、确保手术效果;第二,在手术过程中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动作不慎而导致胆囊动脉或胆管撕裂而导致手术无法正常进行,且在进行胆囊切除时需注意灵活应用逆行和顺行的切除方式,确保取得更满意疗效。还需注意的是,即便在腹腔镜手术中若遇到问题无法顺利进行手术,还可中途转为开腹手术,这并不意味着手术失败,有关医师应在发现异常情况的第一时间转开腹手术,更好确保手术安全。

综上所述,虽然说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对于急性胆囊炎均可取得一定治疗效果,但相比较而言,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优势更为明显,不仅能有效减轻创伤、促进术后康复,且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和卫生经济学指标,更有利于在基层的推广应用,具备较高的推广应用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于长江,甘立德.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13(20):142-144.

[2]陆深泉,冯春善,黄英武等.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的对比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4,14(6):516-518.

[3]刘卯通.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03(7):1209-1209,1212.

[4]张宇,宋月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急性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3):163-164.

[5]郭利生.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3,12(32):54-55.

论文作者:刘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5

标签:;  ;  ;  ;  ;  ;  ;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对比观察论文_刘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