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1]2013年在《当前《六韬》研究中几个问题释疑》文中指出根据《庄子》中的线索、班固《六弢》成书于周显王时的记载、各兵种配合作战及地位、《六韬》的齐文化特色等判定,《六韬》成书于战国中后期,述作者是威、宣时代的稷下大夫们;今本《六韬》是原《六弢》和《太公》各篇残卷的合编本;目前《六韬》佚文辑本中有四种值得关注但尚不理想;《六韬》军事思想方面突出的贡献,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吴欣[2]2004年在《《六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代兵法举世闻名,《六韬》作为一部军事着作,有其它兵书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六韬》一向以“规模阔大、本末兼该”着称,其体系之完整,内容之丰富,均为古代兵书所少见。《六韬》融政治军事于一炉,并以政治为本,军事为末,主张国家有道方能强兵。有的外国学者称之为“像一本军事百科全书”,并非过誉之辞。《六韬》在军事思想、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等许多方面都有不少创见。但因多方面原因,从宋代始,《六韬》就被斥为伪书受到了不应有的冷遇。直到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以后,发现了一系列的简书《六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传世的古文献。从而使《六韬》这部从宋代因被斥为伪书,而长期受到冷遇的古文献,又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中外学者针对《六韬》是否伪书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论述,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但许多问题还有值得商榷之处,一些观点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论述。本人不揣浅陋,以期通过文献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种方法对《六韬》进行一次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期望在总结、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表一些个人意见,以便大家更好的利用这一古代兵书。
马思敏[3]2015年在《《六韬》军事用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现存早期文字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部兵家之作,在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708一1085)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本论文从汉语史角度出发,对传世本《六韬》中出现的军事用语进行研究,以期为古代汉语专类词汇研究尽绵薄之力。论文共叁部分:第一章绪论。陈述《六韬》着录情况,述评研究现状,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重点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六韬》军事用语分类及特点。此部分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论文依照军语的意义和使用方法将《六韬》中209个军语分为七类,并进行相关解释;罗列出《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未收录的词语以及义项,其中辞书漏收的词有:力将、阖将、拙将、弱卒、武兵、后行;漏收的义项有“存”的养育,表示义;“精微”的敌军精心布置的重要部位义;“大尊”的高官厚禄义;“离亲”的离间君臣关系,大臣之间关系义;“亡将”的将领阵亡义;“微号”的暗号义。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六韬》军语单音词不再占据主要优势,复音化趋势明显增强;第叁章《六韬》武器装备用语考论。在前章兵器用语研究的基础上,分类整理出一幅规模宏大的《六韬》武库全景图。结束语。概括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传世本《六韬》中的军事用语中复音化趋向增强的主要原因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武器装备方面,笔者发现骑兵、步兵、车兵各兵种混同作战。相互配合并辅之以各类武器装备是这一时期战法的主要特点;说明本论文的优、缺点及后续研究设想。
郝丽红[4]2011年在《《六韬》判断句疑问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六韬》是现存早期古兵书中文字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种,它融政治军事于一炉,主张国家有道方能强兵,堪称我国先秦时期兵学发展的集大成之作,是研究上古汉语语言面貌的重要语料。笔者以《六韬》作为基本语料,采用了历史、系统的观点,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静态描写与分析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对其中的疑问句和判断句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对其进行穷尽式的统计,采用列表的形式,对《六韬》中的这两种句法进行全面直观的展示,揭示汉语有关句式发展演变的规律,为上古汉语语法史乃至整个汉语通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先秦语料和理论参考。《六韬》中共有疑问句130例,将疑问句分为询问句和反诘句两大类。此期用疑问代词“何”表示疑问的句子十分活跃,并且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和介词的前面。由“何”组合成的惯用格式如:“若何”、“奈何”、“如何”、“何如”、“何以”、“为之奈何”等。“几”在古汉语中作为疑问代词,询问数目或表示不定数目,上古时一般无名量词或准名量词。《六韬》中共有判断句154例,按其结构形式的不同,共分7种。可以看出上古汉语判断句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仍主要以无系词判断句为主要形式,战国末期有系词判断句已经产生,但还处于萌芽时期,未臻成熟。
解文超[5]2005年在《先秦兵书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是对先秦兵书进行的整体研究,但本论文不取分期的写法,而是采取专题讨论的形式,强调先秦兵书的文献学价值和兵书本身所体现的思想精华,围绕先秦兵书发展及思想的一些中心论题,进行具体而深入的探讨。希望通过这种通贯古今的研究方法,在对先秦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考察中展示先秦兵书特有的学术价值。本论文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探讨先秦兵书的文献学问题,下编主要对先秦兵书的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论文上编对先秦每部兵书皆单独分章进行探讨。首先采用“外证”的研究方法,即运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的知识,在充分尊重与吸收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之上,将兵书与同时代的文献进行对比研究,寻其线索,追根朔源,对先秦兵书的真伪、作者、成书年代及流传情况等问题进行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其次采用“内证”的研究方法,即从兵书本身所提供的时代背景、人物、风俗、制度、语言文字特点等来探讨先秦兵书方面的文献学问题,进行系统的阐发和梳理,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 下编是对先秦兵书思想研究。这在学术界目前尚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资料匮乏,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第一章论述先秦兵书所体现的哲学思想。本章吸收了目前学术界最新的观点,按照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体会其内涵,从而归纳出叁种主要哲学内涵:其一,战争必须依靠客观条件;其二,顺应自然和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其叁,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第二章探讨先秦兵书所体现的政治思想。先秦兵书具有“民本”政治特征、“法先王”的政治理念及“以人为本”的法制思想,认为先秦兵书思想具有人文与政治双重特征。第叁章论述先秦兵书所体现的管理学思想。本章利用现代管理学的观念和原则,将先秦兵书与当今管理学思想中的相关理论、观念、哲理、规律等进行融合式研究,总结出先秦兵书所体现的管理学思想具体表现为:其一为举贤才:选贤任能的人才管理;其二为领导素质:管理部门生存的根本;其叁为群策群力:部门的和谐管理。第四章论述先秦兵书所体现的心理学思想。运用现代心理学一些概念和范畴,着重讨论了先秦兵书所反映的心理战的具体表现:其一为“诡道”心理;其二为“用间”心理;其叁为“励士”心理;其四,恐惧畏敌,力求克服的不良心理。认为心理战渗透于整个战争过程中,是无形战场上的心理交锋,对人的感觉、知觉、潜意识、情感、意志、需要、性情等进行刺激和影响,造成对己方有利,对敌方不利的心理
邵鸿, 张海涛[6]2015年在《西夏文《六韬》译本的文献价值》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比较了西夏译本和宋代形成的今本《六韬》在分卷、篇目、文字方面的差异,进而探讨了西夏文《六韬》的文献价值。认为宋元丰年间《武经七书》颁布后,虽然具有正统和支配地位,但并没有立即完全取代其他版本,直到南宋时期还有一些与官本不尽相同的《六韬》流传于世。西夏译本即为其中之一,但它不是宋明以来主要《六韬》版本的祖本并且较早亡佚。然而元丰时期的官方定本《六韬》有可能是在包括西夏译底本在内的多个版本基础上整理校定的,其改变程度可能没有过去认为的那么大。此外,西夏译本《六韬》还有一定的训诂学价值。
张玉春[7]1993年在《《六韬》探源》文中认为《六韬》最早着录于《隋书·经籍志》:“《太公六韬》五卷,梁六卷,周文王师姜望撰。”《汉书·艺文志》未载《六韬》之名,仅着录“《太公》二百七十叁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六韬》是否在其中,不得而知。 今本《六韬》自宋代刊刻流传至今,自清代起,人多谓其为伪书。也有学者认为今本《六韬》为秦汉旧本。孰是孰非,迄今悬而未决。 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了简本《六韬》残卷,为考证《六韬》的真伪及成书年代提供了依据。
解文超[8]2005年在《《六韬》的文献着录与版本流传》文中指出《六韬》是我国先秦着名兵书,关于其着录与流传情况,历来争论较多。文章梳理了《六韬》各个时代的着录与版本流传情况,以便了解其原貌,理清其发展的脉络以及演变的历史。
解文超, 崔宏艳[9]2005年在《《六韬》真伪考》文中研究表明《六韬》是我国先秦着名兵书,唐孔颖达首先对该书产生怀疑;宋代疑古之风盛行,真伪问题一直成为争论的焦点;元、明、清及近代学者群起而应之,对《六韬》疑而不信,认为该书是一部伪作。通过对存世文献与地下出土资料的考证,《六韬》确为先秦之作无疑。
李桂生[10]2005年在《先秦兵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秦兵家研究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其他诸子学派相比,有待深入,有待拓展。迄今为止,兵家研究多为人物与着作的个案式研究,而少有把兵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现有研究成果多为军事学研究,而少有把它置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从思想学术的角度进行研究。本论文在综述近百年来先秦兵家研究状况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试图把文献研究和思想文化研究结合起来,把先秦兵家纳入到诸子学范畴,置于诸子百家争鸣的社会大背景下进行观照,在与儒、道、墨、法等诸子学派的比较中进行审视,力求梳理先秦兵家的形成与发展脉络,把握和反映先秦兵家的军事思想体系及与其他诸子思想之关系,探讨先秦兵家的人文主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第一章主要考察先秦兵家的形成与发展。先秦兵家是由孙武创始的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思想学术流派,它孕育并形成于春秋末期,高度发展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后期。激剧动荡的社会变革是先秦兵家产生的社会背景,各诸侯国的兼并战争是先秦兵家产生的实践基础,士阶层的崛起是先秦兵家产生的阶级基础,发达的周文化和诸子百家争鸣是先秦兵家产生的思想基础。先秦兵家大致分为齐、魏两大系统以及司马派、孙氏派、吴氏派、太公派、稷下派五个兵学流派。 第二章主要考辨《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的作者、成书与流传,客观反映与把握其军事思想。孙武不是田完后裔,陈书不是孙书。孙武不是孙书的孙子,也不是陈书的孙子。吴起是一位外法内儒的兵家。今本《吴子》六篇是贾诩《吴子》一卷注本的传本,是班固着录的《吴起》四十八篇中的一部分,由战国秦汉人记录增附成书。贾诩只注释过《吴子》,没有删削、整理过《吴子》。《孙膑兵法》是孙膑的弟子所纂录,是孙膑军事思想的真实反映,成书当在孙膑死后。 第叁章主要考辨《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的作者、成书与流传,客观真实地把握其军事思想。《司马穰苴兵法》的追论者是齐国稷下的兵家。《司马法》逸文的大量散失当在南北朝时期。《司马法》不是伪书,今本《司马法》五篇是班固《汉志》着录的一百五十五篇中的一部分。《汉志》着录的杂家《尉缭》与兵家《尉缭》同源于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成书之后,在秦汉的流传中,经过增益补充,形成了杂家与兵家两种本子。这两种本子的共同之处就是保留了战国古本兵家《尉缭》的基本内容,在魏晋南北朝的叁百多年中,兵家《尉缭》亡失,杂家《尉缭》存世,这就是《隋志》、《唐志》分别着录的杂家《尉缭子》五卷、六卷。《六韬》不是《周史六弢》,也不是《金版六弢》。《六韬》虽然又名《太公六韬》,但并非太公所作。《六韬》是战国晚期的兵家着作,其作者可能是齐国稷下学者。 第四章讨论先秦兵家与诸子之关系。兵家是诸子之一家,兵家研究应纳入诸子学研究范畴。先秦兵家是在诸子百家争鸣中发展的,具有儒、道、墨、法、阴阳等色彩,吸收了其他各家的有益成分,具有博采众家的宽阔胸怀。先秦诸子站在各自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以及思想学术立场,从人类道德角度来评价军事行为和看待兵学流派,基本上对战争持否定态度;兵家论兵则从消灭战争的角度来看战争,认为正义战争是谋求和平的必要手段。先秦诸子论兵往往表现为一般性的思想态度,几乎没有涉及精细的战术战法;兵家论兵既有对战略的宏观阐述,又有对战术战法的微观设计。但是,不管兵家还是其它各家,都往
参考文献:
[1]. 当前《六韬》研究中几个问题释疑[J]. 徐勇. 滨州学院学报. 2013
[2]. 《六韬》研究[D]. 吴欣.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3]. 《六韬》军事用语研究[D]. 马思敏. 西北师范大学. 2015
[4]. 《六韬》判断句疑问句研究[D]. 郝丽红. 曲阜师范大学. 2011
[5]. 先秦兵书研究[D]. 解文超. 西北师范大学. 2005
[6]. 西夏文《六韬》译本的文献价值[J]. 邵鸿, 张海涛. 文献. 2015
[7]. 《六韬》探源[J]. 张玉春.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3
[8]. 《六韬》的文献着录与版本流传[J]. 解文超. 图书与情报. 2005
[9]. 《六韬》真伪考[J]. 解文超, 崔宏艳.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10]. 先秦兵家研究[D]. 李桂生. 浙江大学. 2005
标签:军事论文; 六韬论文; 先秦历史论文; 先秦文化论文; 军事研究论文; 尉缭论文; 读书论文; 吴起论文; 司马法论文; 孙膑兵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