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货币非中性理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货币论文,古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13)06-0069-05
20世纪70年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兴起对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提出了挑战,该学派的经济学家信奉“李嘉图等价”和“货币中性”定理,认为政府经济政策无效。在货币政策方面,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政策不能影响实体经济,并认为这一观点是对古典货币中性的回归,如卢卡斯与莫迪利安尼就认为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中货币的作用很简单,它的数量的变化只会引起名义收入的变化。根据古典货币理论,在相对价格迅速调整下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能够迅速出清,达到一般均衡。货币并不能引起相对价格变化,也就不能引起产出与就业等真实变量变化,因此,货币是中性的,是披在实体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克莱默在《与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对话》一书中利用充分就业的垂直总供给曲线对古典学派的货币思想进行说明,他认为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充分总结了古典货币思想,货币存量的变化能够改变一般价格水平变化,但是,由于货币被认为是中性的,相对价格与就业产出水平将不会受到影响。其他很多学者如华莱士、萨金特、格拉斯纳、胡佛等以及当前流行的一些教科书也都直言不讳地认为古典货币理论就是货币中性论。
本文认为上述经济学者对古典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存在误解。本文通过对一些古典经济学家经济思想的考证发现,古典经济学家从未就货币中性形成一致意见,相反,大多数古典学者都认为货币在短期是非中性的,在长期货币非中性也可能会存在,并且通过许多古典经济学者的潜心研究,古典经济学家揭示出了至少七种货币非中性的原因,为以后的货币非中性理论提供了一种近似完整的框架,对20世纪以后的货币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凯恩斯、哈耶克、弗里德曼、卢卡斯等著名经济学家以及当前流行的新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中,都能找到古典货币非中性理论的原型。本文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货币非中性理论,用以说明古典经济学丰富的货币非中性思想,反驳当前对古典学派货币理论存在的错误认识,然后就古典货币理论对它以后的货币理论的影响进行评价。
一、价格滞后货币变动理论
1752年,休谟在《论货币》与《论利率》两文中系统研究了货币与经济的关系,这两文也被认为是最早对货币与经济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论文。休谟认为货币数量的增加具有真实效应,能够引起产出与就业的增加。他认为货币注入的每一个领域开始比以前更兴旺。劳动力与工业得到新生,商业也更兴旺,制造商更勤奋或熟练,甚至农民也会更用力耕种。休谟把上述货币具有真实效应的原因归因于价格的变化滞后于货币的变化,并认为这种滞后会在货币被价格完全吸收之前促进产出增长,他认为解释这种现象要考虑尽管高价格是黄金与白银增长的后果,但是它并不马上增长,在货币参与整个经济循环和它的效果被所有行业的人感觉到之前需要一些时间,先是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然后是另一种,直到最后所有商品的价格与新增货币成一定比例上涨。只是在货币增加与价格上涨的间隔,黄金与白银数量对工业是有利的。
休谟进一步研究了价格滞后货币的原因,他认为这是由于社会上存在大量愿意在当前工资水平下工作的闲散劳动力引起的。当任何数量的货币投入到一国流通时,它并不是首先分发到很多人的手上,而是限制在国库中的少数人手中,这些人立刻便会使用它牟求利益。因此他们可以雇佣比以前更多的工人,这些工人从不要求高工资并且很乐意被雇佣。工人们拿着自己的钱到市场上去,发现市场上所有东西的价格都保持不变,当更多的人去购买商品时,农民和花匠发现他们的物品被很快销购一空,于是他们便迅速地提高商品的价格。通过了解货币在整个国家内的变化轨迹我们可以发现,当更多货币在国内发行流通时,它首先会使人们变得更勤奋,然后使得价格上涨。不过,休谟认为这种直接效应只会存在于货币增加到物价最终同比例上涨这个中间过程阶段,最终增加的货币会全部体现在价格变化上,经济也会重新恢复均衡。货币仅仅是用来估算劳动、商品和服务的方法。当货币量显著增加时,同样数量的商品需要用更多数量的货币表示。货币量的这种变化不会有任何影响,它也许仅仅改变的是比如说商人书的标识——在阿拉伯的标法下,它也许只代表很少的数量;相反在罗马同一本书也许会代表很大数量的货币。休谟在他的《论利率》中也再次强调了同样的观点,当黄金在英格兰被瞬间消灭时,用1英镑20先令代表每一个几尼,货币变多了或者利息降低了?显然没有,能够看到的只是黄金(铸造几尼的材料)被白银所代替。当黄金的获得像白银一样普遍,货币变多了又或者利率下降了么?同样没有。先令变成黄色,半个便士是白色的,并且我们不再使用几尼。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不同之处被观察到。商业、制造业、航海业或者利率都没有发生变化,除非我们把货币的颜色想象成变化的结果。
因此,休谟认为要使这种暂时的非中性变为永久非中性,货币数量必须持续增加,使价格变化永远赶不上货币变化。他认为持续的货币增加和行动迟缓的价格调整使货币永远走在价格前面,永远阻碍后者赶越前者,因此对真实经济产生了一种永久的影响。
休谟还研究了货币存量的收缩对产量与就业带来的反向影响。他认为如果货币数量减少,货币变化与价格下跌之间同样存在一个时间间隔,而这个时间间隔对产出与就业是不利的,货币的短缺会导致短暂的萧条。
休谟的价格滞后货币变动理论被许多古典经济学者继承,也对古典学派以后的经济学家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凯恩斯把它称为价格刚性。
二、工资滞后于价格变动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还认识到了由于工资滞后于价格变动产生的非中性,他们认为名义工资滞后于价格调整会造成真实工资和真实利润改变,从而影响产出与就业。具体而言,就是当货币供给增加时,价格会最先开始上涨,而名义工资则没有这么快上涨,于是工人的真实工资下降,企业利润增加,生产者就会扩大生产,社会总产出与就业增加;同样,当货币供给下降时,价格会最先开始下跌,而名义工资则没有这么快下跌,生产者利润就会下降,总产出也会下降。桑顿最先提出了工资滞后于价格变动的观点,他注意到,如果货币数量下降工资会与价格同时同比例下降,货币将不会有真实效应。但他通过现实经济的观察发现,当价格下降时名义工资实际上是不具有下降弹性的,特别是货币出其不意地下降而公众不能预料时更是如此。因此他认为货币收缩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银行券的减少会对所有商品的价值产生永久性减少,工资率也会在某种程度下降,生产者的信心受到打击。但这种衰退只是暂时的,因为由衰退产生的价格下降不会伴随着工资同比例下降,工资率并不像商品的价格那样可变。他认为额外增加的产出是额外发行货币的结果,商品的价格上涨将是另一结果,可能相当一部分工业品由货币刺激通过增加商品价格而生产出来。
桑顿还分析了货币工资具有粘性的原因,他认为货币工资建立在预期的由购买力水平决定的长期均衡水平上,这让它比价格更难变化。其次他还把经济衰退的原因归因于意料之外的货币总量收缩,认为任何突然的货币紧缩都会引起产出与就业下降。为了避免通货紧缩带来的不利影响,桑顿认为当经济中的黄金供给不足时银行应该用发行纸币的方法来抵消这种枯竭,必要时甚至可以暂停黄金本位标准,对他而言,暂停黄金本位标准比经济收缩更好。桑顿主要分析了货币数量减少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尽管他认为在货币工资具有粘性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加也能促进总产出,但桑顿并不主张政府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生产,对他而言,稳定的货币数量对经济的长期增长更加重要。与桑顿同处一个时代的李嘉图并不同意桑顿的观点,他认为工资的滞后期会很短,对经济的影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鉴于李嘉图的影响,桑顿的这一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但他的观点得到了许多古典学者的认同,托利斯就是其中之一。在1830年的政治经济学年会上,主要讨论了休谟的通货膨胀有利理论,托利斯发表了与桑顿粘性工资理论一致的观点,认为通货膨胀能够促进产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粘性工资的存在可以促进企业利润。他把利润作为增加财富的首要方式,认为在货币价值下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工资都会保持固定不变,这样资本家实际上支付了更少的真实工资,资本的雇主实际上支付了更少的利息,而这都会给生产带来很大刺激。
三、费用固定合同理论
古典学者托马斯、麦克库洛赫等人提出了与粘性工资理论相联系的另一种货币非中性来源,这就是广泛存在经济生活中的各种费用固定合同,主要包括由合同规定的以固定名义货币计量的产品成本、租金、税收和利率等,由于合同固定了以名义货币计量的价值,托马斯和麦克库洛赫认为这些成本不会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至少在短期不会。因此,货币增加引起价格上涨时企业的真实成本会由于费用固定合同而下降,相应上升的利润将会刺激全社会的产量与就业;相反,货币收缩与价格下降也会因为费用固定合同而增加真实负担,使经济活动受损。
托马斯也对费用固定合同引起的货币非中性效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由货币增加引起的价格上升会使一些固定成本的真实负担减少,从而刺激生产与就业;认为只要产品的价格保持在固定费用和开销之上,就能够维持并雇用更多劳动力。对他而言,由价格与固定费用之间的差距产生的额外利润是货币产生的刺激作用,认为当政府使国家充满货币时兴旺就会产生,大量货币必然会促使价格普遍上涨,价格的提高又必然会增加所有行业的利润,利润的普遍上升必然会给全国的生产与贸易带来活力。国家的财富被归因于一种原因,这就是货币这种流通媒介的广泛增加。相反,托马斯认为货币收缩会引起经济发生相应的紧缩,他认为当货币撤回时商品的价格下降,首先表现在一种商品,然后传导至其他,在固定合同费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下降,这就损害了生产财富的信心以及促进生产和就业的诱因,国家的工业开始衰退。
为了阻止这种破坏性的货币短缺,他认为只要王国中任何勤劳善良的工人失业(假定这种失业的下降不是局部的),政府就有义务继续使货币贬值直到充分就业实现。只要国家利益需要,英格兰银行就有义务增加流通中的货币,直到劳动者处于充分就业为止。
四、强制储蓄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还用强制储蓄观点解释了货币非中性,认为通货膨胀通过把真实财富由具有高消费倾向的工资收入阶层和固定收入阶层向具有高投资倾向的企业家转移,刺激了全社会的资本形成,从而使产出增加。这种理论最先由边沁提出,他认为货币能够刺激经济是由于强制储蓄效应促进了资本增加,而不是像休谟声称的通过激活闲散人的双手;他认为如果全社会所有人都雇用了,并且以最有效的方式雇用,增加货币的结果是强加给固定收入阶层通货膨胀税收。如果增加的货币全部转化为生产者的资本,通货膨胀税产生的痛苦就会因资本制造更多的可销售的产品和国民财富的增加而得到补偿,从这一点来看,由强制储蓄促进的国民财富增加是以国民舒适与国家公正为代价的。
桑顿也表达了与边沁相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由于工资变化滞后于价格变化,因此,当增加货币供给引起价格上涨时强制储蓄既可以从工资收入中榨取,也可以从边沁所说的固定收入者中榨取。由于强制储蓄的作用,桑顿也认为货币可以通过给新工业新生命来增加社会商品的能力。他认为假定发行超额的货币工资暂时不会变化,劳动者被强制消费较少的商品,但是这种储蓄与社会上其他非生产阶层获取的不正当收入一样,将会造成等比例的穷困与非公平。
马尔萨斯在他1811年发表的《纸币贬值》一文中更深入地研究了强制储蓄理论。他认为强制储蓄具有增加生产的潜在能力,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产量会与新增货币等比例增加,增加货币就像给生产阶级下达了生产命令,资本与收入之间的比例将会向有利于资本的方向变化,在短期内,国家生产将会增加。马尔萨斯还明确指出分配给资本家的那一部分新货币提高了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价格上涨使国民收入中固定收入阶层所消费部分发生相应的减少,新发行的货币进入市场,对现有商品的需要增加,在生产增加之前,一个人不可能在不减少其他人份额的情况下购买到更多的商品,减少的部分由上升的物价和新货币的竞争共同引起,这些新货币让买者不能像以前一样购买到同样多的商品。
马尔萨斯还认为,当强制储蓄必须通过价格上涨起作用时,价格的上涨可能是暂时的,因为随后增加的产量将会吸收掉一部分先前增加的货币。增加生产的命令由增加的价格转移给了工业资本家,给国家生产力带来了刺激,不久,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平衡就会因为商品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重新恢复,价格重新回到以前的水平。马尔萨斯的这一观点实际上暗含了货币具有长期非中性的效应,因为增加的商品把增加的货币吸收完之后又会达到一种新的均衡,这时增加的产出就变成了一种永久增加的产出,而不会因价格的下降而产生逆转。这种思想可以用交易方程式MV=PQ进行解释,当速度V不变时产量Q上升到与增加的货币相匹配,价格P保持不变,经济重新恢复长期均衡。
李嘉图不赞同马尔萨斯的观点,同时否认经济中存在强制储蓄可以增加生产的经验性事实。他否认的理由除了他一向主张的价格能够迅速调整从而吸收多余的货币外,还认为从固定收入者到资本家的再分配不能产生积累效应,因为他认为两者都有相同的消费与投资倾向,这样,即使存在财富转移,转移的数量也会很少,因而不会增加社会资本。李嘉图也承认由于工资的变化滞后于价格,货币扩张可能产生从工资收入者到资本家转移的财富再分配效应,但他强调工资的弹性使得这种滞后太短,由此增加的资本和产量也就可以忽略不计。货币的增加只存在一种可能使资本增加的情况,这就是在货币贬值之后和劳动工资回到真实工资之前,这段期间内劳动者收入会下降,他需要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才能达到他以前的消费,或者不得不比以前消费更少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能够为他生产的商品收到额外的支付,因此他也可能会雇用更多的劳动,增加更多的真实资本存量,直到劳动工资回到先前的真实水平。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间隔,全社会的资本可能会发生微小的增加。李嘉图与其他多数古典经济学家不一样,非常怀疑强制储蓄的观点。
上述经济学家主要研究了强制储蓄的发生机制及其效果,尽管他们都认为强制储蓄能够通过促进资本形式增加总产出,但很多古典经济学家都把强制储蓄视为一种不道德与欺骗的方式,因此尽管它有刺激经济的效果,很多古典经济学家还是谴责它的使用。而麦克库洛赫却不一样,他不认为强制储蓄会造成收入分配公平,他也承认通货膨胀会把固定消费者的收入转移一部分给资本投资者,但他认为这种再分配带来的收益效应要远超过损失,除企业家可以受益以外,整个国家也会因为资本积累、产量与就业的增加而受益,而受损者只限制在一小群固定收入者,但并不包括广大靠工资生活的工人,因为他认为经济形势的高涨会使工资跟随价格上涨,尽管他也认为存在短暂的时滞。
麦克库洛赫还特别关注通货紧缩造成的不利影响,他认为任何货币扩张的不利影响不是来源于通货膨胀,而是来源于最终需要为了保护国家的黄金储备而产生的收缩。他担心由此产生的通货紧缩带来的损害会超过先前通货膨胀带来的收获,他以拿破仑战争期间由先期通货膨胀产生的财富被随之而来的通货紧缩抵消为例进行了说明,认为避免货币紧缩比促进货币膨胀更重要。他强调通货紧缩的危害也是古典学者认同货币短期非中性的表现。
五、降低利率理论
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家都认为实物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利率,很少把货币数量的变动与利率联系在一起。如庞巴维克提出的时差论就认为利息产生的原因在于现在的物品比未来同一种类相同数量的物品更有价值,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利息的来源。尽管多数古典经济学家没有系统研究货币变动与利率之间的关系,但马尔萨斯、托马斯等人也感觉到了货币的变动能够引起利率的变动进而对产出产生影响。马尔萨斯在他研究货币的强制储蓄效应时认为,“每次新发行的货币不仅仅是流通中介数量的增加,整个社会商品的分配也会被改变,大部分商品被分配到这些既消费又生产的人手中,一小部分被分配到只消费的人手中,就像我们经常把资本定义为国家积累与每年从事生产的那部分,我们必须承认,增加发行的货币会增加国家的资本,并且很可能会降低利率。”马尔萨斯最后总结到:这些结果可以解释为什么价格的上升会与公众财富增加联系在一起,价格下降与国家财富下降联系起来。可惜的是马尔萨斯并没有深入研究货币变动引起利率变动的原因,只是猜测性地做出了一个判断,这种判断很可能是他对经济现象进行观察后得出的结论。此外,托马斯从名义利率变动会滞后于价格变动的角度说明了由货币增长产生的通货膨胀会使真实利率下降从而刺激产出的思想,此时,资本的雇佣者将会因为支付更少的成本而受益,从而对生产产生刺激作用,这种观点本质上与上述的费用固定合同理论相一致。
六、混淆相对价格与名义价格变动理论
古典学者还提出了由混淆一般价格变化与相对价格变化所引起的货币非中性效应。这种理论认为货币具有真实效果是因为货币数量变动会使一般价格水平变动,而单个生产者却把它误认为是自己产品需求增加从而引起相对价格变化的结果,并以此来对产量做出相应调整。穆勒最先用该理论解释货币非中性。在他1833年发表的《货币的骗局》中解释了非预期货币供给增加怎样制造了价格上涨,从而促进产出增长的机制。他认为这种上涨并没有被认为是由货币的贬值引起的,生产者都认为是对他所生产商品的需求增加引起的,并幻想对他所生产的任何数量商品都存在一个现实和永久的市场。也就是说,每一位生产者都把一般价格上涨误认为是相对价格上涨的信号去扩大生产。用穆勒的话说就是货币扩张和随之而来的膨胀制造了一种需求增长的假象,这种假象就像现实发生的一样,结果导致了产量的增长。
穆勒认为工人同样也会经常混淆一般价格与相对价格的变化,因为他们不能及时发现普遍上涨的价格减少了他们的真实工资,误认为名义工资增长就是实际工资增长。受真实工资增加错觉影响,他们会供给额外的劳动,社会总生产就会增加,引发所有从事生产的人这种不同寻常的热情的诱因一定是可以得到更多商品和更多的财富,而不仅仅是更多数量的名义货币。以此来看,穆勒在经济学说史上最先发现了“货币幻觉”现象。
尽管穆勒承认由于混淆相对价格的变化会导致货币影响产出,但他不是货币长期中性的信奉者。他坚信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刺激只是暂时的,它会一直持续到货币的贬值被预料到为止,并且在真实情况被发现时会伴随着致命的反转。也就是说,当人们准确观察到工资与价格上涨只是名义数量而不是真实数量上涨时,经济活动就会重新恢复到先前的稳态水平,此时会经历一段暂时的衰退去纠正由通货膨胀导致的过度繁荣。
以上就是穆勒的观点,当人们错误地把一般情况当成相对价格上涨时非中性就会产生,它既表现在被误解的时候,又表现在它被纠正的时候。穆勒提出的上述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新古典经济学家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等人继承与发展,并产生了比古典时期更大的影响力。
七、其他货币非中性理论
托马斯把货币与斯密的分工理论联系起来,提出了货币能够促进分工从而促进生产的观点。他认为货币的增加方便了商品交易,刺激了总需求,扩大了商品市场的范围,有利于劳动更合理的分工,从而提高了社会生产率。货币发行将会创造市场,市场的范围决定于货币的丰富与稀缺。此外,托马斯还提出劳动力数量会在发生通货膨胀时扩张,他认为价格的上涨侵蚀了像养老金领取者、房屋出租者这群固定收入阶层的真实收入,为了保证真实收入不变,可能会强迫他们去工作。这些人发现他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永久沉沦下去,为了避免受到伤害,将促使他们更尽力,这样对社会总产品增加没有贡献的懒惰人的数量将会减少。工业将会受两方面刺激,一方面由增加的劳动分工引起,另一方面由增加的劳动力数量引起。
桑顿还认为生产者由于维持固定存货比例需要也会导致货币在短期内有真实效应。增长的货币发行会对现存商品产生强烈需求,促进人们更快地消费,存货商品因此迅速减少。被消费的这部分给新工业带来了新的生机,被刺激的新工业就是新增货币产生的结果,新的流通中介将以这种形式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总的来说,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解释货币影响短期产出效果和效应的理论。
八、评价:古典货币非中性理论的影响
以上分析表明,从休谟开始,古典经济学家对货币与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众多古典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古典货币理论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这些成果中,除了李嘉图等少数经济学家外,大部分古典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在短期会影响经济,甚至在长期这种影响也可能存在。他们提出了至少七种货币在短期影响产出的非中性途径,构成了货币非中性理论的完整体系,这些理论对古典学派以后的经济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20世纪以后具有影响力的货币理论中,都能找到古典货币理论的痕迹。比如弗里德曼把休谟的价格滞后理论引进交易方程式MV=PQ,提出如果V是常量,货币存量M的变化在完全改变价格之前会对产量Q产生暂时影响。欧文·费雪在其著作《货币的购买力》中提出了货币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关键在于存在名义利率粘性。在银行信用扩张阶段,价格普遍上涨导致实际利息下降及投资和产出增加,体现了古典固定费用理论。凯恩斯在他划时代的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出了颠覆传统利率理论的货币供求利率论,他认为利率是由实际货币的供求与需求决定的。凯恩斯还借用休谟的观点认为在资源非充分利用时价格不会与增加的名义货币量同比增加,由此引起的真实货币供给增加能够降低利率及促进投资,从而提高国家的收入。凯恩斯以及他的追随者们还借用古典粘性货币工资理论解释了由货币波动如何引起真实工资波动进而引起产出与就业波动的机制。
米塞斯和哈耶克利用强制储蓄理论解释了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他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信贷变动引起的投资变动。银行信贷的扩大通过强制储蓄刺激了投资,一旦银行停止信贷扩张,经济就会由于缺乏资本而爆发危机。卢卡斯继承并发展了穆勒提出的混淆相对价格与名义价格变动的货币非中性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的原因在于生产者把一般价格变动误认为相对价格变动。他和萨金特、华莱士等人借用了桑顿和穆勒把货币区分为预期货币与非预期货币的方法区分预期货币与非预期货币对经济造成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费希尔、泰勒和阿克洛夫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同原凯恩斯主义者一样,吸收了古典经济学家工资粘性理论,认为工资粘性的存在导致了市场的不完全,货币因此表现为非中性;与原凯恩斯主义与古典学派不同的是他们更致力于寻找工资、价格粘性背后的原因。
标签:货币中性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货币论文; 名义利率论文; 商品货币论文; 新古典经济学论文; 收入效应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休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