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战略理论的演进与新发展_市场营销论文

试论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与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战略论文,试论论文,新发展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00)08—0001—04

本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Chandler)的《战略与结构》一书的出版,开创了研究企业战略问题的先河。此后的近40年来,企业战略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经典战略理论阶段,现代战略理论阶段和企业战略理论的新发展阶段。

一、以环境、市场分析为基础的经典企业战略理论

企业战略理论的产生源于对环境的分析和对产品、市场的研究。我们把本世纪60—70年代建立在对环境、市场分析基础上的企业战略理论称为经典企业战略理论。经典企业战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钱德勒、安德鲁斯(Andrews)和安索夫(Anosoff)。

(一)钱德勒的战略思想

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一书中,分析了企业环境、企业战略与企业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企业只能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下方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的发展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要在对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战略与目标。组织结构的确定是为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组织结构必须适应企业的战略,并随战略的变化而变化。钱德勒的环境——战略——组织相互之间关系的战略思想奠定了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基石。

(二)安德鲁斯的战略设计理论

经典战略理论另外一个代表就是安德鲁斯,我们把安德鲁斯为代表的战略理论称为战略设计理论。安德鲁斯主张,企业经营战略就是使企业自身与所遇机会相适应,仍然强调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将企业的经营战略分为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两个过程。安德鲁斯杰出的贡献就是确立了战略制定的SWOT战略分析模型(耿弘,1998)。SWOT模型中,OT是指对企业所处环境的分析,O(Opportunities)代表未来环境的发展变化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会,比如市场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T(Threats)代表未来环境发展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威胁,比如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高等。当O大于T时,企业应采取强势战略,否则采取弱势战略。SW 是指对企业自身状况进行的分析, S (Strengths)代表企业经营优势,比如资金优势、技术优势、 管理优势等;W(Weaknesses)代表企业经营劣势,比如成本劣势、 规模劣势等。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去开拓和利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同时要避免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威胁。 因此, 企业应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另外,安德鲁斯还强调战略的制定要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强调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三)安索夫的战略计划理论

经典战略理论最杰出的代表是安索夫。安索夫在1965年出版了《公司战略》一书。书中主张,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安德鲁斯强调战略的设计,而安索夫强调战略的计划,因此,我们把以安索夫为代表的战略理论称为战略计划理论。1972年安索夫在《企业经营政策》杂志上发表了“战略管理思想”一文,正式提出“战略管理”的概念, 后来为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周立公 ,1994)。1979年,安索夫又出版了《战略管理》一书,系统地提出了战略管理模式。他认为,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变化调整的过程;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追求自身的生存发展。以安索夫为主要代表的战略计划理论非常丰富,主要战略思想包括:

1.战略“四要素说”(刘莉,1997)。安索夫最早对战略的基本构成进行了概括,提出了战略的四种基本要素,即产品与市场的范围、增长向量(成长方向)、竞争优势和协同作用。产品与市场范围主要说明了企业的业务范围及企业在其所处行业中产品与市场的地位是否占据优势;增长向量指出了企业经营运行的方向,即企业从现有产品与市场组合向未来产品与市场组合移动的方向。表1的2×2 产品——市场矩阵概括了企业增长向量的基本含义。后来,2×2产品——市场矩阵又演变为3×3产品——市场矩阵,见表2。

表1 2×2产品——市场矩阵

产品 现有产品新产品

现有市场市场渗透产品开发

新市场 市场开发多种经营

表2 3×3产品--市场矩阵

产品 现有产品相关产品新产品

原有市场 市场渗透产品开发产品革新

相关市场 市场开发多种经营产品发明

新市场市场转移市场创造创新

竞争优势表明企业某一产品、市场与众不同的特殊属性,凭此可给企业带来有力的竞争地位;协同作用指明了联合作用的效果。依据系统论原理,协同作用常常被描述的具有2+2=5的效应, 即企业内部各经营单位联合起来所产生的效果要大于各经营单位各自努力所创造效果的总和。协同作用可分为:销售协同、运行协同、管理协同等。

战略构成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它所组合起来产生合力,便形成了企业经营活动和“共同经营主线”(共同经营主线是指企业目前产品与市场组合和未合产品与市场组合之间的关联)。

2.战略经营领域/单位(Strategy Business Area/Unit,SBA /SBU)。SBA/SBU是企业外部环境细分的结果, 是企业外部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可以在其从事经营活动的一个小舞台、小区域。企业SBA的划分是根据需求、技术寿命周期的原理进行的。〔1〕企业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企业为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根据自身经营 和环境的特点把企业环境划分为不同的SBA,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权衡分析和综合比较,做到企业SBA[,S]的综合平衡。 常用的比较方法有波斯顿矩阵(BCGM)和通用电气公司矩阵(GEM)分析法〔2〕。

3.战略优势原理。战略优势,即拥有强大、高超、非凡的能力,拥有丰富的资源,占据有利的地位,此有彼无,我强他弱,是相比较存在的。企业拥有多种战略优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企业的战略优势系统,战略优势系统由于协同作用使系统整体的功能放大。企业应不断寻求战略优势,运用战略优势,这就形成了企业的战略优势运行链,即寻求优势→发挥优势→保持和强化优势→再寻求新的优势〔3〕。

(四)经典企业战略理论的简单评价

从本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这一时期形成的经典战略理论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调企业战略的基点是适应环境、市场的变化,企业制定战略必须对环境、市场进行分析;2.企业战略的实施要求组合结构变化与适应。经典战略管理实质是一个组织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内部结构性的过程(芮明杰,1991);3.经典战略理论强调建立企业的战略优势;4.经典战略理论强调企业的战略设计与规划,强调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但是, 经典战略理论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环境分析过分强调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而不重视企业宏观经济、 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等宏观环境的分析(耿弘,1997)。2.经典战略理论缺乏对企业竞争因素的分析,不注重对竞争对手的考察,只强调企业被动地去适应环境。正因为这些不足之处,才给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契机。

二、以产业结构、竞争优势分析为基础的现代企业战略理论

80年代后,企业战略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战略的含义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把这个时期的战略理论称为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经典战略理论中的战略强调企业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而现代战略理论中的战略是指企业为了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优势地位的全局性、整体性、长远性和纲领性谋划,它以产业结构,企业的竞争优势分析为基础。这个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其主要战略理论包括五种行业竞争力量分析模型和价值链分析模型。

(一)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

迈克尔·波特在他著名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产业结构分析的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4〕这五种力量是:进入威胁、 现有竞争者竞争的激烈程度、替代产品的威胁、消费者的讨价还价及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见图1。

1.进入威胁是指来自于潜在的新加入者的威胁,它的大小取决于进入壁垒的大小与行业的现有竞争者反击的强烈程度。进入壁垒的大小受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资本需求、转换成本、分销渠道等五种因素的影响。

2.现有竞争者竞争激烈程度的影响因素包括行业集中程度或者市场垄断程度;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如领先者、挑战者、追随者和补缺者等;行业竞争手段和退出壁垒等。一般来说,行业的进入壁垒越高,投资回报就越高,行业越有吸引力;退出壁垒越高,则行业竞争风险就越大。

3.替代产品的威胁。替代产品特别是技术替代型产品,如彩色电视机替代黑白电视机,更是企业不可忽略的因素。

4.来自消费者和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一般来说,单个的、小规模的消费者和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购不成多大威胁。但是如果消费者、供应商联合起来形成联盟或者集团,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就必须认真考虑了。

迈克尔·波特行业五种竞争力量分析的结果,在于对企业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选择,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重点集中战略。在企业制定战略时,它们分别强调企业通过努力降低产品成本,追求产品的差异化(即标新立异,创造与众不同)和重点集中在某一产品或某一细分市场来创造优势,并以此来战胜竞争对手。

(二)价值链分析模型

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分析模型〔5〕,见图2。 价值链是采用系统方法来考察企业所有活动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分析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各种资源。为了认识成本行为与现有的和潜在的经营差异性的资源,价值链将一个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的。

企业价值链列示了企业的总价值,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 利润是企业总价值与从事各种价值运动的总成本之差,价值活动是企业所从事的物质上的和技术上的界限分明的各种活动。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两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列示在企业价值链的底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基本活动具体包括内部后勤(与接收、存储和分配相关联的各种活动)、生产作业(与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形式相关的各种活动)、外部后勤(与集中、储蓄和将产品发送给买方有关的各种活动)、市场和销售及售后服务等五种。

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公司范围的职能支持。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与采购等四项,它们被列示在企业价值链的顶部。

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模析为企业提供了如何进行自身竞争优势分析的方法,并与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比较,可以揭示决定竞争优势的差异所在。

(三)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的简单评价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实际上是将以结构——行为——绩效(SCP )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了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中,有关产业结构、竞争优势、壁垒分析等概念和相关理论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获取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学分析(李东红,1999)。然而,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仍然有不尽满意之处,其主要缺点是:1.波特的分析模型不能突破把企业视为“黑箱”的局限。按照波特的理论,企业自身力量是既定的,企业战略选择取决于当前企业与外部力量的对比优势,因此,他没有把企业外来的成长变化考虑进去。2.波特实际上是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波特以企业作为最小分析单元,研究的侧重点却是产业的特性、发展趋势及产业内外相关企业的相互关系和力量对比,并没有很好地站在企业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指导企业实践上还存在不足之处。

三、企业战略理论的新发展

进入本世纪90年代,企业战略理论有了新的发展。这个时期出现的战略理论主要有核心竞争力理论和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理论等。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

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竞争环境更加恶劣,使得企业不得不把眼光从关注其外部产品市场环境转向其内在环境,注重对其自身独特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以形成特有的竞争力,即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Prahald & Aamel,1990)。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 知识、技术等的积累与整合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积累与整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后,方能为获取超额利润提供保证(耿弘,1997)。

该理论进一步认为,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而是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珍贵(能增加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或减少威胁的资源、知识和能力)、异质(企业独一无二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不可模仿(其它企业无法获得)、难以替代(没有战略性等价物)的标准时,它们方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显示出了独特的生命力。1.这一理论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黑箱论”,并对数十年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企业理论提出了挑战(李东红,1997)。2.这一理论把企业的资源与无形的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并考虑到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趋势,考虑到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但是,这一理论至今还尚未形成统一的企业能力概念,并且理论还不成体系;该理论在解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源泉的同时,没有给出可以用以识别核心能力的方法。

(二)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理论

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出版了他战略“三部曲”的第三部——《国家竞争力》〔6〕。上面介绍的各种战略理论, 制定基础都是面向国内市场。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一定规模后,都会走向国际化发展的道路,而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理论为这类企业制定跨国经营战略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理论又叫钻石理论(陈春金,1997),因为影响—国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四个因素关联起来恰好形成了一个钻石圈,见图3。这四个因素是:1.要素禀赋,包括基本要素(如自然资源、 劳动力等)和先进要素(如现代通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2.需求情况,国内需求是提高竞争优势的原动力;3.相关产业的支持,它是促进主导产业取得竞争优势的保证;4.国内竞争。国内竞争激烈可以产生种种压力,促使工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投资于先进设备提高效率,促进发明创造,从而加强国际竞争力。

除了上述四种因素外,波特的钻石模型中还提到了政府的支持,与国外市场机会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理论打破了原有企业战略理论只考虑到企业国内的市场环境和国内竞争的局限,把企业竞争扩展到了国际范围,这显然符合当今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趋势。但是该理论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提供有关企业如何通过创造和利用竞争优势走向国际化的理论指导。

(三)企业战略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现有的企业战略理论在研究企业的竞争优势上,都是一种静态分析或者比较静态分析,即竞争优势都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地位或者优势实力与能力,是一种历史的、静态的比较优势。美国著名贸易理论家格鲁斯曼(Grossman)和海普曼(Helpman )从动态角度提出了创造比较优势的发展模型。〔7〕他们认为,由于技术的溢出是区域性的, 而且通过研究开发可以形成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这将意味着比较优势是可以创造的而不是“天赐”的。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在某些领域通过密集的研究开发活动就可以创造比较优势而不管原先的秉赋是什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前院长瑟罗在《资本主义的未来》一书中,认为传统的比较优势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理论仍然是有道理的,但是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是由它的所作所为创造出来的,更准确地说,是它做了什么样的投资。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创立必要的技能基础,如培养生物方面的博士们,它就不可能有生物工程产业。”〔8 〕他又说:“今天,知识和技能才是比较优势的唯一来源。”〔9〕

人类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制胜的法宝是知识、智慧与技能。创造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指导一国对外贸易无疑是有用的,但同时它对于一个企业如何制定自己的战略、创造竞争优势更有理论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未来企业战略理论发展的趋势将着重于指导企业如何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利用自身的知识,技术和智慧去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维持并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永立不败之地。

收稿日期:1999—12—10

标签:;  ;  ;  ;  ;  ;  ;  ;  ;  ;  ;  

论企业战略理论的演进与新发展_市场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