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体论和社会本体论问题研讨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世界本体的探索——这一被称为人类寻求安身立命之本的学问,以它的哲学研究领域中的前提性、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地位而一直是各派哲学所注目的焦点,各派哲学以其各自的特征对其作出了不同的解答。近代哲学虽经认识论研究的转向而使本体论研究曾一度被淡化,但在当代哲学中,由于哲学和科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层次的深入,许多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本体问题的合理解决,本体论研究又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主题之一,以致有人称为本体论的“复兴”。为此,武汉大学哲学原理博士生指导小组的部分师生就本体论尤其是社会本体论问题展开了研讨。现将讨论中的一些基本观点综述如下。
一、本体论研究的学科地位及意义
就本体论问题能否和是否应当被逐出当代哲学研究的视野的问题,博士生导师欧阳康教授指出:我们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理由是:第一,世界本原问题的提出是有其历史和理论的必然性的,它哲学地反映着人类产生以后统一的物质世界分化为物质与意识两大类现象这样一个最为重要、最为根本和最为普遍的现实状况,也记载着人类理性思维在自我追寻和自我反思中的哲学升华。面对着分化了的世界去追寻和说明世界的统一性、终极性及其基础,正是人类理性思维的最本质、最自然的追求,也是其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本体问题是一个哲学视野中的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其二,从现实的角度看,关于世界统一性及其基础的本体论探讨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劳永逸地解决的,它要随着人类实践和科学的每一次划时代的发现而不断地被重新提出和加以说明,而人类哲学思维能力本身的发展和哲学视野的拓展也会将此类真正的哲学问题重新提出来加以审视和说明。其三,就其科学地位而言,本体问题的解决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必要前提。相应地,认识论问题、价值论问题、人的问题、评价论问题、实践论问题、方法论问题,都需要一定的本体论规定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蒯因提出本体论承诺,实际上反映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深入发展对于本体论前提的一种自觉要求。因此,本体论问题是不可能被取消的,它要随着其他哲学问题的不断深化而不断地被提出并且推向深入。其四,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来看,它要作为一种哲学世界观来向人们提供一个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图景,以便为人们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哲学信念、哲学原则和哲学方法,它也不能没有自己的本体论。
欧阳康教授认为,当前本体论研究的复兴或重建,实际上是哲学观的又一次自我调整与变革,是哲学发展中的又一次否定之否定的升迁。本体论的沉浮取决于又反映着哲学观的演变。本体问题是人类自觉提出的第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也是神话思维向哲学思维跃迁的重要标志,是哲学思维的第一个自觉形式。在古希腊哲学家那里,本体问题与哲学问题几乎具有等价的意义,本体问题就是哲学问题,哲学就是研究本体论的。本体论成为哲学的主体内容和基本形式。哲学研究由本体论中心向认识论中心、主体论中心的转变,实际上是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发生了变化,是哲学观的改变。近代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实际上是哲学视野和方法的一次根本性转变。当前我们提出本体论研究的复兴或重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哲学性质、特点和功能的一种再反思和再认定。
博士生郑文先指出:所谓本体论的当代“复兴”,不是对传统本体论的回归、回复,而是经过严格的语言分析阶段之后,在当代条件下对哲学本体性质的重新思考和规定,是本体论的“重建”。当代对本体问题探讨的本体论不能也不应再自封为与对象相符合的真理,作为终极意义上的理论前提和思维的逻辑基点,它只是一种信念。信念无真假可言,但却有合理与否之分,对科学系统采用何种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前提进行合理性论证,正是当代本体论哲学所应承担的任务。按照这一思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本性的恢复,一方面可以同传统本体论对于科学的代替论以及现代西方哲学某些学派的取消论划清界限,另一方面通过对本体的现代性质、地位、作用的揭示,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博士生刘远传认为:任何哲学研究甚至任何科学的研究都要以一定的本体论承诺为自觉或不自觉的前提和出发点,而作为哲学研究来说,本体论的追求则是自觉的本体,哲学的功能则蕴含于这种本性之中。作为追根溯源、反思世界的深层本质的哲学本性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的哲学功能不能不断地思考世界的本性,在这种思考和建构中,不仅不断地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更合理的信念、基础和方法,而且也不断地扬弃和发展着哲学自身。在本体论研究中,如果说现在对自然本体论的研究是重建,而对社会本体论来说,则还处于初创和建立时期。社会本体论研究由于自身的特点和难度,一直还是一个薄弱领域而更加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研究。同样,人文社会科学已发展到需要对其本体的自觉反思的程度,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许多重大、深层的理论问题都根源于其本性前提之中,都有赖于其本体论的解决。所以对于本体论问题的研究的提问不应是需要与否或有意义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建构和建构什么样的本体论的问题。当代的时代特征既提出了建构社会本体论的需要同时也为这种建构提供了可能。
欧阳康教授在谈到社会本体论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时说:作为一个哲学问题,对社会的本体研究长期被掩蔽在一般本体论之中,没有成为一个专门的分支。这是与对社会的认识长期落后于对自然的认识、人文社会科学远远落后于自然科学相关联的。在对社会本体的哲学解答中,长期以来,至少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之前,是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其原因除了认识水平的差异外,主要是社会历史的复杂性——如何在人的自觉能动与社会总体运动规律之间寻求统一性?唯心主义者只看动机、思想观念的作用,旧唯物主义者则否认或不能解释思想、观念的作用,都陷入唯心主义,这给我们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二、本体论研究基本概念辨析及思考方式
欧阳康在谈到本体论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的辨析时指出:本原概念的提出在哲学发生史上经历了由起源经过始基向本原的提升和跃迁。起源只是历时态的,讲谁产生谁;始基有共时态意义,但带有明显的直观性特点;本原则是一种真正的哲学抽象和哲学概念,是一种标准的哲学范畴。本原与本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本原是与派生相对应的,主要指物质和精神这两大类现象哪一类更根本、更基础、何者为第一性的,由此回答区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本体相对而言更宽泛一些,指万事万物的本质、本性、规律性等,是多样性之本。亚里士多德在本体中区分第一本体,在多因中区分极因,这里的“第一本体”、“极因”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本原”。关于本体论与本体论思维方式,就其本来含义来说,本体论思维方式是研究本体问题、建构本体论体系所应当具有的哲学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相应地,研究其他分支哲学也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分支哲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和统摄的地位,形成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哲学史上,本体论思维方式向认识论思维方式的转换,实际上是哲学主题变换的具体表现。
我国一些学者承认本体论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但反对本体论思维方式,主要是反对把本体论思维方式作为一种主导性方式或唯一方式并贯串到哲学的其他分支哲学研究以及哲学的整体建构之中,这是与他们对当代哲学的使命的看法密切相关的。
郑文先在总结哲学史上本体论哲学形态时指出:20世纪以前的本体论哲学大致有三种形态:一是古代的始基论或本原论,认为本体就是万物的始基、基元或本原,“万物产生于它又复归于它”,对本体的思考的方法是依据经验直观;二是基础论,认为本体是万事万物的构成要素或基本单位或存在基础,古代数的哲学、原子论哲学、近代的单子论等都代表了这种思维倾向,其分析的致思倾向后来衍变为近代科学方法;三是本质论,认为本体就是万物存在的本质、共相等等,以柏拉图理念论以及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体系最为典型。黑格尔把本体当作本质,绝对观念就是事物存在变化的本质或根据,他还认为把握这种本质(本体)既不能靠经验的直观,也不能靠知性的理智,只能运用不同于经验科学方法的思辨哲学方法才能得到。这三种形态大致也反映出本体论在历史史上的演变、发展的三个阶段。这三种形态也大致说明了传统哲学对本体性质的基本规定:本原性、基础性、本质性。
刘远传认为,从哲学发展史来看,本体论研究经由从宇宙本体论(自然本体论、神学本体论)向人学本体论(理性本体论、性灵本体论、生命本体论等)再向社会本体论转向的几种形态和阶段。我们可以把这种转向看作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有序化发展过程。它一方面说明:不同的时代哲学和现实生活所关注的问题的取向、内容和形式、自觉的方面和程度均有不同;另一方面,说明本体论研究呈现出一种发展态、多样态而不是一次性就能彻底解决的,亦不是只有一种唯一形态。现时代就应有现时代水平的本体论研究,现代本体论应是对传统本体论的扬弃,是与现代哲学、现代科学和现实生活相关联的重建形态,具有自己时代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桂起权副教授在谈到自然本体的思考时说:有人认为,自牛顿以后,对自然本体,对世界的研究已经让位给物理学家,自然哲学几乎无事可做。这在一定历史阶段是事实,但不宜强调过大。现在情况出现了反转,正如美国科学哲学家西莫尼所指出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实验结果开始阐明哲学问题的非凡时代中。我认为,正在形成浸透着现代自然科学精神的新的自然本体论。它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如下:(1)自然本体是全息相关的。即使“真空”也非空无一物。真空中也充满变化极快的不灭的基础活动性,玻姆称之为“全息运动”。检验贝尔不等式的新实验,确定了量子力学所预见的远距相关性,而使牛顿式的自然本体论束手无策。(2)“潜在性是物理实在的新形式”(海森堡语),基本实体有质无形,是多种可能世界、可能的迭加。“基本”粒子是相互构成的,构成者与被构成者没有绝对界限,各种不同的构成方式潜在地都真(“靴袢学说”)。(3)主体观测与客体(原子)间存在不可约化的相互作用。光具有象波和粒子的行为,在测量前处于一种模糊的、潜在的,可说是客观上不确定的状态,直到作出实验安排才完全确定。惠勒的延迟选择理想实验使“主体对现象的介入”明朗化、尖锐化,而自然本体论的中心问题本来就恰恰在于研究人视野中的自然本体。(4)偶然性有规则,偶然性越来越成为自然本体内在本质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所有这些特征说明,自然本体论变得越来越象社会本体论,它们两者本来就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应当是互相协调统一的而不是绝对对立的。自然本体论与社会本体论可以按照系统科学的思路统一起来连接起来,各类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可以安排在不同等级阶梯上的自组织系统序列中的一级,在每一等级上都出现新性质的“突现”。
三、如何评价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
众所周知,近代实证主义者以拒斥形而上学而构成对本体论研究的否定的一环,他们宣布本体论研究无意义而应予抛弃。对此如何评价?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有无意义?
博士生叶泽雄认为,在实证主义的发展演变中,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其表现形式和侧重点又有所不同。第一代实证主义,以孔德为代表,在哲学讲究“实在”、“精确”的借口下,拒绝正面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声称那些抽象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人类根本不可能解决,统统应当抛弃。第二代实证主义即马赫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他们以哲学的“中间路线”自居,马赫把“感觉的复合”视为一种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东西并以此作为哲学的基础,宣布他克服了把物质和精神对立起来的“心物二元论”。第三代实证主义,主要是逻辑经验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拒斥方式,既不象第一代那样把本体论问题视为处于经验之外、我的认识能力无法解决而加以抛弃,也不象第二代那样要用中性的“要素”来消融和克服唯物和唯心的对立,而是因为他们认为以往形而上学中所争论的诸如世界的本原、物质和精神等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
实证主义一再声称要“拒斥形而上学”,实际上,在他们阐述自己的哲学主张时,既没有真正“拒斥形而上学”,也未能调合、消融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实际上,实证主义各流派都是一种经验主义,都继承了贝克莱、休谟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他们把主观唯心主义本体论“沉入”其认识论之中,而成为这类哲学的不言而喻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并非毫无意义,至少它从两个方面给人们以启示:第一,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拒斥是哲学思想发展之必然。这就是说,实证主义的发难有其思想根源。实证主义的发难促使人们不得不对传统本体论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寻求新的探索途径和方法。第二,对形而上学的拒斥,与近代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提出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实证主义看到了传统哲学与现代科学之间的矛盾和不协调关系,但他们不敢正视这种矛盾,这不是积极地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而是以消极地牺牲哲学的方式来解决的。
欧阳康指出:从积极的方面看,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实际上是提出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元哲学问题:其一,本体问题在哲学问题中的地位问题。除了本体问题外,哲学是否还有和应该研究一些其他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与本体问题及其关系如何?其二,哲学研究的视野和层次问题。哲学除了研究高度抽象、最为普遍、最为根本的本体层面的问题外,是否还应降到现实的生活层面、实践层面、科学层面而与实证问题相结合?其三,哲学思维方式问题。除了本体论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哲学研究是否还应当有什么别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在不同分支哲学和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如何?所有这些问题的碰撞都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实证主义以它特有的方式促进着哲学研究的进步。
四、关于社会本体论研究的一些问题
对当前的社会本体论研究的一些观点,欧阳康进行了简略评述:(1)实践一元论观点,从论者本身在提出此观点时有限定,指的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实践一元论。但“一元”这个概念有其特定的含义,即本原,只能用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其中找出一个本原。实践既不能归结为物质也不能归结为意识,不能用“元”来加以标示。实践一元论的提法与物质一元论的提法直接冲突,也容易给人以歧解。(2)实践本体论。这个提法本身是有歧解的。到底是研究实践的本体,还是实践是世界的本体?如是前者,则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因为任何对象都可以进行本体论研究,如是后者,则也与物质本体论相冲突。(3)社会系统论。这是尝试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来分析社会系统,是一种可行的并能取得成功的道路。但问题在于如何总结、提升、概括社会系统的内部结构、本质、过程规律等特点,而不是简单地从一般到个别的演译。(4)社会有机体论。这也是一种可行的有价值的思路,能够导向成功,但难点在于如何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说明社会有机体的自组织、自调控等问题。欧阳康在谈到个人的确定思路和方法时说:坚持从自然历史过程、自主创造过程和自觉意识过程的统一中说明社会历史的本体存在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坚持从简单性走向复杂性,从可逆性走向不可逆性,从单一性走向多样性,从线性走向非线性,从单一因果链条到多因素复合相互作用,从静态到动态,从活动到过程;在主观与客观、自发与自为、偶然与必然、重复性与不可重复、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统一中把握社会历史。
刘远传认为,鉴于传统本体论的贫乏与社会本体的复杂性,我们必须转换其研究方式和方法。我们应对社会本体进行相关性研究和有机整体性研究,以实现本体论当代形态的重建。只要循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路,运用相关性、整体性思维方法,建构起社会有机统一体的本体论,是完全可能的。
朱传启教授说:我很同意刘远传提出的相关性研究和整体性研究的思维方法。以此方法我们从《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可以看出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思想中,强调关于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的统一性及其发展的规律性,并提出以科学、哲学和实践长期发展的成就,论证“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把整个世界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大类。同时他提出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的一般规律,强调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或者说,他认为这三大领域的共同本质和规律就是唯物辩证法。在社会历史观上,他提出“合力论”,强调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实践活动,把整个社会现象划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此说,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一个以物质作为基础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其活动诸因素的统一。或者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和逻辑学是统一的。所以,恩格斯强调哲学的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本体论,就是它的社会存在论,但不同于卢卡奇的社会存在论。卢卡奇的社会存在论是以实践为核心或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论是以物质为基础的,但这个物质本体论不是指人与自在自然直接发生关系,而是为了处理好自为自然和自在自然的关系问题,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自为自然就不断的扩张,其实质就是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我认为,要以相关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方法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论,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本体论是由人与自为自然及其相关关系三方面的因素相关性的统一,不能以其中的一项去把握它,因而它的物质性不同于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物质,而是与社会历史和人的实践活动相关联的物质自然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说:“人的思维的电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还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博士生倪素香认为,在建构社会存在本体论时,既要注重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又要注意本质与本原的统一。作为社会存在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作为社会存在本质与本原的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物质生产实践。
郑文先认为,不能把马克思的社会本体看成实物性的社会存在或关系性的活动(如劳动、实践等等),前者其实只是人的对象化的产物,后者是人对象化过程的途径,均不能构成终极性理论前提和逻辑基础,从而也就不能成为本体。马克思说过,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现实的人。应该说人才是社会存在的本体。
* 参加讨论的有:欧阳康教授、朱传启教授、汪信砚教授,肖中舟、桂起权副教授,博士生郑文先、叶泽雄、刘远传、姚君毅、倪勇、袁银传、倪素香、肖诗美等。
标签:哲学研究论文; 本体论论文; 哲学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实证主义论文;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本体感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