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93.2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026-02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已经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贯彻课改精神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诸多元素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借助它,学生可以更多、更快、更准确地接受、析出、反馈信息;借助它,可以将一些传统教学中学生不易理解的、难以想象的、用常规方法难以表达的信息内容,转化为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料,不仅变抽象为具体,具有很好的启发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拓展一片新天地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崭新的教育平台,为语文教学创建了一片崭新的教学天地。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后,让教学过程能更好地实现新课程准提出的合作探究。在授课前,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组能牵引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主问题,并在校园网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然后教师可将汇编整理后的学习资料和教学网站资源库中的相关资料以及互联网中其它的网络资料,发布在网上,让学生自主获取。在充分阅读各种资料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主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并引导学生讨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宽度。
语文学科的丰富信息都是以文字作为载体的,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这三大板块又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对话。而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就可以让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一篇课文、一间教室,它让学生自主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经过信息筛选、思辨、重组,变成有价值的学习元素,再通过课堂对话,生与生互动、师与生互动、师生与信息网络的互动这样一种多元互动格局,完成跨越时间、空间的学习历程。
同时,教学论坛、博客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教育平台,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带来教学革命
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将传统的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取得最佳的效果呢?下面我列举《孔乙已》教学实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首先教师在校园网语文论坛中让班级每个学生都注册,这样每个学生就可在论坛里面发表文章进行讨论。(论坛还有用户等级功能,学生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可以上升一个等级,起到了激励作用。)计划分三个学习阶段完成这篇课文的探究学习。
第一阶段:尝试研讨阶段。《孔乙已》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着名的白话短篇小说,小说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孔乙已一生的悲剧和当时可悲的世态。教学时要围绕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文章主题思想进行。因为这篇小说选自《呐喊》,所以有必要引导学生对《呐喊》进行研究性阅读。在对课文进行常规教学时,教师首先提出课前预习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 上网搜索等途径,了解鲁迅生平、创作及背景情况,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来深入探讨小说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深刻的主题思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小说主题的不同理解,并且推荐相关的评论文章,再指导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发表在教师搭建的论坛上,以便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学习。
第二阶段:研究性阅读阶段。为了能够更有效的进行研究,教师事先给出了几道讨论题:1.通过对《孔乙已》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了些什么事实?2.大家想知道些什么?3.大家不知道些什么?
小组讨论完成以后,每一个组把他们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投影在大屏幕上,然后大家选出最想研究的问题,用投票决定。接着就是分类,把问题分成几类,由若干小组分别负责每一类的问题,作详细的研究。
教师规定:研究的资料除了网上的资料以外,还必须包括书本和报纸、杂志的资料;
经过讨论,全班决定的研究小组是:1.孔乙已这一形象产生的社会背景。2.关于《呐喊》初探。3.鲁迅在《呐喊》中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请简要谈谈这个人物。4.鲁迅创作《呐喊》有什么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
为了避免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浪费过多的时间,教师给他们推荐了一些关于鲁迅研究的网站。在简单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上网搜寻资料,如何展示学习结果)后,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解决问题,得出研究成果,交流、发布学习结果。时间大约三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给学生分定学习小组,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每个组长负责给每个组员分派研究任务,最后每个小组将研究结果制成网页或者演示文稿,通过电子邮件传给教师链接到本课的教学站点上。
第三阶段:交流研讨成果阶段。课堂上,首先各小组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研究情况。接着留出一段时间,各小组可以自由点击其他小组的研究作品进行交流学习,对研究的四个问题进一步加深认识。然后学生之间交流对这四个问题的认识。对四个问题的研究不求系统全面,只求能够激发学生的研读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即可。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写出这次研究性学习报告。研究的结果我不详细说。不过,能过这次研讨,学生不仅读了《呐喊》;还找到了鲁迅的《自题小像》等诗,以及阅读了《朝花夕拾》在教科书上没有的部分篇目,同时,还发现了鲁迅是怎样一个人。经过半个多月的研究,大家都很高兴,因为,大家都成了研究鲁迅的小专家。
通过这一教学实例,笔者以为,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网络资料密切联系的学习环境,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综合素养。
三、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插上翅膀
作文教学中,许多学生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有的拿起笔来半天开不了头,有的一写作文就东拼西凑,空话连篇,没有真情实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教学时,通过运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教师根据作文体裁、内容、技巧的需要,按照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下载相关资料,通过CAI课件形式展现出来,丰富写作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拓展思维,让学生快速进入写作角色。
同时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搜集资料,丰富写作素材。学生根据写作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浏览作文网站或文学网站,收集所需要的信息。再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组织整理,丰富自己的素材积累。这样动笔写时就会觉得思路开阔,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随之提高,写起作文来也就有“下笔如有神”的感觉。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网上建自己的博客,或者在语文论坛发表自己的习作。教师和学生在后面跟帖评价,共同切磋探讨。经过这样互动,学生写作兴趣会大增,写作水平也会进步很快,作文课由“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这样就为作文教学插上了起飞的翅膀。
四、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1、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由网络资源过多过滥,鱼龙混杂,学生往往不知从哪下手,或者被搜索出来的其它与主题无关的资料吸引过去,造成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适当引导,或者给出相应网站资料的链接,或在校园网上贴出部分供参考,避免走弯路。
2、在论坛的组织上,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表意见,特别要讲真话;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过激的言辞,影响团结。
3、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性功能,它不是万能的,切忌过多过滥,运用要适度。
论文作者:石婷丽
论文发表刊物:《科教新时代》2014年2月总第2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31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鲁迅论文; 自己的论文; 资料论文; 信息论文; 《科教新时代》2014年2月总第23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