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发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_颜晓鹏

糖尿病患者发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_颜晓鹏

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纺织路社区卫生服务站 810000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发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将随机抽选我院收治的46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实验,分为人数相等的对照组及实验组两个小组,每组各230例,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相对比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其血糖控制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认可度等表现均要良好。对比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年龄越大、BMI越高,存在家族糖尿病史且病史时间越长,发生慢性并发症的风险越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控制体质量有助于降低慢性并发症发生风险。

关键词:糖尿病;危险因素;护理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自2015年6月至2018年3月收入我科诊治的46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233例男性患者,227例女性患者,年龄53~75岁,平均年龄为(60.3±4.22),发病史1.5~27年。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个组,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在整个治疗周期内,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施行完善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感染

不同病情表现的患者应给予对应的食疗措施,增强口腔护理,需严格护理导尿病人及静脉导管的病人,减少感染发生的几率。护理患者的皮肤,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定期转变卧姿体位,避免皮肤长期受压防止褥疮;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24h水分出入量做详细记录,定时定期血糖监测并详细记录。

1.2.2糖尿病足

时刻观测患者双脚的表皮色泽、感知功能和表皮温度,若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处理方案。叮嘱患者严禁用足踢物,不可穿拖鞋以免造成损伤,泡脚使用开水,注意保持足部洁净。

1.2.3糖尿病眼病

糖尿病发病时间在两年以上的患者要注重对眼部并发症的防治,定期对眼底、视力、视网膜做检查;若已经出现眼底出血,需严格要求绝对卧床休养,切忌震动头部,造成并发症加重。

1.2.4糖尿病肾病

对患者的尿常规、肾功能、肾脏B超定期检查,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及眼睑水肿,保证血糖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以减少肾脏的负担,预防尿路感染发生。

1.2.5低血糖的护理

为患者宣教低血糖的反应的症状,若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应鼓励患者合理饮食配合胰岛素的应用,低血糖反应一般在胰岛素使用后的4~5h出现,因为这个时间段是成分吸收释放的高峰值,此时患者需减少活动量。

1.2.6高渗性昏迷及酮症酸中毒

叮嘱患者胰岛素不可随意停药或在减量,要严格遵从医嘱治疗,食用糖分高的食品,饮水需要及时。告诫患者家属若出现昏迷症状应即刻就诊。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必须马上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补液及胰岛素静脉滴注的过程注意滴速适中,防止脑、肺水肿的发生。

1.3效果评价

病人住院治疗期间血糖正常率的占比以及科室内内部患者满意度评估表来进行采集患者满意度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数据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认可度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以(±s)表示,t检验,两组对比结果标准为P<0.05,表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实验组患者相对比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来说,其血糖控制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认可度等表现均要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生活节奏加快,带来的不仅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以及日常生活作息不规律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糖尿病的发病率是日益增加,糖尿病除了本身的三高一低典型症状外,真正危害到患者甚至带来生命危险的是它所带来的多元化全身性的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肾损害、眼底病变、足溃烂、心脑血管病变等周围神经病变(DPN)。临床统计表明,引发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的独立因素主要是患者的年龄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含量,在临床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采取针对性、科学性的高效护理干预可以起到非常理想的护理效果。本次实验显示,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实验组患者相对比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来说,其血糖控制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认可度等表现均要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减少病变的几率,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认可度,提高血糖可控率的稳定性有显著效果,具备临床推广价值,建议实际临床积极采用。

4建议

疾病不确定感是一种认知状态,伴随着症状、诊断、治疗、预后而来,是一种从“不太确定”向“模糊”转变的认知过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且伴随着消极或积极的情绪状态,当个体无法对相关事件建立相适应的认知框架时,不确定感就会产生。疾病不确定感是患者疾病经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疾病不确定感,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该类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各维度得分中,以“不连贯性”和“不明确性”两个维度得分较高,可能由于疾病本身病程较长、影响因素较多,患者在获悉疾病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无法形成连贯的认知,与此同时,不明确疾病相关治疗和护理过程,甚至对于疾病预后缺乏了解。当患者无法正确认知关于疾病的相关知识时,即会产生不确定感。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及时评估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地进行正向引导,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转归以及该疾病最新的治疗研究进展,让患者重拾信心,减少疾病不确定感带来的恐惧、迷茫和消极影响,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

自我效能感是对自身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能力的信心和评估,是不断动态变化、发展的概念,它随信息获得的变化而变化。当患者通过外界获得疾病知识的不断增加,其自我效能感也相应地逐渐增强。自我效能感高的人,面对困难具有更强的承受能力。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感的变化和糖尿病患者行为应对方式有着紧密的相关性,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其行为应对方式越积极。本研究显示,糖尿病住院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但部分患者因个体心理负担较重不愿意参加问卷的填写,易造成患者总体效能感水平某种程度上移。针对这一问题,在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就应当进行统一、系统、规范的疾病管理,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类管理,并注重反馈和调整机制的建立。通过各种途径给予患者帮助,积极指导其学会如何控制危险因素,并从自身做起,逐渐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对疾病进行自主管理。

结语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年龄越大、BMI越高,有家族史且病史时间越长,发生慢性并发症的风险越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控制体质量、经常锻炼有助于降低慢性并发症发生风险。可见,糖尿病患者应实时监测血糖、合理膳食、管理体质量,定期接受正规的营养教育指导。因此,预防肥胖、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参考文献:

[1]漆莉.重庆市社区糖尿病干预现状及新型模式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

[2]金珠,陈鸣明,沈凤萍,杨东平,龚碧波,王欣.糖尿病患者心理痛苦与应对方式及授权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6,16(03):166-168.

论文作者:颜晓鹏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糖尿病患者发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_颜晓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