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设施论文,民族地区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研究的框架
1.研究综述
世界银行指出,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没有基础设施的超前发展,就不可能有经济的成功起飞[1]。美国经济学家Aschauer进行了关于基础设施的生产力效果的实证研究[2],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最近关注的热门话题是如何促进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3-8]。日本基础设施公共投资占GDP的比重在发达国家中最高,近年来,对基础设施效率性的研究引人注目[4]。
国内有研究者,计算了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的收益率[5]。刘晓昀等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户收入和支出的影响[6]。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黄健英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少数民族的特殊性[7]。
我们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大大落后于内地和沿海地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其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依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局面难以改变。因此,近期内应该首先确定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发展的优先顺序,让有限的公共投资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2.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我们选定的民族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8个省和自治区。作为对照组的发达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11个省市。本文广泛收集了8个省区的近10年基础设施的相关数据,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从总量和结构上进行分析,运用因子分析从存量和增量两个角度对其基础设施建设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且根据因子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分析。
二、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现状分析
1.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现状和趋势
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呈现增长趋势,投资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地区。从1994-2003年,民族地区8个省、自治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年均增速达到24.21%,高于同期东部地区6.85个百分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国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的比重呈上升趋势。1994年到2003年,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国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稳步上升,平均升幅为4.87%,比东部地区高出6.17个百分点。这说明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中的地位在逐步提高。
从民族地区内部结构看,西南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整个民族地区的比重大于西北民族地区,西北民族地区的建设投资增幅略大于西南民族地区。
2.基础设施公共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方式比较单一,依靠政府投资和国内贷款的比例偏高,而利用外资和自筹资金的能力又相对较低。在2002年,民族地区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国家预算内投资占21.24%,高于东部发达地区13.97个百分点,同时也高于国内14.72%的平均水平。国内贷款比例27.78%,高于东部地区和国内平均水平分别有4.08和2.15个百分点。而利用外资和自筹资金的比例都低于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各个投资主体之间缺乏明确、合理的分工。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活动中,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没有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特性进行明确和合理的分工,各类投资主体投资范围相互混杂和重叠,使得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活动的效率难以提高,甚至导致重复建设。
在投资建设标准上存在片面追求过高质量、超越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倾向。很多民族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出现超越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和承受能力、片面追求高标准的问题。如目前普遍存在的高速公路热、广播通信网络建设热、宽带网建设热、支线机场建设热等。
三、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投资实证分析
1.存量分析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客观统计方法。本文选取了以下指标,见表1:
表1 总方差分解表
因子原始特征值旋转后特征值
特征值 解释比例%累计解释比例%特征值 解释比例%累计解释比例%
1 4.370129
43.70128734
43.70129 3.655423 36.5542252 36.55423
2 2.099828
20.998278664.69957 2.270357 22.7035664 59.25779
3 1.259427
12.59427041
77.29384 1.688296 16.8829625 76.14075
4 1.1271611.27160413
88.56544 1.242469 12.4246864 88.565
5 0.542488
5.424875247
93.99032
6 0.270335
2.703346722
96.69366
7 0.138457
1.384565492
98.07823
8 0.123651.236502626
99.31473
9 0.059323
0.593228152
99.90796
100.009204
0.092041227 100
a.代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存量指标:因子1是人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
b.代表资金供给能力的指标:因子2是人均利用外资额、因子3是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c.代表通信水平的指标:因子5是电话装机率、因子6是人均邮政局拥有量;
d.代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的指标:因子4是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因子7是人均汽车拥有量、因子8是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因子9是交通密度、因子10是城市用水普及率。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上述的指标进行分析,最终产生了四个主因子,对样本方差的累计贡献值达到88.565%,能很好解释指标体系。
因子得分结果见表2[9]。四个主因子分别从四个方面来评价基础设施投资绩效。主因子1是代表地区社会基础环境的综合因子。针对因子1的排名青海居第一位,新疆第二,西藏第三,广西最后。从实际情况看,由于青、新、藏人口总数小,经过改革开放后十多年的建设,社会基本环境得到一定改善,相对于人口供给充足,在4)、7)、8)、9)这些人均数据上处于民族地区前列。而云南、广西排名靠后的则表明在社会基本环境的改善上效果不太好。
因子2中新疆排名第一,宁夏第二,内蒙古第三,西藏排名最后。由于我国政府对“老、少、边、穷”地区的优惠政策,使得新疆、宁夏这两个少数民族地区的通讯因子得分名列前茅。贵州、西藏地区由于地区环境的影响,建设难度大,至其邮电通讯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对加快经济建设速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主因子3只包含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这一指标,说明一个地区财政方面的资金供给能力。排名前三的是云南、青海、贵州,最后两位是西藏和新疆。表示云南、青海、贵州等省市资金供给能力较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潜力大于西藏、新疆等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小的省市。
主因子4由指标人均利用外资额决定,反映了一个地区目前的外资供给能力,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潜力。其中排名前三位的青海、广西、内蒙古是外资利用度较高的,后两位是西藏和新疆几乎没有国外投资。
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综合排名前三位分别是云南、新疆、宁夏,后三位是广西、西藏、贵州。排名靠前的省区在基础设施的拥有状况和建设资金的供给上都相对于优于其它地区,而排名靠后的省区则表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不充足、投入不够,基础设施建设设施供给滞后于人口的增长。
表2 基础设施综合得分表
基础环境通信水平
财政实力 外资利用
综合评价
1)、4)、7)、
8)、9)、10) 5)、6)3)2)
地区得分 排序得分 排序 得分 排序 得分 排序总分排序
内蒙古
0.38
4 0.623
3
-0.55
60.48
3 1.15 5
广 西 -0.43
8-1.0260.45
41.29
2 -2.54 6
贵 州
0.027 5-1.7381.26
3
-0.83
5 -5.99 8
云 南 -0.31
7-0.0941.75
1
-0.88
6 6.16 1
西 藏
0.92
3-1.117
-1.77
8
-1.41
8 -4.32 7
青 海
1.71
1-0.4851.38
21.38
1 1.19 4
宁 夏 -0.05
6 0.882
-0.41
5
-0.41
4 1.87 3
新 疆
1.20
2 1.881
-1.02
7
-1.02
7 5.39 2
2.增量分析
增量分析是从动态分析的角度对存量分析加以补充,揭示一个地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和改善程度。更加充分地反映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同样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到表3[9]。
可以看到贵州排在第一、广西第二、宁夏第三,新疆和内蒙是最差的。这表示前3名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也表明这三个省、自治区的政府及中央对其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投资。
表3基础设施增加值综合得分
地区 内蒙古广西贵州 云南西藏青海宁夏 新疆
得分 -0.54 0.020.35 -0.22
-0.45
-0.220.00 -0.33
排名8 2
1 5
6
4
3 7
3.聚类分析
通过对上述地区的存量和增量的分析,我们可以把8个地区分为2类:
第1类省、区,青海、宁夏、云南、新疆、内蒙古在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综合排名中都处于中间靠前的位置,但在增加率排名中都位于后面。它们本身都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基础,也有较好的财政支持和吸引外资能力,但在最近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基础设施增量较小。以上地区有较好的财政支持和吸引外资的能力,应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程度,注重基础设施在维持和新建之间的平衡。
第2类省、区,贵州、广西、西藏的共同特点是在基础设施现状排名中,在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增加率排名中却是靠前的(西藏比较靠后)。这几个省、自治区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较薄弱,发展也落后于其它民族地区省市。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够再加上历史原因使这几个省、自治区目前的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短缺严重。
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基础较薄弱,而且在投资方面存在障碍,应该争取扩大中央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额度和各种政策优惠。同时注重自身经济实力的积累和发展。
四、政策建议
近年来,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呈增大趋势,增长速度高于沿海发达地区。而且占全国总体投资的比重有所上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虽有所加大,但其总体水平还是较低。为此,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把握好投资方向,兼顾公平和效率。我们发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分布也存在着失衡的状况。为了弥补这种差距,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强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2.加强政府公共投资,积极鼓励民间和海外投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方式比较单一,依靠政府投资和国内贷款的比例偏高,而利用外资和自筹资金的能力又相对较低。所以,还应该加强政府投资,特别是财政力量比较弱的地区,如西藏和新疆。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利用自筹资金和外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3.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也要有针对性。我们知道,贵州、西藏、广西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其中西藏的增加速度也比较慢,其财政实力和外资利用均为最弱,所以,从政府角度来看,要加大其扶持力度,同时也要争取吸引其他投资。另外,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调动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产生长期的效益。
4.积极探索从新的角度评价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目前对于基础设施投资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都有着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环境优势非常明显,从多角度来综合认识、发展基础设施,促进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
通过基础设施公共投资效果评比,可看出民族地区8个省、自治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很不平衡,各有优劣势。民族地区应根据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