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它在那里——1997年中国农业银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银行论文,在那里论文,因为它论文,行长论文,分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初,有一位著名的登山者,他曾经登上许多险峻的山峰。一次,有记者问他,为什么要去攀登那些山峰?他的回答只有一句话——因为他在那里
人们普遍认为,对中国人来说,199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而刚一进入1997年,中国农业银行的决策层就深深地体会到了这种“不平凡”。
1997年1月13日至17日,中国农业银行分行行长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农业银行系统的二百余位代表参加了这次具有划阶段意义的历史性会议。正如史纪良行长在他讲话的开篇就指出的那样:这次会议,是在基本完成农发行机构下伸和行社脱钩改革工作后,我行发展面临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之所以说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重要会议,是因为继去年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之后,农业银行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进入了一个全面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新阶段。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这次会议有三个显著特点:务实、创新和思想统一。无论是会议的主题文件——史纪良行长代表总行党组作的题为《调整结构 强化管理 集中精力办好商业银行 促进城乡经济健康发展》的讲话,还是王川同志的关于纪检监察工作的报告,无论是《中国农业银行关于经营管理实行分类指导的意见》、《中国农业银行经营管理状况综合评价考核试行办法》、《中国农业银行授权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强化贷款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意见》、《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和《中国农业银行经营管理状况普查方案》等会议文件,还是何林祥副行长对会议作的总结讲话,处处都体现出一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而这种务实精神,恰恰是商业银行经营思想的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议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到本世纪末的发展战略,比较准确地找到了在现存经济环境中的市场定位。与会代表在走出一条既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规律,又具有农业银行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方面,在集中精力办好商业银行方面,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会议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特意赶来,与农业银行行长们就农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戴相龙对农业银行在支持农业和城乡经济发展方面所付出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使全体与会代表深受鼓舞。
从去年年中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开始,甚至在这之前,农业银行系统的全体员工就在为商业化的经营之路而探索。在向商业银行的转轨过程中,农业银行必须遵循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必须准确地把握经济政策的取向和市场发展的脉搏,必须认真分析并综合考虑经营管理决策中的一切固有的和新出现的风险与盈利互相关联的各项因素,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战略性的发展计划和市场定位;农业银行必须以适应并促进我国市场经济运作机制的建立为前提,逐步健全和完善服务于发展战略的新的商业银行系统的高效运营机制和管理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灵活性和规范化的要求:农业银行必须建设一支具有鲜明企业文化特征的管理者队伍和员工队伍,并把它作为保持竞争实力、保证持续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本次会议取得的最大成果在于,通过这次会议,(做为商业银行的)农业银行初步形成了以发展战略、分支银行制体制下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以及员工队伍建设为基本框架的改革与发展构想。因此,本次会议将成为农业银行发展新阶段的起点。
发展战略:扮演全新角色
大多数与会代表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过来人,他们深切地体会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国家专业银行,农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政府职能部门的功能,农业银行围绕国家的指令性计划,特别是农业发展的指令性计划开展业务活动,客观上不存在制定自我发展战略的可能,主观上也没有寻找生存和发展的市场定位的要求。在党和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确定以后,我国金融体系的运作方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专业银行开始了转轨的进程。虽然农业银行的改革在概念上一开始就与整个金融体制改革同步,但是由于农业银行原有服务领域的经济发展特性,以及其它一些内外部关系难以在短时间内理顺,在客观上制约了农业银行的转轨进程。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基本上理顺了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金融的关系,确立了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功能,解决了“一身三任”的难题。在这种客观环境下,农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这种变化的具体体现,农业银行有必要明确自己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而且越早明确越好。正如山东分行的代表所说的那样:对于农业银行的发展大计,早动手,早主动;晚动手,不主动;不动手,就被动。被动就要落后。
与会代表回顾了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系统上下对改革后农业银行面临的形势及今后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进行的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经济形势和我国金融业发展现状以及现存的商业银行市场格局。在这次会议上,终于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以城乡联动,梯次发展为基本思路,推进以经营集约化和业务多元化为标志的业务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以管理现代化和规范化为标志的管理体制的根本转变。在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造就一批跨世纪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到本世纪末,把农业银行建设成为经营稳健、管理严谨、实力雄厚和效益良好的国有商业银行。
根据上述发展战略,这次会议还确定了农业银行新的市场定位:“优化乡镇、巩固县市、开拓城市”。与会代表表示,要使全系统的员工都充分地认识到这一市场定位策略的现实性和科学性,按照效益的原则,继续对营业网点进行撤、并、转、迁,体现新的市场定位的要求。海南分行的代表说,商业银行要体现集约经营的宗旨,分支机构不在多,贵在精。
我行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在转轨中迈出的第一步。由于客观的原因,与其它专业银行相比,我们的商业银行进程受到了一些制约,而一些经济热点区域的金融市场份额基本上划分完毕,金融竞争日趋激烈。我行在人、财、物等要素的组合、配置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经营重心的转移和网点结构的调整要有个过程,过去遗留的一些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新的问题又可能会不断出现。因此,为了实现发展目标,我们必须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做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
新机制:发挥整体优势和激发局部活力
与会代表认为,去年,农业银行的“管理年”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为我们的进一步改革打下了基础。
与会代表讨论较多的是,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分支行制,而分支行制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大量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形成比较理想的经营规模,从而降低成本,达到较高的经营水平。它还可以不受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调剂资金,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分支行制的银行体系也有其不容忽视的管理难点,各个管理部门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尤其是要有有效的成本控制手段,才能使资产和负债规模大、分支机构众多的银行系统正常运转,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综合效益的稳定增长。
经过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初创时期的农业银行,在贯彻国家有关经济和金融政策过程中,总、分行已经积累了许多对系统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措施。但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后,角色的转换、新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向农业银行旧的、具有行政特征的经营管理体制发出了挑战。
从员工数量来说,农业银行做为我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如果说过去经营管理的关键在于政令的畅通、各项计划的贯彻执行以及任务的圆满完成,那么在商业化改革的今天,无疑在形成自我约束、自求平衡、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有别于专业银行的系统管理方式。建立这个管理方式必须充分考虑经营的外部环境和现行内部组织结构的特点,确定切实可行的一整套办法。对于这个问题,一些代表认为,要建立起一种富有活力的新机制,首先必须对现有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各个环节以及主要工作内容进行客观的评价,以便用灵活的调控手段和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系统各个环节、各个组成部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与会代表感到,这次提交会议讨论的《中国农业银行法人授权管理办法》、《中国农业银行关于经营管理实行分类指导的意见》和《中国农业银行经营管理状况综合评价考核试行办法》等文件,集中反映出农业银行从上到下的管理将更加规范,经营将更具活力的未来发展趋势。对各分行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考核,是进行分类授权和分类指导的主要依据。实行分类指导和分类授权,是发挥一级法人的整体优势,形成发展合力的重要举措。建立这样一个责、权、利有机统一的经营管理体系,将进一步优化资产的区域分布,有利于集中有限的人、财、物等资源,使经营管理的要素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有利于创最佳效益。
以分类指导方针为突出标志,农业银行将逐步告别机关式的行政管理模式,代之以国有商业银行独特的、全新的经营管理机制。这样一个机制不断完善以后,会极大地激发基层经营机构的活力,增强其适应市场、适应竞争的灵活性。新机制的建立是农业银行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有力保障。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核心
无论是多么好的经营体系,无论是多么切合实际的发展构想,都要由人来操作,由人来付诸实施。与会代表深知,商业银行的竞争,说穿了,就是人才的竞争。
“财是什么?”长春分行的代表说,“人才的‘才’加上宝贝的‘贝’,也就是把人才视作宝贝,你才会得到‘财’。”明了的解释隐含着深刻的道理。
若干年来,农业银行已经逐渐形成了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等一整套政策措施,保证了传统业务以及国际业务、信用卡业务和其它中间业务的开展,促进了业务多样化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一些地方在用人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措施难以及时到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各类人才的使用和作用的发挥。华东某大城市分行的行长说,我们职工的收入虽然比一些内地行的要高,但是同其它商业银行相比,尤其是同外资银行相比还差很多,这是造成我们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市场竞争中,挖人才的事司空见惯,而被挖去的大都是本、外币业务皆精通的“两栖”人才。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必须舍得花本钱。面对严峻的市场,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反应。
会议决定,今年总行将着手建立富有活力的人事、劳动和工资制度,推进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岗位聘任制、聘用制,建立科学的员工考评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人员的潜能,并从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全系统还将全面启动“115”工程,强化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造就一支跨世纪的人才队伍。
毫无疑问,物质手段是增强员工凝聚力的重要措施,但绝不是唯一的措施。
会议期间,来了一位特殊的会议“代表”——农行河北平乡县平乡营业所主任刘彦彬。1971年以来,经他手发放的贷款2.3亿元无一沉淀,收息率达100%。他还帮助18家关停企业起死回生,盘活116万元沉淀贷款。做出如此出色的成绩,刘彦彬靠的是什么?正如史纪良行长所说,他靠的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是一种强烈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与会代表认为,要想真正树立并贯彻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我们就必须花大力气建设以企业精神为灵魂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它具有科学性和规则性,它是一个行业中特定群体的唯一,集中体现了这个群体的共性。因此,农业银行在进行以企业文化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重点要围绕行业特点,规范员工的职业行为,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用典型人物和模范单位带动全行员工提高素质。
在农业银行全系统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时代感强且颇具影响力的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还需要全体员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银行企业文化真正发展成熟之日,也就是我行商业化经营取得巨大成绩、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系统取得巨大成果的成功之时。正如这次会议的重要文件之一——《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要始终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渗透、融合到农业银行各项业务经营中去的方针,为提高业务经营水平和员工素质注入新的活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有“文化”,人要有“精神”。
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崇尚“以人为本”的原则。
风物长宜放眼量
与会代表认为,在农业银行发展史上,真正关键的是1997年。
根据农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和新的市场定位,为了促进新的经营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总行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今年全行工作总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调整结构,理顺关系,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植新的效益生长点;推进内部改革,整顿经营秩序,从严治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员工素质,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总行党组要求各级行以“调整、整顿、改革、提高”为主线,扎扎实实做好今年的工作。
与会代表感到,总行提出的全年工作指导方针思路清晰、针对性强,体现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使命感,也符合现阶段农业银行的切身实际。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改革给我们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农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工作中的一些矛盾依然存在,经济生活中的配套改革措施也有待完善,内部管理也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改革也给农业银行带来了一些资金、财务等方面的新情况,暴露出了经营上的一些问题。
这次分行行长会议,为农业银行攀登商业化经营的新高峰作了较充分的准备,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我们明确了发展战略,明确了建立新的经营管理机制的基本构想,明确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原则。也就是说,我们建立了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基本框架。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框架,“一心一意办商业银行”就会流于形式,成为一句空话。
本次会议仿佛是为“登山队员们”在山脚下营造的一个大本营,他们已经卸掉了一个又一个包袱,他们可以轻装前进了。
不,他们没有感到丝毫的轻松。因为他们心中有另外一种沉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他们已经开始向顶峰攀登。若要问他们为什么要征服眼前这座山峰,可能万语千言难表达,也可能只需一句话——
因为它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