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形势--1999~2000年中国社会稳定跟踪与分析综述_养老保险论文

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形势--1999~2000年中国社会稳定跟踪与分析综述_养老保险论文

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形势——1999年——2000年我国社会稳定状况跟踪分析总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社会稳定论文,中国社会论文,形势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我国社会形势的基本特征是在克服了国际国内各种困难后,经济实现了预定7%的适度快速增长目标, 居民的就业保持了基本的稳定,收入在总体上略有增长。政府加强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力度,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作进展顺利,基本生活费有所保障,同时,也由于政府加强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工作力度,城市最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城市居民心态基本平稳,城市社会形势基本稳定。但是,1999年失业和下岗再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与往年比较新增就业机会有所减少,而劳动力供给却不断增加,居民的就业安全得不到完全保障。在就业不安全的环境下,部分居民收入不稳定,甚至有所下降。城市贫困人群大部分为失业者和下岗职工,其次为老弱病残者。与就业和收入缺乏安全相伴的是我国脆弱的社会保护体系,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处于社会保护体系之外,构成了目前我国社会形势不稳定的隐患。1999年的形势表明,能否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具体特点的社会保护体系是2000年,以至新世纪初期我国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组在1998年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课题需要,在1999年把研究重点转向以就业为核心的社会稳定形势的研究,并对就业有关的收入、社会保障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试图从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角度来跟踪和分析我国社会稳定状况。

1999年“我国社会稳定状况跟踪分析与对策研究”课题的研究与往年相似,在方法上分为三部分: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

一、城市居民感到了生活的压力,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忧虑重重,但在总体上保持稳定

(一)乐观和追求闲情逸趣的群体仍构成市民阶层的主体

城市居民目前主要关心的是个人的生活状况,虽然他们感到了生活的压力,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忧虑重重。对于11个中心城市居民生活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虽然人们关注下岗、经济不景气等令人烦心的事情,但乐观和追求闲情逸趣的群体仍构成市民阶层的主体。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等多家调查机构于1999年末在北京、上海、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苏州、济南、郑州、武汉、广州、成都、 西安、 兰州等14 个城市联合进行的99 城市居民生活观调查表明, 我国城市居民对2000年的国民经济形势持乐观态度。这与本课题组1998年和1999年初的调查结果相似。

(二)居民对于未来经济形势具有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57.9%的城市居民认为,2000年的国内经济形势将好于1999年,22.8%的认为,变化不大,只有7.7%的认为, 会比1999年差。按五级计分法,14市平均的经济形势预期分为3.68分,属比较乐观范围。分城市看,哈尔滨和济南居民对2000年的经济形势最为乐观,预期分分别为3.95分和3.90 分。 这个结果与我们在1999 年初进行的1500分问卷调查的结果略有差异,当时有40.6%的人表示对未来经济形势表示乐观。

(三)相当多的城市居民对于未来家庭收入具有信心

相当多的城市居民对2000年的家庭收入有信心。 调查结果表明, 42.2%的受访者认为2000年会增加,49.9%预期基本保持不变, 只有7.9%的预期会减少。按五级计分法,14 城市平均的家庭收入预期分为3.38分,属比较乐观范围。将14市居民对2000 年经济形势和家庭收入的预期分平均计算,则综合预期分为3.53,亦属比较乐观范围。其中哈尔滨和济南两市居民最为乐观,综合预期分分别为3.78分和3.67分。80%以上的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较1998年有所提高和基本持平。39.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较1998年有所提高,44.7 %认为持平, 15.5%的认为有所下降。

二、居民收入受制于就业状况,低于平均水平的居多,收入差别继续拉大,不在业者生活状况恶劣

抽样调查表明,全国城镇户均家庭收入为442.64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在业者包括“其他单位”、离退休就业者、个体经营者、国有企业职工,不在业者包括离退休人员和在校学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包括内退人员、个体被雇者、集体企业职工、其他就业者、家务劳动、失业者和国有下岗职工,其中家务劳动、失业者和国有下岗职工状况最差,低于300元。调查结果表明, 不在业者除离退休人员和退休就业者外,大部分不在业者生活状况较差,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实地研究也证明了这个结论,以山东省济南和青岛市为例,目前济南市有城市贫困人口—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1000户,他们主要是老弱病残家庭以及企业经营困难发不上工资的家庭。1999年济南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为208元。目前青岛城区有6000 户家庭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大约13000人,该市贫困家庭在数量上有增加的趋势, 主要原因是下岗职工逐年增加,几乎每年增加1/3,两年翻一番,在其贫困人口中,下岗失业职工占8000人,为61.53%。 课题组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实地访谈调查发现,由于目前城市各级政府对于下岗再就业工作比较重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地按保障标准与保障对象实际收入的差额给予救济,基本上保障了城市困难居民的最低生活需求。

调查表明,低于平均水平的住户占72.60%以上, 最高收入户的户均月人均收入是最低住户的147.28倍。这表明社会财富向高收入的居民集中。另外,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值得关注,退休再就业、外资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收入高于其他群体。收入差距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变量,收入差距过大会引发人们,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不满情绪,进而影响社会稳定。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

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胡鞍钢博士认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已经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我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调查表明:80.8%的城市居民对于“贫富差距”表示不满,对于“贫富差距”发展的状况的预测,36.85 %的人认为将变坏,这一比例超过了选择“不变”(14.9%)、“变好”(24.2%)和“不知道”(24.1%)者。

三、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状况因就业而异,在各类社会保险中,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状况最差,从总体上看,社会保障覆盖面过于狭窄

(一)养老保险:不在业者参保率低,基本处于社会保护网之外

调查表明,在业户主中有51.79%的人参加了养老保险, 其中国有企业职工、和其他单位的企业职工参保比例超过了60%,分别为60.73%和64.76%。

在业户主中,参保比例最低的要数个体经营者和被个体经营企业雇用的职工以及其他就业者,他们分别为9.72%、12.05%和9.92%。 这个结果和实地调查研究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同。根据对于山东省青岛市的调查,目前该市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中遇到的最困难的问题是个体经营者和外资企业经营者抵制参保。根据劳动保障部的数据,到1998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有8475.83 万人,

离退休人员有2727.31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总体覆盖面为80.54%,与本次调查的数据相差20个百分点。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是统计渠道的不同,前者的数据来源是被调查对象,后者是企业和地方政府,城市居民从自己的具体情况回答问题。

户主不在业的调查对象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仅为14.40%, 而没有参加的占77.98%,其中离退休人员、从事家务劳动者、 失业者和其他人员的比例最高。

从调查推断,全国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基本在40%左右(明确回答参加的占35.62%,另外7.31%没有回答)。这个结果与课题组1999 年初的调查结果基本相近,并略高于1999年初。1999年初对于1466名受访者的调查表明,有32.1%的人参加了养老保险,两次调查相差4 个百分点左右,可能的解释是:一方面经过一年的努力—因为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首要工作之一,另一方面,可能与调查方法和样本的大小及其误差有关,但40%左右这个结果是基本正确的。也表明,我国目前养老保险状况不容乐观。

养老保险覆盖面过低,对于社会稳定会产生巨大影响。在急速到来的老龄化面前,我国缺乏全面的社会保障网络,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保障覆盖面都非常有限。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这些社会的“弱势群体”最容易受到市场机制的侵害。面对这些市场风险,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往往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免于这些风险,也没有能力对付发生的负面后果。这些易受伤害性会增加该群体的心理的敏感性。

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民政统计公报》公布的数字显示:当年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为1459亿元,而支出为1511.6亿元,出现赤字52.6亿元。从1999年开始,有关部门在“增收扩面”上大做文章,并作为1999年社会保险工作的重点。从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扩面工作的进展并不十分顺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第一,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第二,企业中的个体和外资企业扩面工作难度较大,企业本身不愿意承担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在社会保险基金交纳方面不愿意采取强制性措施。

(二)失业保险:大多数在业户主没有参加失业保险,从事个体经营、被个体雇用的职工、退休就业者以及其他就业者的参保率最低

分析发现:在业户主中没有参加失业保险的占73.02, 参加的只有17.93%,未回答的占9.05%。在就业户主中,从事个体经营、 被个体雇用的职工、退休就业者以及其他就业者的参保率最低,分别为96.09%、94.37%、91.62%和93.91%。1999年初对武汉、广州、 哈尔滨和北京市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是:参加失业保险的占11.2%,低于1999年底调查结果的6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失业保障覆盖面低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在15%左右。

对于户主不在业的被调查对象的分析发现:已经参加失业保险的只有2.89%,没有参加的为90.28%,有6.83%的人未作回答。

我国正经历着失业率的急剧增长,并且达到1949年以来的最高水准。今年登记失业率将达到3.5%。全国有15个省的50 %下岗职工难以实现再就业。乡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增加,目前已经达到1.2亿人。 同时,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改革还将释放大约430万人。2000 年全国的真实失业率会突破9%。 目前失业保险状况难以面对如此庞大的失业人口。

(三)医疗保险:在业人员中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人居多,个体经营者、个体被雇用者、退休就业者和其他就业者依然是覆盖面比较低的就业群体

调查发现,在业人员中有73.71%的人没有参加医疗保险, 参加的仅占17.73%,未回答的占8.56%。 参加医疗保险的情况与参加失业保险基本相同。个体经营者、个体被雇用者、退休就业者和其他就业者依然是覆盖面比较低的就业群体。国有企业职工和集体企业职工依然是覆盖面比较高的群体,分别为21.21%和17.12%。

不在业的调查对象中,参加医疗保险的8.23%, 没有参加的为 84.87%,低于就业者,其中家务劳动者、失业者、 其他人员的参保比例更低,都低于4%。

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仅在14%左右(考虑到一部分人没有回答)。 这个调查结果低于我们在1999 年初调查中的的19%的结果,低于5个百分点。

四、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将成为2000年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我国社会处于一个“不稳定因素多元化和因素之间相互诱发”时期

对于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在微观和个体层面上,我国公众被就业、个人和家庭收入、社会保障等因素困扰,在宏观环境和群体层面上,我国公众被国家发展中面对的,短期内难以走出的瓶颈所困扰。

我国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满足,其次为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善,再次为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成败。我国公众对于自身政治权利的满足和生活娱乐的满足的要求还不高,表明解决生存问题依然是我国公众生活中的核心问题。与生存问题相联系的,在微观和个体层面上就我们所说的个人和家庭收入、社会保障状况及就业问题,在宏观和群体层面上就是国家政治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状况和前景。

对于公众满意状态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就业状况(R=-.264 )、个人收入(R=-.177)、和家庭收入(R=-.252),家庭收入的影响比个人收入影响要大。与个人收入、就业状况和家庭收入比较,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状况也对公众的态度产生一定影响。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比医疗保险更重要。在各种保险中,失业保险最为重要。在各类因素中,就业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家庭收入次之。对于社会稳定状况的评价,就业状况、个人收入状况、家庭收入状况、养老保险状况、失业保险状况、医疗保险状况都产生影响,他们的重要程度可以排序为:失业保险、就业、家庭收入、个人收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所有这些,都被我们视为与研究对象自身利益有关的制度性因素。

目前影响公众心态和社会稳定的因素很多,公众态度和社会形势变化也比较复杂,应对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确定。就业状况对于公众的社会态度和社会心态影响比较大,下岗和失业会引起公众的不满意和心理的严重不平衡,也会导致他们对于社会形势的消极判断,形成消极情绪。但是,就业状况对于公众采取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选择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下岗职工在心态上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群体,但这并不意味他们会采取冲突方式来解决他们面临的社会问题,不过,一旦社会发生其他事件,就会引发这个群体的骚动。

社会脆弱群体的扩大将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对于北京市法轮功练习者的调查表明,大部分练功者就业状况处于劣势,且缺乏足够社会保障。“法轮功”练功者就业状况比较集中,离退休人员、下岗及无业人员和郊区农村人口占的比例较高。离退休人员、下岗及无业人员和郊区农村人口占75%,其中,离退休人员占22.4%,下岗及无业人员占6.5%,郊区农村人占46.2%。在职人员为25 %, 低于其他群体, 在1790名负责人中,在职人员占39.2%,离退休人员占13.9 %, 农民占43.1%,无业人员占3.8%。 “市场化改革瓦解了计划体制时期建立的保障体制,但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保障体制却没有及时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法轮功之类的组织使得以‘乘虚而入’或‘应运而生’。实际上,许多法轮功信徒都属于典型的边缘群体,他们的家庭没有能力为他们提供保障,他们也得不到政府的帮助,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助是他们获得社会保障的唯一途径”。

社会脆弱群体的形成并不在于他们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在于他们的存在不利于社会发展。国际经验表明:“残疾人、孤独的老人、离异者、失业者的满意程度明显低于平均水平。但是‘少数人’的问题并不是他们会威胁整个社会制度,而是他们有可能被忽略和被排挤”。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成为社会保护的核心问题,由于我国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国力和居民的支付能力都有限,社会保障覆盖能力远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2亿人口,9亿在农村,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的老龄化的加快,原来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保障已不复存在。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功能不断弱化,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截至止目前,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多个县(市、区)开展工作,8000多万农村人口参加保险,积累保险基金160多亿元。目前,全国只有55 万农民领取养老金(社会发展国家报告,1999年)。

社会福利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居民急剧增长的对社会福利服务的需求与现有的福利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据测算,我国现有的社会福利服务只能满足5 %的社会需求。仍以老龄人口为例,在我国进入老龄化,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家庭小型化与“空巢家庭”的日益增多,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化的养老需求迅速增长。此外,目前社会福利事业也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孤幼儿童的需求,残疾人及孤残儿童的社会福利事业也需要加快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由于经济实现了预定7%的适度快速增长目标,使居民的就业保持了基本的稳定, 收入在总体上略有增长。政府加强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力度,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作进展顺利,基本生活费基本有所保障,同时,也由于政府加强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工作力度,城市最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城市居民心态基本平稳,1999年城市社会形势基本稳定。但是,由于我国经济面临国际国内形势的严峻挑战,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居民收入分化严重,社会保障覆盖面过于狭窄,大部分就业者处于失业保障覆盖之外,社会还没有建立起抵御巨大风险的社会安全网,社会不稳定的隐患巨大,2000年的城镇社会稳定状况主要取决于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及其造成的就业机会。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居民收入不高,目前以国家和市场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和社会保障的覆盖能力都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社会不利群体、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需求,社会保护问题已经成为新世纪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最为关键的因素。社会保护体系的建立关系着我国在本世纪初期的社会稳定和改革的成败。

五、2000年社会形势预测和若干政策建议

(一)农村问题、全球化问题、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的合理解决与推进将决定2000年我国社会形势的基本走向,近年由于政府从社会稳定角度考虑,加大了对城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工作力度,城市社会形势基本趋于稳定。问题逐步暴露的是农村发展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从去年以来,发生在一些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上访和请愿的群体基本是农民,主要原因是农民负担过重、干群关系紧张、基层民主选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发群众的不满等等。

从发展的角度看,农业所用的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越来越多,价格也基本趋于上升的趋势,农民的生活成本也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农业的成本在增加,而农业土地却维持不动,农民的收入如果没有农业以外的来源,仅依靠土地维持,收入水平肯定会下降的。同时,粮棉油等农产品的价格水平已经基本上没有上升的空间,加上我国就要进入世界贸易组织,要进口大量的农业产品,粮食价格可能趋于下降。同时,由于乡镇企业资本增密和体制改革出现资本排斥劳动力,农村的非农就业连年下降,因此,在常规情况下,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会缩小,而各种税费负担由于吃皇粮的人数比率太高而加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也存在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34。农民收入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专业户和工商户收入大大高于普通农民;而是由于西部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造成的。

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有:农民负担过重,大部分乡村的村提留乡统筹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 腐败现象在基层干部中滋生;土地承包期政策得不到合理落实;基层党组织软弱瘫痪,民主管理流于形式;农村宗教实力有所抬头,社会治安在一定范围内有恶化趋势。造成农村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有:干部权力商品化,钱权交易严重;机构臃肿导致农民负担过重,群众产生对立情绪;基层管理弱化,群众对基层组织失去信心。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 将对我国社会形势产生重大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就业和收入上,一部分人会因为产业调整而失去工作,减少收入。据估计,农村会有1500万农民失去工作。同时,城乡不平等、区域不平等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不平等将进一步加剧。针对国际化产生的社会问题,进入9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纷纷建立社会保护体系,这个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根据劳动保障部提供的消息,2000年我国国企下岗职工预计将达到1200万人,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二)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具体说来:

1.扩大社会就业的途径,积极推进社区服务和社区服务产业的发展,对于社区服务中的具有福利性质的部分要提倡国家支持,公众的参与与互助,要把建设一个和睦、友爱、互助的社区作为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这是社区的本质;对于社区中的家政服务、物业管理、保安、维修、保洁等等,要积极推进,不断扩大,使其进一步产业化。把以家庭服务为中心的社区服务作为进一步培育市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

2.必须建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核心,以社区服务等各类非盈利组织的社会救助为基础,成本低廉的社会保护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在社会保护中的不同作用,发挥社区服务,非盈利部门和志愿者在社会救助和社会互助中作用,并使社区服务、非盈利部门和志愿者的社会救助活动成为社会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发展,不断增多的社会弱势和不利群体,国家、市场和社会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工作,建立一个成本低廉、有效的社会保护体系。在社会保护中建立政府和非盈利部门之间密切的合作关系是实现社会保护目标的重要政策选择。

3.把社会保护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保护和环境保护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两个基本手段,正在制定的第十个五年计划应当对于我国目前面临的社会挑战有所反映,并把社会保护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发展手段列入规划,真正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也可以成为十五规划的突破点。

4.调整投资方向和重点,将社会投资引向急需的社会领域和地区。重点是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初级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养老,救灾等社会保障等,使其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安全保障和发展的网络体系。

5.关注下岗和城市低收入阶层,关注它们的行为变化,积极采取措施处理他们面临的生活困难,建立起对于社会贫困群体等不力群体的社会保护机制。

6.要特别关注突发性事件,把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标签:;  ;  ;  ;  ;  ;  ;  ;  

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形势--1999~2000年中国社会稳定跟踪与分析综述_养老保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