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变”--宏观调控阶段评价(三)_宏观调控论文

中国“缓转弯”——宏观经济调控阶段性评价(三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阶段性论文,中国论文,评价论文,宏观经济调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有波动是永远客观存在的,宏观调控是随时随地进行的。当前采取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既可以防止通货膨胀,又可以预防通货紧缩。同时,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对当前比较突出的结构性问题的对症下药。

中国经济就像一艘质量和块头很大的巨轮,本届政府最高决策者恰如这艘巨轮的船长。两次严峻的外部冲击——先是非典冲击,随其后是突发性的投资过热,恰如刚刚启航的巨轮遇到了始料不及的风暴,这并不意味着船长选择了一条错误的航线,但是,这极不寻常的航行确实考验着舵手的驾驭能力。

为一次波涛汹涌的航行做出评估,或者找出因果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各种因素的不同作用,是一张包括短期的好运、中期的宏观政策调控的技巧以及长期的结构性因素的清单。开出了这张清单后,就有可能对这次宏观调控打分吗?所幸的是,学者们已经登上甲板,亲自观察了船长所做的工作,使用他们所掌握的分析工具,给去年以来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与作用作了一个阶段性的评估。这是他们的职责,他们应该向乘客报告他们的所闻所见。

已经接近设定目标

1997年中国进入通货紧缩,一直延续到2002年。尽管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是消费品价格指数和通货膨胀率之低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没有过的。专家们一方面为如何走出“通缩”想办法,实际上却为这种“无通胀的增长”而窃喜。2003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说:“事实上,这是我们几年来一直期盼的情况”。话音刚落,中国经济的“热冲动”再次显现,急于实现现代化、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巨大拉力,催生了各方“大干快上”的热情,到2004年第一季度的投资增长率攀升至53%。

中央迅速做出反应。2003年11月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要防止中国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问题,并当机立断提出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对新出现的苗头性和局部性问题,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采取果断措施,努力加以解决,防止演变为全局性问题。

当时人们还难判断中国宏观调控是否成功或失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如果宏观调控得当,就可以把经济良好发展态势保持下去;另一种可能性是如果处置不当,也有可能出现大的起伏。“经过不到一年左右的时间,中国避免了第二种可能性,正在向第一种可能性发展。”这是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的结论。

如何判断和衡量是否实现了宏观调控的目标?经济学家采取一致性的方法测度实际情况与原定目标一致性的程度,划分超过、达到和未达到三类评级标准,并根据不同程度打分,从定量的角度回答:经济的实际结果如何?究竟完成了什么目标,没有完成什么设定指标?

这是一张胡鞍钢的测度表格(表1)。他用1-9月份的数据对比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4年宏观调控预期目标,考察大多数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性显著下降:(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7%左右,第三季度实际增长..3%,全年在9%左右;(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目标8%,实际增长36.7%;(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目标为2%左右,实际已经超过4%;(4)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目标为900万人,有可能完成;(5)城镇登记失业率目标控制在4.7%左右,实际是4.3%;(6)农民人均纯收入目标增长是5%,实际增长11.4%,这是近十几年来最高的记录,即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也超过了今年的农民增收目标;此外,农民减负超过30%,也是历年来幅度最大的;农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增长7.7%(1~6月份数据),也是近年来最高的;(7)粮食总产量目标为9100亿斤,有可能达到或者超过;(8)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已经达到;(9)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目标为12%,实际近30%。(10)根据财政部对2004年财政收入目标的设想,认为2004年几乎没有政策性增收因素。1-9月份国家财政收入实际增长26.21%。预计,今年财政赤字规模下降,占GDP比重也将下降。

在这10项目标中,其中5项超过目标为5+;3个达到目标为5分;2个没有达到目标,分别是温和的通胀为4分,投资为3分。胡鞍钢认为:“从定性的角度说,比预期要好;从定量的角度看,出乎预料的达到5分。总体上实现了宏观调控目标。”

可以肯定的是,目标的实现与否可以贯穿在这三个评级标准中,但是有些并不能全部反映在其中,例如,公众对国家的信心反映在投资者对股票市场价格的信心上,反过来,公众对国家的信心又会影响消费、投资和整个经济增长。当我们沿着给定的这一链条往下走的时候,确有一些因素没有进入经济学家分析的层面。所以,只通过看到的,甚至是真实的结果来评判是很难的。

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学家们使用了传统的数据分析工具分析了中期宏观调控的结果,并且打了很高的分数。如何解释这一成果的来源呢?显然,从历史因素看,上一届政府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低通胀甚至无通胀的物价稳定,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察家明白,这些趋势不可能长久存在下去。当情形发生转变的时候,如何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制定良好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政策选择实施的质量尤为重要。

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为了稳定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对经济冲击做出反应。标准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两类:其一,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或者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需要进行扩张政策的宏观调控;其二,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或者实际增长率超过潜在增长率,或者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之后,应该进行从紧收缩的宏观调控。对中国政府而言,对付上述两种冲击都有历史的经验,对付需求冲击是较容易处理的一类。

但是经济学家刘国光先生认为,事实上还存在着第三种冲击,当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相当,物价总水平在正常区间运行,这时的宏观调控就要采取中性的政策。他认为,因为经济存在着不平衡或者不稳定的因素,尽管有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宏观调控就要采取有保有压、有松有紧、松紧适度、上下微调的政策,来维护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显然,这一判断是符合实际的,实际上也是被高层认可的。

在判断这次经济波动属于哪一种性质时,经济学界存在三种意见。首先是经济全面过热,两位著名经济学家这样认为;其次是经济部分过热,以刘国光为代表;第三是虽然有点过热,但是还属正常,国外的经济学家大多这样认为。

显然,这一次经济周期不同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周期的经济全面过热、严重通货膨胀,需要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来治理;也不同于前几年经济偏冷、经济有紧缩趋势,需要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治理。而是属于第三种情况,宏观调控需要采取中性的政策。事实证明,这一政策的实施,也更受到欢迎。

法国巴黎百富勤有限公司中国总经济师陈兴动介绍说:今年4月份宏观调控开始阶段,全面过热派意见占上风,政府采取最主要的办法是控制土地和银行信贷。但是两个月之后,出现了暂时的刹车。到7月的时候,发现有冷有热,宏观调控政策开始变成“有保有压”。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有专家称之为“克制政策”。

刘国光用最新的数据支持了他的观点,他说:“从经济运行来看,当前既有一些部门投资过多的现象,使得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就投资过多来看,第二季度经过调控取得了成效,投资的增长上半年比一季度回落很大,第三季度是27.7%,趋势趋缓。但是,从商务部2004年上半年600种主要商品供求调查看,供过于求的商品占74.3%;供求基本平衡的占25.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所以说是总体上有效需求不足。”

对于宏观政策的制定以及政策实施的质量,陈兴动评价认为:第一,在过热行业投资过热确实控制不错,比如控制了汽车过量增长,宏观调控是有用的。第二,虽然开始时调控措施有点过于急、过于重,但是纠正的速度很快。比如,暂停土地的批租原来是暂定6个月,但是这个政策到了6月底就开始松动了;实际上银行要求是贷款零增长,但是很快也改正了。7月底温总理讲话,要求商业银行对有市场、有潜力的企业充分贷款;在民间资本补充进入市场后中央也没有明令禁止。这些调整显示了政策上下调整以及实施的灵活性。第三,宏观调控的政策运用的不是那么老到,手法、技巧不是那么灵活,这次的宏观调控更多还是依赖于行政办法,是应该吸取教训的。

刘国光认为,市场经济有波动是永远客观存在的,宏观调控是随时随地进行的。短期看,就是要“熨平”短期的经济波动;长期看是要促进经济平稳、协调的发展。当前采取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既可以防止通货膨胀,又可以预防通货紧缩。同时,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对当前比较突出的结构性问题的对症下药。我们既要控制投资需求的扩张,又要扩大消费需求,延长新一轮经济上升的周期。

决策层的决策能力

今年国庆节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会上讲了3句话,给与会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温总理说,一要自信。自信就是我们能够克服困难,能够摸索出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发展之路,走出一条我们自己的道路。二要清醒,我们既要看到已取得的成绩,但更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要一个一个问题加以解决,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看准了就要办;一时看不准的,就要在前进中摸索经验。现在看我们已有一个坚实良好的基础。三要奋斗,改革发展道路还很长,中国发展很不平衡,要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很远,建成发达国家仍需几十年的时间,几代人的努力,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始终要艰苦奋斗。

这位掌管着中国经济的舵手,今年宏观经济调控以来显示了他的自信、对经济形势分析和判断的知识、经验与决断力。据可查阅文献显示,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10月国庆招待会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讲话共有6次(见相关资料),突出反映其对形势的感知、判断及决断。温总理有着多年的从政经验,他参与了多次中国的宏观调控,对中国经济波动的来源与治理有着丰富的经验。

但是关于这次宏观调控还是有人提出了质疑,认为宏观调控的时机晚了半年。果真如此吗?专家们把1991-1996年和2002-2004年两个时期的数据(见图表1、2、3)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从3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来看,一是经济增长率大大低于1993年(为13.5%),也低于1992年(为14.2%);二是投资增长率大大低于1993年(为61.8%),也同时低于1992年(为44.4%);三是通货膨胀率即使达到5%,也低于1992年和1993年,这两年分别为6.4%和14.7%。专家认为,这一次宏观调控启动早,恰恰是这次宏观调控的重要经验,使我们赢得主动权。胡鞍钢认为,这次的宏观调控比任何一次的调控成本要低,代价要小。

图1 两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率比较

图2 两个时期的投资增长率比较

图3 两个时期的通货膨胀率比较

那么,这次宏观调控有哪些特点呢?可以概括四条:一是及早发现、果断决策、主动调控;二是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三是实行点刹车,缓转弯,灵活把握宏观经济调控方向和力度;四是既治标又治本,解决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中央的这一方针的提出是及时的、有针对性的,也是正确的,充分反映了制定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灵活性,也反映了中央在不确定世界中把握全局的宏观调控能力。形象地讲,宏观经济调控从一开始就是“点刹车”而不是“急刹车”,是“缓转弯”而不是“急转弯”,以便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

专家们比较一致地肯定,从总体上看,到目前为止,初步实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也取得了比较好的调控效果,较快地遏制了投资过快增长、信贷总量过快增长和盲目建设投资的扩张趋势,使我们从被动变为主动,至少赢得了一定的主动权,为进一步稳定中国宏观经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开创了较好的局面。

这表明,一年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宏观经济调控决策是及时的,调控方向是正确的,调控政策也是有效的,已经赢得了全社会的认同,中国政府再次获得国内外的公信力,中国这艘巨轮已经开始平稳的“缓转弯”,正在向着他所设定的目标航行。

专家认为,这一次宏观调控启动早,恰恰是这次宏观调控的重要经验,使我们赢得主动权。胡鞍钢认为,这次的宏观调控比任何一次的调控成本要低,代价要小。

亮点是农民增收

对最高决策者的表现有何看法,虽然经济学家主要对实际经济数字感兴趣,但是人们则对公众的看法更加关注。一位河北的亲戚在电话中说:“农民欢喜胡总书记和温总理的呃!”

他一家有7亩地,种了苹果和桃子,在为农民减税中得到了好处。未减税之前,他家一年要交2100元的各种税费,现在只交210元,是原来的1/10。降低了农业税,由5%降到3%;取消特产税(200元/每亩)、土地承包税和教育附加费(125元/每亩)。

农民还得到电价的实惠。他说,照明用电0.45元/度没有变,灌溉用电原来是按照人头和土地均摊,现在改为0.80元/度,原来每人每年最少150元,现在每年40元就够了。

今年他所在的乐亭县遭遇冰雹减产,地方政府严格执行“有收有税、减收减税,无收无税”的政策。他恳请代他和乡亲们向胡总书记和温总理表示感谢。

宏观调控中国务院提出的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目标已经在河北省实现。1-9月农民增收确实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占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相关·} 宏观调控政策回顾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引导和调控。

一要完善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健全行业信息发布制度,正确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二要抓紧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凡在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方面不符合标准的项目,尚未建设的不准开工,在建的要进行清理,已建的要限期改造。三要依法加强用地管理。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批准用地。继续清理开发区,整顿规范土地市场。四要强化信贷审核和监管。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金融机构不予贷款。五要严肃税制,坚决禁止和纠正擅自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的行为。通过这些措施,努力使投资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投资总规模保持合理水平,投资效益得到提高。

●2004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六条宏观调控措施:一是继续加强货币信贷调控,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采取适度从紧的取向。二是加强经济运行协调,运用价格杠杆有效缓解煤电油运供求矛盾。三是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四是认真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工作,坚决纠正违法违规行为。五是加快结构调整,加大对农业、高技术产业、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和教育、科技、卫生、生态环境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继续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充分利用现有企业基础,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防止盲目铺新摊子。六是不失时机地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做好对外开放工作。

●2004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又进一步补充提出:认真做好货币信贷工作,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认真做好后续工作。抓紧完善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限制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尽快制定和公布市场准入的标准和具体操作办法,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切实搞好土地市场清理整顿工作,落实国务院明确允许的重点急需项目建设用地的政策,抓紧建立土地管理新体制和新制度。

●2004年9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将宏观调控政策概括为八条:(1)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持把紧土地、信贷两个闸门,防止投资反弹。(2)尽快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土地管理机制,健全土地管理法规,严格执行土地使用规划,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3)进一步抓好粮食和农业生产。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继续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粮食收购工作。提早做好秋冬种工作。(4)认真做好货币信贷工作。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努力改进金融服务,完善信贷管理和内控机制,着力调整信贷结构。加强和改进银行监管。(5)抓紧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稳步健康发展。(6)做好市场供应和物价工作。保持粮食和食品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努力增加粮食和农副产品供给,搞好节日市场供应。加强市场物价监管,坚决制止哄抬物价的现象。(7)加大深化改革力度。认真做好粮食流通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继续推进银行、证券、保险系统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财税、流通和社会领域改革步伐。继续做好对外开放工作。(8)认真解决好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继续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关心城乡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妥善安排好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标签:;  ;  ;  ;  ;  ;  ;  ;  ;  ;  ;  ;  ;  

中国“慢变”--宏观调控阶段评价(三)_宏观调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