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功能研究
胡 娟 1 ,彭武运 2
(1.中共吉首市委党校,湖南 吉首 416000;2.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摘 要] 文章着眼于新型城市化、乡村生态旅游及其功能,对三者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城市业态进入乡村,影响乡村景观塑造,城市文化冲击乡村文化;影响乡村文化传承,城乡差异造成乡村人才外流;影响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盲目城市化破坏生态环保;影响乡村旅游体验这四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提升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功能性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新型城市化;乡村生态旅游;精准扶贫
1 新型城市化内涵
“新型城市化并不只是对传统城市化导致的错误进行纠正,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新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下,新型城市化必然具有一些新的内涵”。新型城市化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创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推动农村城市化,以及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重视发展质量,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2 乡村生态旅游界定
国家环保总局指出:生态旅游是以吸取自然和文化知识为目的,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目的地自然环境的破坏,确保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将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农民教育、促进旅游地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新型旅游活动。
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围绕乡村性开发进行的,以乡村特有的自然、生态、人文等景观为主要的旅游资源,以城市游客为主要接待对象,以带给游客原汁原味的乡村体验为目的的,具有旅游、保护、扶贫和教育功能且能吸引游客进行观光、游览、学习、休闲的旅游形式。
3 新型城市化对乡村生态旅游功能的影响
3.1 城市业态进入乡村,影响乡村景观塑造
乡村景观是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的重点,是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成分,也是乡村生态旅游“乡村性”的主要体现。乡村生态旅游的旅游功能主要体现在乡村田园、聚落、建筑、农耕文化和乡村民俗方面,是乡村景观给游客带来了旅游体验,保持它们的原汁原味是乡村生态旅游长久发展的保证。随着新型城市化的发展,乡村在外观、生产方式、民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对提升旅游功能是不利的。一是在新型城市化的建设下,大量城市业态进入乡村,如柏油路、城市建筑等,导致大量耕地、农田、民房被征收,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农田减少,田园风光遭到破坏,相应的农耕文化开始衰落,乡村充斥着城市业态,使游客难以感受到特色和差异,降低了旅游功能性;二是盲目跟风发展,出现复制城市建筑现象,追求城市建筑风格,以满足城市游客的需求,使乡村聚落景观和特色建筑遭到拆除和破坏,不利乡村景观塑造,不符合乡村生态旅游的功能要求。
3.2 城市文化冲击乡村文化,影响乡村文化传承
乡村文化包括乡村文化遗产、历史遗迹、传统小农经济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信仰文化等成分,这些文化类型可以体现当地的文化历史积淀,根深蒂固,是乡村独特性和差异性的体现。新型城市化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加快了城乡文化的融合,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文化、观念和具有城市文化意义的载体进入乡村,对乡村文化产生冲击,使乡村文化逐渐丧失乡土特色。
新型城市化发展,使工业区、柏油路等城市业态进入乡村,乡村经济得到发展,给农民生活带来了福利,但是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要求也有着较大的冲突。乡村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要求经营者与游客具有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唤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而在现实中,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在这方面却事与愿违。
3.3 城乡差异造成乡村人才外流,影响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症状:治愈/好转: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发热、盗汗、咳嗽、气短)。②影像学指标:有效:胸部CT及B超检查胸水完全吸收,且无明显胸膜粘连现象或胸水吸收达1/2以上,检查仅见轻度胸膜粘连。无效:胸水吸收不明显,反复渗出。③胸水CA125及血清D-二聚体的变化:均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按照试剂盒说明操作。
针对所建模型,我们在各景点垃圾回收点设置模型中再引入景点游客数占景区游客数比例作为景点游客客流量权数,使得景区垃圾回收点设置跟景区实际情况吻合联系起来,从而提高模型的可行性与实际操作性;对景区日垃圾产生量(G)预测模型分析,在模型中对人群进行划分处理,充分考虑不同类型人群对景区垃圾产生的影响,从而使得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误差最小,保证了预测数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对各景点垃圾回收点(t)的模型中,引入景点的垃圾处理难度系数(κi)作为权重系数,考虑各景点之间垃圾回收点设置的差异性,使得各景点垃圾回收点设置更加合理。
3.4 盲目城市化破坏生态环保,影响乡村旅游体验
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一些历史遗迹、古建筑等由于年代久远,不符合城市审美,在规划中被拆除。在市场的导向下,旅游经营者开始违背乡村文化特征,逐渐抛弃乡村文化特色,大量创造符合城市游客审美享受的文化产品;同样,大部分城市游客在进行乡村旅游时会产生一种病态优越感,如言语傲慢、行为随便、金钱观泛滥等,这对乡风淳朴、人情味丰富的乡村民俗影响很大,使乡村文化丧失了原有的风貌。另外,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举步维艰,金钱主义、物质唯上观的影响,使农民对乡村本土文化产生了严重的认同危机,人们开始追求所谓的城市上流文化,对乡村文化的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逐渐减弱,导致乡村文化的没落。
乡村生态旅游具有扶贫功能,旅游开发具有经济目的。当前城乡经济差距大,大部分农民迫于经济压力,为得到更多的机会和收入,选择去乡村以外的城市就业,这种社会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造成乡村人才和劳动力的空缺。
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低年级学生阅读面窄,语言积累不足,生活经验缺乏,这些导致学生写话能力发展较为缓慢。因而,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语言的积累以及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写话能力的提高。因此抓好小学低年级学生说话和写话的训练,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基础环节。
一是乡村城市化的建设,当地政府部门必须建立监管机制,确保地方的微观运作符合中央的宏观指导,重视科学性,不盲目添加城市业态,合理规划功能区,减少对农田、林地的占用,保持乡村景观原貌。二是加强管理,保持原有特色,对乡村独特的聚落景观、特色建筑进行保护。在建设中尽量使柏油路、工业区等绕过这些旅游资源或采取与之融合的方法为旅游发展增光添彩,如2016年,由于黔张常高铁建设需要,新建的桥墩穿过了常德市枫林花海景区,在征得铁路筹建单位的同意后,景区管理人员想办法在桥墩上绘制了一幅幅美图,使自然景观与城市业态完美融合,更增加了景区的吸引力。三是对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行为和经营行为进行整治和规范,保持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性。
一是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影响,乡村经济发展迟缓,农民单靠农业或种植业难以满足家庭生活需要,纷纷涌进城市寻找新的工作;二是受历史原因影响,农民在发展旅游方面缺少经验和专业知识,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资金、专业人员和技术支持大多来自外地城市,当地农民在旅游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不全面,农民收入并没有因为当地旅游发展而提高,导致农民只能寻求乡村以外的发展机会;三是在新型城市化的推动下,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明显多于乡村,传统观念也认为城市优于乡村,农民对开发乡村旅游信心不大,态度不积极,导致多数知识青年常年在外,忽略了旅游的发展前景,使当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艰难,扶贫功能难以实现。
4 基于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提升乡村生态旅游功能的建议
4.1 加强乡村城市化监管,优化乡村景观
一是在新型城市化规划中,乡村是重要的改造对象,工业区和现代建筑的建设导致一部分土地被占用,甚至为了建设需要,推平山坡,填湖造陆。不仅造成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还会导致旅游区整体意境不协调,在景区规划方面会增加难度。在利益驱使下,大片的森林消失,自然景观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二是乡村交通条件改善,各种交通工具的进入导致空气、噪声污染,同时游客和经营者缺乏环保意识,严重破坏了环境卫生,交通工具的噪声破坏了乡村旅游宁静安逸的特点。三是对水体景观的破坏,水体景观是乡村生态旅游不可缺少的一大亮点。近年来,我国水污染问题严重,城市化盲目发展使乡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体的自净功能大大降低,所以水污染也成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一大问题。
4.2 加强乡村文化保护力度,发掘文化遗产
乡村文化能体现乡村差异性和独特性,在乡村生态旅游中,乡村文化贯穿于各个环节,可以说,没有乡村文化就没有乡村旅游。新型城市化发展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产生了很大影响,这表明乡村文化必须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大力度的保护。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政府部门应建立保护机制,对乡村文化遗产,如文物、古籍等进行清查、整理,按类型、价值进行挂牌和申遗保护,可以建立乡村文化博物馆,对古民居、聚落等进行集中整体保护。二是结合当地民俗文化举办旅游文化活动,挖掘文化遗产,进行文化宣传,扩大文化影响力,激发农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使乡村文化在乡村生态旅游中得到更好地传播。三是加强当地农民文化教育,提高经营者对乡村文化认同感和传播使命感。通过文化讲解、赠送文化小礼物的方式提高城市游客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度,使之真正理解乡村文化内涵。
4.3 着力精准扶贫,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
当前我国城乡差异较大,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方面,农村远不如城市,而乡村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乡村地域。农民属于旅游开发的主体,乡村必须留住人才和劳动力,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拉动当地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进行科学调查走访,精确识别,精确帮扶,针对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政府加大对乡村的扶贫投入,积极引导农民发家致富,出台扶贫优惠政策,对乡村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完善农民保障体系,增加乡村生态旅游的附加值,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文化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变农民盲目“进城”的观念,使农民正确理解新型城市化内涵,从思想上认识到乡村的发展前景。如进行乡村生态旅游专业培训等。三是保证当地旅游开发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以当地农民为开发主体,掌握主动权,鼓励有经验、有资金、有条件的农民进行投资。
《论语》有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般的解释是,聪明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南怀瑾认为,此句应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仁者的快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按此解释,和韬奋所论一样,无论“知者”“仁者”,都离不开静的品性。
4.4 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加强环保教育
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区别于“生态”二字,前者注重经济利益,后者则加入了生态效益的内涵,所以,保护生态环境,传播环保知识是乡村生态旅游教育功能的重点。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政府事先做好科学规划和市场调研,合理划分旅游功能区,建立生态保护机制和惩罚制度,对当地污染进行治理和防护,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对农家乐、餐馆、景区予以规范,做好经营卫生监督工作;二是改善景区交通状况,针对乡村生态旅游的要求,可以在景区修建石板小路,既符合乡村整体意境,又提高了景区可进入性,游客可以把汽车停在景区指定停车场而不会对景区造成空气、噪声污染;三是景区多做环保宣传,设置环保标识,加强对当地农民和经营者的生态环保教育,作为旅游主体以身作则,成立景区生态保护小组,专门负责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进行整治查处。推出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景区活动,带动游客参与到生态保护的行动中去,共同传播环保知识,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珺,袁非焱,陈炜伟.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明确八大重点,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解读城镇化[EB/OL].(2016-01-29)[2016-01-31].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1/29/c_1117940701.htm.
[2]艾威梅.解读《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sohu.com/a/73674935_384170.
[3]麻新华,陆秋霞.百色市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5):1201-1205.
[DOI] 10.13939/j.cnki.zgsc.2019.28.020
[作者简介] 胡娟(1979—),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硕士,中共吉首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彭武运(1970—),男,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硕士研究生,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标签:新型城市化论文; 乡村生态旅游论文; 精准扶贫论文; 中共吉首市委党校论文;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