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简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黑格尔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黑格尔哲学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它不仅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必然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而且是全部哲学史发展的一个合乎逻辑的,必然的结果。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最重要的部分,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逻辑学论述了绝对观念(即绝对精神)的运动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现实世界的必然、普遍的先天结构。而绝对观念就支配和决定着现实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现实世界的发展,它是现实世界的原则,主宰和灵魂。因此,黑格尔哲学被公认为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黑格尔哲学的最主要,最伟大的成就在于它对矛盾分析法,即辩证法的深刻的揭示和阐述。矛盾的运动和发展规律是客观现实世界固有的,统一的根本发展规律。黑格尔不过是给这个规律以一种唯心主义的形式或外衣,认为矛盾,即辩证的发展,不过只是那绝对观念本身运动的形式和方法,不过是逻辑概念在纯粹思维领域内的运动和发展形式。尽管如此,黑格尔对辩证法的系统论述仍然是前无古人的,是合理的,是哲学史上伟大的科学发现。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人们思想的巨大影响是无法估量的。黑格尔哲学不仅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和辩证法理论的绝对权威,同时又是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思维和存在完全同一的可知论的认识论。黑格尔的体系极其宏伟,极其深刻,内容极其丰富,它是全部哲学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高峰。恩格斯曾经指出: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的形式和结构“仅仅是他的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前面,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1〕不仅如此,从实质上说, 即使再过一万年,黑格尔哲学的价值也仍将是不可小视的,也还要放出光辉。黑格尔逻辑学中所阐述的辩证法,正是黑格尔哲学珍宝之中的珍宝,是黑格尔哲学的灵魂。列宁在谈到黑格尔的《逻辑学》一书时,也曾说过:“黑格尔逻辑学的总结概要,最高成就和实质就是辩证的方法,——这是绝妙的。……在黑格尔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2〕。列宁这句话本身也同样是绝妙的。 黑格尔正是在唯心主义的形式下,客观、具体、准确、深刻、生动地描述了现实世界的矛盾发展,即辩证法的运动和规律性。黑格尔的辩证哲学后来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因此,从理论根源和理论的继承关系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必然结果。没有黑格尔哲学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学习黑格尔哲学,就不可能深刻理解和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黑格尔哲学诞生后的一百多年来,大批哲学家,思想家对它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但至今还不能说这个研究已经穷尽了。实际上,今天人们对黑格尔哲学的理解和研究还远远不够,远不能令人满足,黑格尔哲学所包含的全部意义也还远未彻底地发挥出来,让人们充分理解。对黑格尔的研究是没在有终点的。
黑格尔哲学以前的西方哲学发展,首先从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开始。这时的朴素的,直观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从人的常识出发,认识到世界是客观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而且一切的存在物都是不断变化的。这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哲学,与朴素、直观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相对立。古希腊罗马哲学是以后一切哲学发展的萌芽。在黑暗的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占了统治地位。后来,在教会的经院哲学内部发生了唯名论与唯实论两派的长期激烈的辩论,这可以说是以后的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的雏型。“文艺复兴”之后至欧洲近代,又发生了由弗·培根开始的经验论与以笛卡尔为第一个主要代表的唯理论(又称理性论)的长期争论。双方皆以令人信服的论据,各执一端,极力争辩,但皆未能战胜对方。其中又交织着唯心论与唯物论的斗争,以及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斗争,情况极为复杂。这表明哲学的重点已从对世界本体的追求,发展到对人的认识,即对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探索。后来又产生了法国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产生了德国古典哲学,这是以前的哲学的必然发展。康德哲学的主要企图是要将唯物论和唯心论,经验论和唯理论结合在一个体系之中。但他没有成功,只是陷入了新的矛盾。但他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启发人们去思考。康德哲学暴露了客观世界本身的和人的思维之中的本质矛盾。费希特否定康德的“物自体”,提出了“自我”是世界万物的灵魂和本源。认为认识不是如康德所说的人的先天范畴对客观对象进行加工整理的结果,而是纯粹在主体内部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设定或虚构。因为世界本来就是从“自我”之内由“自我”本身创造出来的。谢林又提出了“同一哲学”,认为物质和精神本来就是一个东西,“主”、“客”之间没有界限,它们只不过是“绝对(同一)”的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不是由“自我”创造出“非我”。因此,所谓认识也就是“绝对”对其自身的自我认识。可以说,康德,费希特,谢林的哲学都是企图将物质和精神互相结合在一个体系之中的尝试,也是对心、物相互关系的不同解释。虽然它们都有不少合理的成份,有较丰富的辩证思想,但总的来说,又都不够充分和全面,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黑格尔哲学受到以前哲学成果的启发,吸收了以前哲学的合理部分,加以批判和改造,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用一种辩证的联系和发展过程将以前的哲学溶合在一个庞大的体系之中。认为世界万物,一切的一切,都是“绝对观念”(绝对精神)在其各个辩证发展阶段上的不同表现。从逻辑阶段到自然阶段,又到精神阶段;在逻辑阶段,又依次经过存在,本质,概念等各阶段;其中每一阶段又包含着很多的环节、范畴的逐步推演和过渡。整个体系,其中包括自然、社会、思维,等等,都是一种逻辑理念的活动,精神的活动。黑格尔的这个体系是如此庞大,包罗一切,其中各个观念的联系和过渡是如此地自然和严密,令人信服,充满了辩证的性质。可以说,黑格尔的体系也是一种将物质和精神互相结合的尝试。其总的体系是精神的,而精神的各个运动阶段及其规律性又深刻地体现在物质的各种现象和活动之中。黑格尔的著作在论述和阐明其许多唯心主义命题的时候,总是举出大量现实生活中客观具体的“唯物主义的”实例。精神就隐藏在物质之中,而物质总是体现了精神。由于其深刻的辩证性质,从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来看,黑格尔这种对物质和精神的结合是合理的,成功的,有说服力的。反过来说,黑格尔正是将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规律,当作一种能动的精神实体了。因此,在唯物主义看来,黑格尔的体系也有其深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其“合理的内核”。问题是要将这种唯心主义的心、物结合的关系颠倒过来,变为唯物主义的心、物之间的辩证关系。黑格尔对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也可以理解为他对过去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一种唯心主义的改造和结合。实际上,黑格尔的体系正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的辩证性质的反映,这是主要的。其唯心主义的形式仅仅是次要的,不能因为其唯心主义的表面形式而否定整个黑格尔哲学的重要意义。任何哲学家,包括黑格尔,都是生活在客观物质世界之中,他的思想必定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种反映。哲学上的唯心主义,不过是对世界及其规律的歪曲的解释,这个歪曲的解释也必定是站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之上,不可避免地以某种方式反映客观世界。完全没有客观内容的纯粹的唯心主义是不可能的。黑格尔的体系就是对世界的歪曲的,主观的解释,而其内容,其辩证的方法却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真实的科学的表述。在这一点上,黑格尔是完全正确的,唯物主义的;也正是在这一点上,黑格尔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和研究。
黑格尔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是遵循着一种严格的规律性的。人的认识也就是绝对观念本身的一个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的内在本质矛盾不断地暴露,认识逐步地由抽象走向具体,由偶然走向必然,由有限走向无限。这个过程本身又是充满着矛盾的。最后达到对事物的最具体、最深刻、最全面的认识,主观的精神与客观的事物完全融合。黑格尔说,所谓认识,不过是绝对观念对其自己本身的认识。因为所谓客观事物,只不过是绝对观念本身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绝对观念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被认识的对象,认识的结果不过是绝对观念向自身的回复。认识的过程也就是概念的逻辑推移演化的过程。因此,在黑格尔的哲学里,认识论,本体论,辩证法,逻辑学四者是完全统一的。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个绝对观念的矛盾发展的逻辑过程:理念的各个概念,范畴怎样由与其自身本性相一致发展到与其自身相互分裂,最后又怎样达到与其自身的完全一致,达到对其自身的完全认识。黑格尔把哲学史看作是人的认识史,即理念和精神对其自身的认识史,是一个逻辑的推演过程。哲学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和逻辑学中概念的演化过程有着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黑格尔在此用逻辑和认识的观点对哲学史作出了深刻的总结和说明,指出了历史与逻辑发展的一致性。在这方面,黑格尔的观点在唯心主义的形式之下,又包含着完全合理的,科学的内容: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由存在到本质、由抽象到具体,由感性到知性到理性,由有限到无限……等等。这是正确的。这也正是逻辑学中从简单的概念,范畴到越来越深刻、具体的概念、范畴的过渡过程。黑格尔哲学在唯心的形式下确实揭示了许多合理的,唯物主义的认识上的方法和规律,这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开发。在这里必须指出,虽然逻辑学中概念的过渡在基本的方面是符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的,但并不是任何一个概念的过渡过程都是如此。如绝对观念的外化以及某些小的概念的推移过程,等等,就是为了体系的需要而主观任意虚构出来的,是十分牵强的。恩格斯说:“不论黑格尔如何正确地和天才地把握了一些个别的联系,但由于上述原因,就是在细节上也有许多东西不能不是牵强的、造作的、虚构的,一句话,被歪曲的。 ”〔3〕,但在历史上第一次用一种规律性、逻辑性的观点合理地解释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哲学史(以及一般历史)的发展,这正是黑格尔的重要贡献和伟大功绩。
黑格尔关于认识的观点深刻地体现了精神和事物的辩证性质以及主、客之间的辩证关系。按照一般的哲学观点,特别是唯理论的观点,在一个原因的后面一定有另一个更根本的原因,其后还会又有一个更深刻的原因。世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一个它能赖其以存在的依托物,这个依托物的后面,必定还有另一个依托物。最后的根据一直追寻到上帝,说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最后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万物的造物主。黑格尔虽然说绝对精神是万物的主宰,但根据黑格尔的辩证法,可以明显看到,事物(或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就在事物自身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将自身分裂为二:事物本身既是结果,又是原因;既是它自己,又不是它自己。它是矛盾的统一体;它必然要向它的对立而转化。这实际上是排除了上帝的作用。虽然黑格尔说矛盾及其转化只是绝对精神,观念、理念的表现,他还是揭示了主、客之间的同一关系,不过是颠倒地表述了这个关系。那么,客观事物与其规律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客观事物只能表现为“现象”,它的没有任何属性的,绝对不表现出来的,纯粹的“自身”,是人们所看不见的,这种纯粹的空洞和抽象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人只能看到事物的现象,但人们可以通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本质是看不见的,它一定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一定是本质的表现。比如,人的本质通过一系列行为表现出来;人的精神和欲望通过无数具体、偶然、个别的活动和语言表现出来。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人们必须进行思维,深入人的思想。因此,很多哲学家就认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人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没有思维就没有客观事物的本质,而事物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现象而已,全无所谓规律和本质可言。按照唯物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客观的存在,即使人们不去认识它,它照样发挥作用,这是正确的。但在认识论的领域里,却必须承认主观精神的能动作用,要研究主、客之间的关系,要研究事物及其规律本身与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之间的关系。物质不依赖人的主观性而客观地独立存在于人之外,这是对的。但人为了能在主观上对物质进行认识,反映和复写,就必须通过主观性和精神的作用。认识必须开始于对事物的“感知”(贝克莱的观点,下同),不能设想有一种事物存在着却不能被人感知,这样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事物的性质首先要被人的感官“感知”到,成为一种“观念”,这才可能对事物的“存在”进行认识。没有人和人的主观性,精神,还有什么“认识”?当然要承认:没有“认识”,事物照样存在,但既要认识这个存在,就必须注入主观精神的作用,就要将主观和客观完全地结合起来,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与人的主观的思想合而为一。在这个意义上说:“认识”和哲学本身就是主观的。这绝不是唯心的,而是完全正确的。对人类来说,没有人的主观性,没有人的头脑,没有人的认识,也就无所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客观性必须体现在主观性之中,只有在主观性中才能把握客观性。“认识”是只有人才能进行的纯粹主观性的活动。这也正是黑格尔认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这里就有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唯心论(或什么是唯物论)?唯心论和唯物论在认识论上的界限是什么?应该认为,绝对的,“纯粹”的唯心论或唯物论是没有的。彻底的唯物论承认精神对物质的反映,心、物统一于物质。而彻底的唯心论认为,物质是心灵的产物、物质统一于精神。二者都承认心、物的同一性,每一方又都包含着对方的内容。被公认为“最唯心”的黑格尔哲学,其内容实际却是“最唯物”的!因此,在心、物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划定界限是纯粹的形而上学。所谓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只是看事物的角度或方面不同,各有其片面性,或者为了体系的需要而将某种片面性的看法固定起来。真正需要的倒是应该将其双方之中的合理的因素和部分互相结合起来。这也算是为黑格尔的所谓唯心主底“鸣不平”。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也按照世界的实际情况,心、物在开始是完全同一的。在没有人类和人的认识之前,世界就已经存在。后来产生了人类,及其思维,即认识。人和人的思维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产生是自然界的自我分裂。因此,人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及其规律,实际上就是自然界的自我认识,是物质对物质自身的认识。最后,人类毁灭了,人回归于自然,心、物重新合而为一,认识与被认识的对立消失了,归于“大一统”。这是一个“合——分——合”的过程。在这里,黑格尔是完全正确的,他看到了事物的辩证的发展规律。不过他将这个事实颠倒了。他说,发生分裂的是精神和理念本身,最后世界又回归到精神和理念。因此,认识就是精神和理念对其本身的自我认识。这里的问题是:世界为什么要分裂为二?为什么会产生人类?为什么最后人类又要消灭?事物为什么要按照一条辩证的道路发展?对这几个问题只能回答: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而“规律”,前面讲了,虽然是客观的,但它只能通过思维才能被人认识到,故可以说,规律只能作为理性思维的形式和内容而存在于人的头脑和人的认识之中。因此,对规律的认识是最容易被人指责为“唯心主义”的。黑格尔哲学正是用一种唯心主义的形式和唯心主义的语言极其深刻地,客观地、正确地阐述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要认识到这个规律,必须经过刻苦的研究和深刻的思维,而决不是能够随便凭空“猜测到”的!就黑格尔哲学科学地、合理地阐述了客观的规律而言,他是完全正确的。很明显,黑格你所颠倒地描述的绝对观念(绝对精神),其实就是客观世界本身。没有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事物的客观规律就无法表达。没有人的主观性和“精神”,就无法理解“客观的”规律以及它如何发生作用。客观的,被动的事物竞具有着能动的,支配一切的力量(即辩证的,必然的规律性)。因此黑格尔将这种规律性称为“理性的狡计。”没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也是不可能的。同样,没有唯物主义,也不会有唯心主义。因为“唯心、唯物”都是人类认识的产物,归根到底,都是自然和客观规律的产物。完全脱离人的主观性的认识,就无法理解客观的辩证规律性。“规律性”深刻地表现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原始同一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今天讲的“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或“存在到思维,思维到存在”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史上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是人类认识的动力之一。认识的方法应该是“唯心主义”的,认识的内容和结论应该主要是唯物主义的。作为人类认识方法和认识阶段的“唯物主义”,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对此还应加强研究。不能简单地认为,唯物主义都是好的,唯心主义都是坏的。
黑格尔哲学最重要,最合理的因素,是它所阐述的辩证法,这是黑格尔给我们留下的伟大的遗产。它告诉我们,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世界上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现实世界的灵魂。在任何事物的自身内部都包含着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是将特定的矛盾包含和保持于其自身内部的一种力量。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要看到事物是对立的统一,在相同之中存在着相异,差别,在相异之中又有着相同,共同的东西。同时,一切又是不断运动发展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都是处在发展中的某个过程或阶段之中,世界就象一条永远不断地流动着的河流。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最终的事物是没有的。由于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产生,消灭,所以事物既是它自身,同时又不是它自身,一切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应包含对它的否定的理解。肯定本身就是否定,反过来也是一样。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必然要灭亡的,它们的存在只是暂时的。一切事物又都是以不同的方式互相联系着的,事物之间固定不变的界限被打破了,旧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破产了。这就是掩盖在“绝对精神”外衣下面的真理,是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黑格尔哲学对客观存在的辩证规律的科学发现,使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产生了一个新的巨大飞跃。虽然在黑格尔之前,从古希腊时期开始,辩证法的认识就已经产生,但黑格尔是将辩证法的认识系统化,理论化了,使之更加全面、完整、深刻,更能令人深信不疑了。世界的本质进一步暴露了。黑格尔哲学要求我们,不能把事物的矛盾理解为静止的两个部分的互相对立,而要将矛盾理解为一个过程:事物由一个统一体走向自我分裂,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使事物必然要突破其自身的限制;然后又走向新的统一。所谓“分裂”不是两个部分的机械相加,而是甲中有乙,乙有有甲,甲就是乙,乙就是甲,同一之物既是甲又是乙。所谓“新的统一”,也不是回复为旧的无差别的统一,而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的统一,是“亦此亦彼”,它包含着发展的一切过程,它即是其自身,又不是其自身。一切事物都是这样的统一体,这就是黑格尔哲学要求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所要达到的最高状态和境界。事物本身是这样,人的思维必须也是这样。这也就是黑格尔要求人们应该正确理解的真正的,辩证的,理性的“无限”,此就是此,但同时又不是此,而是彼;彼就是彼,但同时又不是彼,而是此。任何事物都是真实的,但又不是绝对的。它既“是”,又“不是”。任何事物都是起点或终点,但又不是起点或终点。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一个无限的过程之中,它既是起点,又是过程,又是终点。“边缘”是永远也找不到的。现实世界正是如此,任何事物概无例外。
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是对它的辩证法的一个局限,这是黑格尔哲学内部的一个主要矛盾。辩证法本来是要求无限的发展,但唯心的绝对观念的体系却最终停止了这个发展。黑格尔首先就主观地、唯心地假设出了存在着一个绝对的精神或观念、理念,这似乎也是对现实世界本身存在着的客观的,丰富的辩证发展过程的一种抽象化,简单化的理解。这是由黑格尔所处的时代的理论思维水平所决定的。“绝对精神”的假定,一开始就束缚了辩证法的手足。正是一定的历史条件所产生的“绝对精神”,造成了黑格尔辩证哲学的最大局限。唯心的体系掩盖了辩证法的光辉。但无论如何,黑格尔哲学总是哲学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黑格尔“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4〕黑格尔哲学正是对现实世界之辩证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注释:
〔1〕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一章。
〔2〕《列宁全集》,第38卷,第253页。
〔3〕恩格斯:《反杜林论》,引论。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217页。
标签:哲学论文; 唯心主义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客观与主观论文; 辩证关系论文; 辩证思维论文; 哲学家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