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史研究·
一九五二年前后上海私营报业中的整党建党*
龙 伟
〔摘要〕 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私营报社中中共基层组织不健全、党员素质较差,私营报纸未能“充分发挥党的一个宣传武器的作用”。为确保私营报业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之下,中共在透过私营报业思想改造树立工人阶级思想领导地位的同时,也冀望通过私营报业内部的整党建党运动,加强党的组织领导。然而,由于中共尚依赖民主人士与知识分子的专业能力,再加上私营报业在思想改造后可供发展的人员极为有限,中共原拟在各私营报社中迅速发展党员、成立独立支部的计划未能克期实现。
〔关键词〕 新中国;私营报纸;整党建党;思想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在上海新闻界的首要任务即是建立起以党报为核心的公营新闻体系,以实现意识形态的统率。要完成这一任务,最困难之处莫过于如何让私营报刊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之下。新政权成立后,党政各级机构迅速将所有仍在出版发行的报纸置于全面组织管理之下,上海报纸行政上分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和上海市政府新闻出版处报管科双重机构监督负责(1) 杨奎松:《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15页。 。然而,这两个机构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监督整个新闻行业,难以从报社内部对具体业务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欲使私营报纸真正锻造成中共宣传工作中的“有力武器”,很大程度上依赖私营报纸内部中共党组织的有效领导。
为确保对私营报业的根本领导,在1952年针对私营报业的思想改造运动中,中共亦将党内整风、整党建党运动贯彻其中,以期相互配合,发展壮大党的力量,推进私营报业的党组织建设(2) 1951年4月,上海市委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及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进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整党。该年7月在市区两级机关率先传达,9月后逐步展开。此次整党主要结合各项政治运动和工作任务进行。机关整党主要结合批判资产阶级思想、革命到头的思想,反对贪污、浪费、腐化堕落和官僚主义作风开展。工厂企业整党主要结合“三反”“五反”、民主改革、生产改革展开。学校、私营报纸则是结合思想改造展开。 。然而遗憾的是,学术界在研究私营报业思想改造及其转型时,对1952年前后私营报社中的组织建设少有关注,因而亦罕有论著从内部权力结构的视角分析、揭示私营报业的转型及其历史命运。本文试图就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报业的整党建党工作略作探讨,藉此管窥该时期中共于私营报社内部的组织建设进程,以期为学术界认识这一时期私营报业的转型提供新的视角。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私营报业中的党组织
1949年5月27日,人民解放军进驻上海,党、政、军领导机关对新闻业的破旧立新随之展开。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当天即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关于上海市报纸杂志通讯社登记暂行办法》,对上海原有报纸、杂志、通讯社进行重新审查登记(3) 参见中共中央华东局政策研究室编:《上海市军管时期法令汇集》(一),新华书店发行,1949年,第111—113页。 。经过严格筛查,申请登记的43家报纸中,最终有14家获准出版。此14家报纸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解放日报》等党、政公营报纸,另一类是《大公报》《文汇报》等私营报纸。(4) 有学者误认为前往登记的全系民营报纸,获准登记的14家也全系民营。如张济顺称:“43家中国人的民营报纸按军管会要求前往登记,获准登记的只有14家”。曾宪明称:“到1949年6月30日,填送登记表的报纸共43家,经审批并发给登记证的《大公报》《文汇报》《新民报晚刊》等14家私营报纸获准继续出版。” 参见张济顺:《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41页;曾宪明:《解放初期大陆私营报业消亡过程的历史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2 期。但事实上14家获准的报纸中包括了大量中共党、团组织及机构的报纸,私营报纸不足半数。参见《已核准登记出版报纸情况表(1949年9月30日止)》,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Q431-1-21-4~7。
就解放初期上海报业而言,中共的组织力量在各报分布极不均衡,党、政公营报社中的党员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而私营报社中的党团组织显得极为薄弱。以《解放日报》为例,作为华东地区的一面旗帜,中共中央极为重视上海党报的发展,特别将延安时代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的报名给予上海。因角色重要、地位显赫,中央及华东局想尽办法从全国为解放日报调配了得力人员,由党内资深报人范长江、恽逸群、魏克明、陈虞孙、陈祥生等组成社务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并特设党报委员会以加强对解放日报的领导。(5) 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91页。 解放日报的党员配置在整个上海报业中也最为强大,报社不仅建立了完善的基层党组织体系,而且配备了大量的党员干部充实队伍。1951年7月的一份材料显示,当时解放日报社已设有党总支(6) 解放初设有党总支的单位并不多。据资料显示,1949年底,上海市有党的基层组织956个,其中总支部72个,支部884个,党员20646人。参见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通志》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761页。 。党总支下设编辑部、秘经、工厂、青年报4个支部,全社员工共521人,就有党员103人。4个支部中,编辑支部党员人数最多,135名编辑部职工中有党员56人,比例超过40%。另外3个支部,秘书经理两部职工160人,党员15人;工厂职工192人,党员13人;青年报职工34人,党员19人。(7) 《解放日报社党员总支概况》,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73-1-64。
相较解放日报,私营报社中的党组织力量就相形见绌。私营报社中党员人数原本就相对较少,解放之初中共又抽调了部分党员到其他岗位,因此在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上海私营报社中的党员人数都极其稀少。据1950年6月的统计,上海几家私营报社中共有党员21人,其中新闻日报(8) 《新闻日报》本属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公私合营的报纸,但是在经营管理上却一直按私营的模式组织,在其时往往被视为私营报纸之一,其党支部也归属新闻协会党组统一领导。 有党员14人,大公报有党员3人,文汇报只有党员1人,新民报有党员2人,大报有党员1人(9) 《上海市新闻协会党组关于各报党员情况及对组织党组意见的报告》(1950年6月15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36-1-2-12。 。这些私营报社中的党员大多是解放前就在各报工作的地下党员,由上海文委领导,身份较为隐秘。因私营各报中党员数量较少,解放初上海私营报业一共只设立了两个党支部:一是新闻日报支部,一是文汇、大公、新民三家的联合支部。新闻日报支部由原新闻报(主要是工厂部)的地下党员7人、军管会调新闻日报搞接管等工作的党员6人、通过私人介绍等关系进入编辑部工作的党员5人共同组成,属黄浦区委领导(10) 《新闻日报综合报告》(1954年3月1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249。 。文汇、大公、新民三家报社因党员人数极少,所以成立一个联合支部,亦属黄浦区委领导。
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私营报业中党员和党组织都没有明显的发展。 一份材料显示,到1952年11月,上海私营报业共有中共党员31名(包括候补党员),党员较多的是新闻日报,该支部共有党员23名。其余三报,大公报有党员2名,文汇报有党员3名,新民报有党员3名。(11) 《新闻界整党建党计划(草案)》(1952年11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1546-4。
中共之所以没有在私营报业中强力壮大党组织,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中央在全国范围内放慢建党步伐。淮海战役后,中共中央认为淮海战役中党员人数激增,党员质量的参差不齐致使党的队伍不够纯洁,因此有意放缓了建党步伐。中央规定,在大城市对上层知识分子的入党应采取“暂时关门”的举措,上海等地应“待解放后再说”(12)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133页。 。直到1951年2月,中共中央仍强调城市与新区建党必须采取审慎的方针,要求对整党、建党实行严格的控制(13) 参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1—42页。 。其二,私营报纸的特殊性所决定。中共之所以还允许私营报纸在新中国继续出版,主要是考虑到贸然关停私营报纸会影响国际舆论,相反,保留几份进步的私营报纸可以“联系更广泛的社会阶层”(14)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卷,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280页。 ,有利于站在民营的立场替党说话。在新民主主义旗帜下,中共在建政之初主要是以“私人关系”的方式派遣进步分子到党外报纸推动其工作(15) 参见《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卷,第189—193页。 ,并没有直接插手干预私营报社内部的组织管理。其三,解放初期私营报社内部的党组织亦不健全,基层支部存在严重顾虑,因而也不敢轻易发展党员。上海解放前,由于私营报业中中共党组织被反复破坏,“党员有的被捕,有的投敌叛党,有的失去关系”,组织混乱与党内不纯的情况十分严重。解放后,报社内部党员身份复杂,急需审查清理,基层支部也对发展党员缺乏信心,“害怕搞错”,以致不敢轻易发展党员。(16) 《新闻日报综合报告》(1954年3月1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249-18。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并未因为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就试图控制私营报纸,私营报业中党组织的发展也并未因此而呈现出差异性。1952年前私营报业中党员稀少的实际情况恰恰表明中共在建政初期坚持了《共同纲领》的精神,只是意图在思想和行政上对私营报纸进行指导和管理,并没有要将私营报纸收编之意。
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私营报业中不少党员的身份有待审查弄清,上级党组织对部分党员的党性素养颇有质疑。例如,新闻日报的报告就提及:“(解放前)新闻报工人中曾发展党员数十人,其后在敌人的残酷进攻下,党的组织被反复破坏,党员有的被捕,有的投敌叛党,有的失去关系,组织混乱与党内不纯的情况十分严重。”(17) 《新闻日报综合报告》(1954年3月1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249-18。 这种情况下,党员身份很大程度上难以完全弄清,身份审查和党的整顿成为该时期党务工作的重点。由于组织薄弱,受教育机会较少,党员的党性修养显然也需提高。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就指出,上海私营报业两个支部的党员大部分是解放前加入各报,这些同志虽然“大多数是好的,基本上是好的”,但是“也存在若干问题”(18) 《新闻界整党动员大会》(1952年12月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1546-44。 。归纳来说,上级党组织认为私营报业中的基层党组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因为私营报业的党员长期在白区从事地下工作,组织生活松散,受党的教育较差,属于“上海党组织比较薄弱的一环”;二是党的基层组织比较薄弱,支部并非按生产单位独立建制,联合性的支部导致本身组织观念不强,小组会、组织生活开展不正常,影响党员对党的认识;三是私营报业中虽然成立了党组以加强领导,但现有党的力量不能发挥领导作用,严重影响党的宣传方针与经营策略在私营报业中的贯彻执行。
现如今STP协议虽已走向成熟,但是其使用系统资源工作的特性,不可避免的会带来发生故障的风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通常会在启用STP协议的交换机端口上应用一些特性来限制BPDU的发送和接收,(例如PortFast、BPDU保护、根保护等)从而使STP拥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稳定性.
总的来看,在1952年8月上海私营报业思想改造之前,中共上海市委对私营报业中党组织情况的基本判断是:人数极为有限,基本上没有新党员,党组织生活不够正常,党员很难发挥领导作用。这个判断较为中肯,它表明私营报业中的党组织和党员素质离中共上海市委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私营报业中的党组织存在着不少亟须解决的问题。这导致党员在报社的编辑、管理、出版、发行等业务工作中无法发挥优势,更难以贯彻落实党在新闻业务上的政策、方针。1952年下半年,当中共转向强调工人阶级立场之时,私营报业中党组织薄弱的状况显得日益突出,强化私营报业中的党组织就成为必然。
二、谋求思想的统一: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初期的党内整风
明确标准阶段主要以党内讨论的形式开展,涉及的问题非常多。据新闻界学委分会办公室对党内讨论搜集整理的资料,涉及的主题包括“对思想改造的目的与方法问题的意见”“对私营报纸的性质与方针问题的意见”“对私营报纸中统一战线问题的意见”“对私营报纸中资产阶级思想影响问题的意见”等方面。透过这些资料,可以看到党内整风讨论的问题极为宽泛,既涉及即将开展的思想改造学习运动的目的、方式、标准,也涉及新社会中诸如报纸的性质与方针、报纸的分工、报纸的经营方针、私营报社中的统战工作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党内整风显然并非闲聊式的讨论,除了通过讨论实现思想的统一外,关键还在于通过交代与揭发政治历史问题,从而达到人事调查和组织审查的目的。在初步掌握标准后,整风运动随后便展开了普遍揭发,“从三年来的工作中尽量揭发一切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事例,集中归纳成类,再进行批判,进一步划清思想界限,然后在这基础上进行个别检查”(23) 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总结》(1952年12月13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1-47-129。 。个别检查不但是对个人以往资产阶级思想的清理,更重要的是借批判与揭发重新审查个人的政治与历史问题。从形式上看,党内整风分明确标准、普遍揭发、自我检查等阶段,不但与此前党的各次整风运动一致,也与此后私营报业中党外人士的思想改造学习高度一致。对于没有经历过各种政治运动的私营报人来说,党内整风无疑是鲜活的示范。
这样做的示范意义是什么?石柱县财政局局长江健告诉记者,这样做的核心就在于通过建立资产收益模式,既可以扶持壮大农村农业经营主体,也与农户探索建立了一套稳定持久、到户到人更到心的利益联结机制,可有效推进增收脱贫工作。
私营报业的党内整风运动前后持续40天,在形式上主要经历了明确标准、普遍揭发、自我检查几个阶段。由于私营报业中的党员都没有经历过类似的政治训练,因此工作推动极为缓慢,特别是明确标准阶段的思想动员工作耗时甚多。新闻协会党组书记陈虞孙只有自己带头,先做自我检查,由参加整风的全体党员提意见,运动才得以顺利进行。
“三反”期间,整党建党运动已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并未成为当时中共私营报纸工作的重点。直到1952年下半年,中共着手在上海私营报业中开展思想改造运动时,方才将整党问题提上日程。1952年6月,上海市委宣传部拟订了思想改造运动计划草案,试图将整党运动与思想改造运动结合开展,明确提出应该“先党内,后党外,党内严,党外宽,要达到整党的目的”(19) 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学习计划(草案)》(1952年6月底),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1-47。 。从此后的实践来看,草案所说的“整党”主要是指报社内部党员的整风运动,并非此时在全党内轰轰烈烈开展的整党建党。这次整风运动从方案出台到领导实施,都从属于思想改造运动,只是思想改造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20) 就笔者阅读的档案材料来看,私营报业内的“思想改造运动”在表述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想改造运动”指1952年7月10日党内整风运动至1953年公私合营完成止,形式上至少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党内整风运动,二是针对私营报人的思想改造学习运动,三是思想改造学习后的组织建设(包括各报分工、机构人事调整、整党建党等)阶段。狭义的“思想改造运动”特指运动的第二阶段,即针对私营报人的思想改造学习运动。本文使用“思想改造运动”时主要采用广义的概念,在特指第二阶段时,用“思想改造学习运动”以示区别。
就党内的讨论过程看,私营各报党员组织生活极不健全、党员政治素质不一,因此对报纸工作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分歧很大。譬如,各报党员在讨论如何整党时,就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对于即将开展的整党运动,部分党员内心忐忑。有党员在讨论整党标准时提出,因为私营报业的党员没有经历过延安整风,所以“比起那些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来,对我们(的标准)还须从宽一些”。另一位党员则反驳说:“想降低标准,是不对的。党员必须要按标准办事,党员就一定要达到八条标准不可。”又有党员说:“党员都要达到八项标准,那么整风以后我们都布尔什维克化了,恐怕是不可能的。”(21) 《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一)》(1952年8月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1551。 党内的讨论充分暴露出基层党员思想政治水平参差不齐,在核心问题的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运动发起者之所以要让党员在党内充分地进行交流讨论,显然是想让基层党员围绕私营报业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发表看法,进而谋求思想的统一。经过反复、充分地“以问题为中心”的集中讨论,基层党员认识上的分歧虽然未能完全消除,但较原来思想混乱的状态大为好转。上海市委宣传部在随后的总结中指出,基层党员通过讨论,基本完成“初步划清思想界限,掌握批判标准”的任务(22) 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总结》(1952年12月13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1-47-129。 。
根据思想改造方案,上海市委率先在私营报业内部发动了小规模的党内整风,希望能将党内整风和即将到来的思想改造学习运动结合起来,先行在党内统一认识,为后者奠定思想基础。这场整风运动于1952年7月10日展开,为期40天,一直持续到私营报纸思想改造学习运动的发起。从宣传部门制定的“先党内,后党外”的方针看,私营报业的党内整风事实上是私营报业思想改造运动的一次党内预演。党内整风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先在党内统一认识,为即将开始的党外学习改造扫清思想上的障碍;二是通过党内整风为思想改造从党内到党外的扩展做好示范、奠定基础。
在随后的思想改造学习运动中,中共党员在配合党组带头交代、检举揭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上海市委宣传部也给予高度肯定。同时,中共也注意到私营报业基层党支部力量薄弱,私营报纸在新闻报道上仍存在不少问题,要完全摆脱资产阶级的新闻观念、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必须强化基层党员在报社中的领导地位,加强党对报社的领导。为进一步强化党对私营报业的领导,在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告一段落后,上海市委宣传部明确提出应该“在思想改造的基础上进行整党建党,加强党在各报中的领导力量”(24) 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总结》(1952年12月13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1-47-129。 。
三、党的领导何以实现: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后期的整党建党
之所以要在这一时期开展整党建党,根本原因是在思想改造过程中发现私营报业内部党员力量薄弱而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党性不纯问题,以致无法有效地领导各报。新闻协会党组拟订的《新闻界整党建党计划》方案明确指出:“按照新闻界党的力量现有分布状况,如果仅仅依靠这些主观力量,是无法完成今后日益繁重的宣传任务的。为了做好今后党的宣传工作,巩固新闻界思想改造的收获,在各报的整党建党的学习中,发展党在新闻界的力量,这是目前上海新闻界党组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与组织任务。”(25) 《新闻界整党建党计划(草案)》(1952年11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1546-4。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白彦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开展整党的四点原因:一是思想改造并非解决党员标准问题;二是思想改造并不深入,有夹生现象;三是有些党员同志还未完全向党讲清历史;四是只有先整党才能为新闻界的建党及党的壮大奠定基础(26) 《新闻界整党动员大会》(1952年12月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1546-44-51。 。白彦所述是相对具体的原因,通过整党增强党的力量以加强党的领导无疑才是整党建党的最终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的整风运动和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并没有涉及建党的问题,整党建党运动的展开表明中共对私营报纸的态度及策略出现了重大转向,已明确要在私营报业中发展和壮大党的力量。
各报基层党组织的完善是贯彻党的领导的核心,其关键点又在于从内部发展新的党员补充、丰富党的血液。尽管上海市委对私营各报发展新党员、建立党支部期望殷殷,新闻协会党组也竭力推进,然而建党过程相对漫长,就随后的效果来看,私营各报建党情况并不乐观。
1952年8月21日,私营报业思想改造学习运动正式启动。整个学习运动历时两个月,参加学习人员包括上海私营各报的编辑、经理两部门工作人员共计566人。10月21日,学习运动宣告结束,随之转入组织建设阶段。组织建设阶段主要包括明确分工、调整机构、建立制度、人事调整、整党建党等方面工作。在主管部门的计划中,针对私营报业的整党建党即属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各报组织人事调整基本确定后,私营报业的整党建党工作在1952年11月底着手展开。在组织领导上,整党建党运动主要由思想改造办公室的陈虞孙、束纫秋、欧阳文彬外加两个支部的书记邹凡扬、蒋文杰五人组成的工作组领导,工作组则由上海市委整党建党办公室领导。为确保整党建党工作的开展,上海市委还特别批准将两个支部的组织关系从黄浦区委临时转出,先由新闻协会党组领导,后由整党工作组直接领导。
经过前期准备,上海新闻界于12月1日正式召开整党动员大会,拉开了整党运动大幕。所有私营报业中的党员,第一、二类积极分子及青年团员,均得参加整党学习、教育提高(27) 第一类积极分子是指经研究、排队,拟发展的对象,第二类积极分子是指拟培养的对象。最初拟定的名单,第一类积极分子共有26人,其中团员11人;第二类积极分子共有32人,其中团员15人。此后新闻协会党组会议曾明确“发展培养对象还要经各报仔细研究,经工作组审查批准”,因此后来实际参加整党的人数有所调整,最后只有33人作为积极分子参加整党。 。参加整党学习的共189人,包括党员25人,团员85人,积极分子33人,旁听报告党员及群众46人(各私营报纸参加整党学习情况详见表1)。党员的任务主要是对照八项条件进行检查,而积极分子和团员的任务主要是提高认识,普通群众则以进行共产主义学习为主。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工业的快速成长,气体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气体工业加速发展,加上世界制造业的调整,移动式压力容器的装备制造中心也正迅速崛起并向中国转移。移动式压力容器所具有的装载量大、运输手段灵活和运输成本低廉的特点,逐步发展成为运输工业气体的主力,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移动式压力容器储运的介质绝大多数都属于易燃、易爆等有害液化气体,如果引发安全事故,不仅造成财产损失,也容易污染环境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表1 1952年上海私营报业参加整党学习人数统计表
据《新闻界整党建党计划》方案,整党建党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教育提高,第二步是组织处理和接收新党员。教育提高阶段主要围绕“整党建党的意义及怎样进行整党建党”和“党员标准”两个问题,运用“自修与讲课并重,结合集体讨论的方法”,“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求得思想和行动的提高”。(28) 《新闻界整党建党计划》(1952年11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1546-4。 由于私营各报党员大多缺乏政治运动的经历,因此当运动开展起来时,各报的党员大多显得有些不适应,甚至紧张焦虑。经过教育提高阶段的学习、讨论和批评,整党运动第二阶段是对党员进行登记填表、鉴定和组织审查处理。新闻日报支部通过整党,发现党员中有政治历史问题者13人,组织处理开除党籍的3人,本人申请批准退党者1人,另有未处理者5人,已处理下结论无问题者4人(29) 《新闻日报社人员政治历史情况统计》(1954年3月1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249-75。 。新民、文汇两报的党员中发现有重大历史问题者2人(30) 《新民、文汇两报党的情况》(1954年4月3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249-109。 。对比参加整党的党员人数,有问题的党员比例甚高。这些问题党员的处理虽然使党组织更为纯洁,但也使得私营报业的党组织几乎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在私营报业中建党就显得更为迫切。
私营报业的整党旨在为进一步的党建工作奠定组织基础,建党则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关键。整党结束后,建党工作即行展开。1953年1月21日,白彦在新闻界党员大会上作关于建党问题报告,标志着建党工作正式启动。白彦围绕关于建党的认识、建党方针、怎样才够标准以及手续问题作了阐述。白彦在报告中再度强调私营报业中建党的重要性:
因此,本节课应该设计科学的题组,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获得感悟,获得一种良好学习方式,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党的领导不是抽象的,而要通过党员。党的思想、政策、组织领导都要通过党员,过去我们党员在报馆很少。一、领导工作不能贯彻,也就是报馆的党的耳目不灵,要实现党的领导,只有一两个党员是不能保证。二、一定要发展一定党员,使党能抓住重点。过去我们的领导不正常,是通过个人关系。在报馆里的群众要接近党,但找不到,少数的党员也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群众摸不到,好像水里月亮看得到摸不到。报馆的工作也是需要以党为核心带头,而过去我们没有党的力量,那就什么都谈不到。因此发展党员是加强党的领导,密切与群众联系,是组织建设的重要步骤,而不是可有可无的。(31) 《新闻界党员大会关于建党问题报告》(1953年1月2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1546-146。
白彦对发展党员的期盼可谓溢于言表,他在报告中明确要求将发展党员作为全党每位党员“经常的义务”,甚至是对每位党员“组织观念的考验”,并专门批评了建党工作的关门主义作风。从白彦的发言中不难看出,上海市委对于私营报业中党的领导力量不足的问题早已不满,因此迫切希望能尽快充实各报中党的力量。
(3) 元素分析:测试仪器EL Ⅲ型为型元素分析仪,OLYMPUS公司,测试约2 mg样品的N、C、H和P元素含量。
在上海市委督促之下,各报高度重视发展新党员,以加强党在各报的力量。各报共拟定了26名发展对象、32名培养对象作为建党的重点对象。其中新闻日报初拟发展对象9名,可以培养的对象15名;大公报初拟发展对象5名,可以培养的对象7名;文汇报初拟发展对象4名,可以培养的对象6名;新民报初拟发展对象8名,可以培养的对象4名。按市委的建党要求,各报建党工作应“有计划有准备有领导的进行”,“积极慎重不可偏废”,并提出可以“结合斗争、结合运动”,或者“集中教育”,或以“训练班”等形式进行发展。白彦在1月21日的大会报告中,甚至明确要求在2月底前应发展一批。此外,上级党组织还明确要求在建党阶段,“分别成立独立支部,在工作组直接领导下,展开建党工作”。(32) 《新闻界整党建党计划(草案)》(1952年11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1546-4。
四、党的领导是否实现:上海私营报业中的建党成效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在校生已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半壁江山,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高技能性人才,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还存在诸多不协调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今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经济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的驱动下,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职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适应产业需求侧的变革,就尤为必要。供给侧人才培养改革是多方面、多因素的综合结果,但课程和课堂教学是基础,将课程与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产业发展与运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以使课程内容与产业运营相一致,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就能切身感受产业的现状,对产业的运营有切实的了解。
与单DMA缓冲机制相比,采用双DMA缓冲,可以在pdata_buf1数据传输空隙,做好另一块pdata_buf2的图片数据包的准备工作;利用中断消息传输的等待时间,将pic_package从内存拷贝到DMA缓冲区,减少了软件时间开销,提高了系统的传输速率;另一方面对于传输相同大小的DMA数据,双缓冲机制更能有效的利用内存碎片,便于驱动程序访问,提高了单次DMA传输效率。
新闻日报支部方面。新闻日报支部成立时共有党员18名,属黄浦区委领导。1950年冬,由华东新闻出版局自山东胶东日报调入党员9名。1954年春,上海文委又从市委党校调入党员2名至编辑部工作。(33) 《新闻日报综合报告》(1954年3月1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249-18。此处调入党员合计22名,表2中统计调入党员23名,但两处均据同一档案,原文如此。特此说明。 同期,新闻日报支部调出党员6名,因有历史政治问题在整党中处理开除3名,本人申请批准退党1名。截至1954年春,新闻日报420名职工中仅发展新党员4名,其中1名在编辑部,其余3名在工厂。如果仅从数量上看,新闻日报支部党员数量并没有明显变化,上级党组织希望迅速发展党员的期望显然落空了。
表2 新闻日报支部党员组织变动情况表 (上海解放至1954年春)
资料来源:《新闻日报综合报告》(1954年3月1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249-18。
文汇、新民联合支部方面。因大公报北迁离沪,故此建党任务主要落在新民、文汇两报党小组肩上。截至1954年夏,新民报有党员4名;文汇报仅发展新党员1名,另从外单位调入党员3名,全报社共有8名党员,两报共有党员12名。新民报不但党员极少,而且被认为“不够团结”,以致“基本上无法对《新民报》形成领导”。(34) 《关于新民报(晚刊)情况和改进意见报告》(1954年11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351-92。 对于文汇、新民来说,除发展党员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即是分别成立独立党支部。在建党阶段,成立独立的党支部成为加强党的领导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和组织工作。因为新闻日报一直是独立支部,因此整党建党计划中所提此项目标主要就是要在文汇、新民两报建立独立的支部。然而因两报党员发展缓慢,正式党员人数偏少,两报也未能克期成立独立支部。
各私营报社建党阶段的党建工作之所以推进不力,原因是多方面的。宏观而言,私营报业的性质较为特殊,各报主要由民主人士主持,由于统战的原因,是否在私营报业发展中共党员建立党组织,中共中央高层在认识上并不统一。出于现实的考虑,报纸的编辑出版、经营管理都依赖高度的专业知识,中共亦需借助私营报人的力量确保报纸的正常运作。因此在方式上,中共并没有对私营报社进行强力改组,而是整党工作组(以各报党员骨干为主体构成)以相对温和、低调的方式从内部展开。面对各报内部复杂的党群、党际和党政关系,整党建党工作推进不乏顾虑。微观而论,1952年私营报业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后,中共虽有在报社中发展党员、成立支部的想法,但是各报的局部环境已不允许迅速发展新党员。各报大量留用的旧式人员思想并不“纯正”,不易被认可。从思想改造运动中的填表交代来看,各报大量员工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历史问题,私营报业内部“不纯”的问题表现得非常严重,可供发展的对象极为有限。加之长期以来各报基层党员对发展党员缺乏信心,“害怕搞错”,不敢轻易发展党员,是以在短时间各报很难迅速发展新党员,更难以组织起新的支部。虽然基层支部几经努力,然而发展党员的成效甚微。
经综合平衡分析后,各试验因素的最优组合确定为A3B1C2,即吸孔直径按位,种箱相对于滚筒的角度为0°,输送带的速度为0.03m/s。此时空穴率为9.26%,单粒率为68.52%,重播率为22.22%。
不仅如此,中共党建工作中还面对另一个重要问题,即在1954年中共党员获得发展的同时,原私营各报中民主党派的力量也在同步增长。截至1954年4月,文汇报共有中共党员8名,团员32名,民盟成员16名(35) 《文汇报党、团员分布情况表》(1954年4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249-81。 。民盟成员不仅人数多,而且全部集中在最核心的编辑部这一关键岗位。民主党派虽无力与中共就报纸的领导权展开“竞争”,但文汇报内的党、团人事结构却清楚地表明,民主党派与中共党员在报社内部经营管理、人事安排上的竞争在所难免。其他两报也同样面临着报社内部党际关系的调整问题。虽然通过思想改造,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的岗位被重新调整,中共党员在报社内的地位得以提高,报纸的基调与方向有所调整,但是报社内部中共党员与民主人士的关系始终未能彻底理顺。部分基层中共党员对各报的民主人士领导表示出明显不满,甚至公开要求另派中共党员干部到各报编辑部担任要职,进而树立中共在报社中的领导核心(36) 《关于新民报(晚刊)情况和改进意见报告》(1954年11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351-92;《关于目前新闻日报情况和问题的报告》(1954年11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351-81-91。 。此种建言虽仅是基层党员的一种呼声,却揭示出50年代中期各报内部的党际竞争态势。
由于各报党员发展缓慢,独立支部亦未能如期建立,私营报业内部又存在着较微妙的党际关系,这自然严重影响到中共对各报的领导。上级党组织对新闻日报、新民报等报的党建情况显得很不满意。1954年4月,上海市委宣传部对新闻日报、新民报、文汇报第一季度的报纸宣传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各报“几乎在所有各项工作的宣传中,报纸上都或多或少出现过偏差和错误”,“报纸也没有很好贯彻群众性的战斗性的原则”(37) 《关于新闻日报、新民报、文汇报检查工作中情况报告》,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238-38。 。对于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检查报告分析认为,其根本在于“报纸编辑部中党的力量异常薄弱”,“编辑部人员政治、思想极为复杂,质量很差”,“新协党组的领导及其组织形式有缺点,市委宣传部领导不经常”(38) 《关于新闻日报、新民报、文汇报检查工作中目前报告》,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238-38。 。1954年11月,新闻协会党组另一份报告再度严厉批评新闻日报支部:“报社的组织状况和报社所担负的任务不相适应,党的力量过于薄弱,组织严重不纯,极大地影响了报纸任务的贯彻”(39) 《关于目前新闻日报情况和问题的报告》(1954年11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351-81-91。 。新民报也同样受到批评,被指责“党的力量特别薄弱,没有党的领导核心”(40) 《关于新民报(晚刊)情况和改进意见报告》(1954年11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351-92。 。不难看出,尽管经过思想改造,中共在上海私营各报中基本实现了思想、政治上的领导,但各报的党建工作与上级组织的期望相距甚远。由于党的组织领导尚未完全建立,这决定了中共对非党报纸的思想和政治领导并不够充分和牢固。有鉴于此,上海市委最终只得通过“有计划地充实党员干部或政治上可靠的干部”(41) 《关于上海三个报纸的问题的发言提纲》(1954年8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240-94。 的方式“改进报纸工作”,以实现对私营各报的组织领导。
五、余 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私营报业中的党组织状况,可以思想改造运动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思想改造运动之前,由于中共中央对发展党员的审慎态度,加之支部心存顾虑,党建意识薄弱,私营各报党的力量基本处于停滞发展的状态,报社也被视为“组织严重不纯”(42) 例如《新民报》其时全报社86人中大部分系原《新民报》人员,一部分系思想改造后由《亦报》并入,只有很少数是党在解放后陆续派去的。86人中,有各式政治历史问题者达36人,占42%以上。编辑部54人中,有各式政治历史问题者就有23人。编辑部组长以上干部15人,只有党员3人,其他12人中,有各式政治历史问题者多达7人。新闻协会党组据此认为:“新民报的组织状况是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它严重地影响了党的政策指示在报纸工作中的贯彻”。参见《关于新民报(晚刊)情况和改进意见报告》(1954年11月),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22-2-351-92。 ,但这恰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并未因为报纸的特殊性而对私营报纸采取统合的措施。但在1952年下半年,随着思想改造运动的兴起,加强党的领导以确保工人阶级对私营报纸的领导成为必然,中共开始在私营报业中开展整党建党运动。中共最初希望在各报内部发展出新鲜的血液,建立起独立的党支部,以使这些报纸“充分发挥党的一个宣传武器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思想改造后的一段时期内,各报发展党员的成绩并不理想,各报党的建设与发展未能在预期时间内形成组织上的绝对优势。就最终的结果而言,整党建党运动虽然有助于统一党内思想,纯洁党的队伍,同时也配合了各报思想改造和公私合营,但却未能高效地完成建党任务,未能迅速实现对私营报纸的有力领导。
中共对私营报业的领导事实上并非如以往想象的那样顺利。特别在组织建设上,党的建设显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能奢求“一蹴而就”地完成转变。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共透过思想改造即确立了对私营报纸的领导,使之成为中共如臂使指的工具(43) 海外学者往往认为私营报业的思想改造是共产党实施对知识分子的“控制”,意图在使他们“就范”。 参见〔美〕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主编,王建朗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49页。国内新闻史学界则认为,经过思想改造和公私合营,形成了“凡报皆党报的一统局面”。参见孙旭培:《解放初期对旧新闻事业的接收和改造》,《新闻研究资料》第4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61页。 。然而透过对私营报业改造前后报社内部组织结构与组织关系的微观考察,上述认识似有较大的商榷空间。中共的政治理论认为,党的领导主要包括组织、政治和思想领导三个维度,其中组织领导无疑是重中之重,是政治和思想领导的保障和基础。经过思想改造,中共虽然在上海私营各报中基本实现了思想、政治上的领导,但如果单从组织领导上看,各报的党建工作显然与上级组织的期望相距甚远。各报内的党员比例依然很低,“党的领导薄弱”以致未能形成对报纸的有效领导乃是思想改造后各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常态。
若能准确认识50年代中期上海公私合营各报内部的中共党员与党组织的实际状况、党际关系及权力结构,则不难看出公私合营报社内部的人际关系、党际关系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都处在不断协商、调整之中。在思想改造后的相当长时间内,随着中共党员地位的上升,在树立工人阶级领导的话语支配下,公私合营报纸内的党际关系显得更为尖锐和突出。由于中共党员难以在短时间内代替民主人士行使领导职权,“党的领导不足”随后也成为各报党内报告中反复提及的问题。颇可注意,50年代中期报纸中“党的领导不力”并非公私合营报纸的特例。1954年7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在对全国报纸存在问题的反思性总结中,同样直指党对报纸的领导问题。《决议》指出,全国报纸中普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这些不足的最终根源为“各级党委对报纸工作缺乏经常领导”。(44)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卷,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319页。 《决议》中“改进报纸工作”的核心就是如何加强党的领导问题,这也构成此后公私合营报纸继续“改造”的主题。
小学语文教师在问题设置时要做好两方面准备,既要对教材内容非常熟悉,也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在教学过程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大众化要求,做好难度调节,避免只为尖子生设置问题的教学方式。
(本文作者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重庆 401331)
On Party Consolidation and Party Building in the Shanghai Private Newspaper Industry in about 1952
Long Wei
Abstract :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PC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was not perfect, and the quality of party members at private newspapers in Shanghai was poor Therefore, private newspapers faile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propaganda weapon of the CPC.”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private newspaper industry was unified under the ideology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the CCP concentrated on the leadership of the working class through the reform of private newspapers and it also hoped to strengthen the party’s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through party consolidation and a party-building movement within the private newspaper industry. However, because the CPC still relied on the expertise of the democrats and the intellectuals and because of the limited number of people avail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vate newspaper industry after the ideological reform, the plan of the CCP to rapidly develop party members and to establish independent branches in the various private newspapers ended in failure.
〔中图分类号〕 D232; G231; K2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3815(2019)-09-0090-10
* 本文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从私营报刊到人民报刊:建国初期私营报刊的转型研究”(2017CDJSK)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朱昌裕)
标签:新中国论文; 私营报纸论文; 整党建党论文; 思想改造论文;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