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总结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降低抢救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1月我科接诊的1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通过总结经验和汲取教训提出急诊护理措施并用于2016年4月-2017年3月期间我科1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处理,比较急诊抢救死亡率。结果:回顾组120例患者14例因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11.7%;观察组120例患者6例因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3.3%,明显低于回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识别、建立静脉通道等积极的抗休克治疗,同时完善术前准备和开启绿色通道是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重要急诊护理措施,能降低急诊抢救死亡率,有利于患者进一步治疗和家属接受事实。
【关键词】急诊护理;创伤性休克;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8-0260-02
创伤性休克是机体遭受重大创伤之后由于大出血或者剧烈应激等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骤减和微循环灌注不足造成的组织缺血缺氧性改变。急诊护士第一时间接触患者,早期识别和对症处理能及时中止或者纠正休克的病理过程,因此急诊护理的质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具有重要意义[1]。为此我科总结了过去一年里抢救成功患者的护理经验和汲取了抢救失败患者的护理教训,特总结了一套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并用于接下来的临床工作中,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符合1982年2月全国“急性三衰”会议制定的休克诊断标准:将2015年2月-2016年1月我科接诊的1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回顾组,将2016年4月-2017年3月期间的12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回顾组患者男84例、女36例,年龄范围(12~72)岁,车祸伤78例、跌落伤22例,砸压伤12例,其他8例,休克失代偿期32例;观察组患者男81例、女39例,年龄范围(14~70)岁,车祸伤75例、跌落伤24例,砸压伤10例,其他11例,休克失代偿期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类型、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大致如下:(1)根据患者致伤原因和病情决定搬运方式,第一时间运送至抢救室,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和测量生命体征,并进行生理盐水或者胶体扩充血容量治疗;(2)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按照医嘱指示保持呼吸和循环稳定;(3)建立静脉通道时就完善急诊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血气分析及急诊生化等实验室检查,在相关医师初步处理后派专人陪同完善影像学检查,病情极其危重者请相关科室医师陪同检查,以防路上抢救;(4)检查完善后对于需要急诊手术的,立马开启急诊手术专用绿色通道,由专人联系相关科室第一时间取得患者的急诊检查结果,让手术室、麻醉科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患者基本情况从而更好的进行手术期管理,术后根据情况入ICU或者相关科室继续治疗;(5)对于不需手术的,根据医嘱给予扩充血容量、升压、纠正酸中毒、清创缝合或者其他相关科室的对症治疗,如骨牵引、骨盆兜固定等,继续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6)待患者病情进一步稳定,相关科室收住院后,做好运送以及与病房的交接班工作和记录。观察随访患者预后。
1.3 疗效判定
通过观察实施急诊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来判断急诊护理措施的临床疗效。其中急诊抢救24h之后的死亡患者不计入患者死亡率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 回顾组120例患者14例因病情危重抢救无效,死亡率11.7%,明显高于观察组的死亡率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
3.讨论
创伤性休克是急诊常见的急危重症,急诊时早期的识别和争分夺秒的抢救是保证这类患者有效治疗的基础,因此提高急诊护士对创伤性休克的认识和加强对这类患者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我科通过总结以前护理措施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查阅相关文献,提出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2-4]。通过早期的识别、监测和抗休克治疗,最大限度的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保障患者重要脏器基本的供血供氧。同时早期在建立静脉通道的时候就采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急诊血生化等相关术前检查,一旦血型结果出来立马备血送输血科。同时开启绿色通道,对危重,尤其是休克失代偿患者,全程陪同做影像学检查,同时派专人跟踪实验室和影像科检查结果,确保化验单和检查结果第一时间交给麻醉科和手术室,缩短手术前准备时间,做好急诊抢救的第一步。
早期的抗休克治疗和后期的急诊手术解决休克原因是治疗创伤性休克的根本,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急诊时争分夺秒的抗休克治疗和完善相关术前准备,为接下来的急诊手术争取时间和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耐受力。研究中通过急诊护理的一系列措施和规章,确实减少了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死亡率,使得95%以上的患者都得以顺利进行急诊手术,急诊抢救死亡率降低到3.3%,明显低于以前的11.7%,为进一步治疗争取了时间,有利于患者家属接受事实和消除潜在医疗纠纷。可见,早期识别、建立静脉通道等积极的抗休克治疗,同时完善术前准备和开启绿色通道是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重要急诊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进一步治疗和家属接受事实。
【参考文献】
[1]王凤娥,贾宁.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8):116-117.
[2]宁艳梅.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8):2567-2568.
[3]刘学慧.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08(6):165-166.
[4]邱彩媛.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与并发症预防措施[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6,1(10):91-93.
论文作者:杨登山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1
标签:急诊论文; 患者论文; 创伤论文; 死亡率论文; 性休克论文; 措施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