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华
(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 福建 龙岩 364000)
【摘要】 目的:探讨高中生功能性胃肠病的有关影响因素,为开展高中生功能性胃肠病的整体治疗,选择个体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罗马Ⅲ标准的诊断问卷、医院焦虑与抑郁评分量表(HADS)对2010年至2014年期间,在校高中生在三级医院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患者50例,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在50例功能性胃肠病影响因素中,精神因素为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另一个致病因素是日常饮食因素。结论:精神心理因素在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纠正精神心理失衡对症状的缓解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功能性胃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心理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5-0358-02
功能性胃肠病是指有慢性或反复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临床症状,应用生化、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等并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或不能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症状的一组胃肠道疾病[1]。本文对2010年至2014年期间,在校高中生在三级医院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患者50例,对其进行问卷分析、整理和归纳影响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实验组共50例,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22例 ,男10例,女12例,年龄 16~18岁,平均(17 ±0.5)岁。肠易激综合征24例,男9例,女15例,平均(17±0.5)岁。功能性便秘4例,男1例,女3例,年龄 16~18岁,平均(17 ±0.5)岁。症状有上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等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腹痛、腹泻、便秘、腹胀、排便不净感、排便窘迫感等为肠易激综合征症状。有持续排便费力、排便次数少、粪便干硬不易排出和排便不尽感等为功能性便秘的症状。三种病均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无肝胆胰肠疾病,无其它器质性疾病。临床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病程较长,症状反复。对照组50例,无影响消化系统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男26例,女 24 例,年龄 16~18岁,平均(17±0.5)岁。
1.2 方法 (1)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中文版本的罗马Ⅲ标准的FGIDs诊断问卷、医院焦虑与抑郁评分量表(HADS)、负性生活事件量表、IBS生活质量问卷等。调查问卷,共70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功能性胃肠病排除标准,需要按罗马Ⅲ标准。医院焦虑与抑郁评分量表(HADS),是一种简短的自评式量表,用于测试焦虑和抑郁的问题为7个,按每题得分求和后可以分为三个程度组,分别为:0-7分为心里正常组,8-10分为评分边界组,大于11分为程度严重组。
(2)日常生活、学习、行为因素:综合多种权威测量量表,挑选概括一些有关基本信息和日常生活、学习习惯的问题组成生活因素评估问卷,主要涉及饮食、运动频率、学习、同学关系、家庭关系、社会适应情况、不良生活习惯等方面。对照组也同样进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 问卷调查结果:HADS量表包含14个问题,用于测试焦虑和抑郁的问题分别为7个,按每题得分求和后可以分为三个程度组,分别为:0-7分为心理正常组,8-10分为评分边界组,大于11分为程度严重组。HADS:功能性胃肠病的心理因素焦虑50例,焦虑平均得分为6.65±4.930,其中0~7分3例、占 6.0 %,8~10分者有7例、占 14.0 %,≥11 分40例、占80.0%;对照组50例,焦虑平均得分为6.47±3.36,其中0~7分42例、占 84.0 %,8~10分者有8例、占 16.0 %,≥11 分者无。两组结果用PEMS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HADS:功能性胃肠病的心理因素抑郁50例,抑郁平均得分为6.96±4.658。其中0~7分28例、占 56.0%,8~10 分者有18例、占 36.0 %,≥11 分4例、占8.0%;对照组50例,抑郁平均得分为6.69±3.26,其中0~7分46例、占 92.0 %,8~10 分者有4例、占 8.0%,≥11 分者无。两组结果用PEMS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处理, P<0.05。心里因素中的焦虑和抑郁两个的自测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特别是心里正常组和程度严重组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提示心里因素焦虑和抑郁都是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的影响因素。多元回归显示焦虑和抑郁,在功能性胃肠病中都比正常组显著升高,提示焦虑和抑郁分别都是功能性胃肠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2 发病诱因:1、因情绪变化发病占70%(35例):其情绪变化主要是由于考试焦虑,自卑,缺乏自信心,同学关系及亲子关系不融洽等。有些学生如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心理失衡、烦躁不安。学习落后于其他同学者心里很不甘心、怕考不上好大学家长和自己都会被耻笑;有些考试没取得好名次的同学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有些平时成绩好的,突然间成绩没有名列前茅心里觉得郁闷。2、与饮食有关的发病占23.33 %(11例):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饮食失调,表现暴饮暴食、不规律饮食等也促进了本病的发生与发展。3、无明确诱因占6.67 %(4例)。
2.3 其它 一年中在每次的考试前后都有胃部不适,反复发作。累计6次以上(一般一年8次考试)的占 96.67 %(48例) ,诉各种常用药都服过均无明显效果的占 90%(45 例) 。反复多次到医院就诊的41例。
3.讨论
功能性肠胃病的病因较多 ,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是胃肠动力学异常,胃酸分泌异常,内脏感觉过敏等。精神社会因素及肠道感染后被认为与功能性肠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而精神因素为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如情绪紧张、焦虑、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烦恼、意外事件等,均可干扰高级神经中枢下丘脑功能的正常活动,进而引起胃肠道的功能障碍。
3.1本组症状发作前有96.67 %患者有情绪变化(面临考试或考试后综合征),或者正处于和同学父母关系紧张期内。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器官结构正处于生长阶段,功能尚未发育健全,心理与生理发育不同步,特别是青春期心理变化处于高危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面临升学问题时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反应。心理精神因素会影响功能性肠胃病的严重程度和症状出现的形式,而根据生物-医学-心理-社会模式共同作用于一种疾病的结果和循症医学理论,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易同时患功能性肠胃病。脑-肠轴神经系统是双向作用的,也就是说,在功能性肠胃病患者中脑-肠轴神经系统和肠-脑轴神经系统的异常反应可能同时发生,而且心理问题和功能性肠胃病的程度,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的影响密切相关,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性生活事件都很可能影响胃肠功能、疼痛感觉、生活质量、学习效率等。心理和生理因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各种主观躯体体验完全可以由于心理学因素而产生[2]。因此各类生活事件及压力等都会影响到人类个体的心理状态,产生不良的情绪,当主体难以有效地应对时,就会形成躯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再加上对医学知识的溃乏尤其更让人将自己的病往坏处想,形成恶性循环。
3.2功能性肠胃病除药物治疗外,首先要养成规律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适当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娱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能力。其次必须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压力,同时给予一定的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或心理干预,可以配合使用一些安慰剂,大部分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善[3]。若有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可以请心理专科医生协助诊治。必要时服用抗抑郁及抗焦虑药物,改善症状,提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
饮食调节方面:少食多餐,进食富含营养且宜消化的清淡食物,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忌食过冷、过热和有刺激性的食物(姜、葱、蒜、辣椒、芥末等)。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Z].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24.
[2] 徐斌. 心身医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56.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J],2012,50(6):424-425.
论文作者:李丽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8
标签:功能论文; 焦虑论文; 因素论文; 症状论文; 抑郁论文; 心理论文; 肠胃病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