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_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_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地理论文,中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的课程标准,从陈述方式到实质内容上与原大纲都有很大不同,体现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地理新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着眼于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通过研究性学习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开拓新的教育资源,完善和丰富课程体系。因此,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地理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一、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研究课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学地理课程跨科学、人文与社会、技术三大领域,课程的综合性强,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具有一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改变课程的传统功能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6项课程改革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功能,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2001,6)。它要求学科不仅要传授核心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设计一定难度的活动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在相关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个人能力、形成主动学习态度和准确价值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恰好可以改变地理课程的传统功能,为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搭建平台。

2.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传统方式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6项课程改革目标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也是其中之一,即“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2001,6)。为此,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作为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倡导“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讨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实践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

3.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构成多元的,除了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外,还有空间视觉能力、音乐节奏能力、自然观察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自我认识能力(注:詹茂光.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现代教育改革的价值.龙岩师专学报,2003.2)。这些智力综合表现为人外在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问题能力。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恰好可以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不同的地理观点的激烈交锋中,在某些开发性的地理问题探讨过程中,或运用地理原理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以此为切入点,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4.对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的培养

进入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更有能力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但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盲目改造破坏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最新制定的地理课程标准不仅将可持续发展观念列为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而且还要求教材的编写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注:沈茂德.用新课程理念引领现代地理课堂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4.4)。通过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适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关注、分析和思考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实际地理问题,将有利于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观,并成为改变观念的忠实实践者。

二、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1.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

鉴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发性、实践性、探究性及其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方法模式,故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须注重课题的设计。

(1)选题侧重于热点问题。选择热点即选择学生的关注度,也就是选择学生的兴趣度。课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正是相关资料积累的过程,也是学生乐意互相对比参照、互相讨论提出观点的过程(注: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教育发展研究,2001.5)。故而选题侧重热点,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易操作性。如西气东输、西部大开发等。

(2)选题侧重于现实生活。即选择学生亲身经历、身边感知参与、观察反思、讨论批判的事物焦点。此类题目提炼形成的过程,正是学生思维活跃,提取亲身实践中形成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认识、见解,并逐渐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故选题侧重现实,具有可把握性、实用性、激励性。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3)选题侧重于争论点。学生正处于思维的活跃时期与发展期,思维品质的提高依赖于观点的碰撞与争论。争论点作为选题,可是学生提高思维、在肯定与否定的辩论中提升自我。选择此类课题不在于刻意要求观点的正确性,而在于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信心、学习理念的培养。如人多力量大吗?

(4)选题侧重于难点。选择学生学习教材的难点,破解教材的难点既是落实大纲的要求,也是学生系统学习学科知识、循序渐进发展能力的关键。选择难点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如城市工业区位的选择等。

2.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本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原则,以课文内容为基础,结合社会、生活、环境、时事,开展一些适宜的实践性探究和学习。

(1)结合社会新闻、时事选择适宜的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讲授《中国地理》的分区地理时,有意将教材的编排做些变动,将全国分成两大部分:东部和西部。结合西部大开发,要求学生自由结合,8-10人一组,从地理学角度选择某一个方面,以“走进西部”为课题,对西部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他们查阅各种资料,分别从自然、经济、人口、文化、交通、环境、资源等方面阐述了西部大开发的目的和意义,并就“怎样对西部进行开发”“开发西部应注意的问题”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多种知识选择适宜的课题,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拟定一些辩论课题,自由组合成两组,抽签决定正反方,搜集资料、确立论据等进行辩论。如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的教学,拟定“中国人口分布现状的利大还是弊大”。经过辩论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思维更加严谨。

(3)结合社区环境,配合社会活动开展实践调查的研究。在假期中,组织学生到市农贸市场进行访问,调查各种蔬菜、水果的产地,结合各地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认识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学校曾要求学生在假期中收集废旧电池,我抓住时机,布置假期研究性学习任务,通过参观、调查、资料搜集等途径研究废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通过调查学习获得了丰富的资料,得到了感性认识,又受到了深刻教育,激发了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3.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策赂

研究性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活动,其本质还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关心的问题选择课题开展探究实践活动,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其有兴趣、有勇气、充满自信地施展各自的才能。

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教师一定要将学生引导到一个问题的情景中去,促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讨、自主解决,切不可取而代之。研究性学习一般以小组形式开展,由学生自由结合,但应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坚持人人都参与,不能排除差生,但教师应当予以适当的调整与指导。

对学生的学习,教师应给予一定的评价,地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不仅要注重探究学习的过程,而且也要注重课题研究的结果(注:陆静.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中学地理教学,2004.4)。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有序进行跟踪评价,避免研究过程的失控和研究结果的偏失。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

通过对学生一个学期的研究性学习指导,谈谈自己在指导过程中的体会。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自主选择探究内容

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不仅是进行学习探究的直接动力,也是充分发挥他们创新精神和挖掘潜能的前提。如教师布置的研究课题是“校园规划平面图”,而部分学生对市区河流污染状况很感兴趣,自行确定题目进行研究。

2.让学生关注生活实际

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有一定的发展,能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并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尽量让学生从自身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如学生根据自己因交通堵塞而上课迟到的现象,自行确定“解决我市交通堵塞之我见”的课题,通过观察走访、查阅资料等完成了这个课题。

3.在研究性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研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通过对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探究,学生获得了直接经验。

标签:;  ;  ;  ;  ;  ;  

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