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年中国文学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SSCI关键词的中国文学研究分析_文学论文

2005-2006年中国文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基于CSSCI中国文学研究关键词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国文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年中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08)04-0108-06

基于CSSCI数据平台,通过对2005-2006年中国文学研究论文所标注的关键词进行归纳分析,可以从这一特定角度考察此间学术研究的主题、热点及趋势。事实证明,这种非常技术化的分析方法难免自身的缺陷,且仅仅是一种搁置内容和意义的形式分析,但是,为了超越个人经验和主观偏好的局限而趋向学术测评的客观性,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一、概述

2005-2006年间,CSSCI共收录中国文学研究方面的论文9464篇,它们所标引的关键词16384条。这就是我们考察此间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素材。如果将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排序,那么,从理论上说,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就是此间的学术热点;它们在这两年间的不同频率,以及同此前频率的比较,就是某一主题研究趋势的标志。但是,有些文章所列关键词的专指度较低,很难反映出具体内容,如“文学研究”、“文学艺术”、“学术研究”等;因此,尽管出现的频率较高,仍将不予列入。另一方面,考虑到有些关键词的所指相同,如“古代文学”、“古典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等,则将其合而为一。这样,一共整理出10篇次以上的关键词260个,合计出现8303篇次。

为了对这些关键词及其出现的篇次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我们必须首先将其分门别类,尽管这种分类只是相对的,它们之间的交叉在所难免。表1是2005-2006年间中国文学论文关键词的类别统计结果。

表1 2005-2006年中国文学论文关键词类别统计

由表1可知,2005-2006年间关键词标引篇次最多的依次为“专人研究”、“文体类别”、“文学史论”和“文学理论”四类,关键词数量合计185个,约占总数的71%;出现频率合计5367篇次,约占总数的65%,说明这四个方面是此间中国文学研究的主体,值得重点关注。其次是“专书研究”、“文化研究”和“思想背景”三大类别,关键词数量及其所标引的篇次也比较可观,同样值得进行分析。而“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和“比较与翻译”三个类别,尽管标引的篇次比较可观,但其关键词的数量太少,特别是“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二者的比例达到142∶1,意味着同一话题的过多重复,何况其关键词本身也大多是大而化之,专指度较低,讨论的意义不大。因此,在下文仅选择了前述七个类别的关键词作具体分析。由于作品是文学的核心,所以,我们就从讨论“专书研究”开始。

二、专书研究关键词分析

文学研究无视作品文本的存在这一弊端已为当下学术界所诟病。通过2005-2006年专书研究关键词的统计分析(见表2),我们可以发现此间中国文学研究最关注的是哪些文学作品或理论著作。

表2 2005-2006年中国文学专书研究关键词统计

由表2可知,此间最受关注的文学作品是《红楼梦》。如果将涉及《红楼梦》的“贾宝玉”、“林黛玉”和“秦学”(秦可卿之学)三个关键词计算在内,合计达到359篇次,超过总篇次的61%,其“显学”的地位十分清楚。除《红楼梦》之外,另外三部古典文学名著也都榜上有名。而文学理论方面的《文心雕龙》、现代文学方面的《鲁迅全集》等广受关注似乎都在意料之中。这同2000-2004年间的状况(参见苏新宁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第八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无甚差别,说明经典的魅力是永恒的。

三、专人研究关键词分析

专人研究同专书研究相比,具有很大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学术界的注意力转移到现代和当下,在入选的53位作家中有30余位属于近现代作家,余华、莫言等当下作家也成为学术关注热点(见表3)。

表3 2005-2006年中国文学专人研究关键词统计

由表3可知,鲁迅仍然是此间学术研究的最热点,标引篇数高居榜首且遥遥领先。其次,胡适、沈从文和周作人等以往由于政治原因而被曲解、被冷落的作家受到特别关注,继续保持着2000-2004年间的研究热度。诸如此类的胡风、丁玲、林语堂、梁实秋等作家,也广受关注,这说明学术界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反思远未降温。刘心武受到关注可能和他此间的《红楼梦》研究有关。其他榜上有名的新时期作家主要缘自他们的创作本身。在古代文学方面,最受关注的还是诗人和唐宋大家。在理论批评方面,刘勰之外则有金圣叹受到青睐,这显然与其独特的评点方法有关。巴赫金作为唯一的国外学者出现10篇次,说明他的学说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孔子和庄子的同时出现则标明当下中国文学研究所参照的两大主要思想路线。

四、文学史论关键词分析

文学史是文学研究的重镇。表4给出了2005-2006年间的文学史研究关键词的统计结果,从中可见这一领域的主要热点。

表4 2005-2006年中国文学研究文学史论关键词统计

由表4可知,在断代史方面,中国现当代文学仍然是学术史的热点,这与2000-2004年间的情况相同。在现当代文学中,与政治有关的“革命文学”、“抗战文学”、“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以及“文学革命”等文学史现象受到特别关注,十分惹眼。另外,除“五四文学”、“十七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等原有历史时段继续受到关注外,2004-2005年间又出现了“新世纪文学”概念,并且高达34篇次而位居第五;而所谓“新世纪”才不过五六年,此间文学究竟发生了多少变化能使这一概念得以确立,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在古代文学方面,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传统领域仍然是研究的热点,这同当代文学热衷于新话题、新概念形成鲜明对照,这可能是不同学科使然。

五、文体类别关键词分析

如果说文学史论侧重于文学的宏观把握,专书研究属于文学的微观个案分析,那么,文体类别研究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观”。对其分析,能够更加具体地了解中国文学研究的状况。表5是2005-2006年间中国文学研究文体类别关键词统计的结果。

表5 2005-2006年中国文学研究文体类别关键词统计

由表5可知,在各种文体类别中,小说和诗歌最受关注,网络文学作为新兴文类紧随其后,和2000-2004年间的情况基本相同。值得关注的是,民间文学(故事)、儿童文学、民族文学和神话等边缘文体此间受到特别重视,台湾文学和俄罗斯文学作为区域性文类也达到10篇次。“学术研讨会”居然达到29篇次,可见此类活动之盛。关于“学科建设”的讨论热情不减,显然同学术权力的导向密切相关。“文学教育”和“语文课文”的高频出现实属意外,“生态文学”和“京味文学”的研究也引人注目。总之,就文体类别而言,2005-2006年间的中国文学研究呈现更加多元的趋向。

六、文学理论关键词分析

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总体概括,也是近年来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表6给出了2005-2006年文学理论关键词统计结果,从中可以见出此间的热点和趋势。

表6 2005-2006年文学理论关键词统计

由表6可知,“文学理论”关键词高居榜首,居然达到了259篇次,超过文学理论关键词总数的20%。而“文学理论”的所指又非常宽泛,大多就文学理论(或文艺学)这一学科而言,大而化之也就在所难免了。这是“文学理论”(或称“文艺学”)长期以来的痼疾。令人欣喜的是,这一领域出现的新气象也十分显著,这就是位居第二的是“文学叙事”,如果将同“叙事”相关的关键词合为一体,则达到了135篇次,超过总篇次的10%,其研究热度相当可观。此外,“文学性”、“互文性”、“文学语言”和“隐喻”等和叙事学一样,也是此间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说明这一学科对于新事物具有极大的兴趣。当然,文学理论也有自己的学术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经典、意象和形象等也以高频次出现;特别是“文学经典”受到热议,面对传媒和大众文化对于文学的冲击,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性。至于“审美意识形态”也高频次入围,显然是由某一统编教材引发的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讨论所造成的,除显示了这一事情出现的时段之外,其学术研究趋势的意义不大。

七、文化研究关键词分析

文化研究是近年来从文学研究主要是从文学理论学科中分化出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尽管学术界对这一新领域微词不断,但其成绩不可否认,特别是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带给文学研究不少有益的启示。表7给出了2005-2006年间文化研究关键词统计结果,从中可见一斑。

表7 2005-2006年文化研究关键词统计

由表7可知,现代性(包括后现代)是文化研究最热衷于探讨的问题和最习惯使用的术语,能否将这一术语定义为当下文化研究的核心概念暂且不论,毫无疑问的是,这一问题无疑属于文化研究的最热点。其次,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审美文化和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全球化和日常生活等,也是文化研究所着力关注的问题。另外就是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我们之所以将其归并到文化研究中,就在于它和文化研究一样,学术指向已经游离于文学本身,尽管它也不遗余力地从文学中搜罗思想资源。

八、思想背景关键词分析

在中国文学研究中,有些论文标引的关键词并非文学或者远离文学,但又是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或理论依据。表8给出了2005-2006年思想背景关键词统计的结果,从中可以了解此间的中国文学研究所参照的思想资源或理论依据。

表8 2005-2006年思想背景关键词统计

由表8可知,使用最多的是意识形态和性别意识两类关键词,前者显然和文学理论类别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相关,后者则是这几年一直高烧不退的热门话题,究竟期间有多少研究深度的推进则不甚了然。其次,以佛教禅宗为主的中国文化、以生命哲学和存在主义为主的西方文化,也是此间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思想参照。总体来看,2005-2006年间的中国文学研究由于测评时间较短,没有2000-2004年间的学术背景那么丰富多样。

标签:;  ;  ;  ;  ;  

2005~2006年中国文学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SSCI关键词的中国文学研究分析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