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经济三维框架: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框架论文,城市群论文,战略论文,经济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
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集团化的趋势日益加强,从全球竞争的角度看,城市群已成为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的基本单位和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未来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建设一个强大的城市群,将成为赢得本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我国对城市群的建设和协调发展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以沿海及京广京哈线为纵轴,长江及陇海线为横轴,若干城市群为主体,其他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目前我国正在形成的城市群主要有: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江汉平原、海峡西岸、成渝、关中、湘东等城市群。
而我国的城市发展由于受行政分割和管理体制的束缚,城市间的不协调发展现象大量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域内重复建设,大量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不能共建共享,使用效率不能有效发挥,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二是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性高,城市群区域内更多的是竞争性而互补性不足,背离了社会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客观要求,损害了地区间的产业合理分工,牺牲了区际比较利益;三是忽略了区域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培育,没有考虑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强背景下区域经济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中的镶嵌与联系,等等。
本文拟从集聚经济的视角,着眼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强化的背景,构建一个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综合的研究框架,力求提升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效果。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已有的关于城市群形成发展的研究主要基于经济一体化理论背景下不同城市的特殊性及其特有效应,比较优势理论背景下不同城市资源或要素优化重组的互补共生效应,增长极理论与点轴开发理论背景下节点城市外向型辐射与带动作用,协同发展理论背景下跨行政区的协同开发与集聚效应的产生等等。在此先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主要有:
(一)对城市群形成与发展机制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多集中于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s)、大都市带(Megalopolis)、城市体系(Urban systems)和城市——区域(City-Regions)等四个方面:(1)都市区(圈)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都市区的形成是大城市扩散力大于集聚力的必然产物,人口、工业、商业和零售业活动、办公业和高技术产业等外迁所表现出的郊区化是关键(冯健,2005),是福特主义盛行、中产阶级壮大、市中心环境恶化、交通工具的革新、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的规划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顾朝林等,2000);(2)大都市带的形成与发展机制。Gottmann(1957)根据对美国东北海岸城市密集地区的考察,创造性地提出了大都市带的概念,认为它是在区域地形、历史和政治条件下,各种“交易活动”高度集聚,中心城市扩散、信息技术革命与“白领革命”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的结果。Kipnis(1997)研究发现,以色列沿海大城市带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以色列后工业化时代的进入以及与全球经济日益密切的联系。其他一些学者则注意到了城市间的交互作用。如Doxiadis(1970)认为各种“流”的强烈交互作用是各个都市区之间组成大都市带的动力,Papaioannou(1996)注重复杂的交通通讯网络连接在大都市带形成中的促进作用。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核心经济区域也出现了类似西方大都市带的现象。麦吉(Mcgee,T.G.,1991)称之为Desakota,其实质是城乡一体化,产生的背景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带有明显外力推动特征。(Peirce N.R.等,1993)通过解剖美国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后提出了Citistate概念,它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城市化高级阶段的一种表现形式。跨国企业使资金、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而跨国企业总部在大都市的聚集又引致资本、信息、人才的汇集。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是既有高密集性中心城市又有全球性腹地的Citistate形成的根本动力;(3)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研究者们多从微观上分析城市体系的形成机理,认为其核心动力在于集聚和分散的矛盾运动。根据研究范式的差异,可分为三种不同学派:第一种是静态无贸易成本学派。其核心思想是,城市的集聚力来源于本地化的外部规模经济,分散力是基于“地租”集聚的不经济(Henderson,1974)。为克服Henderson模型缺乏微观经济基础和多样化城市的缺陷,Fujita(1985)用张伯伦型集聚,Helsley等(1990)和Duranton(1998)用斯密型集聚分别代替马歇尔型集聚,获得与Henderson(1974)模型的同样结果。Abdel-Rahman(1990a,1990b,1993)曾先后通过引入非贸易性最终产品、产业部门间的外部性和范围经济,建立了专业化城市和多样化城市共存的城市系统模型。第二种是静态有贸易成本学派。其核心思想是,城市的集聚力来源于企业规模经济导致的报酬递增(Fujita,Krugman and Mori,1999),分散力是空间距离导致的商品的运输成本。第三种是动态内生学派。其核心思想是,知识技术是城市体系形成的重要内生动力。Brezis和Krugman(1997)认为,边干边学和地方化知识是集聚力的来源;(4)城市——区域(City-regions)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城市——区域不仅是城市在空间上的扩展,也是城市功能升级、产业扩散、经济空间联系日益紧密的过程中形成的地域现象(余丹林,魏也华,2003)。Scott等(2001)认为,全球城市——区域形成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全球化。Webster(2003)认为城市-区域是在政府和市场经济构成的制度网络中自发生长的,最小交易成本是其动力。Alexandra Jones等人(2006)从内生增长的角度,研究得出,城市——区域的增长关键在于具有可持续支撑力的知识密集型城市。
国内学者对城市群形成演化机理的研究主要有:城市群是跨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在区域层面上空间网络化的体现,跨国企业的服务企业的组织创新及其价值链重构(胡彬,2003)、全球范围内的资本转移(周牧之,2004;林先扬,陈忠暖,2004)等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群的快速发展;新技术革命导致的主导产业转换(葛岳静,1993),以及产业结构变迁中所产生的关联效应、转移效应和聚集效应,决定了城市群经济的自主增长和自我发展能力(张祥建等,2003)。其中,工业化是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徐永健,许学强,阎小培,2000);城市群的本质特征在于城市间的联系网络,其形成与演化实际上是区域城市(镇)间频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交互作用的结果(苗长虹,王海江,2006),是区域集聚和扩散效应不断矛盾运动的体现,城市群形成的根本动力在于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两种异质空间在相邻条件下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力以“流”的形式表现为各种要素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聚和扩散(张京祥等,2001)。
(二)产业集聚与城市群形成发展的相关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城市向心力与离心力长期均衡运动的结果;而向心力来源于产业专业化或多样性造成的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Mills和Hamilton,1989)。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分工经济与交易费用的冲突是城市产生的根本原因(杨小凯,1998)。新增长理论认为,产业多样化比专业化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因产业多样化能促进知识的扩散与运用,即“知识的外部性”(Jacobs,1969;Combes,2000;Porter,1990)。多样化对于新的、创新的部门的确重要,但具有相似专业的历史对成熟产业显得更为重要(Henderson等,1995;Feldman和Audretsch,1999)。演化经济学认为,通过选择,多样性的创造与毁灭推动着系统的演化(Nelson和Winter,1982;Rammel,van den Bergh,2003)。投资组合理论认为,区域多样性作为一种战略可能减小经济衰退的风险(Baldwin和Brown 2004)。城市群内产业分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产业同构问题,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非常多,但研究对象多为长三角城市群(唐立国,2002;李清娟,2006)。王磊(2002)、石崧(2005)从劳动空间分工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大都市区的空间组织机理,认为城市群的形成在于分工所导致的“集聚效应”与“分散效应”叠加而成的正的“溢出效应”。我国关于产业分工对城市群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城市群上(陈建军,姚先国,2003;裴瑱,2006),认为长三角发展的关键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合理分工。李国平(2004)、李学鑫和苗长虹(2006)等分别对京津冀、珠三角和中原等城市群的分工也进行了研究。
(三)全球生产网络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
关于全球生产网络本身的分析及其在各种尺度空间条件下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目前全球生产网络的主要研究内容(Hess,2004)。自Borru(1997)提出了“生产网络”概念之后,以Henderson等(2002)、Dicken(2003)、Coe等(2004)等人为代表的曼彻斯特大学学派及夏威夷大学的Ernst等(2002)相继提出了全球生产网络新的研究框架。曼彻斯特学派全球生产网络研究以企业、制度、关系/流、空间/地方为主要考察维度,并以技术、时间为外在影响要素,主要围绕价值、权力与镶嵌等几个要素进行一些关键问题的探讨,注重不同环节在价值生产方面的差异并赋予其空间概念,从而将地方发展与全球化相联系。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童昕、王缉慈(1999)分析了信息技术产业全球网络与地方产业网络的关系,着重阐述全球-本地网络中的知识流动、积累和创新;宁越敏、李健(2006)关注到由于模块化的生产,发达国家和地区企业不仅把高科技产品生产链中劳动力密集部分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也出现了R&D中心和区域总部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刘德学等(2006)以全球生产网络为分析框架,研究了我国加工贸易升级问题。
(四)已有研究成果的欠缺
纵观已有的相关研究,存在着多方面的欠缺或不足,主要包括:
1.从研究的学科上看,以地理学为主,经济学、城市规划学较少,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的很少。相对而言,地理学侧重于空间性和综合性,强调宏观上的“面面俱到”,常常缺乏企业微观层面和产业中观层面上的解释;而经济学的分析又趋于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往往抽掉城市群演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具体且独特的区域(地方)因素,因而,实际解释力也大打折扣。显然,各学科尚未形成统一的综合研究理论框架。
2.从理论上看,城市地理学重点从规模、职能、空间三大结构和基础设施网络方面展开对城市空间组织的研究,但对城市群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不够深入。城市经济学主要从事城市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对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较少涉及。经济地理学虽然对经济活动的集聚扩散,新产业区的形成有所研究,但对产业布局如何与城市空间组织相结合的研究还较薄弱。城市规划学一直致力于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和整合研究,但对城市空间演变的理论研究还较少涉及。
3.集聚经济是城市群形成的基本动力,然而,传统的集聚经济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其在解释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一是主要考察了单一城市内经济行为主体所获得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外部性,而相对忽略了与外部城市之间交易与协作的重要性,忽略了城市群分工交易经济和学习经济;二是强调企业总体数量的增加对区位中某一企业带来的正外部性,相对忽略了企业之间因产业选择的异同、社会分工的深化而导致的正外部性,即强调量而忽视了质;三是忽略了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没有考虑全球生产网络作用下的区域空间重构、区域空间镶嵌、价值区段集聚、等级扩散与联系,以及全球化与地方化作用进程中不同行动者多重力量的影响。
4.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均有待于拓展。理论研究多局限于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实证研究则多集中于发育较成熟的城市群,对欠发达地区城市群的研究很少。从研究方法上看,实证性归纳式研究较多,规范性理论抽象研究较少;定性描述的较多,定量的分析较少。从研究的空间尺度上看,常常局限于城市群地域层面“就城市群论城市群”,较少从全球和国家层面以及城市、(新)产业区的地方层面进行研究。
5.在城市群形成与发展机理的研究中,多数学者把各城市看作是只具有规模大小差别而没有产业差别的“质点”,很少考虑产业组织与分工的作用;多数学者以“空间结构”作为城市群演化的研究对象,从“城市区域相互作用与联系”切入,强调区域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在城市群形成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主要解释城际交通设施有利于城市间的相互联系,但往往又缺乏其作用的微观机理分析;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生产网络主导的区域空间作用机制极少涉及。
可见,已有的研究还没有联系空间组织、产业分工与交易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城市群形成与发展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三、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集聚经济三维研究框架及其理论内涵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践背景与发展趋势,拓展研究的空间尺度,以集聚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一个包含空间集聚、产业集聚和全球生产网络区域空间镶嵌的价值区段集聚及其等级扩散与联系的集聚经济的三维研究框架,拟综合运用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并同新国际劳动分工、全球价值链、全球生产网络等框架,全面系统地研究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分析城市群空间组织与产业布局的耦合互动,全球生产网络与区域空间组织重构,全球化与地方化的互动,城市群形成与演化的微观机理,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交易经济和学习经济动态作用下微观主体个体行为及其集合效应。将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置于全球和区域的层面,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研究,更好地指导推动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实践,使理论研究和实践效果都得到有效的和显著的提升。
(一)基本架构
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集聚经济三维研究框架的基本架构如下:
(二)理论内涵
上述集聚经济三维研究框架,系统研究城市群的空间组织,产业整体布局,各城市产业专业性与多样化分工,城市间产业关联、产业竞争与互补,全球生产网络区域空间镶嵌的价值区段集聚、等级扩散与联系等。该理论模型包括以下基本内涵:
1.基于空间集聚视角研究城市群空间组织优化模式及对策。以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集聚与扩散等相关理论为依据,论证分析各物质要素(物质空间各要素的位置关系)和活动要素(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的空间分布)在城市群体地域空间上的空间布局和运动过程。
2.基于产业集聚与分工交易视角研究城市群形成发展与提升城市群产业集聚效应的途径。论证分析影响城市群产业分工与交易、产业关联;专业性城市和多样化城市的形成机理与共存的条件;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和学习经济在城市群首位城市形成中的作用等。
3.基于全球生产网络与全球化背景研究全球生产网络下城市群空间重构。在跨学科研究框架基础上,并同新国际劳动分工、全球价值链、全球生产网络等框架,阐释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城市群空间重构的新的机制和空间特征;研究城市群在全球生产网络价值链中的空间镶嵌、价值区段集聚、等级扩散与联系;研究全球化与地方化共同作用下区域空间结构演变机制、价值链各环节的有效联接途径。
4.全面综合地分析空间集聚与产业集聚的耦合互动,全球生产网络与区域空间组织的嫁接,全球化与地方化的互动,探讨城市间合作协调机制以及城市群整体发展战略,研究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体系。
5.对集聚经济三维框架下城市群形成演变机理与发展战略的实践应用效果进行系统的分析预测与综合评估。结合特定区域的区情与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趋势,结合该区域在全球生产网络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及变动趋势等,进行集聚经济三维框架下城市群形成发展实践效果的分析预测与综合评估。
四、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集聚经济三维框架的学科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与学科价值
1.基于集聚经济的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三维研究框架既包含了从全球、区域以及地方等多尺度的空间,又包含全球化与地方化作用进程中不同行动者多重力量考察,全面系统运用多学科相关理论与方法,在传统城市群理论研究基础上,构建出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
2.在分工交易、专业性与多样化的基础上,从一个更为综合的全球生产网络的层面探索城市群生产空间组织重构与城市群形成发展,将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研究纳入全球化的视野。
3.运用多学科的思维与方法,探讨并揭示集聚经济三维框架下城市群形成与动态性演化的内在机理,结合城市群形成演化基本条件、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从理论层面系统分析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障碍因素、协调机制并提出推动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战略,将传统的空间组织、集聚与扩散、产业分工与交易、专业性与多样化、全球化与地方化、价值链与产业链等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于集聚经济三维框架下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研究架构中,由此赋予它们新的学术内涵而拓展这些传统理论及方法的理论空间和学术空间。
(二)现实意义与应用前景
1.将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置于一个包括空间集聚、产业集聚与全球生产网络区域空间镶嵌的价值区段集聚的集聚经济三维框架进行研究,对于全面系统地制定发展战略推动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
2.将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置于全球生产网络,考量其在全球生产网络价值链中的价值区段集聚、等级扩散与联系,对于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在实证研究中,将集聚经济三维框架应用于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实践架构中,从不同视角全方位研究构建推动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发展战略与系列政策措施,为推动城市群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新的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新的实践机制。
标签:中国城市群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全球化论文; 集聚效应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产业集聚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