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的哲学探讨_精神文明论文

精神文明建设的哲学探讨_精神文明论文

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哲学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加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从战略高度认识建设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问题,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的自觉性,本文拟从文明建设的基础理论方面,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文明根植于人的实践本质和本质活动之中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存在方式。“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已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第10页)人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自己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实践体现了人是感性存在物和有理性的存在物的统一。人类实践活动的宏观进程形成了社会的文化和文明,文化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及其成果,而文明则是其中积极的、具有历史合理性的东西。文化在内涵上是与自然相对的,被理解为人自己生产、创造的的东西——“人工自然”、“人化自然”、“文化世界”,以区别于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自在自然”,它表示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人的目的、需要)的方面,体现了人的能动性、主体性和社会历史性。文明在内涵上则是与野蛮、愚昧相对的,它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开化的状况。总之,文明和文化两个范畴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文化包括人类活动的过程、方式及全部结果,而文明主要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是文化中进步、积极、合理成份的总和,因而文明就成为文化进步的衡量标志。如果说文化与人类社会同步产生和发展,那么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则要从人类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奴隶社会开始,并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构成文明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是最能反映人类实践活动本质的是生产实践活动。通常讲的生产,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然而从广义上讲,生产包括三种,即物的生产、人的生产和精神生产。马克思、恩格斯称为“自己生命的生产”、“他人生命的生产”和“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生产和精神生产分别生产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作为自然的感性存在物和有意识的理性存在物之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人的生产则实现种的繁衍,为物的生产和精神生产提供主体,从而使这两类生产得以延续和发展,人类自身也得以存在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人们在生产出产品的同时,还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出相应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7页)“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物质生产形成社会的物质关系即经济关系以及作为经济集中表现的社会的政治关系;人口生产形成社会的婚姻、家庭关系;精神生产形成社会的思想关系。人类在三类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社会活动,形成有机联系的社会关系体系。既然生产实践最能反映实线的本质,因此与三类生产相关联的有三种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即进行物的生产以改造自然;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以改革社会,包括处理社会的物质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和其它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处理婚姻、家庭关系、使人的生产得以实现;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包括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生产。

三类生产以及相关联的三种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主要内容。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物质生产的积极成果,它包括生产力时状况、生产的规模、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产条件的状况等。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客观世界的积极成果,体现精神生产的水平和状况,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两个方面。科学、文化、教育指社会的文化、知识、智慧等状况,人们在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素养和达到的水平,包括有关的物质设施、机构、规模和水平;社会的思想道德是指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风貌、社会风尚,人们的世界观、信念、理想、觉悟、情操以及组织性和纪律性等方面的情况,其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理想和道德是体现一个社会精神文明最有代表性的因素。而制度文明是体现人类在进行三类生产和其它的实践活动中,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积级成果,包括行为规范如生产——工艺规范及道德规范和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婚姻家庭制度等,表明人的社会化、民主化和开化的程度。

总之,文明根植于人的实践本质和本质活动之中,是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体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也根植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我们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

二、精神文明是文明的核心和灵魂

关于精神文明在社会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可以从实践活动的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考察。从宏观来看,三种文明的内在关系表现为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处于核心地位、起着灵魂作用,制度文明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因为,物质文明归根到底是社会的生产力状况以及相应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其它社会关系,社会的物质生活制约着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因而,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制约着精神文明的状况和可能达到的水平;物质文明还制约着制度文明的性质,因为制度文明不过是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社会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而已。精神文明则是对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意识和思想升华;反之精神文明又可以转化为其它两个文明,精神文明中的科学、文化、教育可直接物化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中的理想、道德又可分化、现实化为制度文明的行为规范和制度。是否可以这样说:若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就没有基础和源泉;若没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则没有动力和方向;若没有制度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难以实现和发展。

实践过程的微观结构也反映了三种文明的内在联系以及精神文明的核心地位。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主体性活动,主客体形成双向运动,即个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活动中,认识外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也改造自身,改造人的主观世界,调整人的目的和需要,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活动的微观结构包括目的、手段和结果三个环节,人的实践活动就是措凭手段达到目的的话动。这里表现出三种文明的内在关系,其中,精神文明决定着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方向,直接制约着实践活动的结果。先看实践目的,实践的目的反映着主体的意识、愿望及其内在尺度,也可以说,实践的现实目的,反映着人的精神文明的状况,即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社会、精神客体的规律性的认识以及对人自身的需要、能力等的认识程度和水平。实际上是精神文明的状况直接决定着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再从实践的手段看,实践的手段不过是人对外部世界作用的方式,即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方式。因而一方面手段是依目的而定的,手段体现着强烈的目的性,进而体现着精神文明的状况和水平;另一方面,实践的手段作为“人工器官”是物质生产的产品,是物质文明的成果,也是精神文明的物化,这又表明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决定着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技术性质和水平;再者,实践手段的实施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一定的社会交往来实现,即通过一定的生产技术交往、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精神交往并在一定的社会结钩、社会规范中制度中进行。因而实践活动的社会方式也体现了制度文明的状况和水平以及制度文明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制约作用。其中实践活动的社会方式归根到底是受实践活动的物质手段制约的,这又体观了物质文明对制度文明的制约作用。至于实践的结果,实践的结果是在外部世界中,主体目的的对象化、现实化,它是改变了原有自然形态的人工创造物,是符合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因而它是以产品形式、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制度文明的成果。

通过以上对三种文明内在关系以及精神文明是文明的核心和灵魂的分析,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物质文明是基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但是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环,甚至社会也会变质。”

三、建设精神文明的实质提高人的素质

为了更好地发挥精神文明在社会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作用,还应当进一步明确建设精神文明的实质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一是提高主体的认知能力,即提高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主体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主体认识主客体关系能力,以增强自身实践目的的现实性,提高改造世界的自觉性。二是提高主体改造客体的能力,不断改进和创造新的工具,增强实践手段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动性。三是提高主体改造客体的有效性,不断增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创造更多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强化理想和道德,使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本身文明起来。

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理想、道德素养,关键在于教育。因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百年树人的事业,尤其对一个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发展教育尤为重要。邓小平同志早在1977年就明确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8页)其后又指出“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同上书,第95页)“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教育、道德教育。”(同上书,第369页)“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页)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为了在21世纪以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取胜,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标签:;  ;  ;  ;  ;  ;  ;  ;  ;  ;  

精神文明建设的哲学探讨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