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就业发展与劳动生产率增长探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生产率论文,非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利用Cornwall J.和Cornwall W.(1994年)的指数分解方法和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的原始数据分析了非农就业发展与劳动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为纯生产率增长效应和非农就业发展的结构效应,而后者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第二产业就业发展的结构效应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构效应。将这一方法应用于中国统计数据的分析,有了以下发现:
(1)尽管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大部分仍由纯生产率增长效应来解释,但非农就业发展的结构效应在1987年以前和2003年以后均有较大贡献,从时间上看呈现出“U”形发展轨迹。在1987年以前,非农就业发展的贡献率较高,但在1987年~2003年间,非农就业发展的贡献率有所下降,特别是在1998年~2002年降到谷底,其中第二产业就业发展的贡献率为负。2003年以后,非农就业发展的贡献率又快速提高,特别是第二产业就业发展的贡献有了迅速地回升。本文还发现,第三产业的结构效应比第二产业的结构效应更加稳定。
(2)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差距是地区差距重要的影响因素,只有欠发达地区保持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地区差距才有可能减小。本文发现,东中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差距可由纯生产率增长差距和非农就业发展的结构效应差距来解释,其中纯生产率增长差距约占四分之三,而非农就业发展的结构效应约占四分之一。
(3)指数方法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分解受到很多批评,主要的原因是它不能够对非农就业发展结构效应的有效性作出统计上的推断,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本文最后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检验。发现,非农就业发展、劳均资本积累、技术进步是影响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非农就业发展为0.399,这在经验上进一步支持了非农就业发展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