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国石化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考_能源论文

加快我国石化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考_能源论文

加快发展我国石化工业的战略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快发展论文,石化论文,思路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石油化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整个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人民生活、国防科技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所以,被人们称为“现代工业的先导”和“跨世纪发展的工业”。

我国的石油化工工业解放后虽然有了惊人的超常规发展,但依然不能满足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从某个侧面讲,已成为国民经济腾飞的瓶颈。因此,加快发展我国石油化工工业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托付。当前,加快发展我国石油化工工业的主客观条件都已成熟。问题是我们能不能真正解放思想和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勇敢主动地去参与国际高层次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的较量,抓住时机,迎接挑战!

一、解放思想

真正地解放思想,就是要尽快自觉地从束缚生产力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传统的等、靠、要思想方法里解放出来,依靠自身努力把握住发展时机。中国石化总公司是计划经济或有计划商品任务时期的产物,当初组建的意图就是通过行政的办法对全国石化产业进行带垄断的经营,因此它采取的是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1983-1992年产品计划销售配额曾高达95%以上。然而由于资源短缺,除计划供应以外,众多缺口原料要企业从市场上自己解决。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即产品销售一头被卡死,资源供应一头要由企业搞活的困难。1993年以后情况有所改善,但所属企业基本上没有摆脱“只顾生产、不问需求”的局面,企业不能有自己独立的市场战略,不能进行独立的市场操作。在技术进步方面,大型新项目上马由国家批准(这是十分必要的),但小的甚至技改、技措项目也要层层报批,否则银行不给贷款,供应部门不给物料。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把解决困难的希望寄托于国家,片面认为企业竞争,就是“找上级”的竞争,谁能得到上级领导人的支持,谁就是竞争的胜利者。所以,解放思想是石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第一重要问题。

怎样解放思想呢?作为国家和主管部门就是要切切实实按照中央《转机条例》的规定,把应给企业的权利不折不扣地归还给企业。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国有资产可以增值,企业有利可得,就应放手让企业去干;作为企业来说,则要敢于向各种“不合时宜”的框框挑战,执行国家政策要有坚定性、灵活性,在政策研究上要有超前性、创造性,只要符合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应大胆地闯,抢抓机遇,实现跳跃式的发展。世界石油化工的产业升级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是西方发达国家把产业升级到劳动力少,盈利高的重化工产业部门,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传递给发展中国家;第二次是把自己升级到耗能少,技术高的高技术产业,把耗能高的粗放型炼油、重化工产业传递给发展中国家;现在正进行的第三次的产业升级,是向微电子高技术为中心的产业群发展,把粗加工制成品工业传递给发展中家。前两次,我们已失之交臂,这一次无论如何也不应失去机遇。

二、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

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尽快地实现行业发展战略的转移,走企业国际化的道路,并加强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石化产业基本上执行的是以内需为主的内向型发展战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继续坚持这种发展战略,前途是十分有限的。世界银行对战后41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的分析证实,采用外向发展战略的国家,发展速度高4-5个百分点。二次大战后,亚洲的石油生产国,绝大多数都是走内向发展道路的,结果效益都不大;而贫油国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采取外向发展战略,却取得了成功。

目前,我国原油十分紧张。1992年全国原油总产量为1.2114亿吨,与全国原油加工能力1.6026亿吨比,原油缺口为3912万吨。据英国石油专家M.C.萨拉梅预测,2000年我国原油产量只能维持在这个水平上。而那时全国的石油消费量可达到1.77亿吨,实际缺口将为5287万吨。然而,国际市场原油却十分丰富。据美国《油汽杂志》最近报道,1993年探明的储量为1万亿吨,1992年生产总量为31.49亿吨,总消耗量为31亿吨,尚有0.49亿吨富裕(石脑油有近1000万吨过剩)。以后每年将以2%速度递增。日本本土不生产原油,却大量输入国外原油,仅1986年就加工外油2.4亿吨;意大利本国原油产量不到0.29亿吨,1986年却加工原油1.34亿吨。所以,只要我们转变发展战略,投身外向开拓,解决我们的原油缺额是完全有可能的。

当然,走企业国际化的道路,不仅是商品的国际化,更重要的是资本国际化、技术国际化、人才国际化。

目前制约中国石化产业最大的问题是融资困难。“七·五”期间石化总公司共利用外资40亿美元,国内贷款、债券80亿元,如果“八·五”期间还要再建7套乙烯,筹资还要再翻两番。这样一笔巨额资金单靠石油化工产业自有资金是不行的。扩大融资,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游资,也就是股票投资和信用贷款。然而,在当前股市低迷的情况下,发行股票绝非轻而易举。妥善的办法还是多渠道融资,即既有全民、集体、个人、部门、地方的股份化,外资独资,又有国内外的贷款,债券投资及合作合资,补偿贸易,甚至可以把现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拿到银行去办理抵押贷款以高速筹集资金。在利用外资时有两个问题需十分重视:①国外商业贷款利率高、手续费多、外国政府贷款虽然利率低些,但附加条件多,往往是以引进国外技术设备为对等条件,搞不好就要吃亏。这就需要一批功底扎实、具有较深的经贸理论和实践造诣,熟悉国际应对进退和交际礼仪的专门家进行谈判,防止被利用、欺骗。②汇率风险。1978年扬子石化公司引进30万吨乙烯时,外汇官价1美元=1.57元人民币,投资概算为25亿元;1989年10月一期工程全部建成时汇率为5.72元,总投资则增为70.8亿元;至2000年还清贷款时本息为150.8亿元。是最初投资的603%。外国人就这样从我们缺少知识和经验中赚取了高额汇率盈余。这个教训是十分惨重的,应该牢牢记住。

在技术国际化方面。中国石化总公司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做了大量工作。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任务依然很重。从装置规模来看、虽然我们已经有了5套年产30万吨的大乙烯和一些500万吨以上的常减压蒸馏装置,但目前国际规模乙烯已达45-72万吨,常减压蒸馏装置小于1000万吨/年已无法盈利。所以,通过技术改造达到规模经济的任务依然很重。在产品品种方面,当前,国外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已达50%,我们只能生产一些大路货通用牌号;国外仅精细化工有6900多个品种,我国只有1450个品种;合成橡胶国际上已有7大类,我国只有4大类;聚乙烯、聚丙烯塑料约有261种,我国只有65种(以上系按1991年资料整理)。因此,继续执行引进、发展的政策仍十分必要。但今后应该引进国外尚属萌芽阶段的新技术,引进之后完善了再应用于工业。象日本那样,“得益于先,‘发明’于后”、从而绕过工艺流程转换的过渡阶段,取得跳跃式前进的效果。

80年代以来,企业国际化的一个新形势就是人才国际化。发达国家纷纷把以物为中心的国际化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国际化。他们每年要派出数千万人到国外去工作和旅游,象海绵一样,在那些地方吸足水份,带回本国来放出。中国石化总公司已经是拥有80万职工,1000多套装置的石化产业集团企业、特别是五大乙烯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专家和操作能手,完全有条件进行人才输出,从而在国际交往中推销、充实、发展自己。

当前,国际经济正处于低速增长阶段。由于原料涨价,成本增加,市场饱和,世界各大化学公司纷纷实行大规模改组和调整,紧缩传统的大宗石化产品生产,关闭和转卖无利或低利的石化装置;而产油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日益觉醒,认识到仅靠出卖石油资源不能提高综合国力,纷纷投资建造自己的石化工业。80年代中期、沙特阿拉伯、伊朗等都建有自己的石化联合企业,科威特石油总公司不仅有自己的开采公司、炼油公司、运输公司,而且有海外投资公司,并拥有众多的乙烯公司、炼油厂和加油站及化肥公司的股权。这些国家和我国都有着良好的国家关系,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它们的需求,打开人才国际化的道路。

在走企业国际化道路,加强对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加快引进设备国产化的进程。我国的石化骨干企业,一般地说,技术装备都比较优良,但技术经济匹配不好,装置达标进程非常缓慢,我国第一套30万吨/年乙烯装置是1976年在燕山石化公司建成投产的,直到1988年才达到生产能力,达标时间历时12年。我国第一套国产3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是1979年在吴泾化工厂试车成功的,至今尚未达到设计能力。而罗马尼亚同期引进的大化肥四年以后就国产化了。1989年中国石化总公司在全系统开展生产装置全面达标和工艺设备国产化活动,现有167套装置实现了全面达标,备件国产化率达到50%以上,乙烯生产能力从1988年的123.1万吨提高到1992年的180万吨,相当于增加了近两套30万吨乙烯装置的能力,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希望石化总公司继续抓下去,尽快地挖出设备潜力。

其次是要注意能源的合理使用和节能技术的推广。目前,我国每年用于工业窑炉直接燃烧掉的石油资源(原油和重油)多达3000万吨,加工成石油化工产品的只占总产量的50%,而每年进口的石化产品却高达几百万吨,要花掉几十亿元外汇。如果把这些资源合理使用,增加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及更深加工的能力,即可获得上百亿元的收入。

三、采取高技术战略,走产业高技术化,经营多样化,管理集约化的路子。

高技术战略,就是要快速抢占本行业的技术制高点。本世纪30年代,在众多化学公司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杜邦公司率先进行“尼龙66”的研究,一举夺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1945年日本投降后,战争使日猛醒到原来他们与欧美的科技水平已经相差20至30年了。于是,提出“技术立国”的国策。从国外引进技术,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改进。最典型的例子是引进钢铁技术和电子技术。日本的转炉、高炉、连铸、冷轧技术来自美国、联邦德国、瑞士、苏联等国。日本把这些技术加以协调和融合,构成了日本式的世界最先进的整套钢铁技术又出口给欧美。使日本由最大的技术进口国转为技术出口国。我国首钢也有这样的例子,他们从比利时引进了一套70年代的二手设备,经过改进,成为90年代的先进技术。

技术竞争,实质是人才竞争。70年代以来,西方各大化学公司竞相拨出巨款,从事高技术的化工研究。美国杜邦公司1981-1987年,7年的科研开发经费即达70亿美元。联邦德国的拜尔、赫斯特、巴斯夫三家公司1986年的科研经费合计为26.2亿美元。这些数字充分说明研究开发在西方化学公司的战略地位。在人才培训上,各大化学公司都毫无例外地不惜重金抓教育。在高技术竞争中,人的素质显得更为重要。中国石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人力、物力、财力都不能与西方大化学公司抗衡,但一定要把眼光看远,要拿出一定的资金,选拔政治立场坚定,基础理论功底扎实的高级人才,选准目标、积极开发具有我国特色的高技术产品。既要搞应用开发,又要有从事理论研究的队伍,这样我们才能在高技术领域同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席分享之地,从而逐步赶上和超过它们。

在走产业高技术化道路之时,还要注意经营多样化和产品专用化。自本世纪40年代以来,经营多门类化已是世界化工公司发展大趋势。生产传统化工产品的欧美大化工公司,都已先后经营精细化学品、生物技术产品、电子工业用化工产品,以及高分子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有些化工公司的触角已伸向非化工行业,而兼营能源、宇航、机械、仪表、金属、建材以至豆浆等食品和日用消费品。顺应这种发展趋势,一些化工企业已不是单纯向用户提供产品,而是提供某种功能。传统的通用化工产品正在向专用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多数企业,产品还比较单一,规格牌号很少,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经济上十分脆弱,一遇市场波动,就难以应付。因此,必须走多种经营和产品专用化的道路。这个问题,近年来已引起较多注意,但方向有误。1992年中央提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后,不少石化企业办商店、开饭馆,搞房地产,“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一时形成风潮,造成不少国有资产移位。西方化工公司对多样化经营的做法是:一个企业不应仅经营一种单一产品,或者经营互不相干的两种以上产品或劳务;而应该经营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同时生产或提供两种以上具有内在协同效应的产品或劳务。所以,企业办“三产”,其基本方向应是围绕本企业主产品,搞产前、产中、产后综合利用开发,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大的“协同效应”。科学上,管理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合力大于分力之和 ”,在经济上即表现为综合投资报酬率要高于分散投资报酬率。建议石化企业的决策人要迅速调整自己的综合产业结构,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出“1+1>3”的综合效应。

最后,谈谈管理集约化的问题。向管理要效益的问题,中央是1984年提出的,历时10年了,为什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了体制上因素外,经营粗放,管理粗放是一个重要原因。石化行业有大庆管理的传统经验,较之其它行业可能还稍好一些,但基本没有摆脱“泰勒制”的影响,加之等级森严的管理制度造成了机构臃肿,冗员繁多,效益低下,职工自我实现的价值观难以达到,积极性难以发挥。集约管理就是反其道行之,建立适应市场需求,职责明确,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的组织机构和科学的用工制度、工资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创造每个职工都能更多地实现自我的机会,最大限度地优化组合人的智能。

深圳石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样的一个公司,公司成立的最初几年由于疏于管理,烂帐坏帐达1.1亿元。90年代以后,它们深化改革,实行集约化管理,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销售总额就增长5倍,全额利润增长6倍,净资产增长18倍。它们的做法是,首先从“人”抓起,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制度,宣传“无功就是过,平平淡淡就是错”的人才观,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推行合同制及“按责领薪,按劳付酬”的工资制度,彻底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同时,弘扬“奉献”与“创造”的企业精神,营造“心齐、劲足、气顺”的温室效应,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其次是从“改”做起。他们把原先的处室制改为五个中心,即目标管理中心、财务结算中心、资产经营中心、投资开发中心、集团服务中心、使生产经营运作步入目标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对资金调配和监控,坚持“择优借放,周转使用,勤还勤借”的原则和“借前调查,借时审查,借后检查”的三查制度,对影响资金利润率变动的各项因素实行跟踪,加强对境外付款的严格监控,三年多来资金运作总量达100多亿元,未发生过一笔坏帐;因经营不善,当年有可能亏损的企业,先发黄牌警告,三个月后经营状况无明显好转,停业整顿,并视情况、撤销、转让或合并,经理免职、工资待遇同步下降。这样做的结果,低效企业被淘汰,资产存量盘活,生产要素合理流向高效企业,集团内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1993年底,全集团年利润500万以上的企业由一家增至11家。1993年该公司新建项目投资额3.5亿元,由于实行了集约管理,这些项目都具有投资回报周期短,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相当部分的投资在当年就获得回报。第三,“管放结合,以放为主”。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集团与下属企业两个积极性,根据公司的特点,对二级企业实行了“六个管住”“十个放开”的管理,妥善地解决了集团内部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使企业的效能极大地得到了释放。

管理是个神奇的东西,它无声无息,但只要你正确的运用它,就能增加产值、利税及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因此,向管理要效益应是经营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加快发展我国石油化工工业,这是历史赋予石化人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抓住时机,迎接挑战。

标签:;  ;  ;  ;  

加快我国石化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考_能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