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家书中的家教与家风
马晓敏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是“延安五老”之一,被人尊称为“董老”。作为公认的“培养一代人的匠师”和“言传身教的楷模”,他注重通过写家书的方式对家人与亲属进行教育引导。董必武与夫人何连芝育有3个子女。他不仅给子女等晚辈写信,也给妻子、兄弟姐妹同辈写信。一封封家书展现了“共产党人良好家风的典范”。
万:贵所在2000至2002年间,历经“分类定位”后进入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时,将研究方向从科学史拓展为3个,即增加了“科技发展战略”和“科学文化”.对此,有些什么可谈的吗?
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素质
辛亥革命后,董必武从一个清末秀才转变为一个民主主义革命者。十月革命尤其是五四运动后,他在斗争中逐渐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由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1937年,董必武对海伦·福斯特·斯诺追忆道:“五四运动发生后……我对马克思主义变得非常关心了。”在中国革命、建设的历程中,董必武不忘初心,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在家庭教育中十分注重理想信念的培育,教导家人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素质。
1957年12月,大儿子董良羽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想到他在中学时“不很注意政治”,1958年9月15日,董必武在给儿子的回信中特意教育他:“这里还要提醒你一下,你在学习专科时,必须常常学习政治,必须服从共产党和共青团的领导。”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董必武在信中教导他:“学政治要看《人民日报》,要学习毛主席的著作(著作中应先学哪几篇,可请学校政治课教员指导)。”在董必武看来,青年人要树立雄心壮志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将理想信念在学习实践中化为报国之行。20世纪50年代末,董必武得知小儿子董良翮“短期内学习的成绩已有进步”,便在家书中进一步鼓励他:“应当立大志、树雄心,准备在社会主义社会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人。”1961年9月5日,董必武在给女儿董良翚的家书中谈起董良翮的学习问题。针对董良翮当时“学习是被动的、不认真的”学习态度,他严厉地批评道,“没有决心要会一种本领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并提出要求,“他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必须改变对学习的态度”。1961年10月28日是董良翮的16岁生日,董必武在这天作诗勉励他。诗中写道:“已过十五进十六,立志为人正是时。”1966年3月10日,在给董良翮的复信中,特别教导他:“好好学毛选使自己思想革命化,无论学什么都是为着革命。学着过硬本领,为革命服务就不至成为一句空话。”
(2)敏捷团队组建。按照项目背景,选择部署单一或多种模式,并按照任务特性选择团队成员。其中,须注意审慎设置团队规模,宜小不宜大,以此保持敏捷性。对待不可忽视的人员缺口时,应优先考虑团队内部挖潜与培育。同时,亦可减少目标产品初期迭代目标。
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得知病虫害防治涉及到与之有关的各项防治措施,因此在全面防控作物病虫害的当前实践中,技术人员有必要明晰其中的防治要点,通过运用综合性的防治举措来优化防治效果。截至目前,防控病虫害涉及到的具体技术举措正在获得全方位的优化与改进,但从整体上来讲尚未真正达到完善。
1950年4月,董必武和女儿良翚、幼子良翮在北京
对于亲友想要他利用职务之便解决工作生活问题的请求,董必武严词拒绝。但是对于马列书籍、农业手册等学习资料的需求,他是有求必应,慷慨解囊。每当在报纸上看到对子女亲友的工作学习有帮助的内容,他都会细心地在报纸上做出标记,留存并寄送给他们。董必武多次给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堂侄寄送《人民日报》 《人民周报》等,帮助他们学习了解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发展农业生产的知识,及时学习国家有关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方针政策。1952年5月13日,董必武在给堂侄董良俊回信中介绍了当时《人民周报》刊载的川底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调查情况,并将相关报纸一并寄送,教育教导亲人们向先进模范学习。他谈道:“我在报上看了几件事,对于你们住在农村劳动的人我觉得很有教育意义,我留下来寄给你们看。有两个是农村小学的模范教师,有一位是从抗美援朝前线负伤回家耕田又成为农村的劳动模范。你们看了后可转给周胜塆王述周看看。王述周是一个想不劳动或少劳动而享受较好的人,使他看看这些不怕辛苦创造自己新生活的事例,对他可能有点帮助。”信中提到的王述周是董必武的一个远亲。5月底,他在给堂侄董良俊回信时一并寄送了9份《人民日报》,并告诉他:“现在我把五月十四日至廿二日止的九份《人民日报》寄给你,报的第三版最下一栏载有连环画,标题为《组织起来比单干强》。我在标题上用红铅笔画了一个圈,很容易找,你看一下。”并再次提醒道:“前寄回的《人民周报》内有一篇介绍川底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文章。你看了就会知道什么是农业生产合作社。”20世纪50年代末,堂侄孙董邵简给董必武来信要《毛泽东选集》。由于此书“要预先订购”,董必武当时没有立即买到。1959年1月3日,董必武在信中告诉董良俊为董邵简购书的情况:“我们一方面为他预定一套,一方面找了一本毛著选读乙种本寄给他,昨日预定的书四册出来了,也寄给他了。”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虽政务繁忙,仍然挤时间坚持读书。在写给晚辈的家书中,董必武还经常谈论自己的读书学习情况。1957年末,董必武离京养病,在家书中向儿子董良羽介绍自己的近况:“每天除看地方报纸和《人民日报》外,写寸楷六十四个,小楷一百四十四个,这二十天因病因事耽搁了几天没有做到,绝大多数的日子就这么过的。”并以此勉励刚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准备入学的儿子珍惜时间学习,“我们总不让我们的日子白白地过去”。1959年9月11日,董必武给堂侄董良浩的复信中谈了自己近期的学习计划,“想看点马列主义的书,还没有开始,今后一定要定出计划来读政治经济学,每月读廿页”,并请堂侄董良浩监督自己。10月,董必武在给董良浩的回信中“汇报”了自己的学习进度,“我赶着把俄文《列宁主义万岁》第一篇中未抄完的译文单字抄至第五十一页”,到地方参观完毕后,次日“把其余未抄完的单字赶抄完了”。
在“文革”动荡岁月中,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挫折,但董必武仍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1975年1月4日,董必武给书法家林君选的题诗中写道“主义遵从马列坚”。3月5日,董必武写下人生中最后一首诗《九十初度》,其中写道:“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王观澜回忆说:“董必武是个真正的马列主义者。”
重视思想教育工作,讲究教育方式方法
董必武不仅教导晚辈要改造好自己的主观世界,也提醒他们在工作中要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做思想工作时要从实际出发,讲究方式方法。就堂侄董良俊的家中只有其母亲还未加入公社食堂一事,1958年10月12日,董必武在信中教导堂侄,劝说母亲加入不要只谈大道理,要懂得其实际困难所在并帮助解决;可以把自己讲解人民公社问题的回信读给母亲听,或者买一本关于人民公社的小册子,研究透了把道理向母亲讲清楚;要注意照顾母亲的情绪。他强调:“我想你母亲的事要慢慢地劝。你可以请你姐姐和妹妹劝她,请乡妇联主任或其他亲戚劝劝她。劝她时不要只谈大道理,要懂得她的实际困难所在,帮她解决。加入食堂问题不要把迁居问题拉在一块。食堂问题应先解决,迁居问题等实行迁移时再说,那时可以比较新居和旧居的条件,哪一处对生活更方便些,具体的东西摆在面前,她自己就会选择了。”董必武还关切地指出:“你现在处境很困难,母亲不吃饭,又生你的气,干部不另发她口粮。你切记一不要自己忧气,二不要和你母亲硬挺。你母亲是爱你的,暂时在气头上想不通,慢慢就会想通的。如食堂的饭粥打回去冷了,找一把茅草烧点火热一下,问题不就解决了?”
1965年3月10日,董必武复信已担任校团委组织工作的儿子董良翮,在信中强调“对团员的思想状况就只有在开会或谈话、日常活动中才能了解。了解校团员的步骤,先从了解各班级团的领导入手,然后依靠他们,经过他们了解所有的团员”。1971年12月14日,董必武给儿媳顿云润回信,谈了对于夫妻二人学习工作问题的几点意见。其中,董必武特别指出,董良翮在担任霍家大队一把手的领导工作中,“要注意思想工作”。
公而忘私,不搞特殊
董必武终生有一大爱好:读书。董必武自幼年起就勤奋好学,走上革命道路后,学习马列著作更是如此。1928年,受党的派遣,董必武到苏联学习。1929年春,他进入列宁学院,刻苦攻读马列著作。罗章龙回忆道:“他在这段时间读书很多,积理极富,运思极深,实为同辈中所不及。”
1952年5月13日,当时在湖北省茶叶公司工作的堂侄董良新给董必武写信,表达了想到北京看望董必武的想法。董必武在信中告诉他:“你想来京看看我们,这意思是可感的,但你已有一定的工作岗位,三反运动后业务工作必定很紧张,我们伯侄单纯为一次见面而耽搁工作是不好的,还是把这个念头扔掉,好好做革命工作吧!”1953年12月9日,外甥王俊山给董必武写信请求帮忙调动工作。董必武在12月29日复信拒绝了他的请求:“你如果是青年团员,想调动工作,应向团请求,不应向我个人请求。”并在信中教育他要懂得“现在想凭借私人力量,以介绍方式去找工作,那是直接违反中央的政策”,应当树立正确的观念:“革命是为人民谋利益,绝不应该把革命作为谋个人利益的手段。”董必武还在回信中将这些语句用红色下画线标记,以对有此类想法的亲戚起到警示作用。
董必武与子女之间既是家人关系也是朋友关系。对于子女存在的缺点,董必武像老师一样严厉批评;对于自己的不足,董必武在子女面前也勇于自省检讨。20世纪50年代末,他在给女儿董良翚的信中严肃指出儿子董良翮存在的问题,“不切实纠正错误,哭也无益”,“要注意从不贪玩、听课注意开始改,才有进步的希望”。1960年12月4日,董必武在给女儿董良翚的家书中坦言:“你说我的性子太急,也说得很对,我不仅性子急,对人的态度也过于严厉,有使人不敢接近或接近而不能尽其词的地方。……参加共产党以后有些改变,但病根没有完全去掉,有时复发,你这次揭发我这毛病,我下决心改。”董良翮回忆说:“他不仅是我的父亲,更是我的朋友。”
注重学习,读书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身居高位,有亲戚来信提出让他利用职务之便帮忙介绍工作等要求,他严厉批评并对他们进行教导。1950年初,堂侄董良勋给董必武写信表示“不愿意做供给制的革命工作人员”,而是“想找薪水制的工作”,请求董必武帮忙解决家庭生活困难问题。2月13日,董必武在回信中严厉批评道:“你到武汉寄我的信都收到了。所以没有复的原因,一来是忙,二来是不好复。不复你们对我还存在有若干希望,复了就要使你们对我绝望。”信中,董必武语重心长地教导他们:“要解决家庭生活困难的问题,一般的只有靠发展生产,大家都要从事生产。革命胜利的结果,提供了广大人民参加生产的机会。”他还教导堂侄应当端正态度,认清形势:“有剥削人的社会经济制度存在,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彻底解决,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搞革命,要革去社会上人剥削人的制度。只有社会上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大家努力生产,发展生产,那时人们才不致有家庭贫困的忧虑。”
坚定理想信念须锤炼党性修养。1971年12月,儿媳顿云润(董良翮的妻子)加入中国共产党,董必武在家书中教育她:“应当仔细想想党员和非党员有什么不同。我们想,党员对革命要自觉地负责任,要关心全社的革命问题,要关心全县、全区、全省、全国的革命问题,还要关心全世界的革命问题。要自觉地遵守党的纪律。要自觉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自己的世界观。”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入党,做到政治自觉与理论自觉。
有些朋友或者学生,常常会觉得我很容易满足,奇怪我为什么会在很多事情里都能行到较好的那一面。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只是觉得,一切的事物都是互为因果的,尤其是爱情,你若善待它,它一定善待你。
1960年,朱德、董必武、刘少奇、陈毅 (左起)在一起
董必武给晚辈的信中经常谈理想信念与革命志向,他深知“革命的观点要有较长时期的熏陶才能培养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特别注意用书信的形式,教育引导子女从小就要用科学的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
学习求知不仅仅是要学习书本上的文化知识,农业生产劳动也是学习的大课堂。
董必武晚年仍手不释卷,不仅自己勤学刻苦,还注意教育和督促家人读书进步。1965年3月,儿子董良翮来信要父亲以高标准为他题几句座右铭。当时年近耄耋的董必武正在重温《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于是便将“九评”末章中讲接班人问题的内容题给他,督促儿子加强马列著作的学习。1967年1月12日,夫人何连芝抄完毛泽东语录一百条,董必武为此题七言绝句一首,鼓励何连芝学好语录对一生都大有裨益。诗中写道:“反复诵歌基础奠,用之不尽葆终身。”
董必武严于律己,是终身学习的典范。据董必武的孙子董绍新回忆:“为了方便在工作中阅读外文书籍和资料,爷爷一直坚持学外文。为了学好外文,爷爷还亲自写了好多小纸条,一面是外文单词,一面是中文解释和音标,用皮筋扎成一捆,稍有空闲就拿出来背诵,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他去世前几年。”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学生大多是在实体店进行消费的,但是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们也会借助购物网站、微店、代购等来进行消费,消费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此外,董必武多次对家人尤其是晚辈强调,学习要注意方法。循序渐进是董必武在家书中经常提到的学习方法。1950年5月8日,董必武给当时在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工作的堂弟董献之回信教导说:“每日还应当挤出一点时间来看革命的书籍,开始看些入门的小册子,慢慢再看专门的。”1958年9月15日,他在家书中告诉儿子董良羽要克服学习困难,需要循序渐进,“学习中是会遇到一些困难的,循序渐进(也许‘渐进’二字与你的口味不合,但我想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渐进也不算坏),掌握所学科目的基本原理,应手脑并用,敢于创造”。1961年9月5日,他在家书中对女儿董良翚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个学期学多少东西是学校规定了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精力怎样学到手,其间是有一个方法问题。望你在实践中注意!”
严宽并济,事无巨细
董必武对子女学业的关心事无巨细。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有时忙到“想看的文件和书籍每天总是看不完”,但在家书中,他耐心地指导功课,逐字逐句地修改晚辈寄来的诗文信件。大儿子董良羽对写诗感兴趣。1957年末,他在给父母寄拜年信时一并寄送了自己写的诗。1958年1月2日,董必武在回信中提出表扬并将儿子写的诗仔细修改:“你有兴趣写诗,这很不错。你写的诗,有意境。这是诗的骨干,非有不可。诗要有韵律,这点你还没有研究”,“你的诗‘见’‘健’二韵可押,但‘进’‘安’不押,和‘愿’‘健’更不押。我为你改了几处,就成一首可念的诗了”。董必武把修改好的诗歌写在信中,并用红圈记号标注韵脚,并以此诗的修改为例给儿子讲解旧体诗的韵律知识:“‘遣’和‘见’在去声‘十七霰’部,‘愿’和‘健’在去声‘十四愿’部。‘愿’部韵和‘霰’部韵古时通用,因就你用的‘见’‘健’两韵,改掉了‘进’‘安’两韵。”20世纪50年代末,他教导女儿董良翚“高中各科都是常识,都应注意”,并特别提醒她多注意一些语文课。“一切课都要聚精会神地听,下课应抓紧时间复习,作业要按日做完;不懂得要问先生和同学,语文每课至少读十遍,有些课要背诵。每日练习写两百字左右的日记,写完了日记再睡觉。这样干开始当感到有些困难,勉强个把月,就习惯了。”侄孙女董绍敏文化水平不高,对于她的来信中存在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语句不通顺和错别字,董必武夫妇一一改正并将原信退还,让她仔细对照阅读学习。1962年11月22日,夫人何连芝在给侄女的回信中列举了几种常用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供她学习。家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晚辈的悉心关爱,浓浓亲情跃然纸上。
堂弟董贤煦身体多病又赶上家乡遭受水灾,家庭生活困难。1954年10月,他不止一次写信给董必武,请求帮忙向银行贷款。董必武拒绝了他的请求,并特别教育道:“请你注意,现在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人,必须为人民服务,除法律规定的职权外,任何人没有特权。”董必武还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拿出部分帮助他解决生活困难。1958年3月6日,报名长期下放的大儿子董良羽来信希望父母提意见。董必武告诉他:“你希望我们提意见,我同意你愿意报名下放,也同意你自愿下放到的地方。如果再要问还有什么意见的话,那就是领导上决定下放你到什么地方去,你就愉快地踊跃地到什么地方去。”
提倡生产劳动,反对享乐主义
董必武不但自己“劳作甘如饴”,而且教育亲属要顺应革命与时代的发展,摈除落后思想,革新观念,即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新中国成立前夕,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他提倡“没有职业的人,应从劳动方面去找职业”。当时,堂侄董良焱曾给董必武写信表达到武汉行政部门工作的想法,董必武劝他在乡村办适合于当地农民需要的小学,“现在当小学老师首先是为人民服务,也因而解决着个人生活问题”。1949年7月17日,在给堂侄董良勋的回信中,董必武一并教导他们:“我们社会上有一种很陈腐的甚至很坏的旧观念就是鄙视劳动……我们应该以劳动生活为光荣。”1952年5月13日,董必武在家书中对努力参加农业生产,愿意自己劳动,辞谢政府拨工优待的堂侄董良俊提出表扬,称赞“这是新的好的表现”,并对享乐主义提出批评:“在人民革命胜利开始,有些人还想不劳而食,甚至不劳(动)的人想比劳动的人享受得更好些,这是大错特错的想法。”
通过计算机仿真系统对高校管理和实施过程中的专业设置等诸多方面的仿真和预测,较好地为决策者提供开设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专业的决策依据,也为人才市场提供较为理想的均衡的人才需求成为可能.但通过系统的实际运行也出现了因数据覆盖面有限等因素导致仿真结果所出现的偏差,诸如此类问题尚需对系统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1962年11月22日,夫人何连芝在家书中教育侄孙女董绍敏要纠正“学习一定要住学校,一定要念书本本”的观念,“要把活路做好就必须在做活路中学习”,“我在这里并无轻视学校和书本之意,只是说离开学校和书本做活路,也要学习,也能学习”。
提倡平等,贴近群众
章伯钧说董必武是真正代表中国的劳苦大众的。董必武对于群众“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平易近人的楷模。长征途中,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关怀下,中央红军为董必武等老同志每人配备一匹马。董必武却总是拖着一根棍子步行,很少骑马。在准备强渡大渡河的急行军中,董必武把马让给了患重病的饲养员,自己提着一根木棍拨着蒿草前进。
1949年7月17日,董必武在家书中以堂侄董良焱请求到武汉行政部门工作为例,劝诫教育董良勋、董良焱两位堂侄要转变观念,“做行政工作并不是做官”。1950年5月,董必武在一封家书中特别教育堂弟董献之:“学习脚踏实地的工作和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的作风。”
有关中风的发病机理,历代著作较多,气虚血瘀、肝阳上亢与本病的病机有一定的关系[6]。遵循益气活血,疏通经络,滋阴补阳,熄风开窍等法,能够使患者元气得以补充,脾胃得健,肝气得充,最终恢复患者的生理及形体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精神健康水平。中医在康复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医康复疗法可促进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恢复,降低神经功能损伤[7]。中医康复学的特点是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理论指导下,实现整体康复、辨证康复。
1950年春,董必武同家人在北京香山碧云寺
董必武在家书中经常提及身边工作人员的近况并向大家问好。1957年12月,董必武给董良羽的家书除了告知自己与夫人的学习近况,还以身边的工作人员作为榜样勉励儿子:“你妈妈每天也是写二百个小楷字,丁毓奎、周德治、小江都是这样。”这三人分别是董必武的警卫员、司机和服务员。董良翚说:“父亲从来都视他们如家人一般,是一种全新的同志关系。”
家风的生命力在于传承。董必武逝世后,夫人何连芝多次在给部队的侄孙董绍胜回信中,用董必武将自己比作“破布”,“党需要把自己补在哪里,那就在哪里起到补丁的作用”这一席话勉励董绍胜:“革命的青年就要有革命的雄心壮志。”
国风之本在家风。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董必武身居高位但不自恃特殊,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亲属子女。以董必武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在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率先垂范,通过一封封家书,涵养模范家风的同时,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家庭建设的楷模。
封面图片:1949年9月19日,毛泽东邀请部分国民党起义将领和民主人士游览北平天坛
封底图片: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