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经济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经济分析与对策研究

贺红权[1]2002年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经济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理论界关于我国加工贸易问题的争论和我国加工贸易“西进运动”的开端,本文尝试性地从产品的寿命周期理论和技术差距理论探讨了加工贸易全球性产业与区域格局演化规律,并吸收了理论界关于加工贸易经济实质争议的主流观点,构建了支撑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理论平台。该理论平台的主要内容为:加工贸易的广义与狭义的内涵界定、加工贸易发展的经济实质、加工贸易产业演化与区域演化格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加工贸易的比较利益论等。以此理论平台为基础,本文分别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格局演化、加工贸易在启动和发展地区经济的作用以及加工贸易的区位和企业行为几个方面,进行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内、外在动因及关键影响因素的经济分析。之后,在经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加工贸易发展的国内外经验借鉴和比较研究,本文探讨了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和管理的对策措施。产业选择的一般原则:比较优势原则、体现地区特色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移动优势原则;外部市场选择的一般性原则:“正向”与“反向”选择原则、“就近”与“多元化”原则、“窗口”与“桥头堡”作用原则;监管模式选择应体现的几个特征:分散发展与集中管理并存、以联网监管实现高效率监管、激励与约束并重;以重点建设出口加工区作为改善投资环境的示范作用。

赖庆晟[2]2016年在《我国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本质上是一条制度变迁路径。其中主要路径之一是通过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制度变迁路径,来服务于国家开放战略的阶段性需求,带动国家持续扩大贸易开放和促进经济转型发展。虽然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的成功经验很多,但论文的主要思路是:基于一个背景(中国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一条主线(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一个特殊对象(自由贸易区)、一个目的(以新一轮渐进式扩大开放促进经济转型)来构建整体研究框架,研究我国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论文在已有的“自由贸易区(FTZ)”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城市—区域发展”观点为主要理论依据,综合运用增长极和点轴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相关理论,探讨我国通过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变迁过程,不断增加贸易开放制度供给,培育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通过点辐射、线辐射到面辐射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方式,优化区域开放经济的空间布局,为我国深化扩大开放打造“制度试验池”以及提供符合实际情况的渐进式复制推广有效路径。这条路径的历史进程是:①1990年为了配合国家对外招商引资而开始试点推广保税区模式;②2000年为了配合国家扩大出口战略而开始试点推广出口加工区模式;③2003年为了解决出口退税问题的保税物流园区模式以及推动边境地区扩大开放的跨境工业区模式;④2005年促进区港一体化的保税港区模式;⑤2006年整合优化各类自由贸易区功能作用的综合保税区模式;⑥2013年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上海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开始探索新型自由贸易试验区模式:2013年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4年底开始扩区、扩容,突破“自由贸易区(FTZ)”的试验界限,把试验区从离岸保税区扩大到在岸试验区,并从上海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到辐射东部沿海4个自由贸易试验区;2016年8月底,国家宣布,在东、中、西部地区再新设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以“1+N”的方式逐步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复制推广这是一条典型的通过制度变迁的点辐射、线辐射到面辐射的渐进式扩大开放道路,目的之一是通过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开展从促进货物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到服务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培育的渐进式制度变迁路径的探索,以带动我国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型;目的之二是意图通过点轴渐进式开发路径,接轨TPP等高标准“巨型FTAs”谈判倡导的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以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制度变迁方式逐步复制推广到全国各地。论文认为,这种带有新时代特征的变迁方式可有效的引领全国走上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道路,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论文包括七章。第1章是导论,在对“自由贸易区”相关概念做全面的比较界定以及通过文献综述对本文选题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这一论文研究主题的意义、框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章在对涉及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研究的相关经济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概述了论文的主要理论依据:克鲁格曼“国际贸易—城市—区域发展”叁位一体的理论模型和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相关观点,为论证我国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经济理论支撑。第3章在归纳分析全球自由贸易区(FTZ)发展中的不同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全球自由贸易区(FTZ)贸易开放不同路径的选择以及对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选择可借鉴的经验。第4章从制度变迁角度论证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增加贸易开放制度供给: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论证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对增加制度供给的促进作用;同时,归纳梳理我国从保税区到综合保税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实践,增加不同内涵的贸易开放制度供给内容。第5章主要实证分析以自由贸易区(FTZ)作为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的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第6章在总结我国各类自由贸易区(FTZ)的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将点轴渐进式开发理论与克鲁格曼“国际贸易—城市—区域发展”融为一体的国际研究范式相结合,分析“国际贸易—城市(点开放)—区域(面开放)”叁位一体模式在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新路径的实践运用:经过点开发、点强化及点扩散模式形成的制度创新实践,在全国不同地方形成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并通过接轨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规划,沿重要发展轴线优化布局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自由贸易试验区网络;将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的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贸易开放制度创新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目标下的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第7章是全文论证思路的梳理与核心观点的总结。论文的核心观点有:①通过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能够增加贸易开放制度供给,形成贸易开放制度增长极,进而辐射促进周边区域经济增长。②从保税区到综合保税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具有依靠优惠政策驱动的政策性开放特征,并出现政策开放引致性扭曲效应等瓶颈问题。③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新路径,具有依靠制度创新驱动的制度性开放特征,顺应BIT、TPP等高标准“巨型FTAs"谈判倡导的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的新趋势,有助于消除原有自由贸易区(FTZ)的政策引致性扭曲效应等瓶颈问题。④对我国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的新路径探索,建议通过点开发、点强化及点扩散等极点开发实践,并沿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开放战略规划发展轴线,将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贸易开放制度创新经验内容向全国其它地方复制推广。由此形成的T型网络开发结构,能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目标下的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有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转型与发展。

余波[3]2002年在《绵阳市加工贸易发展战略思路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分工不断发展,国际化生产日益扩张,加工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我国的加工贸易经过20余年的发展,占据了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对外开放、进行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在出口创汇、利用外资、增加就业以及带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绵阳市地处西部内陆地区,加工贸易起步较晚,与沿海地区相比,在发展规模与水平上存在着较大差距。只有充分利用中国入世、西部大开发以及加工贸易区域格局转变等机遇,整合资源优势,在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加工贸易总体规划及应对措施,才能促进绵阳市加工贸易健康、快速和稳定发展。 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加工贸易的概念、类型与特点,国内外加工贸易的发展概况以及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然后着重对绵阳市加工贸易的发展优势、制约因素、外部机会与外部威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最后,根据绵阳市加工贸易发展的内外环境条件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提出了本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战略思路与对策,把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以实现绵阳市外向型经济“跨越式”增长。

刘红英[4]2008年在《中国加工贸易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工贸易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1979-2006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额从2.35亿美元增至4164.67亿美元,增长了1770多倍,占据了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但是一直以来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2006年东部10省市占中国加工贸易出口额的97.2%,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出口额仅占全国的2.8%,加工贸易在中国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研究中国加工贸易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首先,文章分析了中国加工贸易地区差异的现状,主要是从“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进行,并同时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类处理。结果显示,在“数量”方面,东部地区无论在加工贸易量还是在加工贸易对地区经济的带动方面都要远远高于和强于中、西部地区,中国加工贸易的地区差异主要由地区间差异和东部内部差异构成,其中又以地区间差异为主,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差异占整体差异的50%-60%;在“质量”方面,加工贸易越发达的地区,其平均增加值反而越低,东部沿海地区从加工贸易得到的贸易利益十分有限。接着,文章分析了中国加工贸易地区发展差异的原因,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因素、政策因素和成本因素,并将各因素纳入国际要素流动模型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理论研究,发现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劳动力与资本要素大量流向东部地区使得东部具备了发展加工贸易的综合优势,促进了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同时也拉大了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之后,在前文的基础上,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各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影响作用。第4章通过选取1995-2006年的数据建立Panel Data模型,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面对影响我国加工贸易地区发展差异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各影响因素对中国整体加工贸易均有促进作用,而影响东部、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因素差异较大。东部加工贸易发展主要受区位、FDI和政策优惠影响,工业水平对其影响不显着,而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区位因素不显着,但与工业水平密切相关,工业基础设施、交通设施以及FDI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最后,本文根据所作的实证研究结果及各地区的现实条件,提出了实现我国加工贸易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与政策建议。

李淑香[5]2008年在《河南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科学技术进步及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动性趋于加强,产业转移也在国际间和区域间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和频度发生。从国际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和许多国家内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可以明显看出,产业转移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这种要求,区域经济才能协调发展。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在现实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于区域内部来说,它是促进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力量,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区域间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它更是开展区域合作、处理区域矛盾、实现区域双赢的有力手段。产业转移作为生产力空间转移的一种方式,既是发达地区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外力。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正确把握产业转移的内涵、特征、机理和效应,努力营造产业转移环境,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无疑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本文以河南省为例,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比较分析与案例分析等方法相结合,以产业转移的理论分析为切入点,按照河南省在全国经济梯度中的地位分析、产业转移河南的动力机制及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河南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河南省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宏观把握、河南省利用省外资金的现状和特点、河南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重点选择与案例分析、河南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的逻辑结构以“承接”为主轴展开论述。本论文内容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是论文的概述,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的重要性、研究目的、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的思路框架、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二部分: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及其思想基础。阐述了产业梯度和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内涵,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理论基础,有关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争论。第叁部分:河南省在全国经济梯度中的地位分析。选择人均GDP(亿元)、GDP增长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和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元)作为全国经济梯度分析的指标,采用灰色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得出我国经济梯度的现状格局,分析了河南省在全国经济梯度中的地位。第四部分:产业转移河南的动力机制及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河南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动力因素,包括东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河南省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需要、河南省市场经济状况及“民工荒”等对产业区域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河南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效率及规范性、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开放水平、人力资本情况、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及河南面临的竞争形式。第五部分:分析河南省区别于其他省份的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优势和当前河南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了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河南省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宏观把握、河南省利用省外资金的现状和特点。第六部分: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选择和案例分析。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和承接地的选择,河南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案例分析。第七部分:针对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第八部分:结语。概述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和研究的不足之处。

冯林强[6]2014年在《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针对当时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我国充分利用了丰富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发展加工贸易,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我国的加工贸易得以迅速发展。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的加工贸易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占据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带来了国外的资本技术,还创造了国内新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水平,拉动了我国GDP的增长。但是近年来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我国在最初发展加工贸易中的丰富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随着工人工资水平的提高正在丧失,我国加工贸易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具有高投入低产出的特性。这些现象显现了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困境,即持续发展动力不足。通过对发展加工贸易的理论基础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可以借鉴全球价值链中的价值链升级概念,中国的加工贸易要想获得持续性的发展必须对现有的加工贸易进行转型升级从而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既能获得持续性的发展又能获得在全球贸易中的高附加值。本文通过把中国的加工贸易发展纳入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指出了中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即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从事的是劳动密集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加工组装环节,具有高投入低效益的特点。提出了我国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升级的路径,即不断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增加加工贸易产品中的技术成分,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逐渐把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低附加值的加工组装环节向拥有自主品牌的高附加值环节转变。本文还通过了解日本、新加坡、韩国的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从中总结了它们发展加工贸易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的历史经验,结合我国加工贸易现在所处的状况,最后提出了推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即推进我国的创新体系建设发展高端加工贸易、通过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实行产业升级、协调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各自的特点发展加工贸易。

张健[7]2004年在《外商直接投资区域选择研究》文中指出外商直接投资是当今经济活动中活跃的领域之一。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研究探讨了FDI的一些基本规律,但专门针对外商直接投资区域选择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参考、借鉴和吸收当代国内外有关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关于区域选择理论的最新成果,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结合的方法,并把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具体对策研究等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语言文字和图表表述相结合,并辅之已必要的更加直观的理论模型或理论分析框架,运用理论-历史-统计的方法综述了FDI区域选择现有理论;分析了FDI区域选择的决策因素;阐述了其决策过程、绩效评估方法和过程及相关政策,揭示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演变规律,并且对中国FDI区域选择、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以及研发中心区域选择进行了研究。 本文通过以区域选择为锲入点对FDI理论进行研究,运用产业经济学的SCP范式进行经济分析,大胆地提出环境因素-FDI区域选择行为-绩效(ECP)范式分析FDI区域选择评价其绩效,将FDI区域选择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将影响FDI区域选择的种种因子作为系统的投入,而将区域选择决策过程作为系统的过程,将绩效作为这个系统的产出。并将这个系统作为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并提出了FDI区域选择的变迁模式、FDI必须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理论以及叁代FDI政策变迁模式理论。

付国婧[8]2013年在《基于新疆特殊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贸易模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是农业大省,农业是新疆的优势主导产业。近年来随着新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疆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提高,受到农产品加工水平和市场的约束越来越大。因此,在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大资源和两大市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贸易,开拓国内外市场成为新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精神,为加快新疆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2010年5月,中央批准设立喀什、霍尔果斯为特殊经济开发区。由于两个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不尽相同,所以针对农产品加工贸易建立起怎样的适合自身发展的基本运行模式成为当今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通过对新疆农产品加工贸易的现状阐述,可以得知,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程度较低,农产品加工贸易基本是以初级产品为主,缺乏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的基础。农产品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市场集中于中亚五国,但面向中亚的进出口商品加工基地迟迟未能形成。而在新疆“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喀什、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目标之一是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这便为两区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指明了方向。在分析比较两区各自的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后,并借鉴国内外经济特区发展加工贸易的模式,大胆地探索了喀什和霍尔果斯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的基本运行模式。

刘用明[9]2004年在《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向来都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国外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代,但基本上是以一个国家为基本单元分析对外贸易对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和途径。从一国之内的区域角度分析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尚不是重点。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历史背景,以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为线索,采取从静态到动态、从纵向到横向、从总量增长到结构变动的分析路径,分析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空间结构演进的作用机制。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最后探讨了西部地区如何通过对外贸易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 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共六章。其中,第一、二章为总论,第叁、四、五、六章为专论。第一章对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理论蕴涵的经济发展思想进行了归纳和评述;第二章归纳总结了对外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实现机制和条件;第叁章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对外贸易与我国港台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回归检验了对外贸易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正向相关关系;第四章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科学内涵着手,论证了对外贸易与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互动关系及其表现,就各地区如何通过对外贸易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五章从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切入,对比分析了我国各地区经济空间结构、对外贸易空间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探讨了我国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必要性,论证了对外贸易优化我国区域空间结构的实现途径;第六章从当今国际贸易的趋势特征出发,结合西部地区的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状况,揭示了对外贸易对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作用,探讨了西部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思路和发展路径。 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努力和探索。 较完整地梳理和归纳了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理论蕴涵的经济发展思想,从而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加深了对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战略方针的认识。本文指出,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基本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论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贸易利益时,阐述了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实现机制,主要包括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贸易发展观;另一类是专门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主要包括“贸易引擎”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不同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蕴涵着深刻的经济发展思想,传统贸易理论从贸易促进分工、增加资本积累、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角度分析了贸易的经济发展思想;新贸易理论从市场的不完全性、规模经济、需求偏好相似以及技术差异人手阐述了对外贸易的经济发展观;新增长理论则从对外贸易可以加速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使技术、知识和专业化人力资本能够在贸易伙伴国内迅速积累的角度探讨了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深刻内涵。对外贸易不仅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劳动效率,节约社会劳动,增加社会财富;对外贸易导致的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以及有效的要素配置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 探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经济发展观对一国之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现实指导意义。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按其实质来说,区域经济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本文认为,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是以地区对外贸易为基础,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实现模式是建立在该国各地区的资源察赋优势、技术水平、产业结构、成本优势等所形成的区域竞争力基础之上的。因此,国际贸易理论的经济发展观既可以用于宏观经济发展的分析,也可以用于指导一国之内不同区域的经济实践。处于不同区位条件和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区域应当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专业化区际分工,形成具有跨区意义的主导产业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积极参与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利用贸易的作用机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论证了对外贸易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本文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发展规模、增长率以及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增长率为基本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出若干结论。第一、对外贸易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呈高度正向相关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该地区经济发展 一2一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水平也得到提高,对外贸易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第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进口贸易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于出口贸易,加世纪如年代中期以后,出口贸易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进口贸易;第叁、采用边际分析方法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进出口贸易保持一个较大的发展规模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总量的增加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采用弹性分析法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彼此之间虽然呈正向相关但并不?

易璐薇[10]2012年在《湖南省加工贸易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工贸易是一国(地区)参与国际分工、介入国际化生产、实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主要生产型贸易方式。改革开放30多年,正是我国加工贸易飞速发展的时期。加工贸易在促进对外贸易增长的同时,还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优化,增加了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但长期以来,加工贸易的区域布局极不平衡,东部地区如广东上海等成为主要的发展地区,加工贸易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中部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等优势却没有通过加工贸易充分利用。随着东部沿海地区逐步丧失劳动力成本等比较优势迫使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加工贸易在客观和主观上都需要向内陆地区转移。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对中部地区主要省区——湖南省的加工贸易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明确如何有效承东部转移的加工贸易,提高湖南省加工贸易发展水平,进而推动湖南省经济的发展。文章首先对加工贸易的相关内涵和定义进行阐述以构建湖南省发展加工贸易的理论依据,再对当前加工贸易的具体情况和所具备的现实条件进行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湖南省发展加工贸易的优势和空间。接着通过对已有的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加工贸易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从而说明湖南省发展加工贸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通过对湖南省发展加工贸易的具体优劣势、机遇、和面临的挑战等因素的分析得出湖南省发展加工贸易的可能性和适宜性。最后针对湖南发展加工贸易的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和实际遇到的问题给出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 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经济分析与对策研究[D]. 贺红权. 重庆大学. 2002

[2]. 我国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渐进式扩大贸易开放路径研究[D]. 赖庆晟.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3]. 绵阳市加工贸易发展战略思路与对策研究[D]. 余波. 西南交通大学. 2002

[4]. 中国加工贸易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刘红英. 湖南大学. 2008

[5]. 河南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D]. 李淑香. 河南大学. 2008

[6].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研究[D]. 冯林强. 贵州财经大学. 2014

[7]. 外商直接投资区域选择研究[D]. 张健. 暨南大学. 2004

[8]. 基于新疆特殊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贸易模式的研究[D]. 付国婧. 新疆农业大学. 2013

[9]. 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D]. 刘用明. 四川大学. 2004

[10]. 湖南省加工贸易发展研究[D]. 易璐薇. 湘潭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经济分析与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