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实践_儒家论文

和谐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实践_儒家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政治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理念论文,和谐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和谐的文化理念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贵“和”思想,和谐、和合精神跨越时空,代代相承,贯彻始终 ;作为一种普遍精神,涵涉儒、道、墨、释,成为各家各派的思想学说的灵魂。这种源 远流长的和谐文化传统,反映了多元共生、综合创新基础上的文化合作与交流,保证了 人类文明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髓和核心。

中华民族早就有了“和”的概念,甲骨文、金文中多次出现。和谐一词为同义连文, 《广雅·释诂三》的解释是:“和,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和,相应也” ;《辞源》则把“和”解释为和顺、谐和、调和等。概要地说,和谐,就是异质要素的 相互激荡、融合贯通、相异相成。先秦诸子无一例外地阐述过和谐的思想理念。东汉以 降,这一思想又被儒、释、道三家加以吸收和弘扬,以和谐思想为核心构建起各自的思 想体系。《尚书》中,尧帝、周公等人就提出了“协和万邦”、“和恒四方民”的主张 ,《国语》、《左传》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和”的概念。《国语·郑语》指出:“夫和 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 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左传·昭公二十年》指出:“和如羹焉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 否,以成其可。”《左传》还提出了“以德和民”的著名命题,强调以德成和,以和治 民,“和”、“德”、“民”三位一体的思想。两汉则把“和”与“合”结合起来,作 为一个统一范畴使用。《韩诗外传·三》所谓“天施地化,阴阳和合。”表达的正是这 种和谐、有序、协调、人与天地自然的动态调和的思想。

真正认识和谐的价值意义,并从认识论、方法论加以系统完整论述的则首推儒道两家 。孔子所处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变革时期。适应这一社会需要,《周易·乾卦 ·彖辞》提出了“太和”的观念:“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孔子 也大力提倡“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在他看来,中庸精神就是“和”的精神:“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为了实现对上“和”,他要求人们做到忠、孝、尊、崇、恭、敬;为了实 现对平级、平辈的“和”,他要求人们做到忠、恕、信、义、敦、睦;为了实现对下“ 和”,他要求为君、为臣者做到宽、厚、慈、惠。孔子之后,不同时代的不同思想家对 “和”这个治国管理之道,从不同方面不同层面作了发挥。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中庸》一书对“中和”思想作了进一步地发挥:“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指出:“中”是天 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最普遍的准则;二者相连,要求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运用和 体现“用中”之常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以臻于“ 和”。在“中德”、“中和”、“中道”、“中正”的基础上,适度解决矛盾。达到了 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各归正位,万物就生育发展,欣欣向荣。这样就能充分体现和 谐的精神。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宋明理学家的“存理灭欲”说,去掉其 神秘色彩都隐含有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天人、理欲关系的方面,使之趋于和谐 ,以达到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目标。

汤一介先生把儒学的“太和”观念理解为“普遍和谐”,并从理论上概括为四个方面 :首先,“自然”(“天”或“天地”)间的和谐。儒家奉为经典的《周易》认为,阴阳 变化体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自然”的运行是在“元”(自然界万物的起始)、“亨” (万物的生长)、“利”(万物的成熟)、“贞”(万物的完成)中进行。在《周易》中把这 种“自然”最完美的“和谐”叫作“太和”。张载《正蒙·太和》开头说:“太和所谓 道”,“太和”就是万物相接之通理。其次,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 一”中的“天”是指“天道”,即宇宙的规律;“人”是指“人道”,即人和人类社会 的道理。后来的儒家虽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所发展,但大体都是沿着孔孟的思想 发展下来的。儒家这种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就是把人看 成是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再次,人与人的和谐。《大 学》从修身出发,提出了修齐治平的人格修养模式,并由此设想了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 ——“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最后,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儒家认为,生死和富贵不是人力可以追求 到的,也不应是人追求的目标,“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但是人的道德和学问则是要 靠人的努力来取得,如果一个人能做到“民胞物与”,他就可以达到一种身心内外和谐 的境界。如颜回的“陋巷乐处”精神体现出,即使身处贫困,亦能保持身心内外的和谐 。这也就是孟子所谓的“安身立命”。

上述四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是起点,也是重点。儒 家强调通过道德学养达到自身的和谐,进而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 然与自然的和谐。亦即《中庸》所谓:“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 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 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可见,儒家构建“和谐”的路径就是:由自身之“安身立命”,而至“推己及人”, 再至“民胞物与”,最后臻于“保合太和”而“与天地参”的境地。

道家的“和合”思想最初见于《老子》一书,《老子》书中有“和”、“合”范畴直 接出现,其和合的辩证思想,成为中国古代辩证思想的两大源头之一。《老子》对春秋 以前的原始五行、阴阳学说中的矛盾、依存、转化思想,史伯、晏婴、史墨等所发挥的 和同、一两、倍贰思想,以及孔子的执两用中的辩证法思想,作了历史性的总结,提出 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相反相成”的命题,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辩证 发展观,为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科学、艺术等奠定了基本的思维方式,启迪人们正确 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心灵的关系,使其趋于平衡、和谐的境界。道家强 调生命的本然状态是“自然”,认为“复归于朴”就是要生活在同宇宙法则的和谐中, 这就是生命的真实存在。强调万物各适其性,各顺其情,互相平等,无分贵贱,由对生 命状态、生命价值的理性把握,导出了“平易”、“恬淡”的人生状态,在生命存在的 更高层次上遨游精神的天地,“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总之,道家 始祖老子的玄同论,实质上包括了三个方面的超越和寻求三个方面的和谐:超越现实社 会制度,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超越世俗价值观,寻求人自身的和谐;超越世俗的有 为,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认识为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心灵关 系提供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各家思想学说,也都渗透着和谐思想。佛家标举的“因缘和 合”、禅宗提出的“凡夫即佛”、“顿悟成佛”;墨家提倡的“兼爱”、“非攻”;法 家主张建立的法制体系,都从不同方面的各个层面阐述了修身处世治国的和谐理念。可 见,和谐的基本理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总体特征和基本内核。

二、和谐的政治实践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家庭本位基础上的,家和,国家、社会就能和谐发展,治 家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全体和基础。“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 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所以,儒家理性适时地提出了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人格修养 目标与程序和“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正由于“和”是天下普遍的准则,所以历 代政治家、思想家都极为重视用“和”来管理家庭、管理国家、管理社会。宋代范仲淹 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明代仁孝文皇后倡言:“内和而外和,一家和而一国和 ,一国和而天下和”。并且把和谐理念作为处理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的准则,力图通过 “和亲”、“和戎”、“和解”、“和议”政策,来构建民族和睦相处,和平发展的稳 定环境。

由此可见,“和谐”思想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历史上有名的“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亦可由此获得根本的解读。

汉唐两代之所以出现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物产丰富、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兴 盛局面,乃至有历代少有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从表象上看是统治者实行了 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而本质上则可以归结为一种文化上的民本和谐思 想。这主要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以民本和谐理念为指导,努力创设安定的社会环境。文景时期,统治思想渗透 儒家和谐中庸和黄老无为原则:对外,与匈奴保持和亲关系,避免了衰弱的国势因战争 而导致亡国的危险;对内,极力缓和矛盾,优容诸侯王,与民休息,以安定社会。贞观 时期,唐太宗十分重视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在民族关系上,强调安定边疆,对少数民族 “爱之如一”;在统治阶级内部,强调君臣和谐一体,认为君如元首,臣如股肱,只有 元首与股肱协调一致,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与百姓关系上,突显君民相依、风 雨同舟,唐太宗将君主比作舟,百姓比作水,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而建立起了 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

其次,以民本和谐理念为指导,着力恢复壮大民生民力。文景时期,皇帝率先躬耕于 农,轻徭薄赋,奖励农桑。先后在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 、前元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三次下诏:“赐民田租之半”、“赐民租税之半”,直至 免除田租。贞观时期,唐太宗一方面注意爱惜民力,轻徭薄赋,赈灾济民;一方面兴修 水利,鼓励垦荒,恢复壮大民生民力。“仓廪实而知礼节”,汉唐两代的统治者都注意 通过发展生产,增进社会财富,来建设长治久安的和谐社会。

第三,以民本和谐理念为指导,设法构建清明吏治。宽民严吏,是文景之治和贞观之 治的一个共同特点。一方面“禁网疏阔”(文帝时)、“用法宽简”(太宗时),一方面重 治官吏、严惩贪黩。汉景帝一再强调清明公正的吏治,力求构建“强毋攘弱,众毋暴寡 ,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的理想社会。唐太宗把吏治看得尤为重要,他“深恶官吏 贪浊”,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要求“任官惟贤才”,特别强调官员的“景行 ”。希望通过廉洁清明的吏治,来保障百姓的福祉和社会的安宁。

第四,以民本和谐理念为指导,营造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汉代尽管先是儒道并用, 后来独尊儒术,但思想文化领域还是比较自由宽松的。唐代则是儒佛道三教并立,呈现 出思想文化领域少有的兴盛繁荣气象。其中渗透的无一不是和谐的指导思想。

第五,以民本和谐理念为指导,创建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汉唐两代盛行的“和亲” 、“和藩”外交政策,由于贯彻了和谐的理念,因而为各民族人民所称颂。

三、历史的启示

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和谐民本理念渗透的是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表征的是激励 机制和平衡机制,凸现的是一元与多元的对立统一,这是理想追求和现实努力的必然结 果。

第一,既是忧患意识,又是责任意识,是忧患与责任的统一。《易传》中说:“君子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认为圣贤都是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里所讲的君子、圣贤都是指那些不以一己得失为怀,而关 心民生为己任的杰出人物,尤其强调统治阶级要具备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具有历史洞 察力、现实分辨力和未来预见力,做到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并非对前途的悲观失望,而 是从历史责任感出发对潜在危机的深刻洞察和预防,是合理谋划,科学运筹,从而趋利 避害。秦王朝、隋王朝的暴政不仅把百姓推到水深火热的境地,而且也直接推翻了他们 自身的统治,导致“短命而亡”。正是基于前朝的倾覆教训,汉唐两代统治者生发了一 种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并进而滋生了治国育民的责任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表现在指导思想上,就是坚持民本和谐理念;表现在政策措施上,就是轻徭薄赋,与 民休息。结果,汉唐两代不仅成为中国历史上相对安定、稳定、繁荣、持久、和谐的朝 代,而且也是当时世界历史上的大国强国。可见,凝聚忧患和责任的和谐意识是人民富 裕,国家强盛,社会安定的必然要求和前提条件。

第二,既是激励机制,又是平衡机制,是激励与平衡的统一。作为激励机制,和谐的 功用旨在释放人的热情,激发人的潜能,为社会机体的健康运作、和谐发展提供持续的 能量;作为平衡机制,则旨在维护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及各种力量之间的相对平衡,尤 其是财富和机会、法律上的公平,只有做到相对平衡,整个社会才可能凝聚人心,形成 向心力,才可能协调、稳定、和谐、发展。中国历史上发展得快、发展得稳、社会安定 的时期,都是适度激励和相对平衡的和谐时期。

第三,既有统一的意志,又有生动活泼的内容,是一元与多元的统一。“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和谐本身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强调和谐协调发展,反对单一化、片面化的 发展。但并非没有统一的意志,而是一元与多元的统一。历史上的汉唐盛世时代,既有 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和多元的学术交流,又有主流统治思想(汉唐都坚持儒家思想的指 导地位),从而稳定有序地推进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和谐发展与兴盛繁荣。

标签:;  ;  ;  ;  

和谐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实践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