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项目资源与人力资源科学整合的对策_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项目资源与人力资源科学整合的对策_审计计划论文

科学整合审计项目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人力资源论文,科学论文,项目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审计项目资源和人力资源现状

审计项目资源和人力资源密不可分,审计项目资源决定人力资源的配置,没有审计项目资源何谈去配置人力资源,同时人力资源又决定审计项目资源的质量,因为审计项目最终是由人来完成的。

(一)审计项目资源现状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审计项目资源的变化。过去审计工作注重规模、范围、数量,考核审计机关的指标体系中“被审计单位数”、“查处违纪金额数”等列于显著位置,这符合我国审计早期发展状况,即在审计资源许可条件下的业务扩张。但是,今天审计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挖掘审计项目资源已不再是审计发展的主要特征,我们要抓审计项目的精品率,力求做一项出一项精品,以扩大审计影响,提升审计实际效果。过去我们确定的审计项目大部分是企业,而企业面广量大。随着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建立及其内部分工的形成,国家审计机关从繁重的企业财务收支审计中回撤,将审计项目选择重点置于财政、金融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上来。

过去审计的内容是检查会计账目,审计目标是监督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现在,逐步扩大效益审计的比重,与真实性和效益性审计有机结合起来,无疑有利于提高审计效力,它不仅代表了审计发展的方向,有利于缩短我国与西方审计的差距,与国际惯例接轨,同时也使得有限的审计资源“物尽其用”“人尽其责”,提高了审计的投入与产出比。

2.从现实的角度看审计项目资源的分布。我国审计项目资源是按照行政区划和权属界限来划分的,按照审计法的有关规定,没有上级审计机关的授权,下级审计机关无权审计监督上级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进行审计监督时,则是依法行政。

从目前情况看,国家审计署的审计项目资源比较丰富,相对过剩,金融、国税、海关、国有特大型企业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和部门都是国家审计署的审计项目资源,资产庞大。中央一级预算单位有100多个,每年预算执行审计的覆盖面为50%左右,对二三级预算单位审计的覆盖面只有20%,县以上国税局有3000多个,每年审计不足5%;海关系统有250多个分关,每年只能审计20%;中央企业有169家,资产达9万多亿,下属机构遍布国内甚至海外,每年的审计覆盖面则更小。由此可见,有的审计项目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2005年,全国财政总收入3162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总收入17248亿元,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55%;全国财政总支出3370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总支出20249亿元,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60%。根据对审计人力资源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审计系统总人数约为8万人,其中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目前约有3000人,占4%;地方审计机关约有7.7万人,占96%。也就是说,全国审计系统的8万人中,4%的人负责审计全国财政总收入的55%,总支出的60%。审计项目资源和人力资源配置的整体不合理性显得非常突出。

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资源相对国家审计署来说,就不是那么多,但是,相对于地方的审计人力资源,审计项目资源略有结余,从省、市、县呈递减趋势。目前,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资源在某些方面有所减少,在某些方面有所增加。减少的方面:一是由于宏观上的调控,使一些部门和单位上划到中央,实行了垂直管理,脱离地方的监督;二是按照国家的要求,将一些中、小型国有企业转制或拍卖,变为私有后不再属于审计监督范畴;三是行政事业单位进入会计核算中心或国库支付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加强了财政部门的监督和控制,问题相对减少,审计机关也没有将其作为重点对象。导致地方审计机关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审计项目。增加的方面:自“中办、国办”经济责任审计文件下发、各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启动后,党委、政府交办的审计项目迅速增多,审计需求增加较快。这一减一增,审计项目资源的数量、规模基本保持不变,只是结构发生了改变。

横向就某一段面看,审计项目资源的分布也不是很合理。审计机关一般都按照审计署的部门而对口设置相应的处室和人员编制,审计项目资源的划分也依照此原则归口管理,一般情况下,其他处室无权审计归口以外的审计项目,故此,有的处室“吃不饱”,有的处室则“吃不了”。而“苦乐不均”的结果自然是导致审计项目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当。一方面,造成审计项目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同时浪费;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剧了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人员自身力量不足的矛盾。

(二)审计人力资源现状。目前,我国审计人力资源主要由政府审计人员、社会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三部分构成。政府审计由于具有法律授权,在我国审计体系中居主导地位;社会审计是受托审计,难以承担监督之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部门,在某种程度上,与企业的利益存在一致性。

1.我国的政府审计人员由审计署、各地审计机关、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办人员组成,全国审计工作人员有8万余人,审计署机关及直属单位约有3000人,地方审计机关约有7.7万人。从笔者掌握的资料看,我国审计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占25%,文化程度偏低;知识结构以会计、审计人员为主,比重达63%,工程技术、计算机等专业人才仅占13%,结构不合理,缺少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年龄在30岁以下占55%,30-45岁占43%,45岁以上的人员比较少,大概占2%左右,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但同时也会带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效率呈递减趋势的问题。

2.社会审计主要由会计师事务所构成,注册会计师是社会审计的主体,它的特征是独立和受托审计,不受政府审计组织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具有人力资源的流动性。我国目前有52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注册会计师队伍约有6.7万人,他们大都通过了职业资格认定,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支重要的审计力量在业务范围的限定、人力资源交流的约束条件下,导致了注册会计师这一人力资源不能很好地被政府审计利用。

3.内部审计代表了企业的利益,是为本单位服务的,这样,审计对经营者监督的功能被弱化。内部审计的人力资源由于功能被“内部人控制”所锁定,难以构成外部审计可以信赖的工作基础。这是人力资源整合中面临的最直接问题。

从以上审计项目资源和审计人力资源现状看,审计项目资源比较丰富,相对过剩,而审计人力资源比较匮乏,相对不足。从国家审计机关到地方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资源呈“倒金字塔”型,而审计人力资源则呈“正金字塔”型。而且两项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可见,二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当然,不简简单单是数量上的矛盾,从审计项目资源的需要的角度看,审计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素质等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二、科学整合审计项目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对策

(一)在审计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交叉审计方式,克服现有审计体制缺陷。上级审计机关授权的重大审计项目或者规模相对较大、账目复杂的审计项目,就要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管理权属界限,实行各级审计机关上下联动,可以是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联动,也可以是市、县两级审计机关联动。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审计项目资源和审计人力资源整合,上下联动,协调配合,整体推进。上一级审计机关对审计项目资源和人力资源统一调度,在时间安排上统一进度,在审计内容上统一方案实施,在定性处理上统一口径尺度,在上报落实上加大力度,形成一个整体,一股合力。比如经济责任审计,由审计署牵头,实行五部委联席会议制度,自上而下贯彻下去,既能提高审计质量,又可以加大审计力度,同时,还可以使审计成果利用达到最大化。要充分考虑审计项目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最优结合,既要注重按照不同类型的审计对象和项目操作难度的大小,来配置审计人才,又要注意按照审计人员的不同专长,能力高低选择确定审计对象。在人员安排上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财务、基建和计算机审计不同专业人才适度交叉,优势互补;二是坚持审计骨干与新手搭配参审,以老带新,同时注重发挥审计骨干的作用,以审代训,促进年轻审计人员的快速成长;三是坚持采用恰当的方式借助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外部专家力量,以及协调其他监督机关参与等方式,来弥补审计专业的不足或人员力量的不足。

(二)根据审计项目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积极进行处室调整。在审计项目资源和计划安排整合的基础上,对审计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审计项目资源和审计人力资源要打破传统的以业务职能部门划分的审计范围,做到科学分工、发挥专长、优势互补。在工作调配上实行“一盘棋”思想,这样不仅能在全局范围内平衡工作量,减轻任务较重部门的负担,使“吃不饱”的处室任务更充足,而且能使审计干部在参与其工作领域以外的审计任务中得到锻炼,使其综合业务能力迅速提高。另外,要根据审计项目资源状况进行部门调整。合并相近审计业务的处室,除金融、投资等特殊审计部门外,其他部门没有必要按照上级审计机关的设置实行对口设置。处室的调整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要考虑审计法赋予的职责和权利,对所有的监督对象和审计重点,都要归集到内设机构的监督职责中,突出内设机构的主要职能和兼顾范围,确保审计计划项目和交办项目的全面落实,不留监督盲区。二是根据审计项目资源状况设置职能处室,使重点监督坚强有力。三是搞好分工协作,有利于统一调配。

(三)合理安排好审计项目资源,搞好各审计项目之间的协调工作,避免重复审计,保证审计工作的前后一致。首先,审计机关要调整内部审计管辖范围,将过去各处室按照资金线进行审计监督,改为各处室承担管辖范围内全部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统一安排审计项目,促进管辖单位资金健康运行。另外,也可以在年初安排审计计划时,注重各业务处室之间的协调,统筹安排,对业务上有交叉的审计项目,局内部在年初就要统一安排,能组成一个审计组的,就组成一个审计组,不能组成一个审计组的,也要做到三个统一:一是统一时间进点。各审计组先对其项目的其他方面开展审计,根据审计进度,由局确定统一进点时间,统一实施审计,统一延伸;二是统一要求。进点时,集中召开和被审计单位的见面会,明确各项要求。三是统一明确审计纪律。对审计人员提出要求,并请各被审计单位和被调查单位对审计人员进行监督。虽然分项审计,但要一果多用,各审计组的审计成果要互相利用,做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审计,既节省了有限的审计人力资源,降低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又减轻了被审计单位负担。

(四)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审计项目负责制,促进优秀人才用得其所,为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打好基础。对重大审计项目,实行“主审竞争上岗”制;对一般审计项目,实行“审计人员自由组合”制。审计组是实施审计项目的基本单位,一个审计项目由一个或若干个审计组负责实施,审计方案最终由审计组执行和落实,因此,审计组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起着最直接的基础作用。就审计项目来讲,要确定审计项目负责人,明确审计组及审计项目负责人的质量控制责任。明确划分审计机构领导、业务部门负责人、审计项目负责人、审计人员各自的质量控制责任。建立审计项目负责制后,选择有丰富工作经验、具有控制时间与工作能力、对其他审计人员有指导能力、和被审计单位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的人,通过竞争,挑选出最适合的审计项目负责人。审计项目负责人要在授权的范围内,从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到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结论落实、审计资料归档等业务的全过程负责。

(五)在审计项目资源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完成审计任务,提高审计项目成果质量,必须整合好审计人力资源。按照目前国家机关机构改革的要求,审计机关大幅增加编制显然是不可能的,出路就在于科学整合人力资源。李金华审计长指出,解决审计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更需要我们格外重视的是审计人员素质意义上的问题”。

第一,在“内部存量”上优化,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坚持走以扩大审计人员知识内涵为主的路子,努力在改变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上下功夫,建立审计人员终身后续教育机制,坚持扬长避短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每年集中时间、集中人员分层次地进行培训,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二,在“行为控制”上优化,实现审计计划和管理的科学化。审计计划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宏观意识,突出重点。计划安排要留有余地,保证有一定的力量完成党委、政府领导临时交办的各项任务。同时把审计成本核算纳入计划管理,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计划安排和审计项目的方案制定上,把人力资源整合纳入计划管理的内容,做到横向全局联动,纵向“一条龙”实施,使现有的审计项目资源和审计人力资源形成较为合理的组合,充分发挥审计的整体效能。

第三,在“能本管理”上优化,实现内外优势互补。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价值实现,采取有效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从而突出价值的最大化。要求在人力配置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任务的完成,还要重视审计成本和审计目标的投入产出比率;不仅要从内部挖潜,还要善于从外部引进,充分发挥社会上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形成优势互补,提高审计效率,发挥最大的效能,达到最佳效果。

标签:;  ;  ;  ;  ;  ;  ;  ;  ;  ;  ;  

审计项目资源与人力资源科学整合的对策_审计计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