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股市资源配置功能缺陷

论我国股市资源配置功能缺陷

刘义圣[1]2005年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功能定位与发展方略》文中研究指明资本市场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其功能发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完善过程中愈发占据支配性的地位,也是各种矛盾的集中所在。深化对资本市场功能的认识,对中国资本市场功能进行准确、科学的定位,对于解决目前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功能视角”下的中国资本市场。一般认为,使用规范性方法抑或实证性方法,与所研究的目标问题有关,目标层次越高越具有规范性,目标层次越低越具有实证性。所以,本文在研究资本市场及其相关经济制度等问题时采用规范性方法,而在研究资本市场实际功能时采用实证性方法。另外,本文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不仅应用纯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还尝试从社会、心理以及文化等多视角加以诠释。 本文共有九章内容,在谋篇布局上刻意求工,力图做到主次分明,先后有序,文理清晰,连属成篇。 第一章资本市场泛论:马克思主义视角,对现代经济条件下的“资本”与“资本市场”进行概念的回顾与界定,然后根据现阶段中国经济的运行特征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质性内涵做出解释,并从资本市场理论的发展变迁中确定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资本与资本市场的概念与功能内涵是历史的、动态的。 第二章资本市场功能琐考,开始切入正题,研究资本市场的功能一般。由于资本是资本市场运行的载体和核心内容,理解资本的功能将直接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资本市场功能的认识,因此本章内容安排上先考察资本功能,再考察资本市场功能。在考察资本市场功能中,依照一般逻辑,先考察资本市场微观功能,再考察资本市场宏观功能。 第三章中国资本市场功能的初级实证,比较系统地考察包括证券市场、产权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和创业资本市场等主要子市场及其各种功能的现状和问

罗伟广[2]2000年在《论我国股市资源配置功能缺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股票市场上公司购并中存在的产权制度问题、代理问题等的分析,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理论中的交易成本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以信息问题和激励问题作为展开的主线,以产权制度作为分析的核心,用理论与实证结合的方法,说明我国股市资源配置功能的缺陷,并据此提出改革的建议。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理论工具概述,解决判断股市资源配置效率的标准问题和工具问题。第二部分:通过对上市公司购并案例的分析,归纳出其存在问题。第三部分:运用理论工具,分析我国产权制度、股市制度、企业制度中存在的信息问题和激励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从而解释上市公司购并和股市资源配置低效率的根本原因是产权制度缺陷、直接原因是股票市场机制缺陷。第四部分:以上述论证为基础,提出改革的政策建议:改革产权制度和股权制度、调整股票市场功能定位、以存量发行代替增量发行、择优上市和亏损摘牌、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和监督制度、加快证券中介机构建设等。

张艳[3]2003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文中指出证券市场信息是交易者据以正确预期基础资产价值变动有关的信息,从广义上讲,应该定义为一切能够在不同强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与事件的信息。信息博弈是参与证券市场博弈的各个主体在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和信息接受与反馈在内的证券市场信息运行体系中,围绕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行的博弈。 证券市场的运行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信息的处理过程。发行者根据宏观经济及自身信息确定发行证券,并按法律披露一定的信息,投资者收集宏观及微观信息并加以分析和处理形成投资决策及投资行为,投资行为产生的结果又形成新的信息,从而进入新一轮的信息处理过程。 证券市场有分散风险、收集信息、企业监控、直接融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几大经济功能,本质却在于证券市场的信息功能。首先,直接融资的效率取决于证券市场信息功能的完善与否。其次,证券市场对分散风险、企业评价与监控的有效性取决于证券价格的有效性。价格发现和证券市场的监控功能取决于证券价格的信息含量,从根本上讲,监控功能即信息功能。最后,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也有赖于证券市场信息的有效性。这一点实质上是以上两点的综合,如果证券价格的信息含量较高,投资者根据证券价格信息所作出的投资决策就会引导资金及资源向需要融资且效率较高的公司流动,而且,投资者也能对融资的公司实行有效监控,以保证所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实质上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随着我国加入WTO,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国内市场都将渐次开放,迎接国标同行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冲击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带来更大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的风险和挑战,如何规避风险,迎接挑战,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是现阶段的重大任务。这就使加强证券市场信息监管,完善信息监管制度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证券市场信息运行体系由信息源、信息通道和信息反馈三部分有机构成。信息源是整个证券市场信息产生的源头和运行的起点。信息源中的博弈包括: 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层次的信息博弈,其博弈行为有:上市公司经理层与所有者之间以及股东之间围绕提供真实信息进行的博弈。股东对经营者形成监督的基本条件就是要获取真实的信息,而出于对信息搜寻成本和效益比较的考虑,小股东出现“搭便车”的行为,放弃了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客观上就为经营者(经理层)在信息源提供不完全、甚至虚假信息创造了条件。 上市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信息博弈。其具体的信息博弈行为有: 第一,上市选择过程中绩差和绩优企业的“劣驱良”博弈。不论是在审批制下还是在核准制下,公司上市仍然实行额度控制。由于公司上市不是采取市场选择机制,造成了绩差企业、绩优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博弈。当监督成本较高而监督所获收益相对较小时,政府选择不监督的策略,这就给绩差企业进行业绩包装提供了可能。当绩差企业进行业绩包装的造假成本远远小于其造假所获收益时,绩差企业会选择进行业绩伪装。这样,绩差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驱逐绩优企业的同时,信息源头的虚假业绩信息披露就产生了。 第二,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定价的信息博弈。在信息严重不对称情况下,以筹资和收益最大化为目的定价机制决定了上市公司在财务状况业绩公布中的捏造信息和盈利预测信息严重脱离实际的博弈行为。包含综合信息的新股发行价,如果定位不合理,实际上在信息源就造成了对投资者的信息误导。 第三,公司上市后财务状况与业绩公布中的信息博弈以及投资信息公布违背承诺的博弈行为。 此外,还包括在信息源头利用信息占有和垄断优势进行的内幕消息获取与利用中的信息博弈行为。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通道中的信息博弈包括证券市场信息搜寻中大小股东之间的博弈,信息传递中代理者与信息提供者串谋的信息博弈,证券交易中信息加工的博弈,这里面又包含信息欺诈博弈、“散户跟风”信息博弈、机构监管者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与违规者之间的信息博弈,上市公司配股中的信息一博弈,预期行为的博弈以及中介机构的信息博弈行为等。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反馈中的博弈包括股市变动中投资者如何对股价变动作出反应而在彼此之间进行博弈;机构投资者对股市变动作出的反应,通过传播真真假假的股价信息、行为信息、和政策信息引诱中小投资者,散户对上述信息做出反应,采取跟风博弈:政府对市场变动信息做出反应、调整政策,投资者对政府政策做出反应、调整交易行为的博弈;以及证券监管机构对交易主体的行为和市场交易状态做出反应,采取监管措施,交易主体对监管举措做出反应,采取违规或不违规的抉择等。 证券市场上信息提供、信息传递与加工以及信息反馈构成信息运行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反复进行、周而复始,成为一个循环过程:信息博弈也在这一循环过程中反复地不断地进行。 信息运行及运行中博弈的每一次循环,都不是上一循环的简

刘熀松[4]2004年在《低效率股市投资理论及制度创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国股市为例,对低效率股市的投资理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行为相对有效市场股票投资理论,同时研究了中国股市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出路。除前言以外,全文共分九章。 第二章对股票投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综述。作者将股票投资理论分成五大类。第一类是技术分析理论,第二类是价值投资理论,第三类是市场比较理论,第四类是新古典股票投资理论,第五类是行为投资理论。在这一章中,作者先是简单回顾了前三类股票投资理论,然后较为系统地综述了新古典股票投资理论和行为投资理论。 第三章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定价有效性。中国股市产生、发展的背景与其他国家的股市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最为突出之处是中国股票市场既是新兴市场又是转轨市场。中国股票市场是低效率的市场不但是大众投资者的直观感觉,而且得到了学术上的支持。学术上所争论的只是中国股市是否达到了弱式有效市场,而对没有达到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没有任何异议。 第四章提出行为相对有效市场投资理论。由于中国股市在定价方面是低效率的,因此,建立在有效市场理论基础上的、在学术界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股票投资理论并不适合于指导中国股市的投资实践活动。新古典股票投资理论和模型在中国用武之地不大,需要新的股票投资理论来指导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活动。作者尝试性地提出了行为相对有效市场股票投资理论。作者首先将市场划分为绝对有效市场、相对有效市场、行为相对有效市场,然后提出了行为相对有效市场假设,接着提出了行为相对有效市场投资理论,最后将行为相对有效市场股票投资理论和新古典股票投资理论进行了比较。行为相对有效市场投资理论具体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评估每个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及市场平均内在投资价值,同时计算出每个股票的市内率及市场平均市内率。第二阶段,在某个时间点上,依据市场自身的逻辑,列出所有影响个股价格的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偏好因素,测算出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偏好因素对个股价格的影响因子,算出每个股票的行为市内率,对个股进行定价。第三阶段,如果股票市场存在做空机制,那么买进行为市内率最低的股票,同时卖出行为市内率最高的股票,进行套利。第四阶段,如果股票市场不存在做空机制,比如中国股票市场,这时简单的套利策略难以进行。同时,由于股票市场整体上处于高估状态,因此,简单的买进低估得最多的股票只能保证投资的风险相对最小,但不能保证投资能够盈利。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市场整体价格水平的决定模型,以分析市场整体价格水平的演变趋势,最好

武晓春[5]2005年在《中国股票市场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票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形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好坏、运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资本的流动速度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因此,自股票市场出现以来,其效率问题就一直是学者们研究和讨论的重大课题。 中国股票市场的效率问题也一直是国内学者关心和研究的焦点。目前国内研究存在较大的分歧,不少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股票市场是弱式有效的,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本文以这些研究和争论为出发点,深入探讨中国股票市场的效率标准问题,并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中国股票市场的效率,指出制度缺陷是造成我国股票市场低效率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股票市场效率的若干途径。 本文首先考察了中国股票市场与国外成熟股票市场的差异,以此说明有效市场理论在评价市场效率方面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股票市场效率的内涵。研究表明,作为新兴的股票市场,中国的股票市场还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距有效市场理论赖以成立的前提假设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市场有效性并不完全等同于市场效率,前者只反映了后者的一个方面,即信息效率。本人认为,股票市场效率除了信息效率外,还包括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是指通过股票市场的价格机制,将金融资源,从储蓄者手中向生产者手中转移,从而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它又包括两重涵义,即资金的有效动员和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资金的有效动员是指股票市场筹集资金的效率,而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是指通过股票市场筹集到的资金能够得到充分高效的运用。 本文随后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检验了中国股票市场的效率。对于信息效率的检验是利用上证综合指数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运用时间序列相关性检验和游程检验进行的。本人对股指的检验始终未能呈现出弱有效性,即使对于长单位期间的周数据而言,整体来说,我国股票市场运行不具有随机性,还不是弱式有效股票市场。对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考察是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的,分别考察了IPO筹集资金和再融资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股票市场的资源动员能力。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在资源动员方面的效率比较高,但在资金使用方面的效率比较低,无论是首次发行股票还是通过配股和增发所筹集的资金的使用效率都比较低下。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本人的结论是:我国股票市场的信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都比较低,因此我国股票市场效率比较低下,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提高,以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持

孙成刚[6]2004年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功能缺失与根治》文中指出1990年,中国股票市场设立的时候,被人为地赋予了“筹集资金”、“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功能。在股市发展初期,这种人为的功能设置促进了中国股市的发展,使股市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股市规模的扩大,尤其是投资者数量的几何级数增加,再人为地将股市地功能简单地定位于“筹集资金”上,已经不合时宜了,甚至会严重阻碍股市地发展。 因此,本文从理论层面深入分析了股票市场的功能,并构建了股票市场功能模型。研究发现,股票市场的原始功能是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这一功能是如此原始,以至于人们很少把这一功能看作是必要的。股票市场的基础功能则一般被认为应包括:筹集资金、资源配置、完善企业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等等,唯独很少有人论及股票市场的投资增值功能。经过梳理后,笔者将股票市场的基础功能定位为投资增值、筹集资金、资源配置,其它功能都是在此基础功能之上衍生出来的,因此应称为衍生功能。 股票市场的三个基础功能是互为依存、互相影响的,缺一不可。股票市场只有具备投资增值的功能才能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筹集资金的功能方能实现;而大量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筹集资金的要求则为投资者实现投资增值提供了机会。至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则是投资增值和筹集资金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股票市场综合性的功能,也是股票市场设立的最终目标。 要使股票市场基础功能得以实现,最重要的就是要促进股票市场的投资增值功能的实现。股票市场实现投资增值功能的途径分为资金推动型和价值推动型。资金推动型难以持久、延续,价值推动才是根本。价值推动有赖于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提高。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提高则必须建立在两大基础上:一是改善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二是防止上市公司利益受到侵占。通过两个模型研究后,可以得出三个结论,这三个结论都指向一个要点:企业家持有的股份应该可以按照市场价格变现,即实现股份的全流通。股份的不可全流通即所谓的“股权分置”问题是股票市场功能缺失的主要原因。 中国股票市场的问题正是上述理论的真实写照。一般以为,中国股市的筹集资金功能是完善的。但深入研究之后可以发现,到2003年10月,中国股票市场筹集资金的规模、潜力和相对水平都已经大不如前,筹集资金的功能严重缺失。同样,中国股票市场也没有真正实现资源配置功能。这两个基础功能缺失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股票市场缺乏投资价值以及由此造成的投资增值功能的缺失。而投资增值功能缺失的根源就在于大股东持有股份的不可全流通。 本文回顾了中国股市非流通股的成因,并从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机制和行为方式分析了由于股权分置造成两类股东利益上的根本不一致问题,这也直接造成了中国股市各种功能缺失的怪现状。最终可以发现,要完善市场功能,就必须解决全流通的问题。 通过对比市场中盛行的各种全流通方案,我们可以发现,全流通的核心是定中国股票市场的功能缺失与根治价,而市场化定价将最终成为各方都可接受的定价准则。为此,笔者提出了解决全流通问题的基本方案:全流通补偿权。所谓全流通补偿权,就是完全由市场对所有股份全流通后的股票进行定价,这一定价与全流通之前的股票价格的差额,即流通股持有者的损失,由国家股和法人股持有者予以全额补偿。补偿可以采取免费送股的方式实现。补偿之后,国家股和法人股实现全流通,有效盘活资产,而流通股股东也没有任何损失,市场可以平稳过渡。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重视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这事实上就是强调了股票市场应该具备投资增值的功能。《意见》还明确提出了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过程中,应保护投资者尤其是公众投资者的利益,这一原则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提供了政策支持。可以相信,在这一原则指引下,困扰中国股市多年的股权分置问题将最终通过全流通补偿权的方案得到解决,中国股票市场的功能将逐渐完善。

阙伟成[7]2004年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股票市场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宏观经济的主要变量之一。但是,快速发展和转型中的股票市场面临着诸多的风险。自本世纪始以来持续至今的中国股票市场的大调整,虽然是包括技术性风险和制度性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体制性风险或制度性风险。在监管模式、企业(上市公司)、券商和投资者权益保护、市场中介组织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政府过度干预或干预不当的问题。行政干预是中国崇尚集体理性的传统文化及其影响下的政经体制和盎格鲁股权文化冲突下的产物。这种行政性干预影响了股票市场力量的正常发挥,也由此带来了严重的制度性风险。从1992年到2004年的十三年间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为此总共付出了2.3万亿元,但截止到2004年9月中国股票市场中上市A股公司1352家的流通市值仅1.29万亿元,这就意味着十三年来中国股票市场的全部投资者的总体投资收益为负并亏损1万亿元,而国家通过股票印花税和券商佣金、保证金利差等在1993-2002年十年间累计收入超过4800亿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以“国企融资服务”为中心的定位下,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和法人股股东共筹集资金6800亿元,原始股本增值5300亿元,两项合计1.21万亿元。同一时期股票市场中A股给全部投资者的分红派息却只有700亿元。这些实际数字表明:中国股票市场与传统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更美妙的圈钱乐园! 因此,要从根本上和长期内促进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制度层面上依赖于中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尤其依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市场经济体系和资本市场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彻底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根本性转变,这是其一。 在政府方面,对股票市场的功能定位是分散和化解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并为国有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上市公司的所有制歧视是股票市场资源配置低效率的制度本源。要克服此类制度性风险,需要政府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发展股票市场,这是其二。 在上市公司方面,股权分置、国有股一股独大、国有股非流通性等制度性问题,导致了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治理机构失灵,从而降低了股票市场的效率。

龙云[8]2006年在《中国B股市场研究》文中提出中国B股市场的发展始于1991年底。所谓B股,全称是“境内上市外资股”,指的是在中国境内注册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境内外投资者发行、募集外币资金并在中国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票。应该说,B股市场的建立是顺应中国改革开放的要求而与A股市场几乎同时起步的一个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分支。随着中国经济持续获得了快速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也不断得到深化,股票市场尤其是中国A股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A股市场也面临众多问题,但是包括管理层在内的股票市场参与各方都在为A股市场的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然而,与A股市场同时起步的B股市场却在发展中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出现了退化局面,市场本身也逐渐边缘化,陷入困难境地。主要表现在:第一,随着境外B股投资者的逐步退出,B股市场的发展不仅远远落后于设计者们的期望,更远远落后于几乎同时起步的中国A股市场,甚至落后于起步更晚的H股市场。B股市场在筹集资金方面近乎完全陷入瘫痪,自其创立15年来共筹集资金53亿美元,这一数字甚至不及中国联通2000年在海外市场IPO所筹集的资金。第二,B股更大的不足则表现在市场的整体表现和上市公司的质量方面。长期以来,B股上市公司总体质量低下,而B股市场除了在新设期以及2001年前后对境内居民开放时有过短期的突出表现外,十几年来B股指数的整体走势一直低迷,与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相背离,且给投资者的信心以严重的打击。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探究B股市场困境背后的历史与现实原因、揭示原因背后所隐含的系统性问题与制度缺陷。通过对B股市场困境进行深入研究,系统性探讨B股市场的出路,提出解决B股市场问题的方案,从而为中国证券市场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政策借鉴依据。首先,本文从股票市场基础功能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系统性分析B股市场困境的研究框架,并提出B股市场所面临的是一种功能缺失困境的重要结论。在以往的研究中,各种文献基本上都停留在对B股市场发展过程中的某一具体层面来进行研究,缺乏对中国整个B股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困境的系统性分析。本文通过对B股市场困境的层层解析,发现了B股市场所陷入的功能缺失困境不是由股票市场某一个基础功能退化或缺失所引致的,而是由于筹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以及投资增值功能这三大股票市场基础功能共同的退化和缺失所造成的,并在此基础上推演出B股市场基础功能退化和缺失是必然而不可逆转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B股市场开放性、历史定位以及市场本身区别于A股市场的特质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论证了B股市场已经空心化、丧失独立存在的必要性,并为关闭B股市场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最后,本文探讨了各种可能的关闭B股市场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新兴的信托制度和QFⅡ制度提出了信托型B股市场关闭方案。通过这一方案,可望在最小的制度变革下快速平稳地解决B股市场功能缺失困境问题并促成了A、B股的市场合并,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国家[9]2016年在《中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中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经济和监管制度层面探讨证券市场风险的成因、度量和对风险控制的对策。中国证券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以转轨经济为背景的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特殊的新兴市场,导致2015年我国证券市场发生了剧烈的异常波动。本文对此次行情的波动从宏观经济侧面、监管制度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实证分析。通过研究认为,发达国家证券市场风险防范理论主要是防止机构投资的风险,而我国的风险防范则要高度重视散户的投资风险。本文共分为7章:第1章引出研究问题,并阐明论文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提出全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中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及对策。介绍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说明本文研究理论意义和实际作用。第2章对前人已有的证券市场风险的识别、度量、风险防范、市场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金融危机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的文献回顾和评述。第3章从风险定义、风险分类、风险成因三个方面探讨了证券市场风险的一般理论。从引起证券市场风险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对风险内涵进行了分析。运用凯恩斯、斯密斯、萨缪尔森的理论探讨了政府是否应该干预证券市场。最后运用道德风险理论、货币面纱理论及最后贷款人理论来分析政府救市的必要性。第4章探讨了证券市场风险指标体系,通过建立VAR模型实证检验宏观因素和经济环境的外部冲击对我国故事压力风险造成的影响。第二部分对政策因素做了四种分类,在原有CSSI压力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探讨政策因素对我国股市的影响。第5章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其自身特点进行详细论述。并对中国证券市场在2007年和2015年经历的两次异常波动进行分析。其发生波动的根本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金融创新及过度杠杆化、政策层面的过度推动、监管部门政策的失误、宏观经济形势不乐观及投资者风险意识不强等。最后对股灾暴露出来的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带给我们的启示以及股灾给宏观经济层面带来的影响做了进一步探讨。第6章对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的风险防范机制和体系进行了比较,对我国可以借鉴的地方进行了提炼。同时将国际上曾经发生的过得股灾按照杠杆驱动型、经济泡沫型、热钱、汇率引致型进行分类探讨。第7章我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的对策。本章阐述了当前环境下我国证券市场面临的总总问题。综合前面章节的研究结果,提出对防范系统性风险需采取的监管方式和对策做出的思考。首先在制度层面上需要优化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涨跌停板制度、发行及退市制度。同时需要解决“一行三会”监管模式存在的监管真空,强化投资者保护机制、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及降低创业板高估值。最后在金融环境层面需要防止违规杠杠资金进入股市及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王敏[10]2001年在《论我国证券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文中提出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制度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对于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中国而言,证券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正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证券市场发展的背后,不单单是市场取代了计划的资源配置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推动着一个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新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的形成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 我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发展十分迅速。本文选择以“证券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为研究对象,旨在判断我国尚不成熟的证券市场对经济增长推动效应的强弱,揭示证券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作用,客观地认识证券市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而为证券市场及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奠定基础。 本文共分四章,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论述了“证券市场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在这一章中,以一个内生增长模型——AK模型为出发点,推导出证券市场推动经济增长的三种机制,它们分别为:证券市场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证券市场使资本配置效率提高、证券市场通过改变储蓄率影响经济增长。从而,从理论上得出了证券市场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的结论。 第二章的题目是“我国证券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在该章中,首先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及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证券市场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接下来以我国证券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历史数据为依据,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二者关系进行回归,回归的结果证实了我国证券市场对经济增长具有较为显著的推动作用。 第三章论述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经济功能”。通过对我国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经济晴雨表功能以及资源配置功能的具体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第二章的结论:我国证券市场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功不可没。同时也提出了我国证券市场在其功能发挥上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 最后一章提出了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的战略选择。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明确了今后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其资源配置的功能;第二节阐述了在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下,充分利用证券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加强证券市场建设的多项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功能定位与发展方略[D]. 刘义圣.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2]. 论我国股市资源配置功能缺陷[D]. 罗伟广. 暨南大学. 2000

[3].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D]. 张艳. 四川大学. 2003

[4]. 低效率股市投资理论及制度创新[D]. 刘熀松. 复旦大学. 2004

[5]. 中国股票市场效率研究[D]. 武晓春. 南京农业大学. 2005

[6]. 中国股票市场的功能缺失与根治[D]. 孙成刚. 复旦大学. 2004

[7].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问题研究[D]. 阙伟成. 武汉大学. 2004

[8]. 中国B股市场研究[D]. 龙云. 复旦大学. 2006

[9]. 中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研究[D]. 国家. 辽宁大学. 2016

[10]. 论我国证券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D]. 王敏. 天津财经学院. 2001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论我国股市资源配置功能缺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