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济多边合作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_自由贸易区论文

东亚经济多边合作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_自由贸易区论文

东亚经济多边合作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发展趋势论文,中国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4]04-040305-0162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尽管与欧洲和北美相比,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仍很落后,但经历了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洗礼,以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东亚各国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意识正在不断加强,以10+1、10+3、中日韩为特征的区域经济合作正呈现出多样化以及加速发展的趋势。尤其是中国与东盟所达成的在10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为推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树立了样板,为整个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东亚是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重心,所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蓬勃发展必将对中国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与东亚经济合作的兴起

由于世界各国在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能同步推进,因此,一些地缘相邻或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与地区相互提供贸易和投资便利,促进经济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等。尽管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究竟如何,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但是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安排与多边贸易体系的宗旨并行不悖,它也会从另一方面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1.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势头迅猛。据世贸组织截止到2002年1月的统计,向该组织通报的区域经贸安排全球共有162个,其中80%左右是近十年来建立的。较之世贸组织目前的135个成员,这个数字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为何如此迅猛?这主要是因为:

其一,世贸组织主持下的多边贸易谈判障碍重重,进展缓慢。各成员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成员多,差距大,各自的要求不同,谈判必然旷日持久,步履维艰。

其二,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频频抬头,贸易战从未间断。现实状况使各国认识到,要使135个国家和地区短期内在经贸安排上达成一致是不可能的。但是,几个国家或者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相互发展水平差距不太大的情况下,通过谈判达成合作协议却是相对容易和可行的。

因此,在世贸组织规则框架所允许的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寻求通过建立区域经贸安排来规避形形色色的贸易壁垒,促进区内经贸发展,增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区域经贸安排对区内国家实行优惠的差别待遇,其贸易转移效果甚至排他性的特征日益明显。为在国际贸易中抵消区域经贸安排对本国的歧视性影响,那些尚未加入区域合作的国家迫于竞争的需要,也希望参与到区域经贸安排之中。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与特点

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从积极的角度看:(1)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力地促进了集团内部的贸易增长,为成员国贸易带来贸易创造的好处,如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区域经济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已拥有世界上大约80%的GDP和80%以上的国际贸易,其中跨国公司占贸易的67%左右。事实表明,凡参加到区域集团中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如芬兰在加入欧盟前经济连续四年负增长,1995年加入后经济恢复了增长。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也使三国受益:墨西哥贸易出口最高年增长率达20%,加拿大为10%,美国是5%。(2)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集团内部的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推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提高了投资水平。(3)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出不同的国际经济合作模式,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4)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形成多极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开始向更广泛、更紧密和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1)通过调整合并,区域经济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2)突破了区域性经济集团只能由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组成的传统观念;(3)区域性经济合作中的意识形态色彩愈来愈淡化;(4)积极采取实际步骤朝着建立共同市场的方向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欧洲共同体终于实现了货币联盟,21世纪初,在主要欧洲国家中,欧元将最终替代作为这些国家主权象征的本国货币。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成功也使不愿接受世界经济霸权的国家和经济体受到鼓舞。

3.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兴起

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60年代中期以后诞生的东盟,是地区经济合作中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东盟的范围仅限于东南亚10国,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对促进东亚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相对有限。80年代以后,相较北美区域经济合作和欧洲共同市场的不断发展,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明显落后。直到上世纪末,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东亚区域合作才出现了新的契机,并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

除了受外力推动外,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蓬勃兴起,主要是东亚地区内部主观因素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其一,上世纪90年代,东亚的政治与经济格局在冷战结束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东亚各国关注的重心已从政治和安全领域逐渐转向经济与文化领域。东亚经济发展的中心热点也开始从东南亚转向东北亚。

其二,经过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磨难之后,东亚各国已越来越认识到缺乏地区合作机制所导致的抵御风险能力差和缺乏互动合作机制给每个国家(地区)所带来的巨大损失。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东亚的主要国家——中、日、韩改变了对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态度,开始重视和积极响应东盟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推进的建立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努力,纷纷开始积极参与东亚地区双边和多边的区域经济合作。

其三,中国经济崛起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为东亚经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历史机遇。这些变化为东南亚和东北亚经济的逐步融合,及最终实现东亚区域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政治基础和可行的经济基础。可以这么说,对整个东亚地区而言,中国崛起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长期以来以“雁行模式”为特征的东亚传统发展模式,在东亚地区创造了一种新的地区经济联系格局和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这种新的经济联系机制的基本构架是中国成为吸纳外来投资和加工生产的一个重要中心,通过跨国公司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在东亚地区各经济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水平式分工联系。中国成为这个新结构的一个重要联系枢纽,通过中间产品的分工交换,推动地区的经济活动开展。另一方面,中国不仅仅作为一个接受外来投资进行加工制造的角色在起作用,而同时也成为一个很大的“终端产品”吸纳市场。中国崛起和这种新型经济格局及增长机制的形成,导致了一个最重要的结果,那就是东亚地区国家相互之间的内在投资和贸易需求大大增强。加之近年来欧美国家经济疲软和全球经济衰退,使东亚国家和地区更加迅速地摆脱了对欧美市场的过分依赖,更加日益把寻求本国经济增长的注意力转向东亚地区自身,因而加强地区经济合作也就成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一种强烈的内在需求,成为东亚各国保持和启动经济增长的至关重要的政策选择。由于中国经济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全球的制造业中心和最有潜力的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引进国和发展最快的贸易进出口国,因此它的崛起所带动的东亚新型经济结构和经济动力增长机制将会长期起到重要作用,从而使东亚地区继上个世纪“雁行模式”由日本所带动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活力得到有效的接续。由此可见,东亚地区不仅目前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会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

二、东亚经济多边合作几种可能发展的趋势

与欧洲相比,由于社会、经济、制度、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东亚合作从一开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它从务实需要开始,不断增加合作的内容,逐步建立和完善合作机制。与北美也不同,东亚经济合作不仅仅是建立自由贸易区,它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所以,目前或在可预见的将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目标只能从地区多层次与多领域的合作开始,逐渐达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最终目标。尽管这个目标进程将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多年来经过东亚各国和地区的努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已取得积极的进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并展现出美好的未来。

1.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多层次、多样化发展态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从内容来看,可以划分为六个层次或六种类型。

(1)跨境次区域经济合作。这是目前东亚国家与地区内部十分活跃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例如中缅泰老越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合作,中泰昆明—曼谷公路建设的合作,东盟东部增长区的合作,泛亚铁路建设的合作,甚至还包括中日韩未来可能进行的图们江开发合作等。这种区域经济合作显然不是发生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而是发生在两个甚至多个国家内部地区之间的跨境的经济合作活动。这种次区域经济合作尽管是最低层次的,但却是不能忽视的,它将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可以预计,东亚国家和地区内部这种独具特色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甚至次次区域经济合作,将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贸规则带来许多新的内容和重要的创举。

(2)国家和地区之间双边与多边FTA。这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比较普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合作的一个热门取向。目前在东亚地区这个层次或者说这种类型的合作进展很快,其中日新双边FTA已签订,日马也就签订FTA协定达成了协议,同时日韩、韩新、日菲、日泰的双边FTA也已分别提出,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之中。

(3)东盟自贸区,即东盟十国自身的发展与合作。东盟自身的合作开展得比较早,在自由贸易区和其他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正在加快,计划到2002年东盟的老成员率先完成,新成员到2008年完成。

(4)10+1自贸区,即东盟分别与中日韩之间的对话与合作。这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应当说是东亚国家的一个创举。它特别体现了东盟这个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经济体,在推动整个东亚地区实现区域经济合作时所必然寻求的路径,它采用与这个地区每个强大的经济体建立单独对话协商机制直至建立单独自贸区的方式,巧妙地使各种不同的合作利益和合作诉求首先在不同的平台上以不同的目标加以实现,并在这个过程中使每个强大的经济体都能加入到整个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来,同时在这个进程中再来寻求大家共同的利益平衡点,逐步使各个经济体能够在某些共同的目标上达到共识,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尽管,日本与东盟之间以及韩国与东盟之间已经有不少合作项目,但是,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宣布双方建立自由贸易区显然是走在了日本和韩国的前面。并为东盟与日本、东盟与韩国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起了示范作用,更为整个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

(5)10+3,即东盟10国与中日韩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也是未来的东亚自贸区。这可以说是东亚国家对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创举,它同样体现了东盟经济体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巧妙构思。尽管它目前尚无实质内容,只是一种多边的对话和协商机制,但是它毕竟搭起了一个东盟经济体与这个区内三个主要经济体相互之间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况且这种机制的建立本身就是对建立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一个推动和促进,一旦条件成熟,它将会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6)中日韩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即未来的东北亚自贸区。中日韩之间的合作是在东亚合作的框架下进行的,一是三国合作支持东亚合作的进程,二是中日韩三国之间开展合作。目前,三国已建立了领导人正式会晤机制,2001年文莱会议期间三国领导人同意成立经济部长、贸易部长会议和工商论坛。当然,中日韩之间要建立自由贸易区还存在许多困难,今后一个时期,三国之间主要是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及开展部门方面的合作。

然而,舆论一般认为,从国家与国家之间真正形成实质性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来说,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东盟和东盟自由贸易区;二是东盟与中日韩的合作对话(10+3);三是东盟分别与中日韩的合作对话(10+1);四是中日韩三国合作对话。这也被称之为推动东亚合作进程的四个轮子。

必须指出的是,尽管东盟的合作开始比较早,但就整个区域合作来说,东亚合作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建立和推动多重机制的发展,只能通过多种努力,逐步增强共识,寻找并建立符合东亚特点的一体化道路,决不能指望在短时期内实现类似欧盟与北美那样的区域合作。所以,目前所呈现的上述多层次共同发展的局面,完全符合东亚当前的实际情况。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及机制化趋势

(1)特点

众所周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起始于东盟,并通过其积极推动,使中日韩三国也加入10+3的对话协商机制之中。因此,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其一,合作内容及目标的广泛性。与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相比,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不但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而且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也不仅仅是把目标局限在建立自由贸易区上。其合作内容相当广泛,体现了这个地区国家之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由于快速增长的内在经济联系和迫切需要保障的经济合作利益,需要应付与解决各方面广泛的要求。而这种广泛性,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在经济上,则主要涉及贸易投资、金融、技术、信息及环保等多个领域;其中又包括加速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鼓励技术和电子商务方面的技术合作,推动工农业合作,加强中小企业合作,推动东亚经济的增长,加强货币合作和金融监管以防范金融风险等。此外,还有开展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如中、老、缅、泰四国澜沧江-湄公河正式通航,东盟泛亚铁路建设等。

其二,合作形式的多样性。也正是由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目标的广泛性,加之目前作为主导力量的是以发展中国家为特色的东盟,因而也决定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必然是多样性的特点。由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启动力量和推动力量的特殊性,使它在主导力量、实现目标、实现路径和实现方式方面,都具有了十分鲜明的特性。其最大的意义就是开创了以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为主,推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其他更强大的经济体进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先例。它的成功,将大大丰富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经济合作关系的楷模,从而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

(2)机制化趋势

区域内各国经过多年的努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机制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迄今为止,东亚合作是在“10+3”,即东盟加中日韩的框架下进行的,2000年11月,第四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晤,即“10+3”会议,去掉了”非正式”一词,表明“10+3”模式正在走向制度化的轨道,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一个行动框架,它由下列机制组成:(1)领导人会议。一年一次,进行“10+3”的对话、“10+1”的对话(东盟分别与中日韩对话);(2)部长会议。目前已经有财长会议、外长会议、经济部长会议;(3)高官会议。“10+3”模式和“10+1”模式的初步形成和发展,标志着在东亚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向着制度化、体制化的有利方向发展。但应该指出的是,所谓“10+3”,目前主要还是一个由东盟推动的对话合作机制,真正的地区合作的“制度性”组织和基本原则还没有建立起来。

3.东亚区域经济多边合作的几种趋势

从长远的发展目标来看,真正的东亚合作机制建设必须建立在一个统一的体制框架之下。从这一发展目标出发,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东亚区域经济多边合作大致有以下几种发展路径可以选择:

其一,通过东盟的扩大,即其他国家加入东盟,最后实现东亚范围的一体化。在体制和方式上,沿袭现在的东盟自由贸易区。但是,由于中日韩特别是中国和日本规模太大,分别加入东盟会出现很多问题,东盟自身也会难以承受。

其二,东盟和中日韩分别发展,在成熟的基础上实现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的联合,最后变为东亚地区的合作组织。这里,关键是东北亚国家能否建立起真正的合作机制或组织,而由于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和政治上的障碍,中日韩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区域合作组织,难度很大。

其三,中日韩分别推动与东盟的制度化、一体化建设,并同时寻求把三个进程合拢的方法,有条件的先走一步,比如现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

其四,大力推动和全面规划整个东亚地区合作的框架和组织结构,把其他的合作发展纳入整个东亚合作的框架和组织机制之中,建立东亚合作机制和一体化体系与组织。

推动东亚整个地区合作机制的建设,当然要考虑到东亚现有合作机制的存在和作用,因此,目前它并不是要立即解散东盟或停止其他多重机制的作用。相反,在近期可能应该鼓励多种形式的合作,比如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就先行了一步,如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够如期建成,或者说建设步伐再快些,那么,这对于推动整个东亚区域的经济合作必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然,这里重要的是要把东亚地区的各种合作机制纳入东亚长远合作发展的框架和组织体系之中,以便有利于东亚合作长远目标的实现,而不是产生新的分割。

三、东亚区域经济多边合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毫无疑问,自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加快发展的趋势,但同时也应该承认,由于东亚没有地区合作的历史。地区差别很大,既有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也有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还有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以及区域合作的理念和认知都很薄弱等因素。东亚合作只熊循序渐进,合作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需要东亚各国和地区取得共识,通过互利互惠的原则协商解决。

首先,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是开放平等的,各国和地区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应共同发挥作用,任何国家都不应谋求特殊地位。上个世纪90年代,以日本为主导的雁型模式逐步失效后,东亚国家和地区必须首先明确自身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争取尽快实现由单向传导向互补互动模式的转变。以往的东亚经济合作设想往往无疾而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个别国家常常把取得合作组织内所占的地位视为首要目的。事实上,东亚地区的经济多样性客观上决定了没有任何一国能担负起领导地位的作用。各国的目标应该是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互惠互利,而不是力争在区域合作中的领导地位。

其次,东亚区域经济合作需要克服经济体制差异的障碍,强化合作的制度基础。由于东亚各国和地区发展的阶段和程度不同,文化传统和民族心态也不同,他们在各自发展中形成的经济体制和相应的政治体制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已成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加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东亚各国和地区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对市场活动的行政干预过多,所以他们必须更加重视市场和企业的自我成熟与发展。同时看到,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体制性障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法德煤钢联营设想为开端,到2002年以欧元区成立为标志的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东亚经济合作的困难远大于欧洲各国,因此真正把东亚经济共同体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还需要各成员国耐心而务实的努力。

再次,东亚各国和地区需要进一步改变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同性,克服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障碍。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打破了只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开展的传统做法,出现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间也进行合作的新趋势,但在合作中存在不少问题。同时,由于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大都受到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影响而导致“产业同构”,由此形成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经常使这些国家和地区间处于不同程度的过度竞争,这必然制约经济合作的有效开展。

最后,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东亚各国和地区之间需要加快要素流动,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区域经济合作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否则难以达到区域经济合作的高级化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中,东亚各国和地区在生产要素方面互补性强,但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各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形成地区内比较优势的趋同。这与欧共体完全不同,欧洲的一体化是从其内部的商品、服务、资金、人员四大要素的自由流动开始的。相对于欧盟来说,东亚经济体之间的要素流动性要弱得多,尤其是对服务、资金和人员流动来说更是如此。这既是东亚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的标志,也是妨碍一体化程度提高的重要因素。如果仅仅把区域合作停留在商品贸易交流层面,这将意味着这种区域合作是低水平且不稳定的。东亚各国和地区必须在加强经济要素流动性方面进行深入的内部改革和国际合作,加快贸易自由化与投资便利化的进程。

四、东亚区域经济多边合作对中国的影响

东亚各国与中国地域相临,文化相近,更是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重心,中国对外贸易的70%是在东亚地区进行的,中国吸引外资的85%也是来自这一地区。由此可见,东亚对于中国经贸发展的重要性。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是通过东亚这个重要的通道与世界经济保持并不断加深联系的。

1.有助于中国与东亚各国经济的互动

东亚奇迹是战后世界经济史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先是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然后是一群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持续高速增长。东亚勃兴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最明确无误和尤为重要的是他们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成功是因为走上了出口导向、参与国际分工的道路;它们利用冷战时期的战略补偿体制迅速进入当时方兴未艾的西方市场,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总之,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同世界经济之间形成了千丝万缕和相互依存的联系,并按国际规则建立了卓有成效的经营方式和运作机制,它们占有越来越多的世界市场份额,承担世界制造业的加工任务,分享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成果,成为全球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当然场所。有人认为世界经济重心将转移到以东亚为核心的亚太地区,这一推测并非毫无根据。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与东亚各国(地区)保持了良好的经济互动关系。香港在80年代将制造业基地北移到了中国华南地区,在推动中国内地产品出口,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台湾以间接贸易的方式使两岸经贸关系快速成长,80年代后,又通过民间、单向、间接的方式,将部分产业向中国内地主动转移,从而解决了台湾产业转型的困难,同时又支持了中国的经济建设。日本是与中国经贸关系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中日双边贸易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中国接受外国直接投资的排名中已上升到第二位。中国同韩国的经贸关系始于70年代,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目前中国是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投资对象国。中国与东盟间的经贸合作关系也是双方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虽因出口结构趋同而一度出现非同步增长,但总趋势是向互补性和依存度更高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1994年后,双方经过结构调整,贸易以超过20%的速度在发展。

东亚目前所进行的区内区外整合具有非常光明的前景,它将使自己的经济体量增大,增长极限扩阔,活力增强。所以,东亚对于中国来说,更主要是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中国与各个国家和地区将不断发展和深化分工、协作、互补与合作关系,通过有益的竞争,调整自己的结构。这个舞台笼罩着可以追溯到中国儒家的和谐协同的气氛。当然,中国通过与东亚经济互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必须担负起自己作为一个大国对这一地区的责任与义务。中国目前在这方面已有进步,例如在金融风暴中,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这客观上对东亚金融形势起到了稳定作用。

2.有利于营造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稳定周边环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态度有了根本的转变。尤其是对与东盟建立更紧密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同样东盟对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也是非常积极,因此当中国政府提出这方面要求时,东盟立即表示赞同,真可谓一拍即合。这种动向反映了一种深刻的经济关系的转折和变化。一方面东盟国家在中国崛起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下,正在改变其长期以来在雁行模式下紧盯欧美市场的出口导向战略,把更多的贸易和投资目光转向中国市场,转向亚洲和东盟国家内部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崛起后也希望得到东亚周边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上更多的支持与合作。这种相互的需求以及双方贸易、投资及其他经贸关系的日益发展,使得双方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日益深化,也使双方都感受到加强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将是符合双方利益的重大战略选择。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中国要成为地区经济强国,乃至世界经济强国离不开周边国家的支持与合作,而加强与东盟的经济合作、积极推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正是为了营造中国经济再次腾飞所需要的周边环境。

3.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与东亚经济合作的加强,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极大地增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一方面,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将在这个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形成一个拥有最多人口和最大潜力的统一市场,进而推动WTO新一轮贸易自由化谈判的进程,而且我国和东盟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必须在遵守WTO的一般原则和规则的前提下,相互给予对方更加优惠的待遇,从而为扩大双边贸易和相互投资,挖掘发展潜力,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更广阔的空间。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世界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的良性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正在把一个更加成熟、广阔的市场展现在世人面前;东盟则在加速一体化进程,力求以经济融合迎接各种挑战。中国与东盟正在相互重新认识,彼此在对方经济战略中的地位都显著上升。

另一方面,建立自由贸易区还将有利于加强我国与东盟国家的政治、外交和经贸关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不仅包括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还把政治目标作为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内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双方在国际事务中赢得更多的支持,使区域安全更有保障,改善双方的地缘政治环境,促进南海主权纷争的解决,打击跨国犯罪活动,促进环境污染治理,遏制非法移民以及国际毒品走私活动等等方面的非经济合作,进而加速推动日本、韩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及中日韩东北亚经济合作机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盟国家是我国西南省区的主要出口市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大大促进这些省区的出口,有力地配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我国在努力加强与周边邻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成,不仅将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而且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它将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一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将大大提高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国际地位,增强其在世界绎济事务中的发言权,为东亚地区经济的合作与发展营造一十有利的环境。

4.有利于加快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当今世界,中国具有一个任何其他国家都不具备的优势——在WTO中拥有“一国四席”,即港、澳、台与内地一样都是WTO的成员。这既是目前世贸组织中独一无二的现象,也成为我们能够成就别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企及的一件大事业的有利条件,那就是我们可以与港、澳、台建立以中华经济圈为长远发展蓝图的自由贸易区。这不仅对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的腾飞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中华民族的统一这个政治大目标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它对全球华人力量的崛起也是至关重要的。而香港、澳门与内地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建立,则是为实现这个长远的目标,迈出了第一步。同时,这些战略举措又会对与台湾建立两岸更紧密经贸关系或自由贸易区打下基础,并最终实现建立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自由贸易区的长远目标。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中国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都将进一步推动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总而言之,无论从历史的、现实的以及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全局的或局部的利益来考虑,加强与东亚各国的经济合作与互动均显得特别重要,这不仅因为东亚各国是中国的近邻,在经济、政治、安全上是中国的重要依托,还因为从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轨迹来看,中国被纳入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体系,是从与东亚的经济互动开始的。所以,中国同东亚的关系在世界上是一种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及共进共退的关系,这一战略关系在21世纪将持续始终。

标签:;  ;  ;  ;  ;  ;  ;  ;  ;  ;  ;  ;  ;  

东亚经济多边合作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_自由贸易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