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感染科一病室 410011
摘要:目的 探讨在重型肝炎护理中应用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4.11~2015.11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76例,依据护理模式分组,对照组(n=38)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38)注重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SDS评分为(23.8±4.5)分,SAS评分为(21.2±3.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心理干预用于重型肝炎护理中效果优良,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理干预;重型肝炎;护理
重型肝炎为严重肝脏疾病,主要病理特点为大量肝细胞坏死[1],会导致肝衰竭,威胁生命安全。重型肝炎为乙型病毒性肝炎严重类型,该病病情发展快速,后果严重,病程长且反复发作,难以预后,易诱发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及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据调查[2-3]其死亡率高达85%左右。为此重型肝炎患者多表现出失望、抑郁、焦躁、绝望及精神紧张等情绪,上述不良情绪会对临床治疗与转归产生影响,不利于预后。临床提出在重型肝炎护理中需强调心理护理,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进而强化临床效果。为详细探讨心理干预用于重型肝炎护理的效果,现将患者76例纳入本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4.11~2015.11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76例,依据护理模式分组,对照组(n=38)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38)注重心理干预。对照组21例为男性,17例为女性;年龄为23~62岁,平均(45.7±6.2)岁;6例为药物性肝炎,29例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例病原不明。观察组20例为男性,18例为女性;年龄为21~64岁,平均(44.6±5.8)岁;7例为药物性肝炎,29例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2例病原不明。两组在年龄、性别及肝炎类型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均衡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指导、病情观察、营造优良环境等。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强调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评估 采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发放小卡片等方式获取患者基本资料,包括社会角色、认知疾病情况、医护需求及社会支持情况等,准确评估其社会支持、生理及心理状态,并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
1.2.2 情绪干预 重型肝炎患者入院后易表现出不知所措、恐惧及担忧心理,此时护士应保持友好与热情,可大幅度减少患者恐惧或焦虑心理。构建优良护患关系,营造舒适且安静的病房环境,避免患者遭受不良刺激。因重型肝炎具有传染性,患者多存在自卑心理,护士应平等看待患者,给予充分尊重,使其身处温暖、和谐且安全的氛围中。护士应具备思维转换能力,多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其内心感受,并保持真诚、关怀,给予同情与安慰,可自制小卡片贴于墙壁或患者床头,鼓励其正视疾病,增强抗病信心;用非语言交流方式,多给予眼神肯定,可约定简单手势,如小便为竖小指、大便为竖大指等。随时与患者沟通,了解内心所需与面临问题,鼓励倾诉内心烦闷,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对患者多加观察,及时找出潜在心理问题,以及时疏导。积极关注患者言行,若病情改善及时告知,使其了解治疗价值与有利因素,增强内心希望;护士可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并经常聊起出院后场景,供患者想象,增强抗病信心,保持乐观。
1.2.3 认知干预 结合患者年龄、性格及文化水平予以针对性认知干预,在每项护理操作中贯穿健康教育。若患者文化水平较高可发放简单书面资料,使其自行阅读与了解,若存在疑虑及时解答;若文化水平较低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本病临床表现、诱因、进展、注意事项、治疗方式等相关知识,可列举成功案例,消除患者疑虑,将思想包袱防下,缓解不良情绪;纠正错误认知,树立科学认知,由此消除恐惧或焦虑情绪,用乐观且正确心态配合医护人员。为家属开展健康宣教,将宣传手册发放至其手中,使其了解疾病发展、转归,并使其认识到家庭支持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
1.2.4 行为干预 指导患者自我放松与调节方法,强化自护能力。使其明白心理与躯体放松可避免疾病过于损伤身心健康,增强生理舒适感。一般而言多采用松弛疗法,比如结合兴趣听音乐、看书、回忆开心之事、尽量做想做的事情等,平静心情,保持心理平衡,树立情感支撑,将痛苦与烦恼忘却。
1.2.5 社会支持 对于重症肝炎患者而言家庭为基本支持,成员多帮助可提升患者抗病信心,减少不良情绪。定期召开座谈会,与患者家属多沟通交流,掌握患者面临困难及需求,指导多陪伴与关心,无微不至照顾;指导家属对自身情绪予以控制,避免影响患者。多陪伴,以提升患者安全感;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互帮互助,减轻孤独无助感,在治疗中更加积极主动。
1.3 观察指标
应用SDS(焦虑自评量表)与SAS(抑郁自评量表)评价两组心理状态,分数越高代表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本组数据主要应用软件SPSS20.0,用标准差()以及均数(±)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用t检验,对比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SAS及SDS评分对比 见表1。
3 讨论
当前医学模式已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此时护理模式也相应改变,不再是传统的将疾病作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而是注重将患者作为中心[4]。对重症肝炎患者行心理干预为优质护理重要体现,使其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与放松身心,增强抗病信心,且在医护操作中更加配合;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将患者依从性提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晓丽,杨敏,张素娟等.心理干预对急性重型肝炎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3):34-35
[2]陈霞,袁秀娟,高萍等.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病人的心理干预效果评估[J].护理研究,2011,25(33):3071-3072
[3]高媛,陈红,范艳丽等.心理干预在重型肝炎护理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4,(31):144-144
[4]黄琴.观察心理干预对重型肝炎患者的护理作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11):297-298
论文作者:周小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8
标签:患者论文; 肝炎论文; 心理论文; 使其论文; 疾病论文; 对照组论文; 家属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