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善达克沙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对策_生态系统论文

浑善达克沙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对策_生态系统论文

浑善达克沙地退化 生态系统恢复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沙地论文,生态系统论文,对策论文,达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严重程度

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10大沙漠沙地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高原中部,东起大兴安岭南段西麓达里诺尔,向西一直延伸到集宁一二连浩特铁路沿线;东西长约450公里,南北宽50~300公里,总面积5.2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属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和赤峰市,自然区划属温带半干旱区。该沙地各类沙丘占总面积的43%,其中流动沙丘占40%,半固定沙丘占20%,固定沙丘占40%。浑善达克沙地东西向延伸,东端深入大兴安岭南端西麓的草甸草原区,西端楔人荒漠草原区,处于中间广大沙区的主体植被类型是以沙地榆疏林沙地植被。

当前,浑善达克沙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的活化。流沙面积由50年代占沙地总面积的2.3%增加到70年代中期的8.2%和80年代末期的13%。1996年,东部各类沙丘总面积达到50%以上。该沙地是我国沙区最大的风区之一,全年盛行西北风,年均风速4~5米/秒,最大风速常在24~28米/秒,局部瞬时可达34米/秒;年大风(≥8级)日数60~80天,冬春季风强而多,4~5月风速大,最高可达12级。并且,浑善达克沙地土壤基质贫瘠,降水与蒸发比例严重失调,从西到东的年降雨量仅为100~400毫米,而年蒸发量竟达2000~2700毫米。这里风、沙、旱、贫瘠共存,沙地植被一经破坏,其疏松沙质地表在干旱强风的气候条件下,四处飞扬,沙暴成害。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北京正北方向不足200公里,是距北京最近的大沙地。其平均海拔高出北京城约1300米,沙地腹地沙层厚约200米。在强劲盛行的西北风作用下,尘沙从高海拔处不断向南向下侵移。2000年春季,北京共发生了14次沙尘暴;2001年的第一天,沙尘暴就开始光顾北京,到目前为止,我国北方就又出现了多次大范围的沙尘暴、扬沙或浮尘天气,甚至在草原地区出现了雪尘暴。这频繁出现的沙尘天气引起广大科学工作者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它不仅严重影响了首都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举办奥运的成败、经济的巨大损失,而且可能对整个华东地区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且这种灾害有继续加重的趋势。对北京影响最大的系列风沙灾害的沙源地就是浑善达克沙地。因此,它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直接影响到了首都北京、天津、甚至整个华东地区的生态安全。浑善达克退化沙地治理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那么如何治理?该从何处入手?必须对退化原因进行正确的分析,然后才能寻找正确的出路。否则,可能会打着生态治理的牌子干出生态破坏的事情(当然这种破坏可能是无意识的);或者即使不破坏,治理也不能从根本上入手,既延误了退化沙地自然演替过程的正常进行,又造成了巨额的治沙费用浪费。

2 沙地退化的原因属“人祸”而非“天灾”

虽然很多专家认为浑善达克沙地退化的原因有自然和人为两种,但我们认为人为原因是最主要的,而自然因素变化引起的退化影响很小。这是因为,在支持生态系统的6大环境因子中,光照并没有变化;温度正常波动;氧气含量也没有变化;二氧化碳增加部分(从工业革命前的290ppm到目前的350ppm),但这对植物的生长是有利的;水分虽有变化,总体雨量正常,部分年份还出现偏高。以上是我们根据浑善达克沙地腹地正蓝旗气象站最近20年来的监测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当然在季节上可能会存在部分的差异。即使如此,我们都知道在温带以及寒温带地区雨、热、光是同期的,既然适合植物生长的气象条件仍然存在,那么为什么草地的生长一年不如一年呢?原因在于土壤和矿物质的巨大变化,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被人为中断了,土壤损失严重;在日益减少草地覆盖(地上部与根系保护)的条件下,疏松的土壤在冬春季被风吹走。皮之不寸,毛将焉附?元素不能循环使生态系统的运转失去了一个“轮子”(另一功能是能量流动)。例如锡林郭勒某牧场1953~1980期间因出售牲畜及其产品和燃烧粪造成氮素严重损失,损失的氮相当于78600吨硫酸铵。欲维持该牧场的氮平衡需要每年输入560吨纯氮,但遗憾的是这部分输入几乎为零,这对于土壤系统的破坏是致命的。

人口增加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位于该盟)从建国初的20.5万人增加到目前的92万人,净增加348%。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对生活物质的追求,牲畜数量更是急剧增加,从160万头增加到2300万头,净增加1700%,这样使草地的压力急剧加大,超过了其极限。支持一个标准羊单位的草地面积直线下降,从原来每77亩草地支持一只羊到7亩地一只羊,草场压力净增加950%。社区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由于这种变化而实行的政策导向也是重要的原因(如牧民不吃亏心粮)。由游牧而定居,且追求现代化的生活目标,更加重了草地的退化。浑善达克沙地最近10年流动沙地面积的扩大与该期间牲畜数量的加倍很好地吻合(在一个很大的基数上的加倍,如由1000万头到2300万头),正说明了这一点。

实际上,在元代(公元1206年)以前浑善达克沙地基本上是没有太大的人为压力的,人口的数量很少,主要依靠天然放牧;元忽必烈时代(1260~1264年)“户口增,田野辟”,“召集逃亡,鼓励垦荒”,“军民屯田”等措施开始对这片土地利用;明嘉靖33年(1554年)“招纳汉民,开荒耕种,建室定居”,定居开始出现;清朝初年(1616~1644年)“借地养民”,建“大粮地”“公主府地”“军事驻防地”,招徕大批汉民佣种,并开放牧场,使草地压力有所增加;但清中期(1662~1862年)的“休养生息”政策,使这里的土地基本稳定了200年;清中后期(1862~1909年)实施“移民实边”,农牧交错区开始出现;清光绪27年(1902年)“开放蒙荒”以及紧接着中华民国初年(1912年)的垦务总局成立,使这里草地退化开始起步;但是,我们认为最大的几次生态破坏是出现在20世纪的50年代和70年代:“大跃进”运动(1958~1960年),第一次草地垦植高潮;文化大革命期间(1969~1978年),第二次草地垦植高潮,这期间采取了“以粮为纲”,“牧民不吃亏心粮”等政策,鼓励了对天然草地的掠取;尽管如此,致命的破坏当属最近10年,畜牧业使草场到了崩溃的边缘。

3 生态恢复的途径

历史上曾经有过成功的草地恢复的模式。例如,清朝统一全国后,期间出现了连续200年的政治稳定局势。对于内蒙古草原的管理与利用,他们建立了盟旗制度,将草场范围划区固定(皇家禁地),分区轮牧。遇到灾年,实行赈济。采取打井、搭棚、筑圈和保护牧草措施。其对草地利用的核心之处就是使草地能够“休养生息”,换成现代的话就是使生态系统的功能正常实现,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从前面的分析看,人是浑善达克沙地退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欲治理沙地退化和沙尘暴,必须从解决人的因素入手,解决人的生存与出路才是治本,其余措施是治末。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在恢复过程以发挥自然的力量为主,即围封。可采取必要的辅助措施,但务必注意尽量不能破坏原有的生态景观与生态平衡,尤其对外来入侵种的引入务必慎重。应当旗帜鲜明地反对在天然草地上种植以杨树为单一物种的纯林,这种生态系统是危险的,是一种对天然草地的人为侵掠,这对草场恢复并无益且十分有害(如破坏整个系统的水循环等)。在浑善达克,如果造林,也只有发展那些地带性的沙地榆。

第二,定居后的社区发展。在这一点上,很多问题如就业、救灾、教育、交通、通信、能源、生活质量、生存环境改善等与社区的进一步发展密切相关,更关切到治理的成与败。让牧民重新回到游牧可能存在操作上的实际困难,调查发现很少有人愿意这样做。必要的措施包括“生态移民”和规划建设“生态小城镇”。逐步实现由分散的随机住户型发展为高质量、高起点、最低环境破坏的有蒙古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型。

第三,在土地使用布局上。采取“以地养地”策略,即在有水分、电力、肥料等保证的地方建立高效地(以丘间低地和低湿地为主),用以生产与生活,腾出大量的退化土地进行封育并进一步发展成保护区。两者的比例可为1:10,甚至为1:100。这是由于目前在退化草地上的产草量只有20~30斤/亩,而通过一定技术措施后的饲料产量可达1500斤/亩以上。目前有关的研究正在进行中,问题的核心是防止土壤的流失和新辟土地的退化,使之可持续利用。这样做的理由是,建立在高投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正常的集约化农业(牧业)不会退化,内地5000年的农业文明一直没有衰退,主要原因是那里的土地没有退化。相反,在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年代,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很少发生。

第四,在土地使用功能上。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与人类“生活”的藕合,并逐步实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与社区生存发展的产业链的藕合;待自然生态系统恢复(主要在流动沙丘与半流动沙丘上)后,发展替代产业(生态旅游、旅游产品、高附加值的狩猎、教育与实习基地等),逐步减缓对丘间低地和低湿地的压力。

第五,在治沙经费的使用上。中央财政的生态治理费(治沙经费)、用于救灾的经费、生态补偿的经费、各种社会捐助、地方政府经费应向该沙地的社区倾斜,解决他们的生存压力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为利益的关系和土地使用功能的转变,观念的转变,社区居民由被动参与生态治理到主动的参与,从而使他们由生态的破坏者转变成生态的保护者。这是关系到治理能否成功的关键。

4 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治理可供选择的3种策略

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有3条可供选择的策略:上策是将退化严重沙区的牧民移出,用治沙费、生态治理费、救灾费、生态补偿费安置他们的生活,腾出来的土地建立特殊功能的生态保护区,使牧民在新辟的土地上走生态生产相结合的小康之路,这是一条主动治理之路;中策为采取尽可能多的技术措施,增加牧草产量,减少牲畜数量,这依然是在传统畜牧业基础上的治理路子,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但可以使退化沙地暂时得到稳定;下策则是在退化严重的地段或风沙危害地区种树种草,哪里退化就在哪里补,而牧民不转移,牲畜不减少,这是一条被动治理之路。

标签:;  ;  

浑善达克沙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对策_生态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