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视角的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建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合物论文,视角论文,元素论文,生态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水方知鱼性,知鱼始得渔法。”可见,渔法之所得,不止于鱼,还关乎水。从方法和能力生成的角度而言,“鱼≠渔”,而“鱼+水=渔”。化学教学也是如此,不仅要关注知识,还要关注知识的生长环境和演变背景,以及背后的规律和价值。也就是说,化学教学追求的是对知识进行生态式的建构,而不仅仅是数量上的累积,讲究的是对知识进行有背景的凸显,而不是孤悬式的识记。即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感知一种有脉搏的化学知识,不仅包含化学知识的萌发和生长,还包含化学方法的形成与应用,以及化学思想的感悟与延伸。对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而言,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价值不止是其本身,还在于它身上承载着的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方法、化学思想和化学精神等内容,这些内容相互依存,构建成了一个意蕴丰富且运转有序的化学生态。这个生态是元素化合物知识运转的基础,也是凸显元素化合物知识时不可或缺的背景,它们之间的密切关联,为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提供了多重视角,也为学生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提供了多维方式和途径。 一、“知形达意”,构建“实物—符号—思维”的桥梁 在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生态中,化学式等化学符号是最抽象的部分,它联系着宏观与微观,同时又蕴含了定性与定量的双重内涵,既精练又抽象,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关键[1]。特别是在初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化学符号不仅仅是一种常用的表征手段,更是学生形成化学思维的基础,它为学生学习带来困扰的同时,也为学生开辟了一条化繁为简的学习道路。 在初中元素化合物学习中,化学符号的困扰,主要来源于四点:(1)记忆难。初中化学常见化学符号有80多种,化学符号多且抽象,组合复杂,学生对它的辨识和记忆都存在着较大困难。(2)理解难。化学符号有自己存在与书写的规则,如纯净物有化学式,而混合物没有化学式。化学式既可以表示宏观物质,也可表示微观粒子,还包含着物质组成的定性与定量信息。化学符号丰富的内涵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3)转换难。对化学初学者而言,物质与符号都还很陌生,却还要将两者进行对接和转换,做到形意相通,绝非易事。(4)应用难。学生要将化学符号融入自己的思维,并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需要一个打破—建构—习惯的过程,这个过程革旧布新,自是不能一蹴而就。正因为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存在,使得学生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常常困顿于化学符号的辨认及转换,困顿于思维的融合与运转,困顿于成果的输出与表达,各种困顿导致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行为相对滞后,严重破坏了课堂教学的契合度,进而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为此,在初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必须突破“实物—符号—思维”间的隔阂,而突破的最佳方式就是稀释难度,即是要避免元素符号过于突兀,过于集中,并且一步到位的教学方式,而是通过“消除陌生感→积累感知→符、物桥连→理解内化”逐级完成。如在前期教学过程中,凡是出现元素化合物,教师就将其化学式标出,不用过多地解说,学生自是能见多不怪而习以为然,以至于其意自明。还有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标签和说明书,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如衣物标签、食品标签、药品标签等,它们标注的化学式由于依于实体而出现,使得化学符号不仅身负化学意义,而且沾有生活气息,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符号有较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和生活,通过主动或不经意间的阅读,逐渐积累对化学符号的认知,逐步将化学符号编译成思维语言,纳入自己的思维系统,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效率。 二、“见微知著”,贯通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认知通道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生态中,同样存在着宏观和微观两个世界,虽然从两个世界看到的东西有所不同,但却有着根本上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就是我们洞察元素化合物性质的重要突破口。如揭示物质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关系的“结构决定性质”思想,就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它为学生认识和理解元素化合物性质提供了百试不爽的切入点,也为学生学习和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结构决定性质”化学思想的建立,关键在于让学生充分理解“决定”二字的科学根源和意义。笔者在“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中,通过“分析原子的构成→探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研究反应过程中电子的转移(以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为例)→推断

与

反应的过程及产物信息→点燃

验证推断产物→电解水判断产物的组成→总结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回顾并分析红磷与氧气、硫与氧气的反应”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内涵与意义进行剖析和凸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通过“认识→应用(推断)→验证→总结→再应用”过程,深刻体会了“结构决定性质”的意义与价值,并由此建立了“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和意识。使得学生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不再杂乱无章,而是有迹可循,即便是遇到了新的元素化合物,学生也能适切地找到学习的方向和方法。可见,贯通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认知通道,能让学生在学习种类繁多且千变万化的元素化合物时,不畏“乱花迷人眼”,准确找到一条化繁为简并举一反三的学习出路。 三、“知行合一”,融会物质性质与化学实验的呼应关系 在初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化学实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作为化学学科的灵魂,不仅是学科理论的基础,也是学科知识建构的途径[2]。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的学习方式。通过化学实验展现、验证和探究元素化合物知识,可令元素化合物知识变得具体而生动,还能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得到高度的统一,在深化学生知识理解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对化学方法的掌握,以及学科素养的提升。 在初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辅助功能与价值,就必须关注两点内容: 1.关注实验的真实性 当前,越来越多的化学实验被媒体实验所代替,媒体实验给教学带来活力的同时,也让教学有所缺失,如实验的严谨性、安全性、序列意识、成败意识等至关重要的内容,都会在既有既成的媒体实验面前,显得无关紧要。媒体实验的既有既成,天然地将学生排斥在外,令学生无法直面实验,无法参与实验,而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观察实验。久而久之,学生渐渐习惯了旁观,也就习惯了成为一名事不关己的冷面看客,他们高高挂起只为等待一个结果,一个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结果,一个最终老师要求记忆的结果。这样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体验,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和学习习惯来说,都是一个破坏性的打击。为此,在初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必须以真实的化学实验为主,以媒体实验为辅,两者恰如其分地开展,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既有存在感又有效能感。 2.充分挖掘化学实验与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多方面、深层次的联系


③实验现象是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直观反映。通过化学实验,可令元素化合物性质由内隐转为外显,化沉静为鲜活。让学生在观察与品位实验现象的“活色生香”后,获得真理。实践证明,化学实验不仅能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还能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实验现象越精彩,这种效果就越明显。如在做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的放热实验时,教师只是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来感受,效果不是很理想。但如果先将试管的水加热至沸腾,移开火焰待水停止沸腾后,再加入少量NaOH固体,就可以发现溶液又重新沸腾了[3]。经过这样的改变,实验现象更精彩了,知识呈现更生动了,理解起来也就更容易了。 四、“洞彻事理”,寻求统摄全局的智慧视角 化学知识不能局限在术语和符号呈现的层次上,一些隐含在具体知识里面的化学思想观念应该在课堂上得到彰显[4]。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生态中,化学理论和思想犹如空间坐标,它串联着、统摄着、指向着这个系统的演变,如果能理解和掌握它们,就无惧“身在山中,云深迷途”。因为,这些化学理论和思想不仅展现了知识规律的本质,还显现了人类知而善用的智慧,它能引导学生以一种统观全局的高度、细致入微的精度、贯通纵横的广度去认识和应用元素化合物知识。 如,通过化学分类思想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能让学生在理解同类性似、异类质别的基础上,达到顾此知彼、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通过元素观、微粒观来认识元素化合物,就能让学生抓住物质变化中的“不变”,从而轻松找到学习的切入点和立足点;通过质量守恒定律来学习化学反应,就能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反应中抱有一个定量的视角,任反应如何变幻莫测,也能精确丈量它的维度。诸如此类,利用化学基本理论和思想来进行化学学习,有画龙点睛之实效。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利用元素化合物知识去诠释化学基本概念、演绎化学基本理论、启迪化学思想,还可利用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和思想去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和科学应用元素化合物知识,从而让学生有条理、有层次、有意义地建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并在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思想的融合下,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优化,思想意识得到提升,实践能力得到增强。 五、“回归生活”,感知化学意义与价值的生命历程 化学科学的运转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人的需求与意志。满足人类需求、服务人类发展,是化学科学存在的意义,也是其发展的方向与动力。而学习化学的意义,也不仅仅在于化学本身,而在于化学能够给人们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因此,化学教学讲究“生命在场”,即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去寻找化学的存在,感受化学的意义与价值,并带着这种生活感受去认识和学习它们,而摆脱教条,成为身心的一种旅游。 如初中二氧化碳性质教学,二氧化碳的每一个性质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关联:①无色、无味的气体——生命呼吸;②溶解性及与水反应——汽水的形成;③不支持燃烧——用于灭火;④密度比空气大——“死狗洞”;⑤与

溶液反应——用石灰水刷墙。这些关联,让二氧化碳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使得二氧化碳知识的呈现与演绎有着精彩的过程和丰富的背景。学生通过反思与品味生活的点滴,发现和归纳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让学习过程变“我接受”为“我发现”,变“我记忆”为“我提炼”,知识以一种鲜活的方式进驻学生的知识系统,实现了意义建构。 知识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也是知识的一部分,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必然要回归生活。对教学而言,知识的获得应该是自下而上的生长,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空降。只有将学生生活与化学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化学科学的价值与意义也就展现出来了。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准确、灵活地理解化学知识本身,还有利于学生将化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融合,形成实用的生活智慧与能力。此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不仅是化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保证。新课程倡导“做中学”,即通过生活与学习的相互渗透与回眸,充分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让学生学习场所更宽、学习时间更长、学习方式更多样、学习体会更深刻,从而造就出一个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学习成长态势。 化学教学“生态观”,即是“予活鱼”思想,欲知“鱼性”非活鱼而不可得,予鱼而无水必失鱼性,失鱼性必失渔法,故予鱼予水予生态,方得鱼之真性、渔之妙法。由此思及初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也是情同此理,要让元素化合物知识得到生动的演绎和全面的诠释,必不可能脱离其生态环境和背景,即要引导学生以生态的视角感受知识的萌发与生长,体会物质的变化规律,认识化学存在意义与价值,让学生在多维审视、系统感知的基础上,建构意义充实、运转流畅的知识技能体系。 编辑手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渔法之所得,不止于鱼,还关于水”可谓妙言。王老师文中阐述的“予活鱼”思想强调化学教学要关注知识的生长环境和演变背景,以及背后的规律和价值,道出了教学真谛。只有给学生活的知识,学生才能把知识学活。此外,编者认为,化学教学“生态观”不仅在于“予活鱼”,更在于“授之以渔场”,关注学生的学习环境即课堂生态同样重要。
标签:化学符号论文; 化学论文;
生态视角下的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建构策略_化学符号论文
下载Doc文档